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 研究CD28、CTLA-4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以流式细胞术分别分析23例发病期AA、10例恢复期AA患者和15名正常人骨髓细胞中CD3^+CD4^+T细胞上CD28、CTLA-4表达率,Th1、Th2细胞比例,评价CD28、CTLA4表达与Th1/Th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CD3^+CD4^+T细胞上CD28、cTLA4表达率及CD28^+/CTLA-4^+比值分别为(31.40±10.83)%、(2.45±1.30)%、17.02±13.44,AA患者发病期分别为(39.84±10.89)%、(1.43±0.67)%、43.04±37.61,AA患者恢复期分别为(22.00±9.08)%、(3.46±2.26)%、10.49±7.8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A患者发病期CD28显著升高(P〈0.05),CTLA-4显著下降(P=〈0.01),CD28^+/CTLA4^+比值相应地亦显著升高(P〈0.05),而恢复期上述数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对照组Th1、Th2细胞、Th1/Th2比值分别为(4.21±2.11)%、(1.99±1.27)%、2.46±1.28,AA发病期为(11.13±4.96)%、(2.46±1.65)%、5.20±1.98,恢复期分别为(5.39±4.29)%、(2.53±2.41)%、2.87±1.4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A发病期Th1增高,Th1、Th2平衡向Thl偏移(P值均〈0.01),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AA患者CD28^+/cTLA4^+比值与Thl/Th2比值呈正相关(P〈0.05),ANC与CD3^+CD4^+CD28^+T细胞数呈负相关(P〈0.01),与CD3^+CD4^+CTLA-4^+T细胞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 ①AA发病期患者骨髓CD4^+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异常,CD28升高,而CTLA-4下降,AA患者骨髓T细胞处于“预激活”状态;②CD28/CTLA-4比值与Th1/T12.比值呈正相关提示:CD28、CTLA-4表达失衡可引起Th细胞格局偏移,Th1型细胞增多。③ANC和CD28、CTLA-4间相关分析进一步说明CD28、CTLA-4与AA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免疫抑制方案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抑制方案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及毒副作用的防治。方法总结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环胞菌素A和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等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将SAA患儿随机分三组:单一免疫抑制治疗组(SIST)、联合免疫治疗组(CIST)及强化免疫治疗组(IIST),对比各方案疗效。结果SAA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51.69%。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用免疫治疗SAA在提高疗效和降低死亡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药免疫抑制剂治疗(P均〈0.05),但IIST组与CIST组的有效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显著性俨均〉0.05)。结论免疫抑制方案确为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疗法。尤其是联用免疫治疗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低、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IPSS≤1.0)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并观察治疗后6个月外周血血液学变化,了解两者间差异及与早期治疗反应的关系。运用流式细胞术分析67例低、中危MDS患者、54例CAA患者及73例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低、中危MDS组外周血Th细胞、Th/Ts比率分别为(42.94±10.80)%、(1.80±0.99)%,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D16+CD56+细胞比率为(11.22±7.97)%,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A组外周血Ts细胞、CD19+细胞比率分别为(30.87±9.11)、(16.98±7.4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D16+CD56+细胞比率为(9.81±7.00)%,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中危MDS组Th细胞、Th/Ts比率均显著高于C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低、中危MDS患者CD19+细胞正常组HI-E、HI-N有效率分别为18.2%(4/22)、13.6%(3/22),均显著低于增高组和降低组,Ts细胞增高组HI—N有效率为15.4%(2/13),显著低于正常组和降低组,Th/Ts比值降低组HI—N有效率为14.3%(2/14),显著低于增高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CAA患者CD3+细胞、Th细胞、Th/Ts比值降低组有效率为分别为71.4%(5/7)、56.3%(9/16)、50.0%(10/20),均显著高于增高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中危MDS患者及CA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存在异常,且各亚型间与早期治疗后血液学变化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检测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pure red cell aplastic anemia,A—PRCA)患者γδT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变化,探讨16T细胞在A—PRC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11例经骨髓涂片和活检确诊的A—PRCA患者,给予环胞菌素A和雷公藤多甙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后患者T细胞亚群和γδT细胞水平;分离患者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并置于舍有10%FCS,PHA10μg/ml,rIL-250U/ml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2周,然后用TCRγδ磁珠分选出γδT细胞,在体外与正常人骨髓共同培养,观察对红系、粒系集落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前组外周血CD3^+/CD8^+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升高,CD4^+/CD8^+比例倒置(P〈0.05);治疗前组患者γδT细胞水平有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有效组CD3^+/CD8^+细胞数下降(P〈0.05),CD4^+/CD8^+比值上升(P〈0.01);γδ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从患者外周血分离的γδT细胞体外能抑制正常骨髓红系CFU—E和BFU—E生长,并随浓度的增长抑制作用越明显,而在不同的浓度梯度下对粒系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A-PRCA患者γδT细胞亚群增高,其在PRCA的发病机制中起了一定作用;体外分离培养的患者γδT细胞可抑制正常红系集落生长,对粒系集落生长影响不明显;环胞素A治疗A—PRCA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Ⅲ型(Th3)、CD+ CD25+调节T细胞(Tr)数量和血浆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探索SAA患者细胞免疫耐受被打破的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发病期和10例免疫抑制治疗(IST)后恢复期的SAA患者外周血表达TGF-β1的CD4+细胞(Th3)数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2例新发SAA患者、9例IST后未恢复和10例恢复期SAA患者的Tr数量,并与12名正常对照比较,分析其与CD3+CD4+、CD3+CD8+细胞及CD3+CD4+/CD3+CD8+细胞比值的相关性;采用ELISA法检测25例SAA患者血浆中TGF-β1水平,分析其与Th3细胞、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Th3细胞、CD8+TGF-β1+细胞及Th3/CD8+TGF-β1+细胞比值分别为(5.10±0.91)%,(4.93±0.97)%、1.20±0.19;SAA发病组分别为(1.33±0.20)%,(1.72±0.24)%,1.00±0.25,Th3细胞、CD8+TGF-β1+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 0.01和P<0.05);SAA恢复组分别为(2.19±0.21)%,(2.07±0.33)%,1.71±0.52,Th3细胞、CD8+ TGF-β1+细胞比例均较SAA发病组升高,但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正常对照组Tr比例为(8.25±1.96)%;新发SAA组为(3.32±0.8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SAA治疗后未恢复组Tr为(7.09±1.84)%,较新发SAA组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A恢复组Tr为(7.49±1.27)%,较新发SAA组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A患者Tr与CD3+CD4+细胞、CD4+/CD8+细胞比值呈正相关(r=0.855,P<0.01:r=0.729,P< 0.01),而与CD3+CD8+细胞呈负相关(r=-0.488,P<0.05);正常对照组血浆TGF-β1水平为(11.06±0.49)μg/L,SAA组为(2.49±0.51)μg/L,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SAA组血浆TGF-β1水平与Th3细胞呈正相关(r=0.396,P<0.05),与血小板水平呈正相关(r=0.701,P<0.01)。结论SAA患者外周血Th3细胞、Tr数量和血浆中TGF-β1水平下降可能导致SAA患者细胞免疫耐受被打破。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体内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表达,进一步阐明儿童从的发病机制。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分析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5例从患儿及3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T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3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A患儿外周血中CD4^+水平降低,CD8^+水平升高,CD4^+/CD8^+比值降低;白细胞介素-1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升高,而白细胞介素-3水平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AA患儿体内存在免疫调节机制异常和细胞因子网络失衡,对其体内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检测有助于阐明儿童从的发病机制及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CD4^+、CD8^+细胞亚群平衡的改变,以及与活化T细胞之间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例难治性贫血患者(RA)和1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患者(RAEB)的外周血,在PMA、Ionomycin、Monensin存在的条件下体外培养,进行细胞膜表面抗原和细胞内因子染色,并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外周血表达CD3^+ CD8^-IFN-γ^+细胞(Th1)、CD3^+CD8^-IL-4^+细胞(Th2)、CD3^+CD8^+IF-γ^+细胞(Tcl)、CD3^+CD8^+IL-4^+细胞(Tc2)的百分率。结果与活化T细胞之间关系做相关性分析。结果:MDS组患者Th1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体内的Th细胞向Th1细胞漂移,产生过多的造血抑制因子如IFN-γ,TNF-β等。Th2,Tc1,Tc2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CD4^+CD45RO^+细胞的百分率和Th1细胞的百分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573(P〈0.05),CD4^+CIN5RA^+细胞的百分率和Th1细胞的百分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r=-0.509(P=0.05),而和Th2,Tc1,Tc2的百分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MDS患者存在有Th1/Th2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衡以及过多的造血抑制因子,且这些因子主要来源于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和评价外周血T细胞亚群、骨髓T淋巴细胞内IFN-γ表达、Th1/Th2及Tc1/Tc2值及HLA-DRB1*1501表型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免疫抑制疗法(IST)疗效预测中的价值;探讨建立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多变量AA患者IST疗效预测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1例AA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骨髓T细胞IFN-γ、IL-4、并分析上述指标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在所评价的指标中,CD8^+细胞内IFN-γ的预测值最高,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3%和62.5%,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和83.3%,细胞内IFN-γ阳性且Tc1/Tc2〈50能提高阳性预测值达92.3%。