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以环核苷酸(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和三萜酸(白桦脂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河北产地3种不同品种枣果的最佳采收期。采用快速溶剂萃取法以上述5种成分为指标对枣果进行提取并优化提取条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8、9、10月份采摘的河北行唐大枣、河北武邑大枣、小枣和马牙枣枣果中环核苷酸和三萜酸的含量,以环核苷酸和三萜酸总含量作为评价枣果采收期指标。结果发现,行唐大枣的最佳采收期为9月份,武邑大枣、小枣以及马牙枣的最佳采收期均为8月份,表明不同品种枣果中营养成分含量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为开发枣功能性食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对连翘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和三萜酸类主要活性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河南、山西连翘叶中总黄酮、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总三萜酸、齐墩果酸、熊果酸含量。结果表明:河南连翘叶中总黄酮、芦丁、金丝桃苷含量和槲皮素含量高于山西连翘叶中的含量,而山西连翘叶中总三萜酸、齐墩果酸含量和熊果酸含量高于河南连翘叶中的含量。连翘叶中黄酮类和三萜酸类的含量较高,结果为综合利用连翘叶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地参中白桦脂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乙醇溶液体积分数、超声功率和提取时间为实验因子,三萜酸含量为响应值优化地参三萜酸的提取条件;并通过筛选色谱柱类型、流动相pH、柱温和流速优化色谱条件;结合方法学考察方法的适用性。结果:所测白桦脂酸、齐墩果酸、熊果酸等3种三萜酸分别在2.558~51.150、2.480~49.590、2.480~49.590 μg/mL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值都大于0.9999;检出限(limit of determination,LOD)为5~7 ng,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LOQ)为16~22 ng,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52%~103.77%,RSD为0.99%~2.42%。不同产地地参的三萜酸化合物HPLC图谱具有一致性,白桦脂酸、齐墩果酸、熊果酸的单个三萜酸化合物含量有一定差异,地参中三萜酸类化合物的种类受产地差异影响小。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实用可靠,可用于地参样品中三萜酸的定量分析和质量控制,本研究为完善地参药材现行质量标准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从武陵山区一带资木瓜产区5个不同县市采集的木瓜样品的指标性成分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差异,并初步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用HPLC法测定样品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用DPPH清除实验和还原力测定实验评价样品的抗氧化能力。结果:在湖南桑植、武陵源地区和湖北宣恩、鹤峰、长阳地区等5个县级行政区采集所得的木瓜中,长阳木瓜的齐墩果酸含量最高,为0.90%;宣恩木瓜的熊果酸含量最高,为0.45%;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总含量以长阳木瓜最高,桑植木瓜次之,武陵源木瓜最低。相同浓度下,桑植木瓜的DPPH的清除率和还原力均最强。结论:武陵山区一带不同县市的木瓜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差异明显,抗氧化能力也各有不同,并不与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5.
RP-HPLC法测定新疆6种红枣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疆不同品种红枣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采用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3 mol/L的磷酸二氢钠(磷酸调pH至3.0)(90:10),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25℃。上述色谱条件下红枣中齐墩果酸、熊果酸可完全分离,线性范围分别为齐墩果酸0.4~ 2.0μg(r=0.9998),熊果酸0.448~ 2.24μg(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齐墩果酸99.4%,RSD=1.33%,熊果酸99.6%,RSD=1.43%(n=6)。该方法快速、准确、可靠,可用于红枣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我国6种枣果中多酚物质、三萜酸、环核苷酸、VC、α-生育酚与β-胡萝卜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比较其抗氧化能力,探究枣果抗氧化能力与抗氧化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枣果的上述活性物质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木枣的总酚、总黄酮、单酚类物质(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香草酸、咖啡酸和丁香酸)含量均最高,枣果的总酚与其FRAP值及清除ABTS·+能力显著相关,丁香酸含量与清除·DPPH能力存在显著相关,而其余酚类物质均与枣果的抗氧化特性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哈密大枣中α-生育酚、β-胡萝卜素、c AMP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余枣果;金丝小枣中c GMP含量显著高于其余5种枣果;除梨枣外,其余枣果的桦木酸含量最高,齐墩果酸次之,熊果酸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7.
紫苏子和白苏子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分离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联用法(RP-HPLC-PAD)对紫苏子、白苏子中的熊果酸和齐墩果酸进行了分离和含量测定。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7:13),检测波长210nm,流速0.8mL/min,柱温28℃。熊果酸进样量在0.10~4.00μg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6%,RSD为1.6%;齐墩果酸进样量在0.05~2.00μg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7%,RSD为1.2%。6批样品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紫苏子和白苏子中2种三萜酸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野蔷薇不同部位(根、茎、果实)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比较不同产地野蔷薇果实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Zorbax ODS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甲醇-水(88∶12)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结果: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在20 min内较好分离,其质量浓度分别为0.02468~0.2468 mg/m L和0.02523~0.2523 mg/m L时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4和0.9996;平均回收率为分别为99.96%(RSD为0.74%)和100.03%(RSD为0.9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同时测定野蔷薇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均在果实中含量最高;库车县、阿图什市的野蔷薇果实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最多,可作为最适开发利用的固定来源。  相似文献   

