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经导管Rashkind双伞闭合器关闭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经导管Rashkind双伞闭合器半闭5例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1例杂音即刻消失,主动脉造影未见分流,4例术后心脏杂音明显减轻,主动脉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PDA处有微量残余分流,其中2例术后2个月复查杂音消失,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无残余分流。经导管Rashkind闭合器闭合PDA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在临床应用较广的主要有Porstmann泡沫塞子堵塞术、Rashkind双面伞闭合术和Sideris钮扣装置关闭术。我院自1988年1月至1998年5月用Porstmann法和Sideris法经导管关闭PDA共180例,均...  相似文献   

3.
钮扣式补片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钮扣式补片法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及经验。方法膜周型VSD11例,干下型VSD2例,肌部VSD1例,应用Sideris钮扣式补片法治疗。结果成功10例,均为膜周型VSD,失败4例。手术成功患者术后造影左向右分流消失或减弱,随访3个月至3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证实VSD闭合,失败4例,除了1例室缺口直径较原先增大外,无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钮扣式补片法对治疗VSD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作者用自行研制的扣式两仪房间隔缺损(ASD)闭合器对12头小猪行非手术方法关闭ASD,10例行闭合术,8例成功。术后处死的动物均见闭合器两仪紧密相贴;15天可见闭合器表面有一层由纤维组织和内皮细胞构成的灰白色膜状物覆盖;20天后见闭合器与心脏组织不易分离。闭合术中ECG监测未见严重的心律失常。统计学处理采用质反应开放型单向序贯分析,实验线触及序贯检验图上界u,表明在方法学上,此闭合器关闭ASD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性封堵术27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评价应用AGA Amplatzer闭合器对非开胸手术闭合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 27例ASD住院患者,男7例,女20例。年龄3 ̄49岁,平均31.9岁。体重18 ̄88kg,平均58.2kg。ASD病理分型;中央型24例,中央偏上型2例,下腔型1例。其中单一ASD25例,多发性ASD2例(2处缺损1例,3处缺损1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和合并房间隔膨出瘤各1例,ASD直径1.0 ̄  相似文献   

6.
报告小儿主动脉缩窄7例,占同期心血管病手术0.5%。导管前型4例,均伴有动脉导管未闭(PDA),其中1例伴有室间隔缺损(VSD);导管后型3例,伴有PDA及VSD各1例。5例采用缩窄段切开和人造血管补片主动脉成形术,采用缩窄段切除主动脉端端吻合术及左锁骨下动脉片翻转吻合主动脉成形术各1例,均取得良好疗效。对该病的诊断、手术方法选择和手术并发症及处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闭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闭术袁明远,曹林生自1976年King[1]成功地经导管封闭第一例房间隔缺损(ASD)以来,已20年历史。ASD经导管封闭术的封闭装置、传送系统逐渐演变,尤其是Sideris[2]设计的"扣式"封闭装置(buttoneddevice...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关闭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中心内科张玉威,翟文华综述钱武扬审校1974年King等[1]通过动物试验发明了经静脉关闭房间隔缺损(房缺)技术和双伞闭合器,并于1976[2]首次报告成功关闭1例继发孔房缺。1987年Rashxine...  相似文献   

9.
全国心脏外科第十一次专题研讨会简介由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和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联合举办的全国心脏外科第十一次专题研讨会于1995年8月7日至10日在贵阳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动脉导管未闭(PDA),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  相似文献   

10.
经导管关闭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的进展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王慧深,李渝芬自1967年Porstmann等[1]用导管法经股动脉置入塞子,成功堵闭第1例未闭动脉导管(PDA)后,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缺损的研究成为非开胸法...  相似文献   

11.
室间隔缺损介入性治疗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自 196 7年Porstmann等首次报道经心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PDA)以来[1] ,利用介入性方法治疗其他心内缺损 ,如房间隔缺损 (ASD)、卵圆孔未闭、体肺侧支等已有近 30年的历史[2 11] 。目前 ,上述各项技术已相对成熟 ,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 ,先天性心脏病中发病率最高的室间隔缺损(VSD)的介入治疗却一直存在争议 ,仅仅在少数几个医院和研究所开展较多[12 14 ] 。尽管如此 ,自 1988年Lock等[12 ] 首次报道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transcatheterclosureofventricularseptal…  相似文献   

