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通过傅立叶分析模型研究了CoFeSiB非晶丝的GMI效应,将得出的阻抗计算结果与实验比较,发现该模型较符合实验规律。同时计算了非晶丝半径、饱和磁化强度以及电阻率对GMI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非晶丝半径,增大饱和磁化强度以及降低电阻率都能使非晶丝的巨磁阻抗效应增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外层为NiFe层,里层为Ag丝的复合结构材料的巨磁阻抗效应,发现复合丝在较低频率下就有较大的阻抗变化值。同时推导了外场小于各向异性场时具有网周各向异性的复合丝的阻抗表达式,并讨论了各结构参量对巨磁阻抗效应的影响。发现材料的巨磁阻抗效应强烈依赖于复合丝铁磁层的厚度;而导体层和铁磁层的电导率相差越多则材料的巨磁阻抗效应也越大。  相似文献   

3.
用旋转水中熔融金属纺丝法制备了Fe-Si-B非晶金属丝。拉伸和弯折性能表明,当合金中杂质碳原子分数含量≥0.2%时,制备态(淬态)非晶丝发生脆化。电子探针、Auger能谱分析与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非晶丝表面具有大约150-300nm宽的富碳层且包含Fe_(23)(C,B)_6相。该相是Fe-Si-B非晶丝脆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刘芳平  刘晓  娄燕 《锻压技术》2019,44(4):162-170
采用频率为20 k Hz及振幅分别为0,19,27,36和43μm的超声辅助振动,对Zr基非晶合金进行微压缩预处理,然后进行准静态压缩断裂试验,对断口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使用ABAQUS模拟该过程,并基于超声波能流密度I表征对Zr基非晶合金常温塑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r基非晶合金变形区域发生剪切变形,以韧性断裂起主要作用;随着振幅或频率增大,弹性模量降低,等效应力分布更加均匀,应变增大,塑性变形越好,成形能力提高;当能流密度I超过9. 41×10~8W·m~(-2)左右时,非晶合金的可成形性随着超声波能流密度I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用旋转水中熔融金属纺丝法制备了Fe-Si-B非晶金属丝。拉伸和弯折性能表明,当合金中杂质碳原子分数含量≥0.2%时,制备态(淬态)非晶丝发生脆化。电子探针、Auger能谱分析与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非晶丝表面具有大约150-300nm宽的富碳层且包含Fe_(23)(C,B)_6相。该相是Fe-Si-B非晶丝脆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镀层的热稳定性及硬度,研究了Ni-W-P非晶合金随热处理温度升高,其结构以及耐蚀性能的变化规律,并对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镀态Ni-W-P合金在300℃以下温度热处理后,仍为非晶态;随温度升高开始晶化,到500℃晶化过程结束;其腐蚀速率随温度升高增大,于500℃达最大值,而后降低。  相似文献   

7.
Zr基大块非晶合金的超塑性成形性能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研究了Zr41.25Ti13.75Ni10Cu125Be22.5大块非晶合金的过冷温度区域范围、时间-温度-转变曲线及其在过冷温度区域的力学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对精密凸轮零件进行了模锻成形实验,分析了不同温度和应变速率对成形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Zr41.25T13.75Ni10Cu12.5Be22.5大块非晶合金在635.6~710.4 K的过冷区域范围内,其应变速率敏感系数接近1,具有良好的超塑性性能;较理想的超塑性成形温度为653~668 K,应变速率为5.0×10-4~5.0×10-3s-1.在温度为668 K、应变速率为5.0×10-4s-1的工艺条件下,非晶合金的可成形时间大于1000 s,最大流动应力小于70 MPa.  相似文献   

8.
金属的电致塑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尧 《轻金属》1992,(4):55-58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外金属压力加工方面正兴起的新研究课题,即金属的电致塑性效应,並对一些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作了初步评述。  相似文献   

