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多组份改性钛系载体催化剂TiCl4,Ti(OBu)4/MgCl2/Ethylbenzeate(EB)/φ2SiCl2/AlEt3进行了乙烯-丙烯-1-丁烯三元共聚合的研究。考察了单体进料比、聚合温度,烷基铝浓度和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共聚合的影响。发现本催化剂对乙丙丁三元共聚合有极高的催化效率,聚合1h达8.6×104g共聚物/g-Ti。共聚合速率衰减符合动力学方程:Rs=Rs+(R0—Rs)eβs。  相似文献   

2.
TiCl_4/MgCl_2催化丙烯/1-辛烯共聚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用TiCl_4/MgCl_2-Al(i-Bu)_3催化剂进行丙烯/1-辛烯共聚合,研究发现引入少量共聚单体1-辛烯时,能提高丙烯的聚合活性。30℃时,测得共聚合竟聚率为r_丙=5.63,r_辛=0.32。共聚物的结晶度和己烷不溶物含量随其1-辛烯含量的增加而迅速下降。X射线衍射及~(13)C-NMR测定结果表明,共聚物的己烷可溶部分为非结晶的无规共聚物,己烷不溶部分是具有镶嵌着半个1-辛烯单体单元的长嵌段聚丙烯链结构的结晶性共聚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索了乙烯/丙烯/极性单体三元共聚物的合成方法.乙烯/丙烯/ω-Cl-α-乙烯基单体三元共聚物由于分子中引入了ω-Cl-α-乙烯基极性单体,改变了乙烯丙烯共聚物的化学惰性.我们采用催化剂Cat.L-Pd配位催化乙烯/丙烯/ω-Cl-α-乙烯基单体三元共聚合,合成了极性三元无规共聚物.探讨了催化剂结构、聚合条件对三元共聚合行为的影响,并优化了聚合条件.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碳谱(氢谱)(~(13)C(~1H)NMR)、示差扫描量热(DSC)和高温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方法研究了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FTIR与~(13)C(~1H)NMR结果表明,催化剂Cat.L-Pd能够有效催化乙烯/丙烯/ω-Cl-α-乙烯基单体三元共聚合,共聚物中ω-氯代极性单体的插入量达3.6 mol%.极性单体不发生均聚合反应,但能够有效参与乙烯和丙烯的共聚合反应,形成三元无规共聚物.丙烯能够发生均聚合反应,但是不能形成聚丙烯长链段,主要发生乙烯与丙烯共聚合反应.乙烯最易发生聚合反应,并能够形成较长链段的聚乙烯.共聚物的Mw高于2×10~5g/mol.分子量分布在1.6~3.0,说明该类催化剂催化乙烯/丙烯/ω-Cl-α-乙烯基单体三元共聚合行为遵循单中心聚合机理.  相似文献   

4.
受电子单体4-乙烯基吡啶-氯化锌络合物(4-VP)_2ZnCl_2(M_1)可以和电子给体单体如苯乙烯(M_2)在365nm光照下共聚合。聚合是二者形成的基态电荷转移复合物(CTC)吸收光后产生自由基引发的。测得竞聚率为r_1=2.04,r_2=0.23。对溶剂极性的影响和(4-VP)_2Znal_2与其它电子给体单体光照下共聚合也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研制不同组分的载体钛系高效催化剂,考察在不同聚合条件及外加芳酯的情况下对1-丁烯聚合的影响。用催化剂TiCl_4,Ti(OBu)_4/φ_2SiCI_2/苯甲酸乙酯(EB)/MSCl_2/AlEt_3进行1-丁烯聚合具有高的催化活性(3.2×10~4g·PB/g·Ti·h),外加对-甲基苯甲酸乙酯时可提高聚合物等规度(Ⅰ.Ⅰ%=93.3),分子量可用H_2调节。衰减聚合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_1=R_5+(R_0-R_5)e~(βt)。用DSC、WAXD和~(13)C-NMR等方法表征聚合物。  相似文献   

