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产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测序、原核表达。方法PCR扩增L1酶的编码基因,将其亚克隆入pUCm—T载体后测定核苷酸序列,将u酶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ET-41a( )后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表达情况,等电聚集电泳测定表达蛋白的等电点。结果本实验中L1的编码基因与国外同类酶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2.44%。此L1酶基因可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大量表达,等电点为6.7。结论对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的克隆测序及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酶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105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海斌  王菊飞 《检验医学》2005,20(3):288-289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MA)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常居于正常人的呼吸道、消化道中,由于住院患者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常可引起该菌的医院感染。多侵犯重危患者,引起菌血症、心内膜炎、呼吸道、尿道或伤口感染等。我们对105例SMA感染的耐药性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SMA)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常居于正常人的呼吸道、消化道中,由于住院患者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常可引起该菌的医院感染,多侵犯重危患者,引起菌血症、心内膜炎、呼吸道、尿道或伤口感染等。我们对 105例SMA感染的耐药性作了分析。一、材料和方法1.菌株来源 本院 2000年 10月~2003年 10月住院患者阳性标本 105例,其中痰液 81例、尿液 11例、脓液 4例、切口 4例、血液 3例、腹腔引流液 2例。2.临床资料 住院患者 86例,男 51例,女 35例,年龄 35~78岁。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描述新型突变喹诺酮耐药基因Smqnr及其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布,初步探讨Smqnr基因与喹诺酮抗生素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鉴定采用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系统,采用标准琼脂稀释法测定替加环素、氯霉素、头孢他啶、复方磺胺甲(恶)唑、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7种抗生素对44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全长Smqnr基因,测序后采用DNAMAN软件比对序列之间的差异,并构建系谱树分析不同Smqnr基因之间亲缘性关系。结果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7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且在5% ~50%之间变动,左氧氟沙星的抗菌活性较好,耐药率仅为6.11% (27/442),抗菌活性最好的药物为莫西沙星,耐药率为5.88%( 25/442),44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114株检测到Smqnr基因,检出率为25.79% (114/442),包括11种已发现的Smqnr和20种新型突变的Smqnr基因(Smqnr 28 ~ 47),新型突变的Smqnr基因是由于部分碱基发生突变导致相应的219位翻译氨基酸位点发生改变。耐药株Smqnr基因检出率为42.30% (11/26),中介株Smqnr基因检出率为34.37%( 11/32),敏感株检出率23.95% (92/384),敏感株中MIC为0.125 μg/ml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qnr基因检出率最高,为37.78%。结论Smqnr基因编码区高度多态,新型突变的Smqnr基因是由于部分碱基发生突变导致相应的219位翻译氨基酸位点发生改变所致。Smqnr基因在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中的检出率较高,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非发酵的革兰阴性杆菌,临床上多为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及各种侵袭性诊疗技术的增加,其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率有增加的趋势,在非发酵菌中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1]。嗜麦芽窄食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皖南地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皖南地区2007~2009年检测出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分布以60岁以上为主,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感染科室以干部内科为主;74例标本药敏结果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头孢噻肟87.83%、头孢吡肟64.87%、头孢他啶52.70%、替卡西林/克拉维酸41.89%、氯霉素24.32%、头孢哌酮/舒巴坦21.62%、复方新诺明21.62%、左旋氧氟沙星14.86%、米诺环素13.51%。结论作为条件致病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已呈增加趋势,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药物治疗应首选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特征.方法:采用MicroScan-WalkAway 96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测定,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从痰标本中分离得到16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其药物敏感性.结果:6年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1种抗生素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尤以2000-2001年耐药率上升显著.在2000年嗜麦芽窄食单细胞菌对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妥布霉素耐药率,分别为25%、50%、0%和0%,而2005年分别为86%、86%、98%和98%;此菌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时其他5种抗生素均高度耐药,6年来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低,为≤20%.结论:由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多重耐药,临床细菌室应加强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检出及鉴定,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该院患者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14-2015年临床非重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2株,采用液体稀释法自动化仪器法进行细菌药敏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7年版标准判读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3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来源于痰液27株(84.38%),血液2株(6.25%),尿液2株(6.25%),分泌物1株(3.12%);科室主要分布于干部病房呼吸内科5株(15.63%),干部病房重症监护室5株(15.63%),呼吸内科4株(12.50%),重症监护室3株(9.38%)等;头孢他啶耐药株19株(59.37%),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株2株(6.25%),替卡西林/棒酸耐药株9株(28.13%),左氧氟沙星耐药株3株(9.38%)。对其中18株进行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药敏试验检测,检出米诺环素耐药株1株(5.56%),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株2株(11.11%),替加环素耐药株2株(11.11%)。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分布于呼吸科及重症监护室,主要分离于痰液,对CLSI推荐的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左氧氟沙星和米诺环素耐药率低,替加环素及左氧氟沙星敏感率高。临床需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各类液体、塑料物质表面和患者的体表,也是医院中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在侵入操作和患者免疫力下降后极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皮肤组织感染、尿道感染等,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Sm成为具有易感因素患者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1-2].Sm的耐药机制极为复杂,针对Sm感染的复杂性,检验工作者应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法测定临床分离到的21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21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但对复方新诺明、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耐药率低,分别为25.1%、22.3%和22.7%。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已成为呼吸道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之一。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应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徐飞  刘雪梅  迟富丽  谈华  常勇  曹波 《检验医学》2014,(11):1141-1143
