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外循环术后桡动脉穿刺测压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术后血压监测的最佳途径。方法 将桡动脉插管测压应用到体外循环术后,观察其优点及护理要点。结果 桡动脉插管测压是体外循环术后最为简便、准确的测压方法。结论 体外循环术后微创的桡动脉测压能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病情,而正确的护理又能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桡动脉测压在心脏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桡动脉测压应用于68例心脏术后患者,观察其优点及护理要点.结果 桡动脉测压是心脏术后患者最简便、准确的测压方法,68例患者均顺利转出ICU,未发生穿刺部位感染和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心脏术后动脉测压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病情,是衡量循环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同时,桡动脉测压导管还是动脉血标本采集的理想途径,而正确的护理又能有效地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用桡动静脉内瘘(AVF)术中,测定桡动脉残端压的方法和临床初步应用。方法桡AVF术中游离桡动脉2cm。桡动脉测压装置调零,将测压针向桡动脉远端穿刺,压力表指针平稳后,读取阻断前桡动脉血压。用血管夹阻断穿刺点近端的桡动脉,压力表指针平稳后,读取桡动脉残端压。根据桡动脉血压和残端压的结果,决定桡动脉和头静脉的吻合方式。结果对测压后行桡AVF术的患者随访6—8个月,无手指缺血征象,手指肌力Ⅴ级,患者AVF震颠良好。结论测定桡动脉残端压简单、方便,为研究阻断桡动脉后的手灌注压提供直接数据,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施晓芳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9):1209-1210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我院ICU有35例患用桡动脉测压,现将其监测和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种桡动脉测压装置郑州铁路分局医院心外科郝建华,刘建国,毛书林心脏直视手术后的围手术期病人及其他在ICU的危重病人常需要严密监测其血压,桡动脉压较能准确反映病人的血压。我院心外科监护人员设计了一套简易桡动脉测压装置,其特点是无肝素盐水持续滴注、间...  相似文献   

6.
199例桡动脉测压的监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110001)郭淑珍,张素娟在危重病人和心脏术后,尤其是当出现低心排血量时,外周血管极度收缩,外围血压测量往往无法测出时,采用直接动脉内测压。因常选用桡动脉,故称桡动脉测压。它对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动脉血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桡动静脉血透通路中测定桡动脉残端压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方法:自2005年12月—2007年4月,对29例行桡动静脉内瘘术的尿毒症患者,术中测定桡动脉血压和残端压。术中游离桡动脉,桡动脉测压装置调零,测压针穿刺桡动脉,读取桡动脉血压。用血管夹阻断穿刺点近端的桡动脉,读取桡动脉残端压。结果:阻断前桡动脉血压68~149mmHg,平均105.38±18.34mmHg。桡动脉残端压30~138mmHg,平均95.62±20.18mmHg。桡动脉阻断前后动脉压差超过30mmHg或阻断后桡动脉残端压绝对值小于70mmHg者(7例),采用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否则采用端端吻合(22例)。内瘘手术技术成功率100%。随访6~18个月,无手指缺血征象,手指肌力V级,随访期内瘘通畅率100%。结论:术中测定桡动脉血压和残端压简单、方便,可指导血管吻合方式,预防手缺血。  相似文献   

8.
改良弹簧表装置直接桡动脉测压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梁春齐,李青峰,温腾超我院自1987年8月至1992年8月用改良弹簧表装置直接桡动脉测压50例。该法测压可靠,较弹簧表装置优越,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共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3~45岁。小儿20例...  相似文献   

