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张煜  孙波  接伟光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0):260-263,267
利用微孔淀粉包埋乳酸菌,将其用于豆粉的加工中制成乳酸菌豆粉。以喷雾干燥微孔淀粉包埋乳酸菌豆粉的菌体存活量、含水量、蛋白质分散系数及溶解性为指标,对喷雾干燥过程中的进出口温度、物料浓度及乳酸菌微孔淀粉添加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适的进口温度170℃,出口温度80℃,浆料固形物含量为15%,乳酸菌微孔淀粉添加量4%。活性乳酸菌豆粉中乳酸菌存活量达到7.76×107cfu/mL,其余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扫描电镜图片显示,添加微孔淀粉后豆粉的微观结果无太大变化且乳酸菌被包埋在豆粉颗粒及微孔淀粉孔洞内部。  相似文献   

2.
微孔淀粉-海藻酸钠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孔淀粉--海藻酸钠包埋法固定化木瓜蛋白酶,探讨了固定化条件、固定化木瓜蛋白酶及游离酶的酶学性质.结果表明:包埋法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最佳条件为:微孔淀粉浓度4%,海藻酸钠浓度3%,CaCl2浓度5.5%.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最适DH值为5.7,最适温度72℃,包埋法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米氏常数为3.19 mmol/L.  相似文献   

3.
高纯度粉末状大豆磷脂微胶囊化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选用新型壁材—微孔淀粉,对制备高纯度粉末状大豆磷脂微胶囊产品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以100g大豆磷脂,100g微孔淀粉和40g明胶在40℃条件下制备初始液,在进料温度50~60℃,进风温度160℃左右,出风温度90℃左右条件下进行喷雾干燥,可获得最佳效果。最高包埋率可达71%。  相似文献   

4.
微孔淀粉包埋乳酸菌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微孔淀粉吸附乳酸菌,以海藻酸钠做壁材,制备乳酸菌微胶囊。通过测定微胶囊内所含活菌数,借以获得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微孔淀粉为4g,海藻酸钠浓度为2.1%,CaCl2浓度为3%时,每克微胶囊所含活菌数最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SEM)对自制微孔淀粉的结构进行观察,从观察结果中我们发现微孔淀粉颗粒表面均匀布满孔洞,并且在淀粉颗粒中心形成一个较大的空腔,该空腔可以包埋目标吸附物质,并起到保护和缓释作用。为此,本文选用了胭脂红色素和VC作为目标吸附物质,研究确定了微孔淀粉吸附胭脂红色素的最优吸附时间为140min、最优吸附温度为30℃、最优吸附浓度为8×10-5mol/L、饱和吸附剂量为33mg/g;吸附VC的饱和吸附剂量为30mg/g,并且在对VC的保护作用研究中,发现微孔淀粉起到了很好的延缓其氧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袁学会  易美华  潘颉 《食品科学》2009,30(18):217-221
为了优化包埋粉末油脂的木薯微孔淀粉工艺、提高吸附性能,利用糖化酶和α- 淀粉酶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先通过六组单因素试验确定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 值、底物浓度、酶浓度以及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最佳范围,再通过L18(37)正交试验,研究这些因素对木薯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7h、温度60℃、pH6.0、底物浓度40%、酶浓度2.5%、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为1:4(m/m)时制备的木薯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最佳,木薯微孔淀粉对油脂的吸附性与原淀粉相比,从11.5% 提高到52%,提高了4.52 倍。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声波-微波联合技术提取橘皮中的色素,并以橘皮色素为芯材,加入微孔淀粉,以明胶为壁材,对橘皮色素进行微胶囊化。结果表明:微胶囊化最佳工艺条件为芯壁材比例1∶10,明胶浓度8%,微孔淀粉添加量为色素的4倍,包埋时间1.5h。此条件下,微胶囊产品包埋率为98.46%。微胶囊化橘皮色素对光、温度、pH、食品添加剂等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利用盐酸水解制备木薯微孔淀粉。研究盐酸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研究(BET)、热失重分析(TGA)等手段研究微孔淀粉的结构。结果表明:盐酸处理木薯淀粉后形成微孔,且木薯微孔淀粉的比表面积远远大于木薯淀粉的比表面积。盐酸水解木薯淀粉的最优化工艺为:4.0%HCl、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为8h。  相似文献   

