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持续负压引流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 对116例颌面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常规手术切开引流(传统治疗组,58例)和手术切开VSD(VSD组,58例)这2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VSD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瘢痕长度、换药次数、疼痛程度均低于传统治疗组,张口改善度优于传统治疗组(P<0.05)。结论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更为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诊疗经历,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及口腔科治疗的3例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DN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3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41~53岁,经颌面颈胸部CT检查确诊,均在全麻下行颈部切开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颈部VSD装置于术后1周左右在全身麻醉下取出,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约36 d,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8 d(44~57 d),术后随访33~50个月,感染未复发.结论: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DNM,引流效果可靠、手术创伤小,患者满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诊疗经历,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及口腔科治疗的3例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DN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3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41~53岁,经颌面颈胸部CT检查确诊,均在全麻下行颈部切开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颈部VSD装置于术后1周左右在全身麻醉下取出,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约36 d,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8 d(44~57 d),术后随访33~50个月,感染未复发.结论: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DNM,引流效果可靠、手术创伤小,患者满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优势。方法 复习2016年6月—2017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8例儿童(5~10岁)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3例患者采用VSD治疗,5例采用局部切开、常规引流治疗,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细菌感染类型,比较炎症指标、住院天数变化,评估治疗效果。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术前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指标呈下降趋势,VSD组比传统组下降更显著(P<0.05);常规引流住院天数平均10.17 d,VSD治疗患者平均9.8 d(包括复发后VSD治疗患者)。传统组有2例患者出院后复发,最后采用VSD技术治疗痊愈。结论 适时采用VSD技术,可提高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19年9月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89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常规切开引流,n = 42)与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组(n = 47)....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全程冲洗技术在治疗严重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37例严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分为2组,均采用以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为主的脓肿切开引流术,一组(18例)为单纯负压封闭引流术,另一组(1...  相似文献   

7.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提高对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998~2002年行切开引流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住院患者65例,分析多间隙感染的来源、起始部位、易联合感染的间隙及细菌培养结果。结果:本组56例痊愈,9例出现并发症,经抢救和治疗8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早期积极治疗,发生多间隙感染后,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选尉敏感抗生素、切开引流、冲洗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薛明 《口腔医学》1999,19(1):43-44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近年来,随着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率已普遍有所下降,但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发病率仍然较高.我院从1989年以来,共收治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379例,根据病情分别采用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取...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继发下行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20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肿瘤外科收治的59例诊断为DNM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通过胸部增强CT确诊,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疗。对患者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NMⅠ型患者21例(35.6%),DNMⅡA型患者19例(32.2%),DNMⅡB型患者19例(32.2%)。所有DNM患者均行急诊手术,Ⅰ型及ⅡA型患者经前纵隔剑突下切开引流配合胸腔引流;ⅡB型患者开胸纵隔彻底清创,术后引流;59例DNM患者的脓液全部送细菌培养,其中19例培养为阳性;全身抗炎治疗。死亡患者5例(8.5%),生存患者54例(91.5%)。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中年龄≥65岁、有糖尿病患者、入院到转入ICU时间间隔≥6 d、APACHEⅡ评分≥20、ICU治疗时间≥10 d、感染性休克患者占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转入ICU、配合早期手术、积极治疗全身系统性疾病和全身抗菌治疗是降低DNM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1.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ortizing mediastinitis,DNM)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重症并发症,最常见的病因为牙源性感染和咽部感染,当感染沿着颈部间隙扩散至纵隔时,临床表现为颌面部肿胀,颈胸部发红、肿胀,呼吸困难等。