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铜超微粉末的表面改性及其抗氧化性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粒径约为50nm的铜粉。研究了高分子吸附对铜粉在空气中的稳定性影响及粉末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分别采用表面包银和磷化处理的方法,提高了铜粉的抗化性能,使50nm铜超微粉末能稳定地存在于空气中,磷化处理后铜粉末的氧化温度高于220℃。  相似文献   

2.
以次磷酸钠(NaH_2 PO_2·H_2O)为还原剂,硫酸铜(CuSO_4·5H_2O)为前驱体,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在一缩二乙二醇(DEG)有机液相溶液中采用化学还原法成功地制备了铜纳米颗粒.采用XRD、TEM、SEM、纳米粒度仪及IR对所制备的铜纳米颗粒的结构、形貌、粒径大小及表面物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铜粒子为球型颗粒,分散较好,尺寸较为均匀,平均粒径约为27 nm,并且具有立方晶型结构,其表面被有机物包覆.涂布纳米铜导电墨水的样品,其在高于250℃的温度下烧结60min后得到导电铜薄膜.温度在300℃烧结后,导电铜薄膜更加致密,可以推测铜薄膜的导电性能会增加.  相似文献   

3.
油酸修饰铜纳米颗粒的摩擦学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无水乙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溶液混合体系中使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油酸修饰铜纳米颗粒.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其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油酸修饰铜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约为20 nm.用FALEX-6型四球试验机考察了其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液体石蜡中的抗磨减摩性能,结果表明:当添加纳米颗粒的质量分数为0.2%时就能明显降低摩擦系数,当添加纳米颗粒的质量分数为0.4%时摩擦系数下降至最低值,但当进一步增加浓度至1.0%时,摩擦系数开始有较大的增加趋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摩擦表面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当添加纳米颗粒的质量分数为0.4%时磨斑直径(WSD)为最小值,抗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利用屏蔽长度不为零且有限的理论研究了纳米球形粒子在匀强静电场中的情况,计算了有效偶极距、极化率、电势和电场等,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测定核壳式纳米铜-锡双金属粉的各组分含量的重量分析法。由于纳米粉体中的铜元素在稀盐酸中有少量溶解现象,故在稀盐酸中添加一定量还原剂次亚磷酸钠,以达到盐酸只溶解该双金属粉中的锡而不溶解铜的目的,用称重法测定铜含量,再计算出样品中锡的含量。同一样品的3次分析结果对平均值的偏差均不大于0.2%,与络合滴定法比较,结果相差不大于0.1%,说明该方法的重复性好且数据可靠。  相似文献   

6.
镀银铜粉导电涂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制了镀银铜粉导电涂料,研究了搅拌速度、乙二胺四醋酸二钠盐和硬脂酸甘油酯对镀银铜粉电阻的影响;并对铜粉的含量和漆膜厚度对涂料导电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说明:该实验研制的镀银铜粉含银量少(含银量约为铜粉重量的1%~6%)、成本低、导电性能稳定,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  相似文献   

7.
纳米ATO复合导电涂料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了一种以纳米ATO导电粉为填料,醇酸树脂为基体的复合型导电涂料,讨论了ATO的含量、偶联剂种类、固化工艺以及溶剂对涂层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60%~65%纳米ATO导电粉,选择钛酸酯偶联剂NTC-401,以5%的用量预处理粉体填料,涂层在50℃的温度下2d后完全固化,涂料的导电性能较好,表面电阻率为103Ω·cm-2.  相似文献   

8.
采用Lix984为萃取剂,硫酸为反萃取剂,对废液中的铜进行了选择性萃取研究,分析了萃取机理,论述了不同因素对铜萃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纳米铜润滑油耐磨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纳米铜粉具有的抗磨性及修复性能,分别采用常用润滑油和加了纳米铜粉的同种润滑油为润滑介质在相同的摩擦和加载条件下进行金属摩擦实验,观察金属表面在摩擦后的磨斑微观形貌及摩擦过程中表面特征反映.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铜粉确实有着良好的润滑功能,并且对已磨损的工件表面具有一定的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10.
铜纳米粒子对润滑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M200型磨损试验机研究了铜纳米粒子加入到润滑油中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加入铜纳米粒子的润滑油表现出良好的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11.
铜纳米颗粒吸收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蒸汽冷凝法制备了10~100nm的铜纳米颗粒,然后将纳米铜分散在水溶液中,通过重力沉降法得到一系列不同尺度的铜纳米颗粒溶液.用光栅光谱仪检测其透射光谱,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尺寸的纳米铜颗粒均有2个吸收峰,峰值波长分别在450nm和610nm左右,并且随着铜纳米颗粒尺度的减小,吸收峰向短波长移动.纳米铜颗粒的光吸收谱中出现的双峰结构,我们认为来自于其特有的表面等离激元吸收峰.  相似文献   