目的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纸片扩散(K-B)法对分离的6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来源分布、药物敏感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分布以痰液为主,占87.3%;感染主要发生在新生儿科为17.4%和胸外科17.4%;其次为呼吸科14.3%和重症监护病房(ICU)14.3%;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00.0%;而对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啶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6%、3.2%、3.2%。结论应加强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感染因索及其耐药性分布,有效地防止其感染和合理地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T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VTTEK-AMS)对77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鉴定和手工药物分析。结果 77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但对替卡西林/棒酸、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的耐药性较低。而且,宿主因素和医源性因素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感染密切相关。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呈现多重耐药性,且感染率有所增加,临床上应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高度重视。以减少其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感染。方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202医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从临床各类标本中分离的11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科室及耐药性分析。结果分离出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分布在干诊综合科、呼吸科和IC U重症医学科,分离率为25.23%、25.23%和11.71%。药敏测试结果米诺环素敏感率为95.50%,复方磺胺甲噁唑敏感率为88.28%,左氧氟沙星敏感率为75.68%,替卡西林/棒酸敏感率为49.55%,氯霉素敏感率为47.75%,对碳青霉烯类天然耐药。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多发于有各种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及大量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该地区儿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感染的特点及菌株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和预防该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52例入住该院的SMA培养阳性患儿临床资料,并分析其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结果临床资料分析显示患儿感染SMA在年龄及性别上并无区别,在检出科室中以新生儿重症监护科(NICU)和儿童重症监护科(PICU)为主,有82.7%的感染SMA患儿都有侵入操作史,有95.92%的SMA患儿有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史,感染SMA患儿住院时间较长,平均为(22.3±19.0)d;实验室资料分析显示SMA主要检出标本类型为痰液,占63.5%,4种临床常用药物耐药性较高,磺胺类药物最高达到21.9%。结论儿童SMA感染与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及侵入性操作密切相关,耐药情况严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现状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0株,经VITEK微生物鉴定系统重新鉴定。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4种抗菌药物的MIC、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致序列[(ERIC)-PCR]方法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流行特征。结果3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噻肟、氨曲南和阿米卡星高度耐药;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复方磺胺甲噁唑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仍保持一定敏感性,敏感率分别为96.7%、76.7%、73.3%和60%。ERIC-PCR指纹图谱显示3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由26种不同克隆构成。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复方磺胺甲噁唑、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仍保持一定敏感性。3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显示基因型多态性。  相似文献   

16.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及MIC分布,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集到的103株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8种抗菌药物的MIC。结果10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但对复方磺胺甲嘌唑、替卡西林一克拉维酸、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4.0%、16.5%、26.2%、5.8%和4.9%。结论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应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查,并在其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指导下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到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分布情况。方法 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新近推出的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磺胺甲唑 /甲氧苄啶复方制剂和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敏感率分别达 79.31%和72 .4 1% ,对其他抗生素的敏感率相对较低。 79%菌株对磺胺甲唑 /甲氧苄啶复方制剂的MIC≤ 4 μg/ml;93%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MIC≤ 4 μg/ml。 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引起呼吸系统的感染 ,多重耐药性情况十分严重。对其感染的治疗 ,应在抗生素敏感试验及其MIC的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布特征及9年间耐药性的变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0年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各类临床标本分离出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率、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结果 9年共检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702株,分离率为6.9%。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占92.1%。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室最多,占38.8%,其次是脑外科和呼吸内科,分别占31.1%和18.4%。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复方氨苄西林、亚胺培南、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完全耐药,对替卡西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巴唑、头孢吡肟、美罗培南、阿米卡星也近乎完全耐药,其耐药率分别为99.5%、99.8%、99.2%、95.2%、96.1%和99.6%,对多粘菌素E、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78.6%和60.8%,对替卡西林/棒酸、头孢他啶、左氧沙星的耐药率<50%,分别为43.4%、42.2%和24.4%,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磺胺甲恶唑、米诺环素均保持较好的药物敏感性,其耐药率仅为10.1%、6.2%和0.9%。结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引起呼吸道系统的感染,对多种抗菌药物完全耐药。临床应高度重视该菌所致感染,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采取相应的院感干预措施,控制耐药菌株的院内扩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嗜麦芽寡氧单胞菌临床株与环境株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进化关系.方法:对选取的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临床株和1株环境株的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将上述及从GenBank中挑选出的其他32株不同来源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并绘制系统发育树.结果: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大部分菌株可根据来源分为3个簇,序列分析显示某些高度可变区可能存在可区分临床株与环境株的关键序列.结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基因型及表现型具有多样性:大部分嗜麦芽寡氧单胞菌临床株与环境株可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MA)对常见念珠菌属,如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等的抑制作用。方法收集临床上20株SMA,通过革兰染色、氧化酶试验及API 20NE(法国梅里埃公司产品)进行鉴定;通过纸片法、十字交叉划线试验及共孵育试验检测SMA对念珠菌属的抑制作用。结果 20株SMA中部分菌株对常见念珠菌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对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953)没有抑制作用。结论 SMA对常见念珠菌具有抑制作用,推测可能是与分泌一些代谢产物抑制真菌的菌丝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