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对栀子的商品规格进行分级。方法应用Delphi法确定栀子药材的特征指标。结果栀子药材商品规格经验判别主征是:果皮颜色和饱满度,本次Delphi法专家个人重现性平均值为83.3%。结论 Delphi法可作为快速并初步判断栀子药材规格等级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果实及种子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制订的方法及依据。方法:以枸杞子、枳壳、栀子、柏子仁等6种果实及种子类药材为例,对其商品规格等级划分进行介绍,总结出该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结果:介绍了枸杞子、枳壳、栀子、柏子仁、桃仁、酸枣仁6种果实及种子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并总结了果实及种子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依据。结论:果实及种子类药材在共性划分(基原、产地、部位)规格基础上,主要按照直径(圆球形)、单位质量内个体数、饱满度、色泽、均匀度、破碎率等划分等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栀子的果皮颜色与6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栀子的果皮颜色作为栀子外观的主征,对栀子外观主征进行量化,并分析栀子的外观主征和栀子中6种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栀子中的绿原酸含量与果皮颜色色泽信息L值都呈显著关系,与L值呈负相关;L值和a值均和栀子苷的含量呈正相关,且a值的作用明显高于L值;京尼平苷酸的含量与L、a、b值都呈负相关;西红花苷-Ⅰ的含量与a值呈正相关;西红花苷-Ⅱ的含量与a值和b值呈正相关且a值的作用比b值大;而京尼平1-β-D龙胆二糖苷的含量与果皮颜色信息没有关系。结论栀子的果皮颜色与5种成分相关性显著,而京尼平1-β-D龙胆二糖苷的含量与果皮颜色信息相关性不明显,可以辨别栀子的药材的优劣,为栀子的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结合系统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等现代化学计量法,分析了西洋参药材传统商品规格特征与7种人参皂苷类成分(人参皂苷Rg_1,Re,Rb_1,Rc,Rb_2,Rb_3,Rd)定量指标之间的关联,探索西洋参传统商品规格特征与现代化学定量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为综合评价西洋参药材的质量等级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采用HPLC指纹图谱法对40批西洋参药材进行分析,共标定19个峰,所有样品的相似度均在0.900以上。在此基础上,以加工方法、商品规格、7种成分质量分数、人参皂苷Rg_1,Re,Rb_1质量分数之和作为原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所收集的西洋参药材质量与产地信息相关性较大,而与传统商品规格特征差别较小,说明西洋参药材传统商品规格的划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揭示了西洋参药材商品规格与传统定性指标、与化学成分定量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西洋参药材质量进行客观综合定量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陈洁  殷莉丽  何金晓  敬勇  李敏 《中草药》2020,51(23):6112-6118
郁金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是评价郁金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实现药材“按质论价”的基础,对规范郁金市场交易以及保障郁金临床疗效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郁金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历史沿革进行本草考证,并对其标准现状进行梳理,同时走访调查郁金市场现状以及产地现状。本草整理发现,传统上主要以产地指标与形状、颜色等性状指标来划分郁金规格等级及评价药材质量优劣;《76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和《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225种)》中主要以传统性状指标对郁金进行等级划分,分级指标单一;郁金目前处于市场自发分级状态,市场等级划分不统一;产地郁金均以统货销往各大药材市场和药厂,产地无分级。因此,基于本次规格等级考证与调查结果,提出完善与提升郁金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以促进药材优质优价交易体系的形成,同时为郁金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对白术传统性状与等级相关性进行评价。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对传统性状鉴别指标与白术商品等级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影响白术商品规格等级的主要性状是白术横切面油点的数量、横切面颜色、表面颜色、横切面菊花纹、横切面的质地、以及是否空心、走油。该研究指出原有的《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对白术的商品规格划分不符合实际的市场情况,需要重新制定相应的白术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研究结合"德尔菲法"实验结果和市场实际情况,拟定了新的白术商品规格等级草案,为最终制定新的白术商品规格等级准则提供参考是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钩藤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演变历史,并对现行标准的合理性进行初步评估。方法:查阅相关本草文献、现代中医药文献及结合钩藤主产地和部分药材市场的实地考察,对钩藤商品规格等级及销售情况进行系统调研,并以钩藤碱、异钩藤碱为指标成分,对其划分依据进行初步评估。结果:调查结果显示,至今尚未形成全国性的钩藤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仅有个别地方标准形成;人们对钩藤药材的商品规格等级划分重视度不足,市场执行力差;钩藤指标成分与药材钩型、大小及销售价格并无相关性。其中,异钩藤碱和钩藤总碱的含量与其药材颜色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传统钩藤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合理性差,需尽快建立相关国家标准,以规范钩藤药材市场。  相似文献   

8.
