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临床治疗的最佳方法,对95例ITP病人按治疗方法不同共分为三组:口服激素治疗、激素冲击治疗及丙球冲击治疗。结果显示,本研究显示口服激素与激素冲击治疗在治疗效果上无明显显著性差异,而丙球治疗较其他二种方法显示出起效快、显效率高的特点,特别是对于重症病人及激素治疗无效的病人则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因激素治疗较为经济有效,临床上应作为首选;而对于重症病人及激素治疗效果不显著的病人,可应用丙球冲击治疗  相似文献   

2.
23例儿童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94年至2004年期间收治的23例PRC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先天性PRCA 10例,获得性PRCAl3例,其中5例继发于病毒感染,8例未找到明确病因。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均下降,白细胞、血小板正常。骨髓检查红系增生低下17例,停滞6例。骨髓干细胞培养10例,7例生长不良。染色体检查8例均正常。治疗以单纯激素口服,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以及其他免疫抑制剂为主。目前停药9例,小剂量激素维持11例,无效3例。长期应用激素有多毛、骨质疏松、高血压、身材矮小、白内障等副作用。结论儿童PRCA大部分病因不明确,部分病人与病毒感染相关。诊断需依靠血像及骨髓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联合丙球治疗可获得更好的疗效。病毒感染继发的PRCA是可治愈的,应首先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应用免疫抑制剂。长期口服激素需注意其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ITP)的最佳治疗方案 ,回顾分析了 64例病情中度以上的CITP病例 ,分为 4组 ,A组 1 1例 ,泼尼松口服治疗 ;B组2 8例 ,皮质激素 (简称激素 )冲击治疗 ;C组 2 1例 ,丙种球蛋白 (简称丙球 )冲击治疗 ;D组 4例 ,长春新碱静注治疗。比较各组间控制出血时间、血小板上升情况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显示 ,有效止血时间C组最短为 2 4天 ,B组次之为 3 2天 ,A组、D组分别为 6 2天、7天。血小板计数变化结果比较 ,A组分别与B组、C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B组与C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A组与B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 ,B组与C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提示丙球冲击组和激素冲击组治疗有效率高 ,血小板上升快 ,止血迅速。建议CITP患者出现明显出血时 ,首选丙球冲击 ,经济条件限制下选择激素冲击 ,口服激素仅适用于病情较轻患者 ,长春新碱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redcellaplasia,PRCA)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94年至2004年期间收治的23例PRC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先天性PRCA10例,获得性PRCAl3例,其中5例继发于病毒感染,8例未找到明确病因。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均下降,白细胞、血小板正常。骨髓检查红系增生低下17例,停滞6例。骨髓干细胞培养10例,7例生长不良。染色体检查8例均正常。治疗以单纯激素口服,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以及其他免疫抑制剂为主。目前停药9例,小剂量激素维持11例,无效3例。长期应用激素有多毛、骨质疏松、高血压、身材矮小、白内障等副作用。结论儿童PRCA大部分病因不明确,部分病人与病毒感染相关。诊断需依靠血像及骨髓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联合丙球治疗可获得更好的疗效。病毒感染继发的PRCA是可治愈的,应首先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应用免疫抑制剂。长期口服激素需注意其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不同侧面为探讨人丘丙种球蛋白对不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价值,按治疗方法将病例分为三组,Ⅰ组为丙球组38例,Ⅱ组为丙球+地塞米松组17例,Ⅲ组为地塞米松组33例,经X^2检验三组完全效应率,总效应率无显著性差异,三组患儿疗效显著显示结果说明丙组球,丙球+地塞米松组用药后血小权开始上开时间,血小板峰值时间较地塞米松组宿短,差异显著,丙球组较丙球+地塞米松组无明显差异。本组资料表明大剂量量  相似文献   

6.
