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天津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张爱鹏 《包装工程》2013,34(10):1-3
对地域性公共艺术的概念及地域性公共艺术在国内外地铁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对比分析了天津地铁建设中地域性公共艺术设置的现状,并结合当地文化特征和具体的几个地铁站点设计,归纳出天津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形式和内容,得出其设计原则,即主题性、公众性和经济实用性,体现了艺术要服务于大众生活的意义与宗旨。  相似文献   

2.
凌云 《包装世界》2013,(2):85-87
城市的公共交通展现的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而公共交通中的公共艺术呈现的则是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风貌。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交通公共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门类。本文面向地铁在空间、受众、运营等方面的特性,综合分析,从满足审美、空间调整、城市文化、强化场所、调动互动方面提出了地铁公共艺术的功用性框架。同时结合杭州这座文化积淀深厚的旅游城市新近开通的地铁中公共艺术墙,进行了案例分析,试图探索一个理论框架指导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青岛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玮 《包装工程》2019,40(16):87-91
目的 对青岛地铁文化建设、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地铁站点环境设计、站内景观设计、地铁整体视觉导向及人性化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地铁文化建设公益设计等,探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地域文化和艺术设计形式。结论 差异也是价值所在,地铁公共空间艺术设计要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寻找地域文化差异。只有保持差异,才能使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生命力承接城市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4.
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策略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舒悦 《包装工程》2016,37(12):93-96
目的研究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的重要作用、功能特性和设计策略。方法在交互性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基础上,提出地铁空间中交互性公共艺术最本质的功能特性,结合案例分析交互性公共艺术的设计策略。结论地铁公共艺术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交流窗口,在数字化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和交互手段逐步成为现代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未来的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应结合便捷交通功能和交互媒介功能进行综合考量,并结合交互空间模式、全信息艺术设计、交互媒体叙事和数字情感体验等设计策略进行创新探索,在吸引乘客参与更多体验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地铁公共艺术的科技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的中国城市建设,正在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塑造城市文化灵魂、讲述城市故事是当前新型城镇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地铁是城市的地下大动脉,也是城市文化记忆展示与塑造的重要平台。在呼和浩特地铁1、2号线的站内艺术品创作中,展开了将中华传统文化、在地文脉与时代精神融会贯通的公共艺术本土叙事尝试。以1号线的《青城拾记》和2号线的《书山有路》为例,不仅在创作素材上采用具有典型性的在地元素,而且在主题立意、语言组织、叙事传达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质,契合本土大众的接受习惯与审美需求;借助艺术语言对集体文化记忆进行提炼与再创造,以美育人,潜移默化传递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不仅是卓有成效的公共空间文化服务项目,也是公共艺术领域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一次有益实践,可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艺术是公共艺术在城市特定功能空间的重要手段,跨越了整个轨道交通的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使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也在日益增强,逐步承担起国家倡导的大美育的社会责任。当今,在公共艺术尤其注重公众参与性、互动性的诉求下,将公众参与引入轨道交通设计,将开启轨道交通公共艺术创作领域的新路径。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自然之丝”主题段公共艺术计划为例,深入探讨艺术家引领公众参与创作轨道交通公共艺术的新模式,积极推动深圳城市营造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市民与城市的情感连接,增进交流,激发全社会的艺术创作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地铁是城市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地铁所具有的运量大、速度快、方便、舒适等的特点使其成为了城市人口出行的首选方式,也是现今解决城市拥堵的重要手段。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完成了地铁的建设并通车后,青岛等城市相继完成市内地铁线的建设工作。地铁由于地处地下,空间相对密闭且人流量较大,一旦发生火灾将会使得大量的烟气聚集在地铁线内,如若烟气无法排除将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因此,在地铁的设计中需要做好防排烟的设计。本文将在分析青岛地铁二号线过海隧道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地铁的防排烟设计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设计人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常成  史津 《包装工程》2015,36(20):57-60,69
目的基于人文的新视角来研究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设计。方法以天津市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为具体研究载体,从系统性、人性化、文化性三大方面深入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设计策略。结论创建无障碍环境必须基于城市的系统无障碍设计原则,将无障碍设施设计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体系,并从设计上符合城市或地区的整体风貌,这对创建无障碍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文化中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吴萍 《包装工程》2015,36(6):17-20,24
目的探讨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打造城市公共艺术空间。方法以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中最重要最直观的公共空间艺术的建设为载体,从城市文化与公共空间艺术关系的角度,阐述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结论提出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打造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品牌,凸显城市的文化个性,借此提升城市影响力,增强城市竞争力,使得城市不仅仅是人们赖以生存之所,更能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王灵毅  谭逸夫 《湖南包装》2023,(5):64-66+71
相较于城市公共艺术的高速发展,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一直较为缓慢。文章立足“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分析了当下乡村公共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其为导向,通过个案实践研究,探索艺术介入府谷县墙头农业园区的乡村公共空间的方式方法,营造一个富有地域文化内涵的乡村文化艺术空间。并通过个案总结经验,从环境资源、本土文化、乡风民俗中提炼地域文化特色,以艺术手段进行凸显,形成策略与路径,以期为今后的相关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以地铁为主的轨道交通空间遇到的识别性与导向性问题,首先从理论框架分析了人在地下交通空间的认识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而从建筑设计手法与视觉导向设计手法两方面探讨地铁站的识别性与导向性塑造。本文认为,坚持建筑与室内环境要素一体化的设计手段,从空间界面入手,是达到地铁车站室内设计目标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共休憩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顺锋 《包装工程》2018,39(14):237-240
目的探究城市公共休憩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原则及方向。方法从公共设施在城市公共休憩空间中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其在人们生活、休闲、交流、休息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分析其在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不足,总结未来的设计原则,从生态、科学、人性、审美等视角探讨城市公共休憩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的方向,再分别深入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商业步行街公共设施设计两方面探讨具体的设计策略,探索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尝试找到环境、人的最佳平衡点。结论城市公共休憩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关系整个城市的文化形象,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对其中的公共设施设计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思考及实践,能够营造出更富活力的城市空间,更好地提升城市品位。  相似文献   