9.
以木枣为原料,利用益生菌对枣汁进行发酵,分析发酵过程中功能活性成分环磷酸腺苷、三萜酸以及味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木枣汁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逐渐上升,发酵3 d后其木枣汁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可达1.25 mg/mL。白桦脂酸的含量也逐渐上升。发酵前木枣汁中白桦脂酸的含量为2.95 mg/mL,当发酵3 d后其木枣汁中白桦脂酸的含量可达8.24 mg/mL,是发酵前木的2.8倍左右。发酵前枣汁中环磷酸腺苷的含量为0.74 mg/mL,发酵1 d后其木枣汁中环磷酸腺苷的含量可增加到1.06 mg/mL,之后其含量增加不明显。同时,该实验利用电子舌对不同发酵时间的木枣汁进行了味觉分析,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木枣汁的酸味值和鲜味值逐渐增加,而甜味值、咸味值和苦味值逐渐减小。经益生菌发酵后的木枣汁中三萜酸和环磷酸腺苷的含量都有所增加,其木枣汁风味也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0.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映山红叶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水溶液(87:13),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210nm,柱温28℃。齐墩果酸进样量在0.458-9.1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5%;熊果酸进样量在0.516~10.32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49%。齐墩果酸成分首次在映山红叶中发现。三批样品测定结果表明,此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行,可作为映山红叶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测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过氧乙酸灭菌的效果及酸的残留量对pH值的影响。方法 用微生物学无菌检测法和pH值测定法。结果 满载,少量装载,重复灭菌时达到无菌效果,△pH均在0.3~0.4之间。结论 经过氧乙酸灭菌的塑料瓶能达到无菌要求,酸的残留量对pH值的影响不显著,生产上可用过氧乙酸灭菌法对不耐热的内包材进行灭菌。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廿碳五烯酸和廿二碳六烯酸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根据现在的了解,能产生有意义含量的廿碳五烯酸(EPA)和廿二碳六烯酸(DHA)的微生物有真菌和藻类。在微生物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通常是以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为底物。合成途径中,有两个主要的反应,即碳链的增长和去饱和作用。EPA和DHA的生成通过ω-3代谢途径。微生物脂肪酸构成的质量和数量都受培养基的组分,通气、光照强度、温度和培养时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用于提取鱼油中的EPA的方法也可用于微生物脂质中的EPA的提取。几种方法被提出来生产高含量的EPA和DHA。它们一般是基于下列技术的结合:溶剂提取、尿素包合法、分子蒸馏、分馏、液相色谱法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  相似文献   