太子参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目的:为规范太子参商品市场秩序,实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定太子参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方法:对市场上收集到的不同产地、不同等级太子参药材的9个外观性状量化指标进行测量,并结合内在质量的化学成分指标验证商品药材等级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生产和市场实际运用,制定出太子参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结果: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合生产实际筛选出上中部直径、单个重量、50 g块根数3个指标,并划分大选、中选、小选、大统、小统5个等级。相关性分析认为,块根长度不宜作为太子参药材商品分级指标,多糖含量的高低与太子参商品等级有关系。结论:以上中部直径、单个质量、50 g块根数作为太子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划分的外观量化指标,以太子参多糖含量作为药材内在质量评价指标。制定的太子参商品规格分为5级,各等级与市场上太子参药材等级现状及其内在品质相一致,可作为市场商品规格等级的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聚类分析、Fisher判别分析和对应分析等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羌活药材的传统商品规格特征与10种化学成分及挥发油等定量指标之间的关联,探索将中药材传统商品规格与化学定量指标结合,综合评价药材质量等级的方法。分析结果确定了羌活药材传统商品规格定性性状间、传统商品规格与化学定量指标间的多重对应关系,确定了以羌活醇、异欧前胡素及挥发油等为质量关联的主要定量指标,构建了羌活商品规格分级和同一规格下的药材质量分等的综合定量化质量判别指数HQI(herb quality index)及对应的判别函数,建立了包含传统商品规格及规格内评价的羌活药材综合质量等级标准,即不同规格间的质量等级为蚕羌大头羌条羌,同一规格内部的合格药材各分为2等。研究结果揭示了羌活药材商品规格与传统定性指标、与化学成分定量指标之间内在的关系,为构建基于药材传统商品形态指标与化学成分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数,对药材质量进行客观综合定量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化学分析的大黄药材商品规格划分的科学合理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对比研究市售及主产区34批大黄药材5种蒽醌单体含量及指纹图谱差异,从化学角度探讨传统大黄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科学合理性,为其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实验依据.结果表明,大黄药材的商品规格、等级与蒽醌类药效成分的含量相关性不强,与销售价格相关性也不明确;指纹图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不同产地来源商品大黄药材,但不能有效区分同一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等级的大黄药材.综合来看,传统道地产区大黄药材的蒽醌含量相对较高,提示传统按照产地划分大黄药材规格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从活性成分含量的角度佐证了传统对大黄道地药材产地的记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本文首次发现,可根据大黄药材酸水解后大黄酸或大黄酚的多少,将药材区分为大黄酸型和大黄酚型2种类型,其中大黄酸型药材大多产于青海、西藏、川西、甘肃等传统道地产区,且文献报道大黄酸在多种药理作用方面以及药代动力学性质都优于大黄酚,初步认为大黄酸型药材可能是优质大黄药材.该结果为从化学信息的角度修订大黄药材的商品规格标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栀子是我国传统的常用中药材,也是我国卫生部发布的第一批药食两用药材。近年来,栀子在药品及保健食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栀子的品质评价问题也成为了该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综述的基础上,结合质量标志物概念,基于化学成分、临床新用途相关性、可测成分、传统药性功效、入血成分和贮藏时间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栀子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为栀子质量评价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使通过分子标记手段鉴定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品种成为现实,满足苗期鉴别栀子品种资源的需要。方法 采用14对多态性较好的转录组微卫星(EST-SSR)引物对栀子及10个品种进行扩增检测,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等参数,并进行系统聚类。结果 14对EST-SSR引物共检测到62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扩增出4.4条,栀子品种Nei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指数(I)分别为0.653 3和1.226 8,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同一品种的不同样品能较好地聚集在一起,但品种之间并未完全按形态学性状聚类分支。构建的指纹图谱通过引物及引物组合能较好地将栀子品种进行区分。结论 利用14对EST-SSR引物成功地构建了10个栀子品种的指纹图谱,研究结果可为栀子品种鉴定、亲缘关系及品种起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药用历史悠久、使用广、用量大,具有抗炎、抗病毒、保护神经、降糖、调血脂、保肝利胆等药理活性,是药食同源中药。但关于其肝毒性的报道却限制了栀子的进一步应用。通过查阅有关栀子肝毒性的文献,从使用剂量、剂型及给药途径、配伍、炮制和受试对象等方面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栀子肝毒性的防治及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引起栀子褐斑病病原菌种类,为病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江西省不同地区栀子褐斑病病叶标本,采用组织块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按照柯赫氏法则,用致病性试验、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真菌r 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方法对不同种属的植物叶片进行致病性测定,确定病原菌寄主范围。结果:从收集的栀子褐斑病病原菌感染的叶片中分离纯化得到的菌株,在培养基中初期气生菌丝绒毛状,白色,菌落的颜色初为白色,后变为深褐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丝有隔及分枝,子实体球型,灰色至褐色,分离的菌株回接后可使栀子叶片产生褐斑病病害,对扩增得到的r DNA-ITS序列进行Blast对比分析,确定该病害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泛,供试的10种植物中对白花前胡的致病性最强,对千日红则没有致病性。结论:明确了栀子褐斑病病原菌及其寄主范围。  相似文献   

15.
