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荀悦,字仲豫,东汉末年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是我围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具有进步倾向的政治思想家。荀悦的《汉纪》是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主要记述西汉一朝的历史。它记事上起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下迄王莽新朝地皇四年(23年),记载了232年的历史。《汉纪》不仅有着独特的史料价值与思想价值,而且在编撰方法上也有许多创新之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历史编纂学上有很高的地位。具体说来,其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2.
刘知几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史学家。他在《史通》里对传统历史编纂学的批判以及对历史编纂学的创见,贡献巨大,不仅对我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而且对编辑学的研究与发展也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熊罗林 《大观周刊》2011,(47):202-202
希罗多德作为西方史学之父,其历史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开创了西方历史编纂学。其编纂方法在当时看来是史无前例的。其代表作《历史》就从实践的角度运用这种编纂方法,内容诸如神话、生活习俗、地域风貌等各个方面,突出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他的历史思想还有新的地方值得探索,即人文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盐铁论》是历史上少有的利用会议记录的档案材料整理编纂而成的典籍。笔者通过对盐铁论与盐铁会议的介绍,分析近年来《盐铁论》的研究情况,从档案文献编纂的角度对《盐铁论》一书的文本性质进行定位,展现《盐铁论》的档案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续滇南碑传集》是一部搜集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历史人物碑传文的历史文献,由云南著名文献学家、藏书家方树梅辑成。在编纂体例上,《续集》将全书分为政治、军事、教育、文学、艺术、科学、卓行七类,与其前作《滇南碑传集》差别很大。本文通过与前作《滇南碑传集》、闵尔昌《碑传集补》和钱仪吉《碑传集》进行对比,总结出《续集》编纂体例创新之处,并对《续集》编纂体例实现创新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编辑家。“他所编纂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缉要》),在中国史学史、文学史及编辑学史上树起了一窿丰碑。《史记》在中国古代编辑史上取得的成就是划时代的,它使史书的编辑体裁、编辑体例、编辑内容都焕然一新,为后世历史著作的编纂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史料整理和档案文献编纂的伟大实践者,他所编纂的《尚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从中体现了其档案文献编纂思想:要高度重视档案文件及其编纂,档案文献编纂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要坚持"述而不作"原则以及选材要精当、编排要科学。具有开拓和奠基意义,值得我们在今天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中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乔永 《出版史料》2009,(1):121-124
《辞源》是借鉴国外辞书编纂工艺首创体例的第一部新型辞书,被誉为第一部中国百科全书。《辞源》编写体例奠定了现代汉语辞书编纂体例和基本格局。《辞源》编撰与出版已有百年历史,回顾《辞源》百年编纂和修订的历程,对现代辞书编纂与修订和我们《辞源》新的修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进平 《档案》2008,(3):40-42
司马光(公元1019-1086)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他编辑的史书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和《谏水纪闻》等,其中享有盛誉的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包括1362年的历史,正文294卷,《考异》30卷,《目录》30卷。经过范祖禹、司马康等重新校订付梓,到元枯七年(1092年)全书印成。此书的成功编撰,除有政治的、历史的多种原因之外,编纂体裁、编纂方法的创新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缪卓群 《新闻传播》2013,(2):170-171
几十年前,一个美国记者来到了延安。这个人把他在延安的所见所闻编纂成了一本书,名为《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该书不仅记录了延安的风貌、人民的生活,还有对当时中共高层的采访和描写,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个人叫埃德加·斯诺,他的书突破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信息封锁,让许许多多的人了解  相似文献   

11.
荀悦是东汉末哲学家、史学家,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幼时即好学不倦,一生尤好著述。《申鉴》是他的一部重要政论性著作,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和哲学思想。书中对当时名儒董仲舒唯心主义的“性三品”说进行了改造,注入了新的内容,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同时又否定了孔孟“上智下愚不移”的观点,对荀子的性恶论和公孙龙子的本性无善恶之分、杨雄的善恶混合论也持否定态度,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迷信说法,都作了批判。他在《申鉴》中所探讨的问题,对魏晋玄学有很大影响,尤其是他的人性论为唐代韩愈所吸收,其中的社会批判思想有助于认识东汉末年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2.
王彩红 《编辑之友》2012,(8):114-116
学者们多关注袁枚诗歌创作方面的研究,但他的《随园食单》所体现的编辑学思想也十分丰富,该书在中国食谱编纂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文从选题、结构安排、材料选取、编辑加工、编辑主体性发挥几个方面,分析《随园食单》的编纂特色。这些对于今天的图书编纂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诗经小学》是段玉裁早期著作,现存四卷本和三十卷本两个版本。四卷本《诗经小学》由臧庸删录而成,蕴含着臧庸的编纂思想。臧庸在删录《诗经小学》时遵循“分条立目”的体例,重视汉唐学说,改保留小篆字形的字为简化字,增加按语。四卷本《诗经小学》体现出臧庸崇尚汉学、不泥古、不笃信成说的编纂思想。  相似文献   

14.
这里首次披露顾家相批呈的《建德县碑刻目录》折子。笔者认为,该目录成于1914年到1917年间,是在徐以愻调查的基础上编成。该件是民国初年编纂《浙江通志》时,其中《金石志》的残存稿。本文探讨了该件的文献意义,认为它为探讨建德县的历史,了解民国《浙江通志》的编纂,认识民国初年绍兴地区的学术变迁及作者和鲁迅、蔡元培等的关系,提供了确切的资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档案文献编纂管窥孔子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子是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开创者。他在教育和思想方面取得的成就,应该说,与他从事过档案文献整理和编纂有关。作为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孔子毕生遵循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语见《孟子·尽心上》)的人生信条。他曾做过"委吏"(司会计),也做  相似文献   

16.
修志与档案     
邓明 《档案》2008,(6):15-17
编修地方志是中国几千年来优良的文化传统,编修地方志离不开档案资料。因此,自先秦编纂《禹贡》起,到汉晋编纂地志、隋唐编纂图经、宋元以降编纂方志,乃至当今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修志就与档案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地方志是一种记载某一地区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著作,这就要海量搜集资料,经过考订编纂成志,而在海量的资料中档案资料成为首选,因为它们是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  相似文献   

17.
研究书籍编纂史的第一部著作书籍编纂在我国有古老的历史,而对于这一积累文化,使文明薪火相传的课题的研究,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一部著作,这就是韩仲民著的《中国书籍编纂史稿》,他以新中国成立后新发现和新发掘的考古成果,作为他的理论根据。前中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历史悠久,从今天我们还能见到的我国第一部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算起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期间不仅编纂工作成果颇丰,有关档案文献编纂的理论也日趋成熟。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其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比较集中的反映是《档  相似文献   

19.
《史记》对档案文献编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史记》的编纂体例、编纂选材、编纂思想等方面入手,简要地探寻了其对档案文献编纂思想的某些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向文献编纂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刘向于西汉成帝时期开展的皇家文献整理活动重新审视,全面探讨其从事文献编纂活动的全过程.全书以刘向文献编纂活动、编纂思想、学术贡献及文化传承角度为切入点,提出其在整理官方藏书时采用的"校雠+编纂"模式;回望历史,以西汉政治史和学术史为背景,重新审视刘向在文献编纂工作中表露的儒学思想和济世情怀;系统总结了刘向在开启"定本时代"与构建古文献学科方面的贡献,彰显刘向在中国古代图书制度史、学科史方面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