以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骨髓T细胞内IFN-γ染色、Tc1/Tc2分层和HLA-DRB1*1501表型4个指标建立一个多变量模型,可用于诊断点的确定和个体患者治疗有效概率的预测。结论 骨髓CD8^+T细胞内IFN-γ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但对细胞内IFN-γ阳性的原发性AA患者预测价值受限;CD8^+细胞内IFN-γ阳性且Tc1/Tc2〈50预示患者有更多的机会通过IST治疗获得缓解;提示多变量AA患者IST疗效预测模型较单一预测指标更加适合临床,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再生障碍性贫血IFN-γ基因+874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扩增不应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PCR对51名健康者和54例再生障性贫血患者IFN-γ基因+8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旨在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遗传易感因素。结果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IFN-γ+874位点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42.6%与65.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中的17.6%与39.2%(Χ^2=13.780,P=0.01;Χ^2=14.811,P〈0.001)。结论:IFN-γ+874A/T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遗传易感性相关。IFN-γ4-8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情严重程度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表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M—CSFR)的表达。分离27例AA患者、45例MDS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用流式细胞术观察BMMNC中CD34^+细胞比率和CD34^+细胞表面G—CSFR、GM—CSFR表达率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的关系。结果发现,CD34^+细胞比率在AA组显著低于对照组,MD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AA组显著低于MDS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组显著高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组或对照组,MDSr-RA组显著高于AA组(P均〈0.05);MDS—R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BMMNC中CD34^+细胞表面G—CSFR表达率在AA组、对照组、MDS组、MDS—RA组及MDS—RAEB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各组BMMNC中CD34^+细胞表面的GM—CSFR的表达率在A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MD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或AA组(P均〈0.05),MDS—RA组与MDS—RAEB组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SAA患者BMMNC中CD34^+细胞的比率显著低于CAA患者(P〈0.05),AA患者CD34^+细胞表面的G—CSFR和GM—CSFR表达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r=0.058和r=0.044);MDS患者BMMNC中的CD34^+细胞的比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没有相关性(r=-0.335),其CD34^+细胞表面的G—CSFR和GM—CSFR表达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亦无相关性(r=0.064和r=0.051)。结论:AA及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占BMMNC的比率及其表面G—CSFR、GM—CSFR的表达率的测定有助于二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外周血Th1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情况。45例初发AA患者分为轻型AA(n=25)和重型AA(n=25)两组,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A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CD4+CD25+Treg的比例,ELISA检测血清及刺激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上清液中的白介素(IL-17)、γ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重型AA(SAA)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血清中IL-17及IFN-γ表达高于轻型AA(MAA)和正常人组,而重型AA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降低。与轻型AA和正常对照相比,重型AA患者单个核细胞培养后上清液中IL-17及IFN-γ表达水平显著增加。AA患者血红蛋白计数与Th17细胞及血清IL-17表达呈负相关,与CD4+CD25+Treg表达成正相关。结论:重型AA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应答增强,而CD4+CD25+Treg细胞缺乏,贫血的严重程度与外周血Th17/Treg免疫应答失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检测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31再障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再障类型将其分成非重型再障组(21例)和重型再障组(10例);另选2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Foxp3 mRNA表达水平及TGF-β1水平,并分析再障患儿CD4+CD25+CD127low占CD4+T细胞百分比同Foxp3 mRNA、TGF-β1的相关性。结果非重型障组、重型再障组的CD4+CD25+占CD4+T细胞百分比、CD4+T细胞水平及CD4+CD25+CD127low占CD4+T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且重型再障组的低于非重型再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非重型再障组的Foxp3 mRNA表达水平高于重型再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重型再障组、重型再障组的TGF-β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重型再障组的低于非重型再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再障患儿的CD4+CD25+CD127low占CD4+T细胞百分比同Foxp3 mRNA呈正相关(P<0.05)。