12.
隋树建  李勇 《山东医药》1999,39(19):19-20
对17 例双腔右心室(DCRV) 患者于术前行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检查, 诊断为单纯DCRV4 例, DCRV 合并室间隔缺损 (VSD) 8 例、肺动脉瓣狭窄 (PS) 1 例、房间隔缺损(ASD) 1 例, 单纯VSD2例, 法乐氏四联症1 例。均经手术治疗, 术中确诊为单纯DCRV4 例, DCRV合并VSD11 例、ASD1例、PS1 例。认为CDFI对DCRV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但对不典型DCRV的诊断仍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3.
观察112例房间隔缺损(ASD)和39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ECG,若QRS电轴正常、左偏或右偏伴V1呈rS,可排除TAPVC。电轴右偏,Rv1≥15mm,V1呈单纯R或qR型,而V5~6导联为rS型伴PⅡ≥0.25mV高度提示TAPVC。TAPVC的心导管检查诊断依据:1.SaQ280~90%,且与肺动脉血氧饱和度相近,2.轻度肺动脉高压(≥4.1kPa)伴大的左向右分流(Qp/Qs>3∶1),3.导管进入异常途径并采血化验血氧含量高于正常,4.肺动脉选择造影右房提早显影。  相似文献   

14.
经皮纽扣式闭合器关闭未闭动脉导管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00029)张维君,韩玲,姜腾勇,张金荣,金梅,裴金凤,梁秋香因动脉导管未闭(PDA)住院治疗4例患者,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10岁(~18岁)。其中一例为...  相似文献   

15.
心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的外科矫治方法。  方法:总结106例VSD合并AI的外科治疗经验。主要有干下型VSD66例(62.3% ),膜周部VSD22 例(20.8% )。主动脉瓣以单叶右冠状动脉瓣脱垂为主(78例占73.6% );本组单纯VSD修补14 例;主动脉瓣成形75例,主动脉成形主要采用脱垂瓣叶折叠悬吊法和中心型折叠法;主动脉瓣置换17例。  结果:手术死亡1 例。出院检查脉压差均恢复正常。心胸比率以及左心室舒张末径均有明显缩小。VSD修补术后无残余分流。  结论:强调早期治疗,防止AI的进一步发展。主动脉瓣成形是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用声学定量技术(AQ)对38例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患者术前与术后的左房、右室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的左房射血分数(EF)、面积变化率(FAC)及高峰充盈率(PFR)显著增加.收缩及舒张末期面积(ESA、EDA)和容积(ESV、EDV)明显减小,而高峰射血率(PER)及高峰充盈时间(TPFR)则无显著性改变;术后患者的右室EF、FAC、PER、PFE均明显升高,ESA、ESV明显减小,但EDA、EDV及TPFR却无显著变化。表明:PBMV术后患者的左房、右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行双腔(DDD)起搏器治疗,探讨不同AV间期的血液动力学效应,并对其长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经锁骨下静脉植入DDD起搏器,并同时植入Swan-Ganz导管及猪尾导管,测量不同AV间期的血液动力学指标,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超声形态学指标,并于起搏器植入后二年随访上述指标。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明显改善,急性起搏时不同AV间期的血液动力学均有改善,而以AV间期为100ms、120ms时最明显,左室流出道内径(LVOTD)增宽,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程度(SAM)明显改善,而起搏后1年、2年随访与起搏后即刻相比,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DDD起搏可做为药物难治性HOCM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经导管关闭心室间隔缺损后心脏骤停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导管关闭心室间隔缺损后心脏骤停一例任森根康康周菲韩飞舟⒇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0岁。因先天性心室间隔缺损(VSD)入院。体检胸骨左缘第3~5肋间闻及收缩期杂音Ⅳ/6级。X线胸片示肺血略增多,左心室稍增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  相似文献   

19.
对67例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RSVT)施行以单一抗心律失常药物(AAD)为基础、异丙肾上腺素(Iso)和美托洛尔(Met)为辅助的系列电药理研究(SEPS)(简称AIM-SEPS)。结果表明,Iso能使普罗帕酮和莫雷西嗪的抗RSVT总有效率分别降低66.7%~80.0%和20.0%,该效应能被Met所抵消。随访资料提示,对于选择预防RSVT临床复发有效的长期口服AAD,AIM-SEPS明显优于单一AAD的电药理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主动脉缩窄围手术期情况。方法:整理了1988年至1996年收治的主动脉缩窄患儿40例,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6例,心室间隔缺损(VSD)14例,心房间隔缺损(ASD)2例。手术方法包括:Gore-tex补片扩大24例,左锁骨下动脉瓣作主动脉成形术10例,人造血管移植,缩窄端切除端端吻合,狭窄部锲形切除直接缝合各2例。结果:死亡1例,术后高血压35例,乳糜胸1例,喉返神经麻痹2例,肾功能不全10例,未发现下肢活动障碍。结论:术前充分估计侧支循环情况,术中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对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