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空白区现象,日益引起国内外地震工作者的重视。1976年唐山7.8级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如何?有没有地震活动空白区?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 魏光兴等同志研究了唐山大震前90年M≥4(3/4)级地震后认为,唐山大震前地震活动没有空白区特征。邱群同志则认为,1973年12月后,唐山东南面有一个以2—4级地震围成的空区,这个空区分布在渤海里,与唐山大震的极震区和余震区并不重合,同时还可以找到若干类似的空区。  相似文献   

2.
刘蒲雄 《地震学报》1984,6(3):264-270
本文通过分析区域小震活动的变异,指出:1)唐山大震前不同震级下限的围空图象,实际上是唐山附近的地震平静和外围三支小震条带活动,二者合成的结果;2)空区边缘的应力集中和地震活动增强,主要是断裂带活动的结果.最后用强度和应力分布不均匀的断层模式讨论了围空图象形成的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1975年海城地震前地下水异常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成双 《地震学报》1982,4(1):84-89
本文经过对1975年海城地震前大量的、约200处观测资料的地下水变化异常的发生时间与地点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发现1975年1月31日以前发生的地下水变化异常点是随着时间从外围(东西)以一定的速度向震中方向迁移的,日后到海城地震前,地下水异常点则又从震中向外围扩展。 将震前大量的地下水异常点观测资料的时间与地点这两个量进行回归分析,得知1975年1月31日以前的地下水异常点的逐渐向震中方向迁移是线性的。 笔者认为,震前地下水异常点具有上述规律性的时空分布过程,反应了震前地壳所受的力是由外围(东西)逐渐向震中方向传递及回返的。  相似文献   

4.
引言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填空性,地震活动空区是大地震孕震过程中应力集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孕震区长期应力、应变的发展变化。费道托夫(1965)和艾伦(1965)在研究了太平洋板块边缘地震带的地震时空图像后,分别提出了地震活动空区的概念。此后,许多地震学者也对地震活动空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世界上许多国家根据地震活动空区对一些地震危险区作了长期预报。作为大地震的中、长期预报的重要指标之一,地震活动空区的物理机制是什么?怎  相似文献   

5.
唐山地震和海城地震前地温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使用了河北北部和辽宁东部26个气象台站近17年的浅层地温观测资料,其中以唐山、营口、丹东和北京等8个台作为重点,对不同深度的地温资料,进行了较详细的处理和分析。利用数字滤波和频谱分析方法,计算了各台不同深度的地温旬距平曲线,由热传导方程计算了重点台不同深度上的地温旬距平的理论曲线。通过与实测值的对比,讨论了唐山和海城地震前,大范围内地温的变化。初步结果表明:1.唐山地震前,以唐山为中心,自1973年起至1976年4月,80厘米和40厘米地温均出现异常增高现象,80厘米增温幅度大于40厘米,且相位超前。2.海城地震前,1972年初至1975年2月,营口台40和80厘米旬地温距平值出现异常增高;震前2—3个月,丹东台80厘米亦出现增温。文中还计算了唐山地震前七年内地下断层大规模蠕动产生的热能,若取剪切力为1千巴,断层面内升温为0.02℃,数级很小不足以造成浅层地温的明显变化。因此,浅层地温的异常增高,很可能是地下热液通过裂隙上涌,将热能带到近地表所致。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世界上规模宏大的西太平洋岛弧地震带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本世纪以来已发生两次8级大震,7≤M<8级地震发生36次,平均复发周期为3年左右,其频度居全国首位。6≤M<7级地震几乎每年都有数次甚至数十次,至于5级左右地震活动则更加频繁。对于这样一个强度大、频度高的地震活动区,研究其5至6级中强震活动的震兆显然是困难的。本文着重讨论台湾地区两次8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中的空区图象。 本文1900年至1978年的资料选自谢毓寿先生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1978年以后的资料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编印的《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研究区域为120°—123.5°E,21°—25.5°N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海城地震区的许多新的构造运动标志(断裂、拱曲、河流阶地、断层三角面等)的,实地考察,结合氡射气测量,航卫片解译,来确定震区的活动断裂和划定活动断块,从而寻找它们与地震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本区新构造运动特点的研究,为在新构造运动迹象不明显的地区寻找强震的地质构造标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地震前若干年,常常出现不同强度地震环绕未来大震震中分布的状态,形成所谓地震空白区。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研究地震带内的地震活动空白区是予测主震的一种有希望的方法。因此我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並对西北地区的实际地震进行了予报。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应用书布尔(Weibull)分布理论对发生在中国大陆板内的海城地震(1975)、龙陵地震(1976)、唐山地震(1976)和松潘地震(1976)的前兆时间和震中距的频度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分别得到四个地震的前兆时空特征。结果为:海城地震的前兆时间分布中存在三种前兆,其时间的均值分别为418天、4.2天和2.8小时;唐山地震的前兆为两种,其时间的均值为497天和21天;龙陵地震和松潘地震的前兆似乎第三种前兆占优势,其时间的均值分別为50天和25天。前兆出现点的震中距的频度分布基本相似,但均值不同,其均值是:海城地震为139公里,龙陵地震为228公里,唐山地震为123公里,松潘地震为179公里。以上结果表明它们的时空特征是不相同的。其原因可能与中国大陆板内地震的类型有关。本质上与地震所处介质条件(均匀性、破碎程度等)有关。 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前兆并非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杂乱无章的出现,而是在时间上具有阶段优势性,在空间上具有地区优势性。地震前兆的时间系列分析有助于认识地震的孕育过程和时间的预报,而地霞前兆的空间系列分析,则有助于前兆观测点的科学布局进而捕捉更多的前兆信息和地点的预报。  相似文献   

