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采用交通仿真软件实现和检验交通控制算法是目前交通控制研究的主要方向。该文介绍了自行设计、研发的一种基于VB、VC的交通控制仿真软件,重点阐述了该仿真软件的结构和各模块的特点及所实现的功能,然后详细地介绍了VB和VC的接口技术、VB与PLC的接口技术以及数据库访问技术ADO。最后综合集成VB、VC和Access数据库构建了家童控制仿真软件。该仿真软件经运行调试,基本实现了设计的功能,为交通控制算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检验平台。  相似文献   

2.
易涛  熊坚 《计算机仿真》2004,21(5):148-151
该文介绍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对交通流微观仿真模型的实现,路网的微观交通流的分配与布置方法,和运用VC 和OpenGL实现微观交通流的仿真的其它技术细节(如道路数据的保存方法,网络交通流数据处理等)。研制出的仿真系统能模拟真实道路微观交通流现象,为进一步开发交通控制和规划仿真软件打下了基础,该仿真平台也丰富了我校自行研制的驾驶模拟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基于COM组件的Matlab7.x与VC++6.0接口技术及实际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MATLAB7.x与VC+ +6.0四种接口方法,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基于COM组件的接口技术,详细阐述了利用COM组件进行接口的配置、步骤和方法.使用此接口技术,完成了某数值仿真平台的实例开发,较好地实现了Matlab7.x强大的计算功能与VC+ +6.0卓越的可视化功能的高效结合,大大提高了数值仿真软件的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前Agent技术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学的热点研究问题。该文将Agent概念和技术运用到交通流微观仿真系统中,建立了交通流微观仿真系统框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交通个体Agent的分类和各自的属性,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Agent集合进行了定义,讨论了他们的属性,同时依据交通控制的分层结构,对交通控制Agent进行了分类,对各层的属性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影响交通个体Agent行为的外界环境进行了描述,从理论上对Agent在交通仿真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针对VSSM软件不能实时直观显示路网的运行状态及过程数据I,I并且不具备编程功能,无法实现用户多I样I的自适应控制算法,本文利用C#语言可操作性强、程序可读性好、软件开发效率高等优点,对VSSM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开发了集成VSSM、C#和MATLAB的交通状态监测平台,该平台同时利用MATLAB软件强大的工程计算及数值分析功能和C#语言图形用户界面编程优势,实现了交通控制仿真过程中数据的可视化和自适应控制功能,借助该平台能够对城市路网自适应控制算法进行验证和交通状态的实时监测。最后在现场对平台的功能进行测试,分别采用定时控制与模糊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了交通状态监测平台的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6.
该文主要介绍了一体化过程仿真与控制支撑平台的概念模型和设计与实现技术方法。所开发的软件既能对不同的工程和社会应用问题实现建模、仿真、分析和可视化,又能对一般工控过程系统进行实时仿真和监控,并且能很好地支持其它仿真系统或与之进行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该仿真平台软件已成功地在一些实际工控系统的过程仿真与优化控制、辅助决策分析和教学仿真实验等方面得到应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邱凌云  陈锋  何兵兵 《计算机仿真》2005,22(11):222-225
微观交通仿真技术是解决城市交通网络拥塞问题的有效工具.在各种交通元素中,驾驶员-车辆单元是交通流的主体.该文通过对交通流中驾驶员、车辆特性的分析,将驾驶员和车辆视为一个整体,并基于Agent理论对之进行建模.文中详细分析了Agent的生成和路径搜索及选择算法,研究了Agent的跟驰、换道和挤占道等行为.该文最后介绍了基于Agent模型建立的一种微观交通仿真器,并在该仿真器上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较好的仿真实际交通流状况.  相似文献   

8.
黄悦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24):5940-5941,5958
结合我国混合交通流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二维细胞自动机交叉口交通流模型,并用VC开发了相应的仿真系统.仿真系统可以对平面十字交叉路口的多种交通流相进行了模拟分析,还能够根据交通密度变化,通过实时改变信号灯控制方案改善交通流运行状况,从而找出一种最优的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9.
基于我国当前的交通问题以及传统交通管理系统的特点,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文中将agent技术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运用系统中各个元素进行agent建模。介绍了KQML语言规范并详细探讨了KQML消息机制在agent通信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选择Java编写agent消息类,构建仿真系统。系统在周期边界条件下进行单车道交通流仿真,真实地再现了流量-平均速度、密度-流量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基于agent的智能交通仿真能够细致地刻画交通流特性和交通实体的微观行为。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当前的交通问题以及传统交通管理系统的特点,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文中将agent技术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运用系统中各个元素进行agent建模。介绍了KQML语言规范并详细探讨了KQML消息机制在agent通信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选择Java编写agent消息类,构建仿真系统。系统在周期边界条件下进行单车道交通流仿真,真实地再现了流量-平均速度、密度-流量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基于agent的智能交通仿真能够细致地刻画交通流特性和交通实体的微观行为。  相似文献   