13.
焦谷氨酸没有鲜味,是谷氨酸产品中的无效成分,其安全性尚无定论.控制谷氨酸浓度为16 g/dL,焦谷氨酸的浓度为3.2 g/dL,实验研究了水解温度、硫酸加入量、水解时间等因素对降低谷氨酸母液中焦谷氨酸含量的影响.在保证谷氨酸回收率的基础上,确定出使焦谷氨酸含量达到1%及以下的最优水解组合:水解温度(95±5)℃、浓硫酸加入量(30%,V/V)、水解时间(2 h).在上述实验中,焦谷氨酸的初始含量均为20%.通过改变初始焦谷氨酸含量为20%~35%,最优水解组合下,水解后焦谷氨酸含量为0.96%~1.0%,仍可达到1%以下.  相似文献   

14.
L-抗坏血酸肉桂酸酯的合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L-抗坏血酸和肉桂酸为原料,采用酰氯法合成得到了L-抗坏血酸肉桂酸酯。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酯化产物的稳定性、清除羟自由基(?OH)和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的能力,并与Vc和常用的油溶性抗氧化剂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新合成的L-抗坏血酸肉桂酸酯与Vc相比,稳定性得以明显改善,其清除DPPH?的EC50值为63.96 μmol/L,清除能力与Vc相当,清除?OH的EC50值为7.84 mmol/L,在浓度较高时优于TBHQ。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技术,通过全扫描,确定了测定枣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检测模式、碰撞能量等质谱参数,与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开发了测定枣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方法表明,在取进样量0.5 ng~50 ng线性范围内,线性系数分别为r齐=0.998;r熊=0.998。同时确定最低检出限均为0.05 ng,最低定量限均为0.25 ng。在加标水平为15 ng干重下,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0.17%(RSD=9.54%)和95.93%(RSD=2.87%)。  相似文献   

16.
以鲜切苹果为试材,分别用曲酸、抗坏血酸和柠檬酸浸泡3 min,于4℃存放9 d,对鲜切苹果的硬度、色泽、总酚、可溶性醌、多酚氧化酶活性、维生素C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有机酸对鲜切苹果的硬度和多酚氧化酶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而对褐变、总酚和维生素C影响差异显著(P<0.05)。综合来看,3种有机酸均对鲜切苹果褐变都有抑制效果,而曲酸明显优于柠檬酸和抗坏血酸,说明曲酸是一种潜在的鲜切苹果保鲜和护色剂。  相似文献   

17.
利用碱水解法处理蔗渣原料,分别采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GC-MS)定量分析碱水解液中的阿魏酸和对香豆酸得率,以确定分析检测方法的优异性。同时,采用先碱水解再酸水解法提取蔗渣中的阿魏酸和对香豆酸,探究萃取溶剂和水解温度对阿魏酸和对香豆酸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GC-MS定量分析碱水解液中阿魏酸和对香豆酸的效果优于GC。与蔗渣的碱水解法相比,先碱水解再酸水解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分离效率,阿魏酸和对香豆酸得率分别从0.06%和2.00%提高到0.33%和4.04%。与三氯甲烷相比,乙酸乙酯作为萃取溶剂时,阿魏酸得率提高了23.53%,对香豆酸得率提高了6.1倍。蔗渣中阿魏酸酯和对香豆酸酯的水解效率随着水解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当温度从25℃升高到60℃,阿魏酸和对香豆酸的得率分别提高5.88%和1.78%。分析结果还表明,蔗渣原料中酯键和醚键分别占对香豆酸总键连的97.27%和2.73%,酯键和醚键分别占阿魏酸总键连的51.51%和48.49%。由此表明,蔗渣原料中对香豆酸主要以酯键与木素/碳水化合物连接,阿魏酸则以酯键和醚键与木素/碳水化合物连接。  相似文献   

18.
酸雾测定仪在选择酸洗添加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承驻 《金属制品》1996,22(2):40-41
介绍自行设计的一套酸洗酸雾检测仪及其操作,以及在选择酸洗添加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立芳  张微  文连奎 《食品科学》2010,31(21):279-282
从葡萄园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可降解L- 苹果酸和柠檬酸的菌株,通过对其进行降酸能力实验,测得该菌株对12g/L 的L- 苹果酸和柠檬酸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3.17% 和92.08%。对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及rDNA-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陆生伊萨酵母种(I.terricola)。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 值为2.0~5.5。经传代培养10 代,其降酸性能和生长特性仍较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