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下颌前突畸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正畸和正颌前畸形对于提高矫治效果及稳定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1例下颌前形患进行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模式的治过程,并与同期29例单纯正颌手术病例比较,观察矫治后凳面外形,咬合关系及疗效稳定性。结果: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治组治疗后咬合关系良好,咀嚼功能改善率为81.0%(17/21),畸形复发率为4.8%(1/21)单纯正颌手术组咀嚼功能改善率为58.6%(17/29),畸形复发率为10.3%(3/29)。结论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下颌前突畸形是提高矫治效果,达到颌、He平均及减少畸形复发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颌骨畸形的正颌外科矫治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颌外科手术矫治颌骨畸形的方法。方法:对8例不同类型的颌骨畸形患者分别采用双颌手术(4例)、上颌单颌手术(1例)、下颌单颌手术(3例)矫治畸形。术式包括上颌骨改良式LeFortⅠ型截骨术、上颌扩展术(腭中缝骨切开术)、下颌骨矢状劈开术、下颌骨根尖下截骨术、颏成形术。结果:术后8例患者的面容和咬合功能均获得满意的矫治效果。结论:正颌外科技术矫治颌骨畸形是一种疗效显著、患者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6例颌骨畸形患者应用正颌外科进行手术矫治的工取得了满意疗效,文章着重讨论了术前正畸,入He板时间,颏点位置及陈旧性骨折错位愈合治疗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下颌前突畸形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诚  肖水生  王涛  李颖  刘平 《重庆医学》2003,32(5):529-530
目的 总结分折下颌管前突畸形患者应用微动力手术系统行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的治疗特点。方法 术前正畸治疗、X线头影测量分折、模型外科、制作咬He板;手术选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管术,术后颌间固定1—2周。结果 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管术治疗下颌骨前突畸形,其He关系恢复正常,面容改善,效果满意。结论 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管术可有效地矫正下颌骨前突畸形,术后外形改善及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下颌前突畸形对于提高矫治效果及稳定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1例下颌前突畸形患者进行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模式的矫治过程,并与同期29例单纯正颌手术病例比较,观察矫治后的颌面外形,咬合关系及疗效稳定性。【结果】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组治疗后咬合关系良好,咀嚼功能改善率为81.0%(17/21),畸形复发率为4.8%(1/21);单纯正颌手术组咀嚼功能改善率为58.6%(17/29),畸形复发率为10.3%(3/29)。【结论】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下颌前突畸形是提高矫治效果,达到颌、平衡及减少畸形复发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牵引成骨技术--正颌外科矫治牙颌面畸形的新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震康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6):963-963
牵引成骨技术 (distractionosteogenesis)是指截开骨皮质的两个骨段间 ,在两个方向相反持续缓慢牵引力 (或称张力 )的作用下 ,促使两个骨段间骨组织和骨周围软组织再生 ,从而使骨段和相应软组织延长。这一技术由前苏联学者Ilizorov自 2 0世纪 5 0年代建立的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 ,成功地为数以千计的因炎症、外伤、肿瘤切除后、先天发育畸形等各类患者 ,进行了肢体长骨延长治疗 ,并在世界各国推广。Ilizorov的贡献是研究证实最佳牵引速度是每天 1mm ,每天至少 4次牵引 ,每次牵引 0 2 5mm。这…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以正颌外科手术联合正畸治疗的方法矫治严重骨性开骀畸形,并观察其远期效果。【方法】以不同手术方法联合术前后正畸治疗对38例成人严重骨性开骀患进行矫治,平均年龄22.3岁,其中前牙开骀23例,全牙弓开骀15例。所有截骨线均采用坚强内固定。【结果】术后骨段移动及咬合关系均达到模型外科设计要求,无严重并发症。随访29例,平均25.3个月,26例面部外形及咬合关系满意,3例轻度复发。【结论】正颌外科手术联合正畸治疗可满意矫治成人严重骨性开骀畸形,其远期效果稳定。坚强内固定及术前后正畸治疗对恢复良好咬合关系和防止复发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0.
郭杰 《中外医疗》2012,31(12):157-157
目的 探讨正颌联合正畸矫治牙颌面畸形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9例牙颌面畸形患者行正颌正畸矫治手术前后各方面综合护理.结果 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一例发生感染、窒息、血肿、咬肌痉挛等不良后果,术后头面部加压包扎5~7d,平均住院7~10d.术后随访3~6个月,27例患者对术后面部表示满意.结论 精心、有效地围手术期护理是促进患者康复防止并发症发生的有效保证,可有效提高矫治效果,增加咬合稳定性,预防畸形复发,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正颌外科手术并发症的护理。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正颌外科手术的35例患者,针对实施正颌手术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35例患者手术后,其中1例出现活动性出血并发症,呼吸道梗阻1例,下牙槽神经感觉障碍4例,但经过相应的和资料和护理,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正颌术后容易出现呼吸道梗阻、出血、下牙槽神经感觉障碍等并发症,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促进患者迅速康复。  相似文献   

12.
