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 方法分析了176例冠心病动态心电图特征. 结果在冠心病患者缺血性ST段下移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占72.5%,发生次数是有症状的2.6倍,缺血性ST段下移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上午6~10时为发作高峰,占全天总次数38.2%.夜间缺血持续时间与ST段下移的程度均比白天为重. 结论提示在冠心病诊断中,DCG是日常生活中发现冠心病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方法,要彻底改善冠心病的预后,应重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内的总缺血负荷的治疗,并结合缺血的昼夜分布规律调整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分析了176例冠心病动态心电图特征。结果 在冠心病患者缺血性ST段下移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占72.5%,发生次数是有症状的2.6倍,缺血性ST段下移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上午6-10时为发作高峰,占全天总次数38.2%。夜间缺血持续时间与ST段下移的程度均比白天为重。结论 提示在冠心病诊断中,DCG是日常生活中发现冠心病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方法,要彻底改善冠心病的预后,应重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内的总缺血负荷的治疗,并结合缺血的昼夜分布规律调整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3.
任晓琳  杜培静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2,19(4):222+221-222,221
目前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判断冠心病的预后及临床疗效评价,都依赖于对动态心电图ST移位的精确定量分析进行诊断。因此在对HolteryST段分析时,对下列影响ST段记录及分析精确度的一些因素应予特别重视。一、影响ST段记录精确度的因素导联的选择三通道动态心电图记录仪CMv5导联对左室前壁引起的ST段下移较敏感,主要用于检测前壁心肌缺血;CSavf对下壁心肌缺血敏感性高,用于观察下壁心肌缺血。Holter检测对左室下壁的缺血性ST段改变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心电图ST段改变及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比较分析,探讨冠心病诊断中心电图和MSCTCA检查的方法和作用,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方法:选取临床诊断疑似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4例,进行心电图和MSCTC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不同部位、不同程度及不同类型病变检查的阳性率。结果:与MSCTCA方法相比,心电图ST段改变检查的灵敏度为56.82%,特异度为50%,总体符合率为54.69%,Kappa值为0.061,两种方法检查一致性较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I/avL/V1-5导联ST段改变阳性患者与Ⅱ/Ⅲ/avF导联ST段改变阳性患者相比,以MSCTCA检查的阳性率更高(P<0.05);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与轻度患者相比,心电图ST段改变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中度狭窄患者与轻度患者相比,心电图ST段改变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阳性率显著高于单支管状动脉病变患者(P<0.05)。结论:心电图与MSCTCA检查一致性较差,临床上不宜单独使用单一检查方法;在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心电图ST段改变检出率较高,结果具有参考价值;I/avL/V1-5导联ST段改变阳性患者相比Ⅱ/Ⅲ/avF导联ST段改变阳性患者,MSCTCA检查阳性率更高,更具有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5.
ST段水平延长在冠心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在欧美等国家是最主要的早死原因。在我国发病率也很高,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人们迫切希望对该病作出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冠状动脉造影术由于检查费用昂贵、技术条件及仪器设备要求较高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而用心电图来诊断冠心病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常规心电图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判定心肌缺血已得到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心肌缺血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痛、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心电图表现主要为ST—T改变。我院自2003年以来采用体外反搏综合治疗96例冠心病心电图ST—T改变,取得了较为肯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儿科临床心电图中,ST-T改变很常见。ST-T改变是指心电图出现部分导联T波高耸,T波低平或倒置,ST段抬高和ST段下移。儿科ST-T改变原因很多,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和心外病变,电解质紊乱,药物作用等,β受体功能亢进症是儿科中引起ST-T改变最为常见的原因。若临床上存在心脏或其他器质性病患的证据,而ST-T改变又较明显,则一般不难诊断,但在日常工作中,常有一些患者,主诉劳累后心慌、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而各种检查无阳性表现,仅心电图中表现T波低平,伴或不伴有ST段下移,对于这类心电图改变,常有不同的诊断意见,既影响治疗,又增加了患者思想上的负担。本文就近年儿科中ST-T改变的临床意义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132例普通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普通心电图广泛应用于临床已久,且可对各类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等改变提供一定有价值的诊断依据,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一是由于描记时间受限,记录心搏一般仅数十次,对于一过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常不易发现,加之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往往容易造成临床诊断上的遗漏;二是由于部分患者即使有明显心悸或心绞痛等症状,但是发作时间一般短暂,普通心电图难以及时检查、记录、往往错过时机,以致不能给临床提供及时、可靠、全面的诊断治疗依据。所以动态心电应用于临床后,由于患者可不受条件限制,随身携带,且观察记录时间长,从某些方面弥补了以上不足,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于常规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10年4月到2012年4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均采用常规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对于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心肌缺血、房性早搏成对以及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冠心病的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临床上无症状心肌缺血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120例符合无症状性冠心病的患者分成2组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心电图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的阳性率.