13.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展现城市活力的职责。本文以杭州未来科技城红卫港段为例,剖析了影响其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相关因素,探讨了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的设计原则与策略,希望为营造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活力提供建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分析地铁公共艺术的矛盾,探讨跨界设计的意义与价值,研究新媒体艺术的跨界协作模式和地铁公共艺术的新媒体转型方向。基于中国地铁公共艺术的生存状态和矛盾,在跨界设计的思维模式和视角下,结合案例,比较新媒体公共艺术和传统地铁公共艺术两者在构成要素、表现语言、审美态度、与地铁空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探索地铁公共艺术新媒体转型的优势和价值。总结发现在跨界视角下,新媒体艺术可以视为地铁公共艺术在当代转型的方向。在跨界协作的过程中,新媒体艺术凭借自身的艺术语言和对公共性的诠释,能够突破传统公共艺术的局限,为当代地铁公共艺术注入新的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适应当代社会的多元价值取向,塑造可被大众重新认知和感受的地铁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5.
张燕翔  郭延龙 《包装工程》2017,38(6):198-202
目的探索地铁地图的设计范式,推进我国城市地铁地图的优化设计。方法从以人为本的信息设计原则出发,对东京和京都地铁地图设计进行分类研究,分别从线路绘制原则、线路色彩关系、站点ID信息、线路时间图、站点可视化、城市轨道交通地图一体化、地铁地图和旅游文化结合的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结论优良的地铁地图设计有利于信息的传达,并且能够更好地疏导公共空间及推广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人类诗意安居的家。而城市中的文化景墙。就是家的隔断和那美丽的屏风。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墙以其极为丰富的变幻形式随处可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与我们的城市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景墙作为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元素,以一种公共艺术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本文以杭州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文化景墙为对象。探索人与景墙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使其真正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城市空间景观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铁内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凌恒 《包装工程》2019,40(4):84-87
目的研究新媒体艺术在地铁里的作用,使新媒体艺术呈现出来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更好地传达各种文化信息,使观者更容易接受。方法分析新媒体艺术的光线、声响、图片、影像等表现方式和特征,以及不同空间位置采用不同色彩、材质和设计,使新媒体艺术和地铁的空间相结合,使地铁空间形成相互统一、融合,既协调又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结论新媒体艺术能加强地铁里的艺术气息和文化氛围,突显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展示城市风采和地域文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利用新媒体艺术推广城市文化,对于正在建设和规划的地铁,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1.地铁公共艺术的相关研究1.1研究背景公共艺术对于"城市交通主动脉"的地铁系统来说,既是服务于轨道交通运输管理的需要,也是展示城市的历史文明、文化个性、地域特色和城市形象的需要。因此,地铁公共艺术具有形式多样的艺术特色与内涵丰富的综合功能。西安文化底蕴深厚,地表地下历史遗存丰富,温厚古朴的城市形象由来已久、深入人心,作为世界著名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李理 《中国科技博览》2009,(26):123-124
城市公共交往空间是城市的橱窗,为市民的社会活动提供场所,反映着城市景观的变迁。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是构筑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重要依托,并以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城市空间。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共交往空间中文化性构筑的相关阐述,强调设计中文脉的延续。  相似文献   

20.
袁军  刘佳琪 《上海包装》2024,(2):111-11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日常生活、交流互动、休闲娱乐和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环境艺术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形象。因此,如何运用创新策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水平,成为当今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概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与特点、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与内涵以及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现状和创新策略。以某城市广场为例,详细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方案在人性化、生态环保、地域文化特色和多功能设计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和创新成果,以期为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