9.
轻合金室温难变形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而电致塑性成形技术在提高轻合金塑性、解决其成形性能差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传统金属材料电致塑性效应研究基础之上,综述了铝、镁、钛等典型轻合金电致塑性成形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对电致塑性成形工艺应用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总结了轻合金电致塑性成形机理及应用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电塑性效应具有提高金属材料塑性、改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效果。面对难加工材料的大量应用和高质量的制造要求,传统的加工方式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将电塑性辅助加工技术应用于传统制造对解决难加工材料成形效果差、质量不佳和效率低等问题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综述了电塑性效应的机理,对焦耳热效应、磁压缩效应、集肤效应和纯电塑性效应分别进行了探讨。介绍了电塑性效应在难加工金属制造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电塑性辅助塑性加工、电塑性辅助切削和电塑性辅助焊接等技术,展望了电塑性加工工艺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钢丝在冷拔过程中的相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钢丝在冷拔过程中发生相变的现象,找到了冷拔钢丝强度升高、韧性变坏的原因。提出了“控温冷拔”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非晶玻璃包裹细丝的制备与铁磁共振性能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璞祯  王自东 《铸造技术》2005,26(12):1160-1161,1164
非晶玻璃包裹细丝不仅具有电、磁、强度和塑性等方面的显著特点,而且具有突出的自然铁磁共振性能,作为吸波材料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阐述了玻璃包裹熔融纺丝法制备非晶玻璃包裹细丝的基本原理和实验参数,介绍了细丝产生铁磁共振性能的基本原理,及在吸波材料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退火工艺对FeCuNbSiB非晶薄带的磁感应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频率、磁场及退火工艺对Fe73.5Cu1Nb3Si3.5B9非晶薄带的磁感应效应及磁感应效应变化幅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非晶薄带的磁感应效应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增强,随磁场的增强而减弱;非晶薄带的磁感应效应变化幅度随磁场的增强而增大,随频率的升高而减小;与淬火态非晶薄带相比,退火可以提高非晶薄带的磁感应效应变化幅度。且经300℃×1h退火后非晶薄带的磁感应效应变化幅度最大,当测试频率为0.8MHz时,磁场为1412A/m时。淬火态非晶薄带的磁感应效应变化幅度为1.50V,经300℃×1h退火后非晶薄带的磁感应效应变化幅度为1.77V。  相似文献   

14.
采用脉冲电沉积方法在φ90μm的Cu丝上制备出Fe20+δNi80-8/Cu复合丝,并测试了巨磁阻抗(GMI)特性。实验表明:电镀液的pH值在1.48~3.1范围内变化,对于复合丝的镀层成分、厚度、表面质量及其巨磁阻抗(GMI)效应具有显著的影响。在pH为1.9~2.5时复合丝表面平整、缺陷少,在pH=2.03时获得了厚度为11μm、成分为Fe20.3Ni79.7的电镀沉积层。采用10mA的激发电流,频率f=29.6kHz时GMI效应达到631.5%,磁场的灵敏度在10kHz时达到560%/Oe,该频率远远低于CoFeSiB非晶丝材的频率。  相似文献   

15.
预先冷拉变形对钢丝绳破断拉力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万信  尹万全 《物理测试》1993,(1):45-47,36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TiNbZr生物β钛合金的冷加工性能.TiNbZr合金由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实验过程中采用冷拉变形方式.在冷拉过程中,合金表现出良好的冷加工性能.当冷变形率在20%左右时,出现变形孪晶,使得合金强度有大幅度提高.在随后的冷变形过程中,位错滑移为主要的塑性变形方式.当冷变形率为80%时,抗拉强度达到1170 MPa,延伸率也大于10%.在该冷变形率下,晶粒得到显著细化,晶粒尺寸在20nm到50nm之间.  相似文献   

17.
一种钛合金冷拉伸用润滑涂层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方法研制出1种新的冷拔用润滑剂涂层,该表面涂层与钛基材结合力强,表面呈灰色,主要成分为Na3TiOF5。该涂层与石墨乳和二硫化钼混合配套使用可大大减小拉伸摩擦阻力,提高钛材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18.
邓顺兮  邓井柏 《钢管》2003,32(6):25-31
介绍了从德国引进的320kN三线冷拔机的机械设备。该冷拔机从上料、打头、套芯杆、拉拔的整个过程都自动进行,其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设备运转平稳,生产安全。可供我国冷拔机改造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采用化学成分分、金相分析、断口扫描电镜及电子探针分析等手段,对45钢棒材冷拔断 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钢中Cu元素含量偏高;轧钢加热期间钢坯 表面氧化严重造成钢材表面附近区域Cu元素富集,冷拔过程 中钢材表面附近的Cu富集区域首先开裂,导致钢材冷拔断裂。  相似文献   

20.
郑之旺  刘庆春  李叙生 《轧钢》2010,27(3):11-15
以工业生产的Ti-IF钢热轧板为研究材料,结合连续热镀锌线的工艺特点,采用实验室冷轧、盐浴退火方法和金相、X射线织构测试和力学性能检测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冷轧压下率对组织、织构和深冲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冷轧压下率从60%提高到90%,冷轧态α取向线上的取向密度不断增强,主要形成了{223}〈110〉和{114}〈110〉织构,γ取向线上的{111}〈011〉和{111}〈112〉织构亦有所增强;退火后铁素体晶粒尺寸从9.0级细化到10.5级,导致强度(特别是屈服强度)有所增加,η_(90°)值有所降低。试验钢退火后仍具有较强的{223}〈110〉和{114}〈110〉织构,此外,随着冷轧压下率从60%提高到80%,{111}〈110〉和{111}〈112〉织构有增强的趋势,且{111}〈110〉织构比{111}〈112〉织构强,r_(90°)值有所提高;当冷轧压下率进一步提高到90%时,{111}〈112〉织构明显增强,但{111}〈110〉织构变化较小,导致{111}〈112〉织构比{111}〈110〉织构强,使r_(90°)值反而有所降低,这与γ织构分布变化导致制耳分布曲线由典型的4制耳特征转变为6制耳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