结论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和Foxp3 mRNA水平下降同再障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为再障的病情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治疗(IST)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重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VSAA)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IST后6个月血液学反应(HR)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本中心连续收治的94例行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环孢素A(CsA)治疗的SAA/VSAA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符合入组条件的26例患者IST前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IST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变化与IST后6个月HR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ST前淋巴细胞比例(Lym%)和绝对值计数(Lym#)、各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3^-CD16^+/CD56^+NK细胞和CD19^+B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细胞因子(包括IL-1、IL-2、IL-4、IL-6和TNF-α)水平,在SAA和VSAA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IST后3个月和IST后6个月相比较,上述各参数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有效组IST后3及6个月Lym%、Lym#、CD3^+T细胞#、CD4^+T细胞%、CD4^+T细胞#、NK细胞%、B细胞#、IL-2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而无效组IST后3及6个月仅Lym%较治疗前显著降低。IST后3个月,有效组Lym#、CD3^+T细胞#及CD4^+T细胞#显著高于无效组。结论:IST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所反映的免疫抑制程度,以及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恢复所反映的免疫重建,可能影响造血恢复和早期血液学反应。免疫重建过程在IST后3月内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环孢素联合十一酸睾酮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辅助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接受十一酸睾酮联合环孢素治疗的研究组和接受十一酸睾酮治疗的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指标,以及Th1、Th2、Th17、Treg细胞含量。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间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外周血Th1、Th2、Th17、Treg细胞含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研究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4个疗程后,研究组患者外周血中Th1细胞、Th17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h2、Treg细胞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十一酸睾酮联合环孢素治疗能够更为有效地刺激造血、调节免疫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已有临床应用造血干细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目的:观察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 方法:从健康人脂肪中提取并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分离T淋巴细胞,将两者共培养后,以健康志愿者的T淋巴细胞单独培养及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做对照。ELISA法检测上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和γ-干扰素的水平,Realtime RCR和Western blot测定T-bet和GATA-3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共培养7 d后,间充质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组Th1类细胞因子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水平明显低于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组(P〈0.05),Th2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高于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组(P〈0.05);间充质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T淋巴细胞组T-be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组,GATA-3 mRNA及蛋白水平均高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T淋巴细胞组。提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表达从而抑制Th细胞向Th1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患者在免疫抑制治疗 (IST)恢复前后骨髓中辅助性T细胞 (Th细胞 )亚群改变情况及与造血功能的关系。方法 以流式细胞仪测定 2 4例发病期、15例恢复期SAA患者及 16名正常对照者骨髓中Th细胞亚群及CD3 CD8 细胞改变情况 ;以放射免疫法测定 2 0例发病期SAA患者、12例IST后恢复期患者及 16名正常对照者血清中TNF α、IL 4水平 ;评价Th1与CD3 CD8 细胞、TNF α的相关关系 ;评价Th1、CD3 CD8 细胞、TNF α、IL 4及Th1/Th2平衡与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相关关系。