9.
桡动脉测压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施晓芳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7):1209-1210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我院ICU有35例患者用桡动脉测压,现将其监测和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动脉内置管直接测量血压是体外循环术后良好的测压方法,常用股动脉或肱动脉。桡动脉置管具有损伤小,便于观察,对患者活动影响小,外周血管并发症少,止血方便等优点[1]。2009年3月~2010年9月,我们对62例桡动脉置管拔除患者使局部用改进压迫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群中高血压患逐渐增多,测压装置、测压部位也趋向多样化。腕式血压计的应用,使家庭监测血压得到普及,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测量值是否准确、桡动脉压能否替代肱动脉压等,却未得到公认,其临床价值尚存在争议。本就肱动脉压与桡动脉压用有创测量的方式作一对比,观察两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桡动脉穿刺直接测压是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麻醉常用的重要监测之一,我院已应用于4775例(16公斤以下的有509例),其中经皮穿刺失败改切开皮肤暴露桡动脉进行穿刺的有310例(16公斤以下88例)。用金属套管针穿刺1007例,余均用塑料套管针。其中发现并发假性动脉瘤5例,现摘要报道5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桡动脉穿刺测压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应用桡动脉穿刺、监测血压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00例先心病术后的新生儿进行改良Allen's试验、桡动脉穿刺、监测血压,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结果:患儿均顺利度过了危险期,期间无一例发生穿刺并发症.结论:掌握Allen's试验,提高桡动脉测压的护理质量,有助于提高患儿的病愈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许多护理专家针对压疮的治疗和护理进行了研究[1],以更大程度的为患者缩短病程,减轻痛苦,节约成本.本文就心脏患者压疮的特点及护理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心脏手术的特点 1.手术时间较长.心脏手术需要劈开胸骨,将胸廓撑开,充分暴露手术野,建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有时还需取大隐静脉及桡动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脑血管疾病病人术中、术后桡动脉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2例脑血管疾病病人术中、术后行桡动脉有创血压监测管道的保护,准确取值,预防并发症。[结果]桡动脉有创血压的监测能动态地监测病人的血压,病例中无一例出现有创动脉测压的并发症及脑出血。[结论]防止桡动脉有创测压管的脱落、维持管道的通畅及做好正确的取值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疾病手术病人桡动脉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脑血管疾病病人术中、术后桡动脉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2例脑血管疾病病人术中、术后行桡动脉有创血压监测管道的保护,准确取值,预防并发症.[结果]桡动脉有创血压的监测能动态地监测病人的血压,病例中无一例出现有创动脉测压的并发症及脑出血.[结论]防止桡动脉有创测压管的脱落、维持管道的通畅及做好正确的取值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有创血压监测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创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监测,可以直接监测血压的变化,比袖带监测更能准确、及时地反映血压变化,是ICU常用的监测手段[1]。我院ICU病房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对480例重症病人实施了有创血压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有39例发生了各种不同的问题,现将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480例,其中男310例,女170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1.5岁。急性心肌梗塞53例,休克120例,体外循环直视手术267例,其它40例。置管最长时间96 h,最短20 h。桡动脉测压446例,足背动脉测压34例。2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2.1局部感染480例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分析心脏外科ICU患者在桡动脉置管后发生意外脱管的原因,探讨应用品管圈降低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桡动脉置管意外脱管率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成立品管圈,以"降低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桡动脉置管意外脱管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把握、设定目标,然后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策略并组织实施。结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桡动脉置管意外脱管率从活动前的12.80%下降到活动后的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品管圈活动可降低桡动脉置管的意外脱管率,并能改善医护合作,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9.
陈蓉  廖天芬 《天津护理》2004,12(5):256-256
目的:预防体外循环术后急性心脏压塞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方法:对体外循环术后发生急性心脏压塞的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并分析压塞的原因,总结护理经验。结果:发生急性心脏压塞的病人经过及早处理,均痊愈出院。结论:密切观察及监测是预防和及时发现急性心脏压塞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留置桡动脉穿刺管监测有创血压的最佳操作方法.方法:制定留置桡动脉穿刺管双人操作法的操作规程,并于2010年12月开始对本病区500例患者实施双人配合行桡动脉穿刺留置法.结果:按此双人操作法进行规范操作,所有患者在此过程中无1例出现在将留置针与压力传感器连接时因为按压不好引起外套管喷血,也没有在固定好前外套管意外脱管,所有测压管均无血迹残留,也没有发生测压前端管压迫皮肤引起皮肤破损,反而显示整个操作流程更流畅,操作时间更短,并提高了工作效率.结论:危重患者留置桡动脉穿刺管双人操作法在临床应用中不仅有利于保证患者的安全、利于临床带教的开展、便于病情观察,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完全能够达到高质量的医疗护理要求,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