6.
Inoue等用四苯基卟啉(TPP)与εt_2AlCl的作用产物四苯基卟啉氯化铝(TPPAICl)进行环氧乙烷、环氧丙烷(PO)、β-丙内酯的开环聚合与嵌段共聚合已有很多报道,但Inoue近期文章也有己内酯开环聚合的报道,但1986前只用于开丙内酯聚合。所以我们1986年的文章(即本文的文献[2]是最早用此催化剂进行ε-己内酯聚合的。我们用此催化剂进行了CL的开环聚合。至于CL的嵌段共聚合,Endo等报道了用TPPAlCl/甲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硅胶为载体,以Cp2ZrCl2为主催化剂,分别以甲基铝氧烷(MAO)、三五氟苯基硼(B(C6F5)3)、N,N-二甲基苯铵四(五氟苯基)硼酸盐([HNMe2Ph][B(C6F5)4])、三苯碳鎓四(五氟苯基)硼酸盐([Ph3C][B(C6F5)4])、三五氟苯基硼/三甲基铝(B(C6F5)3/TMA)为活化剂制备了负载茂金属催化剂,考察了它们对乙烯均聚、乙烯/α-烯烃共聚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硼化物用量为5.1?0-4mol/g SiO2,B/Zr在14.10~19.04之间时,负载茂金属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活性达107g/(molZr?h),是相同条件下以MAO为活化剂时活性的511~1090倍,同样达到107g/(molZr?h)的催化活性,硼化物用量仅仅为MAO用量1/16;和B(C6F5)3相比,以[HNMe2Ph][B(C6F5)4]和[Ph3C][B(C6F5)4]为活化剂制备的负载茂金属催化剂活性较高,并且以[Ph3C][B(C6F5)4]为活化剂制备的负载茂金属催化剂所得共聚物分子量分布最窄,乙烯/1-己烯共聚物中共单体含量最高,为2.97mol%;采用硼化物为活化剂制备的负载茂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1-己烯、乙烯/1-辛烯共聚合所得共聚产物分子量分布较窄,密度在0.91~0.92g/cm3之间,属于mLLDPE范畴。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新型催化剂8-苯胺-1-萘磺酸钛配合物, 并应用于乙烯与降冰片烯的共聚合反应中. 分别考察了助催化剂种类[甲基铝氧烷(MAO)和三乙基铝(TEA)]、 降冰片烯浓度、 Al/Ti摩尔比、 聚合温度和聚合压力对催化活性与共聚性能的影响. 通过核磁共振、示差扫描量热和凝胶渗透色谱等对所制备的共聚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在相同条件下, 以MAO为助催化剂时, 共聚催化活性更高, 催化剂为单活性中心, 可得到分子量分布较窄(PDI≈3)的共聚产物, 其共聚反应机理为加成聚合. 另外, 随着降冰片烯浓度的升高, 共聚物中降冰片烯单元的摩尔比呈线性上升趋势, 所得共聚物的熔点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9.
通过各种表征手段对用TiCl_4,Ti(OBu)_4/MgCl_2/EB/φSiCl_2/AlEt_3催化剂合成的乙丙丁三元共聚物进行了剖析。发现在一定组成范围内,三元共聚物不含庚烷不溶物。DSC和WAXD分析检测不到结晶相。用~(13)C-NMR技术表征了在相同条件下合成的乙丙、乙丁及丙丁三组二元共聚物的序列分布。结果表明,乙丙和乙丁共聚物的序列结构可用一级Markov分布描述。丙丁共聚物则服从Bernoulli分布,用~(13)C-NMR方法计算了乙丙丁三元共聚物的化学组成,并初步考察了共聚物硫化胶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非均相TiCl4/MgCl2-AlR3型Ziegler-Natta(非均相Z-N)催化剂是聚烯烃工业最重要的催化剂,经烷基铝活化的非均相Z-N催化剂具有复杂的活性中心结构,改变聚合温度、聚合时间、烷基铝种类及浓度等均会影响活性中心结构与催化性能.本文研究了不同聚合温度下TiCl4/MgCl2-AlEt3(三乙基铝)催化丁二烯(Bd)和异戊二烯(Ip)的共聚合动力学,研究发现,随着聚合时间的延长,聚合活性先升高然后降低,在50℃聚合活性最高.采用核磁共振波谱(1H NMR)、紫外荧光定硫仪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研究了共聚物的微观结构、活性中心数和分子量及其分布,发现随着聚合时间的延长及聚合温度的升高,活性中心数、共聚物中反式-1,4-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均发生不同规律的变化.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理解非均相Z-N催化剂在不同聚合温度下催化共轭二烯烃聚合的动力学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含稀土钛系催化剂的苯乙烯高活性定向聚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用新研制的含稀土钕化合物的钛系催化剂(SN-1催化剂)于苯乙烯在苯溶液中进行定向聚合,能同时使产率、等规度、催化效率与聚合速率四项指标得到提高并远超过文献值。研究了各种聚合条件,即催化剂浓度、苯乙烯单体浓度、助催化剂三乙基铝浓度和聚合温度各因素对于催化效率、聚苯乙烯产率、等规度和分子量的影响规律并作讨论。  相似文献   

12.
用稀土化合物改性的钛系载体催化剂(SN催化剂)进行苯乙烯和丙烯顺序嵌段共聚合(Sequentialblockcopolymerization)的研究.考察了苯乙烯预聚时间、单体比、外加给电子体(EB)、烷基铝浓度、催化剂浓度和聚合温度等条件对共聚合的影响.发现外加酯(EB)降低了共聚合反应催化活性,在EB/Ti摩尔比为5范围内,外酯有助于提高嵌段共聚物(iPS—b—iPP)中PS段和PP段的等规度及增加苯乙烯链节含量.SN型催化剂对苯乙烯一丙烯嵌段共聚合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效率在100g聚合物/g-Ti以上.共聚物通过溶剂革取分级除去均聚物后,所得嵌段共聚物中苯乙烯链节含量可在15~85mol%之间调节.其结构表征续见第II报.  相似文献   