12.
在乙醇-水体系中,以N,N'-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烷基酯为修饰剂,在NaOH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存在下,用硼氢化钠还原硫酸铜,制备了粒径、形貌可控的单分子层表面修饰铜纳米颗粒.利用FT-IR、TEM、XPS、UV-Vis等手段对铜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修饰剂对铜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分布、形貌有一定影响,N,N'-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烷基酯能在铜纳米颗粒表面形成较紧密的吸附层,有效提高了铜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分散性,并且随着修饰剂烷基链的增长,铜纳米颗粒的粒径略有增大.  相似文献   

13.
以硝酸铜和硫氰酸铵为原料、异烟肼为还原剂通过调节反应时间制备了3种形貌的硫氰酸亚铜纳米颗粒,并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激光粒度仪、能谱仪对其进行了表征.讨论了反应时间对产物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长硫氰酸亚铜由小纳米球逐渐生长为一维针状纳米颗粒.  相似文献   

14.
对纳米铜粉进行硝酸剥蚀和表面改性,研究剥蚀程度和表面改性剂的用量对纳米铜粉分散性能的影响.应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I-IR)对剥蚀和改性后纳米铜粉的组成、颗粒大小、表面状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硝酸剥蚀可以起到细化纳米铜粉颗粒的作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在对纳米铜粉表面改性的同时抑制Cu2O的产生.剥蚀改性后的纳米铜粉的分散稳定性明显优于未剥蚀改性的纳米铜粉.  相似文献   

15.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难降解、致癌、致畸、致突变且易在生物体内富集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本研究选取多环芳烃中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纳米铁和纳米铁-铜添加量、初始浓度、pH值和温度,研究四种因素对芴去除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加量的增加,芴的去除率升高;增加初始浓度,芴的去除率降低,平衡吸附量增大;pH越低、温度越高,芴的去除率升高;纳米铁和纳米铁-铜对芴的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准二级速率方程,平衡吸附量随芴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保护剂,肼作还原剂,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相当于铜物质的量含量1%的AuCl4^-离子,金先被还原出来作为金核,后续还原的铜沿着金表面生长,从而制备出直径5mm左右较均匀的铜纳米颗粒,溶液中过量肼的存在可以使铜胶保持还原态,另外,对铜胶形成过程中粒子的聚集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激光刻蚀法在水溶液中分别制备了金纳米粒子和铜纳米粒子.通过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它们的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将所得纳米粒子沉积在铝片的表面,获得了具有良好拉曼增强效果的金属岛膜.利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对4-巯基吡啶在金、铜岛膜上的吸附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推测出4-巯基吡啶在金岛膜上采用垂直于表面的吸附取向,在铜岛膜上具有倾斜于表面的吸附取向.  相似文献   

18.
包雪峰 《科技信息》2013,(10):161-162
利用有限元法对菱形银金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光学特性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的光谱范围内,消光截面图上仅存在一个明显的共振峰,并且随着壳厚度的改变而发生移动。与其他结构的纳米粒子作对比之后发现,双金属核壳结构具有较理想的共振吸收波长和较强的光学吸收,可以作为理想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  相似文献   

19.
不同形貌铜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一系列不同形貌的铜纳米颗粒,探讨影响金属纳米晶体形貌和尺寸的因素,并研究其催化性能。方法采用化学还原法和水热法进行合成。结果合成出立方体,小球体,片状和枝状形貌的铜纳米颗粒,并选用立方体和小球体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铜纳米颗粒应用于苯羟基化反应中,发现立方体形状的铜纳米颗粒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结论就大多数反应而言,较低的反应前驱物浓度、较低的反应体系温度、较长的反应时间以及适当的助剂,有利于生成形貌规整,尺寸均匀,分散性较好的纳米晶体;且铜纳米颗粒催化活性与其暴露晶面有关,高能晶面的催化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在乙醇-水体系中,碱性条件和CTAB的存在下,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硝酸铜为铜源,制备了铜纳米颗粒的水溶胶;然后以S-十二烷-N-二硫代氨基甲酸酯-聚丙烯酰胺(PAMDTCD)为修饰剂和相转移剂,将铜纳米颗粒从水相转移到油相中.利用FTIR,TEM,XPS和XRD对所得的铜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AMDTCD能在铜纳米颗粒表面形成紧密的吸附层,有助于提高铜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分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