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范明 《中国石油》2014,(7):54-56
2013年,塔河采油一厂共完成9口井14轮次的注气工作,8口井见效显著,累计增油1.7万余吨.目前,塔河油田通过大量注气实验证明,注气是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三次采油行之有效的新途径,对提高塔河油田采收率有着深远应用前景. 搏出上产“好彩头” “2014年2月采油一厂实际平均井口日产水平4469吨,超计划150吨运行,其中TP303、TK445等4口井注气驱油见效显著,日增油83吨……” 2月23日上午,在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塔河采油一厂月度生产会上,油藏开发研究所一组汇报数据,报出了年初油田上产“好彩头”.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经过历年多轮次注水替油,油水界面不断抬升、注水失效井逐渐增多。针对构造顶部"洞顶油"难以动用的问题,塔河油田形成了以气水混注为主导的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技术。为达到提高注气效果的目的,通过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总结对注气量、注气速度、焖井时间、开井工作制度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注气量设计以注气井剩余油估算和注气补能为依据,采用油藏工程方法计算;注气速度考虑"气液滑脱"影响,以大于6×104m3/d为宜;焖井时间不宜超过20 d;工作制度优化主要采用嘴流公式和多项管流公式进行油嘴设计。截至2013年底,塔河缝洞型油藏累计注气施工102口井/127井次,有效率87.5%,累计增油97 040 t,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羊东明  乔宁 《试采技术》2001,22(4):10-12
塔河油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边缘,1997年西北石油局对该油田实施滚动勘探开发工作,取得了塔河深层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开发的重大突破。分析了塔河油田的开发现状,提出了今后塔河油田稳产的工作思路和实现稳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首个海相碳酸盐岩大型油田原油产量破1亿吨原油产量破1亿吨!8月13日,西北油田主力区块塔河油田传来喜讯。以此为标志,塔河油田成为我国首个以海相碳酸盐岩油藏为主、个体原油产量达到亿吨级目标的油田。自1997年发现以来,西北石油人发扬"敢为人先、创新不止"的"塔河精神",创立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成藏理论和缝洞型油  相似文献   

5.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塔河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河油田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单纯用静态资料来认识这类油藏非常困难。提出利用生产动态资料和信息进行塔河油田油藏描述研究的新思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处理非线性相关参数预测方面的优势,以渗流理论为基础,结合试井成果,推导出影响油藏开发的重要参数(地层系数)与生产信息的关系;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储集层参数的结构模型。塔河油田研究证明,神经网络技术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集层评价预测和非均质性分析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塔河油田断溶体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开发效果显著,但尚没有针对塔河油田断溶体油藏合理注气量的确定方法。根据生产数据分析法,通过流量重整压力和物质平衡时间曲线的拟合,得到了塔河油田断溶体油藏气驱井组总动用储量;考虑塔河油田断溶体油藏井网特征,得到了线状井网气驱平面波及系数计算方法;根据地震能量体属性缝洞体三维分布,得到了考虑缝洞体空间展布的断溶体油藏气驱纵向动用程度。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典型断溶体油藏进行模拟,明确了断溶体油藏合理注气量为剩余储量的0.75 PV;在得到断溶体油藏气驱井组总动用储量、注气前累计产油量、平面波及系数、纵向动用程度和合理注气量的基础下,建立了塔河油田断溶体油藏气驱井组合理注气量的计算方法。将该计算方法得到的合理注气量应用于塔河油田断溶体油藏注气现场,见效井产油量增加到未注气前的2.5倍。  相似文献   

7.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气驱动用储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尺度差异大、呈非连续性分布,不同与常规砂岩层状油藏,属典型的块状油藏。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现场注气增油效果显著,针对塔河缝洞型块状非均质油藏特点,提出了缝洞型油藏井组气驱动用储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基于PDA生产数据分析法,通过流量重整压力和物质平衡时间曲线的拟合,建立了井组总动用储量的计算方法。针对塔河风化壳、暗河和断溶体3类岩溶背景,提出了基于形状因子修正系数的平面波及系数计算方法和基于地震能量体属性缝洞体三维分布的纵向动用程度计算方法。