付小梅  孙菡  刘婧  裴建国  吴志瑰  黄潇 《中草药》2018,49(19):4653-4661
目的建立栀子的HPLC指纹图谱,为其真伪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栀子及其主要混淆品(水栀子、大红栀子)的指纹图谱,并通过HPLC-ESI-MS对指纹图谱中的色谱峰进行鉴定。同时采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样品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获得了栀子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峰17个,鉴定出15个共有峰。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能将22批栀子类药材区分为栀子、水栀子、大红栀子。结论栀子指纹图谱的构建和化学模式识别为栀子的真伪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刘方舟  李园白  李萌  王静  杜昱  杨阳 《中草药》2019,50(8):1873-1879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浙江产区栀子藏红花素类成分药理作用机制,为浙产栀子药材的合理使用与深度研发提供有价值的研究策略。方法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显示,浙江产区栀子中藏红花素类成分含量与其他产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依据该结果,本研究联合使用Pubchem、Uniprot、STITCH、SWISS、TCMSP多个在线靶点筛选与预测数据库,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学成分-靶点-疾病(component-target-disease,C-T-D)相关作用网络模型。对浙产栀子特征性高含量化学成分群藏红花素类化合物相关靶点进行挖掘预测,借助CT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与KEGG通路分析,进一步挖掘浙产栀子多维药理作用机制。结果浙产栀子中藏红花素类化合物藏红花素-二-β-D-龙胆二糖苷(crocin-1)、藏红花素-二-β-D-龙胆二糖-β-D-葡萄糖苷(crocin-2)通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酪氨酸激酶受体(KD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FLT1)等18个靶点作用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Rap1、RAS等信号通路,从而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发挥多维药理作用,这些成分主要可治疗心血管疾病、肿瘤、消化系统等18种相关疾病。结论基于系统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寻找不同产区药材特征性高含量化学成分群的关键靶点、信号通路和疾病网络,为深入研究我国不同产区中药资源的药理作用及机制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栀子染色体核型带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了山栀子及水栀子染色体核型带型研究。结果: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着丝点位置以中部(m)和近中部(sm)为主,均有1对随体,属于2B核类型,较为对称,以对你性度看,山栀子较为原始。  相似文献   

18.
王立  潘海鸥  钱海峰  张晖  齐希光 《中草药》2017,48(12):2564-2571
栀子是茜草科栀子属植物Gardenia jasminoides的成熟果实,栀子作为药食两用资源,一直备受关注。栀子的活性成分包括京尼平苷和藏红花素,研究证明其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综述了这2种主要功能性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脑缺血等疾病以及学习、记忆等功能的改善作用,为栀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SCoT标记的栽培栀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媛  陈大霞  宋旭红  王钰  李隆云 《中草药》2018,49(14):3376-3381
目的利用SCoT标记对47份栀子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NTSYS version 2.1软件计算遗传相似性系数,利用UPGMA法构建聚类树状图。结果从36条引物中筛选出20条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PCR扩增,共获得154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0条,多态性条带所占的比率(PPL)达78.14%,Nei-Li相似系数(GS)在0.655 8~0.980 5,平均值为0.784 1;聚类结果显示栀子遗传多样性丰富且亲缘关系复杂。结论研究表明SCoT标记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栀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栀子育种、分类、保存和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作为药食两用植物资源栀子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已有几千年历史。近年来,人们利用现代技术就栀子提取物及活性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对栀子抗氧化、抗炎、保肝、神经保护、抗糖尿病以及抗肿瘤等活性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拟从栀子的植物鉴定、化学成分、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毒性评价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