11.
海城地震震源区的地震尾波衰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振  李欣 《中国地震》1995,11(1):62-71
本文使用简化的能流模型(Frankel,A.et al.,1987)研究了海城地震震源区的地震尾波衰减及介质Q值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求得的尾波Q值基本上是介质非弹性吸收的度量;海城7.3级地震前震的Q值较高,约为500,震后显著降低至380,但5.9级最大余震震源区的Q值仍与大震前相同。这可能说明大震发生时该处介质并未破裂。最大余震发生后,整个震源区的平均Q值降至344。但地震前后介质Q值发生明显变化的范围并不大,直径约为20km。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震区九次7.0级以上大地震前中、小地震的平面分布,发现较多的大地震具有填空性.对大地震前的空区参数与大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震区九次7.0级以上大地震前中、小地震的平面分布,发现较多的大地震具有填空性.对大地震前的空区参数与大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用R-T图方法研究了甘肃及邻近地区发生的19次中强地震前震源及附近地区出现空区的现象以及空区的时空参数.结果表明其中16次震前都出现了明显的空区.根据空区时空参数拟合出了空区的最大空间尺度和持续时间与主震震级的关系,为研究"区域-时间-长度"算法(RTL算法)对甘肃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特征(平静和活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赵连福  张培琴 《地震学报》1993,15(4):448-454
应用矩谱和最大熵谱二种方法求解海城及周围地区地壳磁结构,对地壳进行磁性分层.研究结果表明,地壳从上至下可划分为3层,即无磁性层,磁性层和退磁层.还发现磁性层底界面(居里面)分布恰好与地壳速度结构上地壳下界面和中地壳顶界面相吻合.有趣的是,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就发生在居里等温面的深度梯级带上.因此,研究磁性层及居里等温面分布特征,对于判别潜在震源区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澜沧—耿马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条带与空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杨 《地震研究》1991,14(2):122-126
1988年11月6日滇西南发生了澜沧7.6级、耿马7.2级强烈地震,两震相距70公里。本文分析了大震活动的条带与空区特征。这两次地震之前既有M≥4.5地震活动条带,又有M≥3.5地震空区,条带与空区相连接。空区是震前三年多开始出现,震前半年消失的;条带是前一年多时间内形成的,条带的迅速形成深入到空区之内,促使了空区的消失。澜沧7.6级地震发生在两个条带的交汇部位,也是条带的端部、空区的边缘;耿马7.2级地震则发生在空区之内。  相似文献   

17.
1980年内蒙博克图5.6级地震前3.5年左右在主震震中附近形成小震密集区,在密集区外围形成环带空区,在主震发生前两年,环带空区消失,同时在震中附近形成孕震空区。随时间进程,孕震空区、密集区和环带空区间的内外频次比有下降—回升—峰值发震的特点,是一个典型的空区图象震例。  相似文献   

18.
海城地震的前、余震波谱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海城大地震前、后小地震的波谱变化。对ML=2.5-3.9级小地震引入修改的平均断错概念:F'=ML-logS,结果表明:大地震前F'约3.0,大地震后约2.5。此外,采用公式logM0=1.7ML+15.1测定地震矩,并用△σ=CM0/S3/2测定应力降,结果为:前震应力降为数巴,余震应力降为一巴以下。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海城大地震前、后小地震的波谱变化。对ML=2.5—3.9级小地震引入修改的平均断错概念:F'=ML-logS,结果表明:大地震前F'约3.0,大地震后约2.5。此外,采用公式logM0=1.7ML+15.1测定地震矩,并用△σ=CM0/S3/2测定应力降,结果为:前震应力降为数巴,余震应力降为一巴以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外地震学者对地震活动图象的研究产生了新的兴趣,特别是地震异常活动图象之一“地震活动空区”的探讨更为活跃。1970年1月5日通海发生7.7(Ms)级地震之前,中强震活动的时空图象出现了有趣的变化。 分析通海地区(北纬23.5°-24.5°,东经102°-103.1°,图1)1910年以来历史地震的时空分布,发现有如下规律:1913年峨山大震后到1939年6月,共发生(M_s≥4.7)地震6次,平均发生0.23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