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复发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初步分析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激素敏感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2000~2004年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的激素敏感的11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住院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既往相似情况下口服足量泼尼松治疗的效果进行自身对照分析。结果 11例中男9例,女2例;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时年龄3~12岁,平均(7.5±3.1)岁;病程3~38个月,平均(15.1±10.4)个月;3例为不频复发,8例为频复发。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1疗程后11例中尿蛋白转阴10例,尿蛋白转阴时间为1~18d,平均(7.4±4.4)d;其中7例较口服足量泼尼松治疗尿蛋白转阴的时间缩短,但对前后2次复发时病情基本相同的6例患儿尿蛋白转阴时间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6例。结论 与口服足量泼尼松治疗相比,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对小儿激素敏感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尚待定论,且治疗期间可能出现不良反应,需慎重使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作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相关因素和激素及丙球药物治疗对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2008年4月 - 2010年9月住院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168例,其中神经源性肺水肿68例,以是否并发肺水肿分组,对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前的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又根据重症手足口病168例的用药情况分成冲击量甲泼尼龙组、非冲击量甲泼尼龙组和无甲泼尼龙组3组,对冲击量甲泼尼龙是否加丙球组的临床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 不典型皮疹、面部红斑、易激动、呕吐、心率增快、血压增高、腹痛、白细胞升高、血糖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升高、咽/肛拭子EV71-RNA阳性与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有关(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出4项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影响因素,分别是不典型皮疹、呕吐、EV71(+)、血糖高.另外冲击量甲泼尼龙组、非冲击量甲泼尼龙组、无甲泼尼龙组三组的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62例冲击量甲泼尼龙组以是否加用丙球冲击治疗分为2组,其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738,P < 0.01).结论 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相关因素有不典型皮疹、呕吐、EV71(+)、血糖升高.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阻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疗效不明显,丙球冲击治疗对阻断神经源性肺水肿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再次应用丙种球蛋白(简称丙球)无反应川崎病(KD)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初次丙球无反应并接受再次丙球治疗的KD患儿,分为再次丙球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对2组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KD患儿进入分析,再次丙球有反应组占75.3%(61/81),无反应组占24.7%(20/81)。两组性别、年龄、初次丙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2次丙球使用间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初次丙球使用前,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血常规(WBC、PLT、Hb、N)、CRP、肝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再次丙球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次丙球治疗前与初次应用丙球前,血常规和CRP指标差值再次丙球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次丙球使用前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不能预测初次丙球无反应KD再次应用丙球是否有效,初次应用丙球后的临床表现及血常规、CRP指标对再次应用丙球是否有效亦无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合并血浆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抗体阳性的急性脊髓炎(AM)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访3个月;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AM患儿,男女各1例,均为5岁,均有脊髓炎表现并伴有影像学改变,血清GM1-IgM和甲状腺抗体均为阳性,同时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IgG阳性,1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大剂量激素及丙球治疗后均好转出院。院外继续口服泼尼松并康复治疗,随访3个月后1例恢复,1例可下肢承重。结论免疫损伤在伴有GM1抗体阳性的儿童急性脊髓炎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其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合并血浆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抗体阳性的急性脊髓炎(AM)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访3个月;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AM患儿,男女各1例,均为5岁,均有脊髓炎表现并伴有影像学改变,血清GM1-IgM和甲状腺抗体均为阳性,同时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IgG阳性,1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大剂量激素及丙球治疗后均好转出院。院外继续口服泼尼松并康复治疗,随访3个月后1例恢复,1例可下肢承重。结论免疫损伤在伴有GM1抗体阳性的儿童急性脊髓炎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其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单药治疗致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 通过对1例丙戊酸钠致SJS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治疗效果进行归纳总结,结合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患儿为3.5岁女童,初次诊断癫(痫),口服丙戊酸钠单药治疗14 d后,面部开始出现红色斑丘疹,逐渐蔓延至躯干、四肢,瘙痒明显.皮疹迅速加重,融合成片,出现疱疹,伴口唇黏膜肿胀和破溃.皮疹出现2d后体温开始升高,最高达39.5 ℃.体检发现淋巴结大、肝右肋下2 cm.辅助检查示ALT 139 IU/L,血氨108 μmol/L.立即停用丙戊酸钠,予甲泼尼龙15 mg/(kg·d)冲击治疗.2d后体温下降至正常,7d后皮疹逐渐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保持对丙戊酸钠致SJS的高度警惕性是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早期停用致敏药物并予足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少年型重症肌无力激素及手术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激素及胸腺切除治疗少年型重症肌无力(JMG0的疗效。方法 我院住院及随访的55例患者中,2例单用溴佛吡啶斯的明治疗,37例用尼松治疗,3例用甲基氢化尼松冲击治疗,13例采用胸腺切除。结果 激素及胸腺争降疗效的显著,甲基氢化泼尼松冲击起效快,副作用小。结论 建议首选激素治疗JMG。  相似文献   

13.