DNM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目前,DNM的治疗尚无标准化的通用指南,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多为外科手术清创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DNM诊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并发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比较糖尿病(67例)与非糖尿病(70例)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严重程度、疗程长短和治疗措施。结果: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程明显延长;易累及多个间隙;应用同等抗生素,疗效不及非糖尿病患者。结论:糖尿病并发颌面部间隙感染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症状严重,感染反复,病程迁延。治疗应同时控制感染和血糖,积极处理病灶及全身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研究颌面部间隙感染(MSI)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以及MSI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4-06—2011-12在甘肃省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65例MSI患者的临床资料,要求有详细的病历记录。分析其病因、手术方式、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65例患者年龄2~86岁(平均年龄44.4岁),男34例,女31例;牙源性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主要原因;下颌下间隙是最容易发生感染的颌面部间隙;6例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其中3例死亡(病死率4.6%);糖尿病患者有14例(21.53%)。结论:早期的牙病治疗、脓肿切开引流协同使用抗生素是治疗MSI的有效措施。尤其对西北地区农牧民患者,需要重视口腔卫生宣教;针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及其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探讨MRI在诊断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3例经临床证实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MRI表现。包括咬肌间隙感染1例,翼下颌间隙感染1例,颞下间隙感染3例,舌下间隙感染1例,颊间隙感染1例,下颌下间隙感染1例,多间隙感染5例。并分析临床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典型病例在应用MRI后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设计。结果:蜂窝织炎在T1WI(T1 weighted imanging)呈等、低信号,T2WI(T2 weighted imanging)呈高信号;脓肿在T2WI上呈显著高信号,在增强T1WI上呈边界强化表现。MRI能够清楚地显示出软组织的肿胀,脂肪间隙的移位、缩减甚至消失。MRI能够正确指导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复杂病例的诊断及治疗。结论:MRI可以清楚地显示口腔颌面部间隙的蜂窝织炎和脓肿,通过MRI可以了解病变发展的动态、程度和病变范围,从而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实施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感染是一种古老的疾病,17世纪初对人类疾病病死率的统计中,牙源性感染较高的病死率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20世纪初期,口腔颌面部的感染疾病病死率在10%~40%,当时的常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随着20世纪20年代抗生素的发明与应用,口腔颌面部感染所致的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负压封闭引流管进行负压引流及局部磺胺米隆冲洗,治疗口腔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06—2012-03期间收治的9例口腔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6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54岁,平均62.2岁。均采用以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为主的脓肿切开术,术前抽取脓液作细菌培养,术后以醋酸磺胺米隆溶液和生理盐水分别冲洗创口。结果:术后随访至所有创面完全愈合后2个月,均效果良好。创口平均愈合时间为10.1 d。结论:负压封闭引流管进行负压引流及局部磺胺米隆冲洗,治疗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能够早期控制感染,并刺激创腔早期愈合,是临床上值得推荐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幼儿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收治的6例幼儿(16岁)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发病特点、病情发展和治疗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男性5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岁。腺源性5例,牙源性1例,治疗时间36岁)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发病特点、病情发展和治疗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男性5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岁。腺源性5例,牙源性1例,治疗时间314 d,平均8.5 d。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经积极治疗5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掌握口腔解剖生理和儿童疾病的特点,兼顾局部和全身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提高低龄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溶血孪生球菌致颌面部重症感染临床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溶血孪生球菌的生物学特点和所致感染有一个较全面认识。方法:报道1例由溶血孪生球菌所致口腔颌面部重症感染,并结合有关溶血孪生球菌的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治愈出院。结论:溶血孪生球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多可治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头颈部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搜集56例头颈部恶性淋巴瘤病例,采用HE染色法进行观察,分析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56例头颈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和霍奇金恶性淋巴瘤患者分别为47例(83.93%)和9例(16.07%),常见临床体征是包块(痛性及无痛性),感染溃疡。49例回访,7例失访。在回访中,22例(44.90%)复发,经分析表明复发率与患者的年龄及累计部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部位依次为颈部、颌下、颏下。仅有头颈部症状者48例(85.71%)。初次诊断不明确者46例(82.14%)。1次病理诊断的确诊率为84.8%。治疗主要为手术+化疗。患者5年生存率58%。结论:结外型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组织学形态多样化,容易与临床上其他疾病相混淆。应通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明确诊断。累犯≥2个部位和年龄〉50岁头颈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