黄忠义  杨杰  袁琴 《河北医学》2010,16(11):1325-1327
目的:探讨控制性降压在正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到2010年6月我院正颌外科行颌骨截骨术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监测有创动脉压血压、心率、SpO2,选用丙泊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芬太尼4ug/kg,行快速诱导后经鼻气管插管,静脉泵分别泵入异丙酚、维库溴铵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硝酸甘油持续泵入施行控制性降压处理,使血压维持在恰当的水平,直至不需降压时停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尿量和观察组术中血压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控制性降压前后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选用硝酸甘油实施控制性降压,短效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是正颌外科手术术中有效减少出血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量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及治疗结束3~12年软、硬组织的变化, 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颌面部组织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回顾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患者22例,收集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结束时及3~12年随访复诊的头颅侧位片,测量各牙性硬组织、骨性硬组织及软组织变化的项目。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比较联合治疗术后3~12年和治疗结束时的牙性硬组织变化如下:上中切牙-SN角由110.98°±6.77°减少为109.21°±5.80°(P = 0.005),上中切牙-NA角由28.31°±6.80°减少为26.49°±6.18°(P = 0.002),上下切牙角由123.51°±8.14°增大为125.7°±10.01°(P = 0.035), 其余牙性硬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联合治疗后3~12年相比联合治疗结束时,患者的上前牙有直立趋势。骨性硬组织变化中全面高由124.98°±11.98°减少为122.4°±11.05°(P = 0.024), 其余骨性硬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治疗后3~12年骨性硬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比较联合治疗术后3~12年和治疗结束时的软组织测量值,上唇凸点至EP平面距离由(-2.78±2.20) mm减少为(-3.29±2.44) mm (P = 0.02), H角由8.27°±3.71°减少为7.32°±3.83° (P = 0.006),其余软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唇和颏部软组织变化表现为上唇少量回缩和颏部形态的少量改变。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3~12年牙性硬组织、骨性硬组织及软组织改变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颔第三磨牙拔出术后疼痛的原因,并就疼痛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采用阶段性治疗方法进行对比,第一阶段随机选取80例下颔第三磨牙拔出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其拔出术后疼痛原因,并依此构建拔牙术前难度评测模型,为后期拔牙术后患者疼痛症状临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第二阶段选取9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拔出前对术后疼痛原因进行早期预测和评估,依此构建临床干预措施并在术后实施该措施。结果拔牙手术时间、拔牙难度、术后局部感染及女性月经周期均与拔牙术后疼痛密切相关;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严重疼痛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下颔第三磨牙拔出术患者采取术前拔牙难度评估,并制定相应临床干预措施,可有效地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下颌前突伴偏位患者正颌外科手术后的长期稳定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方法(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和单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加单侧下颌支垂直劈开术)对下颌前突伴偏位的患者正颌外科手术后稳定性的影响,探讨髁突骨变化与稳定性的关系,以及下颌后退量与复发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23例正畸和正颌外科联合治疗的患者进入本研究。用术前(T1)、术后(T2)和戴固位器(T3)三阶段的头侧位片、后前位片来评价术后的组织变化及稳定性。结果:术后的长期稳定性较好。但有术前髁突骨变化的病例,术后的水平向的复发倾向相对更明显,本研究未发现两种手术治疗后的稳定性有显著性差异。下颌后退量与复发间没有相关关系。结论:下颌前突伴偏位患者正颌外科手术后长期稳定性较好。髁突骨变化可能是下颌前突伴偏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下颌骨骨折的特点。收集我科1995年1月至1999年9月间收治的216例患者,对临床流行病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患者比例为4.26:1,发病年龄高峰为20~30岁,致伤因素以交通事故伤最多见、占总数的53.7%,骨折部位中以颏部、体部及髁突部位最多发。有合并伤患者占总数的35.18%,以面中分骨折最多见,临床上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结果提示,下颌骨骨折好发于青年男性,颏部、体部、髁状突最多发,多由交通事故伤引起,坚固内固定是目前较多采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分类、诊断标准与治疗方式,以获得良好的面部外形和咬合关系。方法:对我科1980年以来收治的116例下颌骨不对称畸形进行回顾性总结,对其分类、诊断、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69例次颌骨整形术式取得了改善面形的疗效,95例次正颌和正畸手术紧密配合的病例,术后获得良好的面部外形和口腔咬合功能。结论:下颌骨不对称畸形分为发育性和获得性畸形有利于选择治疗方案;根据畸形的不同类型、不同部位选择合理的治疗;改善患者面形的同时,应恢复咬合功能,以提高矫治效果,减少畸形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各种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及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我科自1992,年以来共收治42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各项辅助检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术后追踪3月~12月,观察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42例患者35例治愈,5例好转,2例因拒治、自动出院未愈.经术后3、6、12月定期复诊检查40例经治疗者面部形态正常,咬牙合关系恢复良好,可正常行使口腔功能,开口度平均≥3.5cm,开口型正常,无干扰,无关节区疼痛、弹响。结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是治疗各类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并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WiththeuseofriSidinternalfixation(RIF)fororthognathicsurgery,thedisadvantagesassociatedwithwirefixation(WF)havebeenreducedoreliminated'I~8].improvedstabilityatosteotomysitesisthemostimportantbenefitofRIFwhichpromotesthebonehealing.Otherfavorableeffectsincludedecreasingrelapse,shorteningpostsursjcalmaxillo--mandlbularfixation(MMF)'andimprovinSearlyJawandmusclemotjonj.'j.TheapplicationofRIFhas,however,raisedquestionsastowhethertheadvantasesofferedbyRIFareoffsetbyanincreasedrateofcompli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