从不同侧面为探讨人血丙种球蛋白(丙球)对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价值,按治疗方法将病例分为三组,Ⅰ组为丙球组38例,Ⅱ组为丙球十地塞米松组17例,Ⅲ组为地塞米松组33例,经X2检验三组完全效应率,总效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患儿疗效显示结果说明两球组,丙球十地塞米松组用药后血小板开始上开时间,血小板峰值时间较地塞米松组缩短,差异显著(P<0.01),丙球组较两球十地塞米松组无明显差异(P>0.05)。本组资料表明大剂量两种球蛋白治疗ITP有显著性疗效,在血小板回升时间和幅度明显优于地塞米松组,降低了急性期的大出血,是目前治疗ITP较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方法对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 ,将 43例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达换血标准 )按治疗方法分为 3组。光疗组 1 5例 ,予以药物治疗及光疗直至退黄 ;丙球组 1 6例 ,药物及光疗同前组 ,另加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简称丙球 )× 3d ;换血组 1 2例 ,予以换血 ,换血前后药物治疗及光疗同前二组。所有三组患儿分别于治疗前 ,治疗后第 1d、4d、7d测血胆红素。结果 :( 1 )血清胆红素值 :治疗第 1d换血组明显低于丙球组及光疗组 (P均 <0 0 1 ) ,但光疗组与丙球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治疗第 4d、7d三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 ) ;( 2 )所需光疗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 :换血组明显低于丙球组及光疗组 (P均 <0 0 1 ) ,但光疗组与丙球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3)临床情况 :43例患儿黄疸均消退 ,换血组 1 2例无胆红素脑病、贫血发生 ;丙球组胆红素脑病 2例 ,明显贫血 5例 ;光疗组胆红素脑病 3例 ,明显贫血 5例 ,亦因拒绝输血而未予纠正。结论 :换血疗法仍然是治疗重症新生儿黄疸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川崎病患儿对静脉注射丙球治疗无效的高危因素。方法 将 10 5例丙球治疗有效和 14例丙球治疗无效的川崎病病例及实验室结果作统计学分折。结果 丙球治疗无效组病例占总例数的 11 8%。两组病例年龄、性别及体重无明显差异。丙球治疗无效组的血红蛋白 (10 3 9± 17 2 )g L、血小板 (30 1 9± 12 5 0 )× 10 3/mm3、白蛋白 (34 0± 4 3) g L均明显低于治疗有效组 (P <0 0 5 )。 结论 贫血 ,低血小板 ,低白蛋白血症是部分川崎病患儿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高危因素 ,临床中对于这些患儿应予以重视并进一步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激素对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川崎病(KD)患儿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IVIG无反应KD住院患儿,根据再治疗情况分为IVIG组、激素组和IVIG+激素组;将应用激素者根据激素应用途径分为静脉滴注序贯口服激素组和口服激素组。统计各组患儿的总热程、平均热退时间、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计算治疗前后的差值与治疗前值的比值(即差值比△)、急性期及出院后6、12、24个月冠状动脉病变和随访中的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IVIG无反应KD患儿143例进入本文分析。IVIG组107例,激素组12例, IVIG+激素组24例,3组性别、年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IG+激素组治疗后WBC高于IVIG组,△WBC、△PLT均低于IVIG组,△CRP高于IVIG组,总热程长于IVIG组;急性期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及随访至6个月时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高于IVI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激素组△WBC低于IVIG组,总热程长于IVI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滴注序贯口服激素组和口服激素组各18例,2组性别、年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口服激素组再次治疗前和再次治疗后CRP均低于静脉滴注序贯口服激素组, 口服激素组△PLT高于静脉滴注序贯口服激素组,2组随访时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病例中,静脉滴注序贯口服激素组有2例出现血栓,经积极抗凝治疗后血栓消失。