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腰痛一证,外感内伤均有,中医文献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日:“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记载:“……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是寒湿内侵。朱丹溪指出:“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女性腰痛由于其生理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刘海峰  张爽 《家庭医学》2008,(12):12-13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  相似文献   

3.
付伟 《职业与健康》2002,18(7):144-145
高脂血症在中医中归属于“痰湿”“肥胖”范畴,多因高梁厚味、痰湿内蕴、湿热内结而致;或因肝郁化火,水谷输布失常而成,与心脾肝肾有关。早在《素问·经脉别论》记载:“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本症常以肥胖、心烦、胸闷、便干、脉沉弦、舌苔薄黄或厚腻为主症。进一步发展为痰浊湿阻,经脉阻塞,而出现胸痹心痛等冠心病症状。祖国医学多采用滋阴补肾、清热化痰、健脾利湿等方法治疗。现将其概况作一综述。 1 辩证论治、分型用药 郝孟芳对痰浊阻络者用降脂粘肠Ⅰ号:丹参、瓜蒌、当归、陈  相似文献   

4.
深冬养生经     
朗轩 《食品与健康》2009,(12):37-37
《礼记》说:“北方为冬,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  相似文献   

5.
汪涛 《健康生活》2008,(6):19-19
肝区疼痛,中医称“胁痛”。胁痛一证,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汉·张仲景提出了水饮停留于胁肋部引胁痛的病因机理和临床特点。朱丹溪《丹溪心法》说:“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之范畴。早在先秦古医籍《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中,就对此病有所论述。如《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亦有论述消渴病的专篇,并且对糖尿病的“三多”(即饮多、食多、  相似文献   

7.
董绍军 《药物与人》2009,(10):49-49
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大自然中日月经天的现象,启发人们师法自然、回归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佘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这种期望虽然难以实现,但自古以来追求长寿者却大有人在。  相似文献   

8.
<正>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之为“鼻鼽”,并对其有独特的认识。《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民病肩背瞀(mào目眩)重,鼽(qiú鼻子不通)嚏血便注下。”意思是说,外界环境的异常可以影响脏腑功能,导致鼻鼽。《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阴司天,  相似文献   

9.
中医理论中并没有出现“健康”一词,但是健康的理念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体现.《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古文中的“平人”及“阴平阳秘”都是对健康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0.
古人谓之“驻颜”,实质上是指颜面抗衰老,永葆青春容颜,使人洋溢出健美和活力。面部是脏腑气血上注之处,血液循环丰富。心主血脉,其华在面。《素问·瘘论》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中医还将面部不同部位分属五脏,即左颊属肝,右颊属肺,头额属心,下额属肾,鼻属脾。可见,面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11.
叶玲 《保健与生活》2012,(12):39-39
《黄帝内经》的《素问·本病论》早就指出“三虚”相合才能致病。  相似文献   

12.
痹症是指气血为邪气痹阻的疾病。《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如果人体经络遭受风寒湿侵袭,则壅闭经络、气血,以致关节、肌肉、筋骨等处疼痛、酸楚,麻木,甚至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痹症的发生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关。如《素问·痹沦》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  相似文献   

1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原方由桂枝、芍药、生姜各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龙骨、牡蛎各3两,共7味药组成,用于治疗虚劳遗精病。如《金匿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相似文献   

14.
胸痹,属于中医病证名,一般指以胸膺部窒塞疼痛为主的病症。出《灵枢·本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心悸),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胸痹一证在古代又称厥心痛、真心痛等。症状描述如《灵枢·厥病第二十四》  相似文献   

15.
“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183;素问》的遗篇《刺法论》,而在《灵兰秘典论》中,脾胃被合称为“仓禀之官”。《刺法论》专门把脾胃分出来,说脾是“谏议之官,知其周出焉”。  相似文献   

16.
春天是万物生长、万象更新的季节。《黄帝内经·素问》中写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相似文献   

17.
1皮肤病的生理病理学说 有关皮肤疾病的论述,早在《内经》中有不少记载。《素问·痹论》中指出了人体卫气“其性漂疾,不能人于脉也,故循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说明卫气作用在皮肤腠理,其功能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强调了卫气功能正常,皮肤腠理才能健康缜密,有似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皮肤粘膜屏障作用。卫气靠肺气的正常宣发才能散布到皮肤,发挥卫气作用,故谓肺合皮毛。《素问·皮部论》亦提出了十二皮部是十二经功能活动在体表皮肤的反映区。在《诸病源侯论》中,对各种皮肤病的病因、病理过程及症状也作了论述,指出与风、湿、热等因素有关。如:风瘙身体隐轸误(注:癌痒症、寻麻疹之类),邪气客于皮肤,复蓬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轸。  相似文献   

18.
养心篇     
《健康大视野》2009,(16):28-28
养生首重养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黄帝内经》认为“心藏神”。《素问&#183;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素问&#183;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合也”,均指出神出于心。  相似文献   

19.
正失眠主要病因为阴阳失调,阳盛阴虚,阳不交阴而至失眠。针灸为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之一。失眠是指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轻者难以入寐,或睡中易醒、时寐时醒,重者彻夜难眠,常伴有焦虑、恐惧或抑郁等情绪障碍。善取任督调和阴阳失眠主要病因为阴阳失调,阳盛阴虚,阳不交阴而至失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而任督二脉同  相似文献   

20.
中医小知识     
脏行气于腑 关于脏和腑的特点,《素问·五脏别论》指出,脏是“藏精气而不泻”.腑是“转化物而不藏”。五脏虽是贮藏精气的,但是五脏之“气”(可以体会为活动的动力)的作用.必然要和六腑发生密切联系.才能体现脏和腑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