结果 正常对照组骨髓中Th1细胞、Th2细胞百分率及Th1/Th2比值分别为 (0 .4 2± 0 .30 ) %、(0 .2 4± 0 .17) %、1.5 7± 0 .93;发病期SAA分别为 (4 .87± 2 .6 4 ) %、(0 .4 1±0 .2 6 ) %、2 1.2 2± 5 .0 7,均显著多于正常对照 (P <0 .0 1,P <0 .0 5 ,P <0 .0 1) ,恢复期分别为 (0 .5 3± 0 .2 2 ) %、(0 .4 4± 0 .15 ) %、1.38± 0 .4 5 ,与正常对照组相当 (P均 >0 .0 5 ) ;CD3 CD8 细胞亦由发病期的(32 .32± 18.6 9) %显著下降为 (13.76± 2 .96 ) % (P <0 .0 1) ;SAA发病期血清中TNF α、IL 4为 (4 .2 9± 3.15 ) μg/L、(1.2 4± 0 .73) μg/L ,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1.2 1± 1.16 ) μg/L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免疫失衡中的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4例SAA患者(初治25例、缓解19例)及23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dimTreg数量,分析其与T细胞亚群(CD4+/CD8+比值)、树突细胞(DC)亚群(mDC/pDC比值)和白细胞(WBC)、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初治组CD4+ CD25+ CD127dim占外周血淋巴细胞(PBL)比例为(0.83±0.44)%,明显低于SAA患者恢复组(2.91±1.24)%(P<0.05)及对照组(2.18±0.55)%(P<0.05),而恢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CD4+/CD8+比值为(0.5±0.3)明显低于恢复组(1.2±0.4)(P<0.05)及对照组(1.11±0.24) (P <0.05).初治组mDC/pDC比值为(3.08±0.72)明显高于恢复组(1.61±0.49) (P <0.05)及对照组(1.39±0.36)(P<0.05).SAA患者CD4+ CD25+ CD127dim/PBL与CD4+/CD8+比值呈正相关(r=0.695,P<0.01),而与mDC/pDC比值呈负相关(r=-0.796,P<0.01);SAA患者CD4+ CD25+CD127dim/PBL与外周血WBC计数及RET%呈正相关(r=0.761,P<0.01;r=0.749,P<0.01).结论:SAA患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dimTreg占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是引起免疫耐受被破坏、T细胞功能亢进,进而导致造血功能衰竭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适用于研究T淋巴细胞功能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aplastic anemia,AA)动物模型以及应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对X射线联合淋巴细胞注射诱导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进行优化。AA组:富集C57BL/6J小鼠的脾脏泛T细胞,按细胞数5×106/只经尾静脉注射至分别经3、4和5 Gy X射线照射的CB6F1小鼠体内;单纯照射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经尾静脉注射与AA组相同体积的PBS至分别经3、4和5 Gy X射线照射的CB6F1小鼠体内;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与AA组相同体积的PBS至CB6F1小鼠体内;检测外周血血常规,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骨髓病理切片检测骨髓造血,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T细胞分布比例、骨髓细胞凋亡和脾脏T细胞的分化程度。结果:相较于4、5 Gy照射的AA组,3 Gy照射的AA组生存期明显延长;经3、4、5 Gy X射线照射联合泛T淋巴细胞注射均可成功诱导受体鼠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严重减少,骨髓有核细胞严重减少,骨髓造血衰竭,骨髓中T淋巴细胞占比明显增加,CD4+T和CD8+T细胞均增加但以CD8+T细胞为主,并促进T细胞从初始T细胞向效应记忆T细胞分化。结论:3、4和5 Gy X射线的照射联合5×106泛T细胞注射均可通过引起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成功构建AA动物模型;较4、5 Gy照射剂量,3 Gy照射组生存期明显延长,外周血血象与AA临床患者表现更接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临床使用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对CD4+CD25+Foxp3+Treg表达的影响。方法:(1)流式细胞仪检测13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17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及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表达;(2)检测7例AA患者MSC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表达。结果:(1)AA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P<0.01);(2)SAA患者CD4+CD25+Foxp3+Treg表达较CAA者低(P<0.05);(3)MSC治疗后AA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表达升高(P<0.05)。结论:(1)AA患者存在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表达减低,其表达异常可能参与AA的发病;(2)CD4+CD25+Foxp3+Treg表达在SAA患者更低,提示其表达水平可能可以作为判断AA病情轻重的指标;(3)MSC治疗可上调AA患者CD4+CD25+Foxp3+Treg表达,为MSC纠正AA患者的免疫异常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猪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与环孢素联合应用于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临床疗效及临床转归。方法 50例重型再障患者作为研究资料,治疗组给予猪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与环孢素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猪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疗效、起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基本治愈率、明显缓解率以及有所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以及血小板(PLT)均明显升高,但治疗后治疗组WBC、HGB以及PL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平均起效时间、牙龈增生出现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出现5例手颤,3例继发性糖尿病,而对照组未发现此类不良反应。结论猪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与环孢素联合应用于治疗重型再障疗效优于单用猪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治疗,但不良反应较单用猪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治疗更多,可以推荐应用,如何防治并发症仍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