结论 动态心电图轻巧方便可对患者进行24~48h的心电变化检测,特别是对临床上无症状心肌缺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ST段、QTc间期对冠心病(CHD)患者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高度怀疑CHD心肌缺血患者250例,完善24 h动态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检查.分析ST段、QTc间期的诊断效能,同时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上述参数的预测价值.结果:250例患者中,冠脉造影显示182例存在心肌缺血,68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2月的38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和临床特点。结果患者的心电图ST段高耸和抬高T波主要为V3和V5改变最为显著,一般伴随J波,患者心电图的ST-T段变化比较稳定,通过对患者进行运动试验能够将ST段基本回归到基线。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属于一类正常变异的心电图变化,因为早期复极综合征在临床表现主要为胸痛为首发表现症状,所以容易导致对该病进行误诊,由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表现为ST段抬高,和病理性ST-T的变化容易出现混淆,需要与患者的临床病史、血清酶变化以及心电图动态监测等和变异型心绞痛、急性期心肌梗死以及心包炎等心电图变化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常规心电图在临床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年龄相仿的30例健康人,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7月~2014年2月就诊的30例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已在它院行冠脉造影和其他确诊检查),所有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人均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分析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心电图的各波段异常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电图阳性率。结果冠心病患者心电图正常率显著低于健康人,病理性Q波出现概率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而T波倒置以及ST段下移率与健康人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与常规心电图的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心电图可以有效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54例,对其进行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比较分析。结果15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患者中,其心电图ST-T改变125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总符合率为81.17豫。其中前壁心肌缺血48例,下壁心肌缺血21例,侧壁心肌缺血26例,广泛前壁心肌缺血30例。前壁心肌梗死预测LAD病变符合率为82.76豫;下壁心肌缺血预测RCA病变符合率为66.67豫;侧壁心肌缺血预测LCX病变符合率为61.53豫;广泛前壁心肌缺血预测LMCA病变符合率为60.00豫。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为有无冠状动脉病变及其部位、程度及估计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各导联ST 段改变的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2例,均于胸痛发作时记录心电图.结果 112例患者中,共104例、2254次一过性心肌缺血,112例患者中,心率变异<50ms 82例,心率变异>100ms 36例,心电图出现T波的异常(≥2个导联)102例,其中仅有T波的异常者58例.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能够提供具有诊断价值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24 h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绞痛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27例临床诊断冠心病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及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绞痛的检出情况。结果:动态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90.55%)显著高于常规组(34.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组各类心律失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动态组检出变异性心绞痛16例,常规心电图未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绞痛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心电图是心肌缺血检测的一种方便、经济、无创的工具,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ST-T段变化.鉴于心脏是一个混沌系统,本文从非线性角度出发,对心电图特征参数序列进行分形维数和最大Lyapunov指数分析,其中特征参数序列包括:心电图RR间期,瞬时心率HR(heart rate),ST段的平均幅值STmean,ST段最小幅值STmin,STmean与HR的比值STr,T波峰末间期TpTe,R波峰值Ramp,T波峰值Tamp.利用公共数据库Long-term ST database(LTST)中心肌缺血和非心肌缺血心电数据,通过统计t检验分析,除最大分形维数分析中的TpTe与最大Lyapunov指数分析中的Ramp和Tamp特征参数外,其余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基于心电图的非线性分析为心肌缺血检测与诊断提供另一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Brugada波2例     
例1患者,男,70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常规心电图检查(图1)示:QRS波群宽顿,V1导联呈rSR'型,其ST段呈明显下斜型抬高可达0.4 mv,V2导联ST段呈下斜型抬高>0.1 mV,TV 1~4呈近乎对称性倒置,患者否认有高血压病及家族性晕厥、猝死等病史.心脏多普勒检查无明显异常.心电图诊断为:1.窦性心律;2.Brugada波;3.ST-T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分析6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心尖肥厚心肌病合并有心电图异常和超声心动图异常改变者68例,中胸及左胸导联,巨大倒置酷似“冠状T波”≥0.2~0.3mV,以V3,V4明显且TV4>TV5>TV3者62例;左胸V4-V6导联R波电压增高,且RV4>RV5>RV6者60例;ST段压低以V3-V4最明显者62例;超声心动图示心尖肥厚达17mm或以上伴心尖部心腔狭小者68例.结论: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  相似文献   

20.
缺血修饰白蛋白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血流供应不足会导致心肌缺血,如果心肌缺血时间延长会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和心肌损伤。因此应在心肌坏死之前鉴别出心肌缺血,以便于进行急性受损的心肌灌注治疗。当前心脏缺血的诊断多依赖于心电图(ECG)的ST段和T波改变,这是心肌缺血最简便、最迅速、最廉价的检查方法,但ECG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敏感性只有35%.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也仅为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