9.
甘薯微孔淀粉制备技术及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淀粉糖化酶、α-淀粉酶、普鲁兰酶水解甘薯淀粉制备一种具有吸附功能微孔淀粉载体。研究表明,淀粉糖化酶对生甘薯淀粉作用力最强;淀粉糖化酶水解制备甘薯微孔淀粉最佳工艺条件是:温度45℃,pH值4,酶用量为1%,时间24小时,水解率为51.52%。微孔淀粉对色素、水溶性维生素、油脂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原淀粉。通过交联反应能明显提高微孔淀粉的结构性能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0.
乳酸菌是革兰氏阳性,无芽孢,厌氧,利用碳水化合物产生乳酸的一类细菌,是一种宝贵的微生物资源,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本文介绍了乳酸菌的增强免疫、抗氧化、降胆固醇、抗高血压、抗菌、改善风味等功能,这些功能目前主要被应用于食品和医疗上;还介绍了乳酸菌的一些应用技术,基因工程乳酸菌,乳酸菌产酶,乳酸菌制剂,乳酸菌淀粉包埋以及富硒乳酸菌,为功能性乳酸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乙酰化多孔淀粉吸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绒 《粮食与油脂》2009,(10):23-25
用乙酸酐对多孔淀粉进行乙酰化表面疏水性改良,制得吸油率更高乙酰化多孔淀粉;研究表明,反应体系温度为30℃,pH值为7.0~7.5,乙酸酐加入量为淀粉质量10%,反应时间120min,在此条件下制得乙酰化多孔淀粉吸油率为73.5%,较原多孔淀粉提高20.4%,多孔淀粉经乙酰化后可明显提高其吸油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直接发酵法制备甘薯微孔淀粉,在单因素研究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30℃、摇床转速170r/min条件下,初始pH为5.5、3%豆饼粉、3%接种量、添加初始马铃薯生淀粉10%、前期发酵40h后,补加15%生淀粉,后期发酵45h,制得微孔淀粉吸附性能较佳;通过交联反应可提高微孔淀粉结构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3.
王金华  周毅  秦礼康 《食品科学》2011,32(20):312-317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马铃薯微孔淀粉对刺梨浓汁吸附保藏效果。结果表明微孔淀粉吸附刺梨浓汁最佳工艺参数为:吸附时间40.2min,微孔淀粉与刺梨浓汁的比1:3.6,吸附温度39.5℃,此条件下反复吸附3次可达饱和吸附,VC的饱和吸附量为69.1mg/g。饱和吸附刺梨浓汁的马铃薯微孔淀粉,最佳干燥方式为采用真空冷冻干燥,VC保存率达81.2%;最佳保藏方法为压片-真空法,除前9d微孔淀粉颗粒表面吸附的VC损失较大(43.70%)外,其后降解缓慢,至30d时VC含量38.8mg/g,损失率仅0.43%。  相似文献   

14.
以碎米为原料,分别采用酶法、酸法制备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两种方法制备碎米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酶法制备碎米多孔淀粉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1(mL/g)、加酶量23.0U/g、pH7.0、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7h;酸法制备碎米多孔淀粉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1(mL/g)、盐酸浓度0.4mol/L、酸解温度35℃、酸解时间6h。经比较酶法比酸法制得的多孔淀粉吸油率高13.3%。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多孔淀粉的颗粒形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酶法比酸法制得的多孔淀粉出孔率高、孔径大、孔穴深。  相似文献   

15.
为降低2,4-二硝基苯酚(DNP)的毒副作用,延长药效时间,本文以α-淀粉酶催化水解玉米淀粉制备的微孔淀粉作为载体,负载DNP制成缓释制剂,并考察了其体外释放性能。结果表明:微孔淀粉对DNP的吸附平衡时间为1 h,增加DNP的初始浓度及降低负载过程温度有利于增加吸附量。在DNP初始浓度为500 mg/L、吸附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1 h时,微孔淀粉对DNP吸附量可达3.4369 mg/g。动力学及热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微孔淀粉对DNP的吸附是范德华力和氢键共同作用的表面物理吸附,为可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释放介质的体外释放实验中,0.50 g的DNP-微孔淀粉缓释制剂(载药量为3.3085 mg/g)的释放时间可达12 h,释药量分别为91.18%和89.29%;而原料药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完全释放时间分别为4、3 h,DNP累积释放量分别为91.01%、92.23%。DNP-微孔淀粉缓释剂的释放动力学分析表明,DNP-微孔淀粉在模拟胃液中为扩散和溶蚀协同作用释药,符合Peppas动力学方程;在肠液中遵循Fickian的扩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因此,微孔淀粉对DNP具有良好的吸附和缓释性能,本研究可为DNP缓释制剂开发与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木薯淀粉为原材料,三氯氧磷(POCl3)为交联剂,糖化酶与α-淀粉酶为复合酶,采用一次法和两次法制备了交联微孔淀粉.测定了交联微孔淀粉的吸水率和吸油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交联微孔淀粉进行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与一次法相比,两次法制备的交联微孔淀粉吸附能力提高了很大的提升,当POC13用量为0.4μL/g时,吸水率和吸油率分别增加了9.22%和10.43%.SEM观察到交联微孔淀粉表面有较多孔洞,微孔化程度高;XRD结果发现交联微孔淀粉的结晶度降低.  相似文献   

17.
酸法制备微孔淀粉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刘雄  阚建全  陈宗道  马嫄 《食品科学》2003,24(10):81-83
用盐酸对玉米淀粉进行处理,可以得到一种具有吸附功能的微孔淀粉载体。研究表明,微孔淀粉对色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原淀粉。通过交联反应能加强这种淀粉载体的结构性能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