结论 IVIG无反应KD患儿再治疗时应用激素或再次IVIG无反应后应用激素,与单纯IVIG相比急性期治疗效果相近,且均不增加远期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率;选择普通剂量口服或者静脉滴注序贯口服疗法临床效果相近,但静脉滴注序贯口服激素较口服激素有更高的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客观评价甲基泼尼松龙(甲泼尼龙)冲击与传统的口服足量泼尼松对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应用提供可参考的证据。方法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敏感复发或初发初治的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有效对照,开放试验,以甲泼尼龙冲击为治疗组,口服泼尼松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甲泼尼龙组13例患儿中2例冲击治疗期间因感染停止治疗,11例完成治疗并缓解,尿蛋白转阴时间为3~7d,中位时间5d;泼尼松组11例患儿均完成治疗并缓解,尿蛋白转阴时间为5~28d,中位时间8d(P=0.0008);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组患儿2周内的不良反应有感染、情绪改变、消化道症状和浮肿加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泼尼松组高;缓解后3个月内的再次复发两组无差别;治疗后3个月的体质量和皮下脂肪厚度,泼尼松组较治疗前增加,身高和骨密度两组治疗前后均无差别;全部患儿的肾上腺皮质功能治疗后2周均受到抑制,至治疗后3个月绝大多数仍未恢复。结论与口服足量泼尼松治疗相比,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显示了可使激素敏感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尿蛋白更快转阴的趋势,但治疗期间可能出现感染等不良反应;甲泼尼龙冲击治疗不能减少缓解后3个月内的再次复发,对患儿体质量和皮下脂肪分布的影响可能更小。  相似文献   

18.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许伟  卢思广  薛天阳 《临床儿科杂志》2002,20(4):236-237,250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儿科常见病 ,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我院自1993年3月至2000年3月共收治161例 ,其中重症58例 ,采用丙种球蛋白(丙球)治疗38例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58例HSP患儿均有反复皮肤紫癜、关节肿痛、严重消化道症状(剧烈腹痛和/或消化道出血)、有或无尿检异常 ,均符合HSP的诊断标准[1]。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3组 ,Ⅰ组(激素组)20例 ,Ⅱ组(丙球组)17例 ,Ⅲ组(丙球 +激素组)21例 ,3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长短和临床分型方面差别均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婴幼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60例,配对后随机分为A组30例,B线30例,A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丙球)静脉滴注(250~500mg/kg)连用两天,B组仅用一般常规治疗。其结果A组在平喘,止咳,退热,肺部阴影吸收及住院天数的缩短方面与B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静滴人血丙球可作为治疗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又一方法。  相似文献   

20.
醋酸甲羟孕酮和醋酸亮丙瑞林治疗女童性早熟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醋酸甲羟孕酮、醋酸亮丙瑞林治疗女童真性性早熟的疗效。方法 分别采用醋酸甲羟孕酮 4~ 2 0mg/d口服和醋酸亮丙瑞林 6 0~ 90 μg/ (kg·月 ) ,每 4周 1次 ,皮下注射治疗女童性早熟 74例。 结果 两种药物均可使乳房变软、缩小。醋酸甲羟孕酮组治疗后 2 0例第二性征均发育减退 ,对骨龄及子宫、卵巢发育无明显的抑制作用 ,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 (E2 )水平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醋酸亮丙瑞林组所有患儿治疗后第二性征发育减退、骨龄增长速度及卵巢、子宫发育减慢 ,E2 、睾丸素 (T)及卵泡刺激素 (FSH)和血清促黄体素(LH)明显下降 (P <0 .0 5 )。结论 醋酸亮丙瑞林较醋酸甲羟孕酮更能有效地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和性腺激素分泌 ,控制性征发育和延缓骨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