11.
网络化控制系统仿真平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网络化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简称NCSs)运行中的基本特点,设计实现了一个NCSs的仿真平台,目的是为了模拟控制系统在网络环境下的操作及仿真过程,并对控制系统的理论分析与设计方法进行仿真检验。该平台采用VC 和Matlab混合编程的方式实现了三个基本功能,主要结构包括通信部分、控制系统仿真部分以及通信与系统仿真的接口部分等。针对VC 和Matlab不同环境下编程及交互的特点,文中对混合编程实现过程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并展示了结果。最后通过仿真实例来验证了仿真平台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一个多入多出耦合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隐式算法的广义预测控制器(GPC),此隐式算法利用与基于脉冲模型的预测控制(DMC)算法的等价性化简,避免求解Diophantine方程。同时对此多入多出系统设计了DMC控制器,并对二种算法和控制效果进行了比较。本文用Matlab编程实现两种控制算法,用VC++设计界面,在VC中调用M函数的动态链接库DLL实现Matlab和VC的混合编程。对此被控MIMO系统,最终即可通过在VC界面上实现控制方式和控制输出的设定得到控制输入输出的仿真图。此程序可以脱离Matlab环境运行。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直升机仿真与地面模拟训练的需求,根据系统集成的开发理念,开发出一个集VC++、Matalb/Simulink和Vega三维可视化功能于一体的直升机仿真模拟训练系统;该集成仿真平台通过VC++编程,将软件界面与Simulink模型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Matlab引擎对Simulink模型进行控制,并将仿真结果送到Vega场景中实时显示;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仿真效果与实际效果基本一致,达到了设计要求,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解决城市区域交通协调控制问题的混沌模糊Q学习(C-FQL)方法。在模糊Q学习的过程中添加混沌扰动,以改进传统的Agent选择动作的方式,并通过遗忘因子以平衡模糊Q学习中探索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将该算法应用于城市区域交通协调控制中优化各信号交叉口的周期、绿信比和相位差。利用TSIS交通仿真平台,建立典型的城市区域交通网络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区域交通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15.
网络化控制系统NCS(Networked Control System)的仿真涉及系统控制和网络参数两个方面的仿真。本文提出一种基于NS2、VisualC++、Matlab的网络化控制仿真软件的编制方法。该方法以VisualC++应用程序为系统的主控,用Matlab完成复杂控制算法的计算任务,用NS2实现网络环境。三者通过DDE协议连接起来。实践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目前信息科学和通信技术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标定位跟踪是WSN的一项基本功能,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常用基于目标跟踪的实验仿真平台还不够完善,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Matlab与VC的混合编程接口实现,实现在VC环境中的WSN实验仿真平台,为后续WSN定位跟踪研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交通系统计算机仿真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仿真是交通系统的研究、规划、验证和开发中一项广泛使用的技术。它是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交通工程领域的应用。该文首先系统地分析了交通系统计算机仿真研究的意义,分别讨论了传统交通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与仿真技术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国际上交通仿真研究的领域和方法,并对其目前发展状况和具体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最新发展,预测了交通仿真未来的7大发展趋势:虚拟现实技术、网络化与系统集成、并行计算、面向对象编程、离散仿真、交通需求仿真和控制系统仿真。  相似文献   

18.
Hardware-in-the-loop (HIL) is a testing paradigm where physical sensors (e.g., monitoring sensors such as cameras and proximity sensors, and alarm sensors such as screaming traffic cones) are connected to a virtual test system that simulates reality (e.g., virtual work zone with simulated dangerous situations). This paradigm is well-suited for conducting user studies for work zone safety because virtual test systems can be implemented using virtual reality (VR), which allows for safe and realistic testing of a sensing system without putting workers in danger along with avoiding high upfront costs needed to generate physical research testbeds. However, when recreating physical work zones in VR, researchers face various challenges while representing traffic patterns in VR, such as the lack of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raffic simulation platforms and user behaviors in VR, hardware compatibility and integration issues, and customization inflexibility during implementation. Researchers, who need to develop such platforms for research studies that involve high-risk exposure to participants, are in need of evaluating the options available for bringing together the components of such platforms. This study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alternative ways to integrate components of platforms that enable hardware-in-the-loop for synchronous VR, traffic simulation, and sensor interactions to position researchers to make decisions based on the pros and cons of each alternative. This paper also pres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ch an integrated platform that allows a two-way interface between traffic simulation and VR environments for work zone safety analysis. Outcomes of this work will lay out the steps in implementing the integrated and immersive platform to be used in work zone safety studies based on the guidanc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