基于井组总动用储量、注气前的累产油量、平面波及系数、不规则井网形状因子修正系数及纵向动用程度,建立了不同岩溶背景下不同井网井组气驱动用储量的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已应用于塔河注气现场,为气驱井组的优选和已气驱井组的气驱井组动用储量的评价及注气潜力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现场氮气注入试验提采效果差异较大,目前的研究难以系统地评价注气开发的效果,亟需一套针对塔河油田的评价指标和界限标准。从注采状况、注采连通状况、注采平衡状况以及效果效益状况四个方面构建了塔河缝洞型油藏注气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注氮气效果评价指标界限,形成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对塔河油田203口注气单井进行了注气效果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第四轮次注气后现有注气方案对剩余油的动用能力不足,缝洞型油藏复杂的连通状况形成了大量无效注气,是最终导致氮气替油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文中构建的缝洞型油藏注氮气效果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解决了注氮气效果评价无依据的问题,为缝洞型油藏后期改善注氮气效果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类似油藏注气效果评价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塔河碳酸盐岩油藏非均质性强,溶洞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主要起连通通道作用,储集体中流体以管流模式为主,储集体类型复杂导致对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前期主要依靠弹性和水驱开发,采收率较低。目前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后期面临挖潜困难、剩余油储量难以动用的情况,注氮气驱油工艺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通过对注入气源的选择、地面注入工艺的优化、井口及管柱优化,成功实现了气水混注降压工艺及多轮次注气—机抽生产转换作业,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时效,减少了施工风险。该研究为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工作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塔河治井     
冬天的南疆,寒风呼啸,往日灵动的塔里木河也铺上了一层坚冰.就在冰封的河道旁坐落着塔河采油一厂的AT开发区块.这里是塔河油田凝析气藏生产的主要阵地.虽然,凝析气藏的产量占塔河油田产量的比例较小,但对丰富油藏的管理和治理手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面对凝析气藏产量递减较大的不利形势,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塔河采油一厂在塔里木会战中,打好"坐稳塔河"这张牌,2012年以来对AT1区块进行了气藏综合治理.通过分析研究,在该区气层发育特征、底水能量充足、水平段动用程度不均衡、区块整体采出程度低等方面取得了深刻认识,继而实施水平井挖潜5井次全部有效,实现了区块日产水平翻番、产气量大增、抑制自然递减幅度大的"新传奇".  相似文献   

11.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单井注气开发时各井效果差异较大,进行注气效果预测时注气井数达不到常规BP神经网络方法的要求。提出了犓折双循环神经网络方法,该方法能够充分发挥样本数据的训练潜能,解决小样本条件下的神经网络训练难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影响塔河油田单井注气效果的主控因素为底水能量、储量规模、注气量、储集体类型、采出程度等5项,以主控因素为输入参数,以注气增油量为输出参数构建了预测模型,对单井注气效果进行了定量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预测注气后增油量值与实际值相比,误差最小为2.05%,最大为9.64%,符合工程上精度要求。本文方法为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气选井提供了1种有效的定量分析工具,具有矿场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单井注气开发时各井效果差异较大,进行注气效果预测时注气井数达不到常规BP神经网络方法的要求。提出了K折双循环神经网络方法,该方法能够充分发挥样本数据的训练潜能,解决小样本条件下的神经网络训练难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影响塔河油田单井注气效果的主控因素为底水能量、储量规模、注气量、储集体类型、采出程度等5项,以主控因素为输入参数,以注气增油量为输出参数构建了预测模型,对单井注气效果进行了定量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预测注气后增油量值与实际值相比,误差最小为2.05%,最大为9.64%,符合工程上精度要求。本文方法为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气选井提供了1种有效的定量分析工具,具有矿场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单井注气开发时各井效果差异较大,进行注气效果预测时注气井数达不到常规BP神经网络方法的要求。提出了K折双循环神经网络方法,该方法能够充分发挥样本数据的训练潜能,解决小样本条件下的神经网络训练难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影响塔河油田单井注气效果的主控因素为底水能量、储量规模、注气量、储集体类型、采出程度等5项,以主控因素为输入参数,以注气增油量为输出参数构建了预测模型,对单井注气效果进行了定量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预测注气后增油量值与实际值相比,误差最小为2.05%,最大为9.64%,符合工程上精度要求。