13.
茂钛催化剂的苯乙烯间规聚合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比较了几种庞钛化合物/甲基铝氧烷/三甲基铝均相催化剂的苯乙烯间规聚合,认为茂基三正丙氧基钛[CpTi(O-n-Pr)3]是苯乙烯间规聚合的良好催化剂[催化效率:ωps·ωTi-1=4×104g·g-1].探索了催化剂浓度、单体浓度、聚合温度和时间对苯乙烯聚合的影响.聚合反应产物用佛丁酮萃取,沸丁酮不可溶级分大于95%,经13CNMR分析该级分为间规聚苯乙烯.  相似文献   

14.
用高效SiO2载体催化剂进行乙烯气相聚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球形SiO2负载MgCl2-TiCl4高活性催化剂进行乙烯气相聚合,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条件和添加剂对催化剂的组成、催化活性以及聚合表观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SiO2热处理温度和所用的醇对Mg和Ti的负载量及乙烯聚合活性有明显的影响.催化剂制备中添加Lewis酸SiCl4或AlEt2Cl能大幅度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其中以SiCl4的效果最为明显.随着SiCl4用量的增加,乙烯气相聚合的活性显著提高,聚合速度随时间变化由渐升平稳型转变为衰减型  相似文献   

15.
由Nd(oct)3(Nd)、Al(i-Bu)3(Al)和C4H9Cl(BCL)三组分组成稀土催化体系,催化苯乙烯(St)在环己烷溶剂中进行配位聚合,考察Al/Nd摩尔比、BCL/Nd摩尔比、陈化温度、陈化时间、催化剂用量、聚合温度与时间等因素对苯乙烯聚合、催化活性以及聚苯乙烯产物(PS)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的影响.当Al/Nd=8-12(摩尔比),BCL/Nd=5-25(摩尔比),Ta=40-50℃,ta=6-20 h,Tp=40-50℃时,可以得到高分子量聚苯乙烯,其中重均分子量可高达7.6×105.聚合产物中不溶于丁酮的聚苯乙烯的熔点高达268℃,主要含有间规结构聚苯乙烯和少量等规结构聚苯乙烯;偏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可溶于丁酮的聚苯乙烯也是含有部分立构规整链段的聚合物.  相似文献   

16.
双吡唑亚胺镍/甲基铝氧烷催化降冰片烯的聚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成了两种双吡唑亚胺镍配合物: 双-N-(苯基-1-3,5-二甲基吡唑基亚甲基)苯基亚胺二溴化镍(Cat.1)和双-4-甲氧基-N-(苯基-1-3,5-二甲基吡唑基亚甲基)苯基亚胺二溴化镍(Cat.2). 研究了Cat.1/MAO和Cat.2/MAO催化体系对降冰片烯(NBE)单体聚合的催化性能, 考察了各种聚合条件, 如温度、Al/Ni摩尔比及催化剂浓度对降冰片烯的催化效率、单体转化率、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Cat.1/MAO和Cat.2/MAO催化体系对降冰片烯聚合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可达到105 g PNBE/(mol Ni)数量级, 所得聚降冰片烯(PNBE)的重均分子量在105以上, 分子量分布指数在2左右. 聚合产物的1H NMR和FTIR谱分析结果表明, 该聚合反应是以单体的乙烯基加成聚合机理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高反式1,4-聚异戊二烯合成的新方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正> 反1,4-链节含量接近100%的聚异戊二烯(TPI)具有天然杜仲胶或古塔胶的结构和性能,结晶熔点60—65℃,被认为是作为形状记忆功能材料,如医用矫形材料、各种温敏变形材料的最理想聚合物。关于TPI的合成路线,国外报道主要有V体系(VCl_3/AlEt_3及其负载改性型)和V-Ti混合体系(VCl_3/β-TiCl_3/AlEt_3和Ti(OR)_4/  相似文献   

18.
一种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低聚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后过渡金属铁络合物 { [(2 ArNC(Me) ) 2 C5H3N]FeCl2 } (Ar =2 ,4 C6 H4(CH3) 2 ) ,研究了该络合物 甲基铝氧烷 (MAO)催化乙烯低聚 ,讨论了低聚反应温度、Al Fe摩尔比、催化剂浓度、反应压力等对催化剂活性及反应速率的影响 .本催化剂的最大特点是活性高 (在 30℃ ,3 0MPa时活性可达 4 2 6× 10 8goligomer·molFe·h- 1 )、初速度大 ,动力学曲线为衰减型 .  相似文献   

19.
负载钛系催化剂催化合成高反式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负载钛系催化剂 [TiCl4 MgCl2 (i Bu) 3Al]催化丁二烯 (Bd) 异戊二烯 (Ip)共聚合 ,研究了单体配比、聚合温度、烷基铝浓度和催化剂浓度及单体浓度等对共聚合速率及共聚物特性粘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单体配比中Bd (Bd +Ip)摩尔百分比≤ 2 0 % ,可制得高分子量的共聚物 .IR光谱分析及1 H NMR分析表明所得共聚物为高反式 1,4 结构 ,丁二烯单体单元的反式 1,4 含量大于 90 % ,异戊二烯单体单元的反式 1,4 含量大于 98% ,共聚物中丁二烯含量高于单体初始配比中的含量 .在一定的载钛量下 ,聚合条件对共聚物的微观结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