本文方法为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气选井提供了1种有效的定量分析工具,具有矿场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及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其非均质性极强,且多种流动方式共存,勘探开发属于世界级难题。综合分析了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历程,确定油井过早出水、储量动用能力低、天然能量不足是天然能量开发阶段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水驱效率低是注水开发阶段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同时分析了目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面临的主要问题,初步探索了缝洞型油蔵提高采收率的途径,提出了天然能量开发阶段以"整体控水压锥、提高油井平面和纵向上储量动用能力",补充能量阶段以"优化、改善注水开发为主,注气、稠化水驱等扩大波及体积的方法为辅"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思路,对塔河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塔河缝洞型油藏注水替油开发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通过多年的控水稳油,采收率仍然只达到12%,通过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以Ⅲ类缝洞单元为油藏单元的注水替油取得突破兴进展,预计可提高Ⅲ类缝洞单元采收率达2%,同时注水开发技术为塔河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6.
塔河碳酸盐岩储层大型酸化压裂技术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奥陶系油藏是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酸化压裂是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的有效手段,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深层酸化压裂在酸压选层、酸液体系、施工规模、泵注程序、管串结构、酸后排液、酸压监测和压后评估等方面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套技术。本文此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塔河碳酸盐岩油藏单井注水吞吐替油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塔河碳酸盐岩油藏存在着油藏产能下降快,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低的问题。从分析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微观孔隙结构着手,通过地应力分析和岩心试验的方法来研究塔河油田部分油井初期产能很高,但很快就能量衰竭、产量递减快的原因。进一步探讨了这部分井注水、升压、闷井、回采机理。为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供一种思路,为合理制定进一步开发方案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井筒掺稀降黏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的原油属于典型的高凝、高黏、重质稠油,常规采油工艺不适用于塔河碳酸盐岩油田,而采用掺稀降黏技术,能有效改善稠油流动条件.针对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油藏的特点,在对稠油特性及深井举升工艺研究基础上,对掺稀降黏工艺在塔河油田的应用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现场应用表明,掺稀降黏工艺是适合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开采的主要采油工艺.  相似文献   

19.
针对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以缝洞油藏特征为基础,运用油藏精细刻画、测井、生产动态特征及差异连通性分析方法,提出了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8大类13亚类剩余油分布类型,明确了8亚类属于油藏类型决定的特有型,5亚类是由缝洞发育特征决定的共有型。针对不同剩余油类型提出了适合的矿场开发对策:采用注气方式动用阁楼型剩余油;部署直井动用分支暗河、深部暗河、交错断裂分段型、平行断裂型及T56-T74断裂型剩余油;采取侧钻方式开发低幅小残丘、沟谷两翼型、T74内幕断裂及U型剩余油;采取排水采油、选择性堵水、关井压锥及酸压方式动用高渗通道内的低渗区型、裂缝窜进封挡型及不同部位充填型剩余油。不同岩溶缝洞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开发对策在塔河油田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对相似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是非均质性、各向异性特点十分突出的溶蚀缝洞型油藏。对该油藏在常规试井解释方法的基础上尝试了有限元数值试井,从空间和时间上对油藏的全部生产过程中压力的动态进行了准确描述,并在一定数量的测试井中得以应用,研究认为利用此方法能够实现对油藏内部不同区域渗流条件和流体渗流特征的精细刻画,可以在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