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隐球菌是一种重要的病原真菌,其发病率正在迅速升高.脑膜炎是隐球菌感染的最常见部位,占95%以上,二性霉素B(AMB)是目前治疗隐球菌感染的唯一首选药物.由于AMB静脉用药不仅副作用多,而且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到达感染部位[1].因此,鞘内注射AMB是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中的重要方法,有时甚至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2].但是,由于反复腰穿鞘内注射,不仅烦琐,而且总体的给药量低.近年来,我科在应用腰椎置管后每日鞘内注射AM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3]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本方法进行了广泛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治疗和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 (以下简称隐脑 )是一种难治性的中枢神经感染 ,若未及时诊治 ,其预后凶险。目前国内外首选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及地塞米松联合治疗 ,但多种药物不良反应困扰其临床应用[1,2 ] 。我院对 1993~ 2 0 0 0年收治的 30例隐性脑膜炎患者临床应用AMB联合氟康唑及地塞米松治疗时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分析 ,并探讨护理上早期预防的措施。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1993~ 2 0 0 0年的隐脑 30例均符合隐脑入选标准[3 ] :在脑膜炎的基础上 ,腰穿放脑脊液直接检查到新生隐球菌 ,其中男 19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 (30 .…  相似文献   

3.
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AM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2例隐脑患者给予AMB静脉滴注,部分患者加以AMB鞘内注射,按标准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有效率72.7%,不良反应种类多且较严重。【结论】AMB对于隐脑疗效显著,虽然副作用明显,但仍可作为治疗隐脑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
正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亚急性或慢性疾病,其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1,2]。临床上目前尚未有根治的方法,两性霉素B(AMB)是迄今药效最强的抗真菌药物,但其毒副作用多且严重,患者很难耐受整个治疗过程,影响治疗效果[3]。两性霉素B是一种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用药,用药时间长,不良反应多[4]。本研究旨在观察该药物在治疗新型脑膜炎过程  相似文献   

5.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近况--感染性疾病(4)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晓红  肖杰生 《新医学》2004,35(11):708-710
1引言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是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少数可表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隐球菌为条件致病菌,艾滋病等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药者易患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未经特效治疗者几乎全部死亡,治疗有效率为75%~90%,但20%~25%的初步治愈者可复发.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挽救病人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关键.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药物必须能不同程度地透过血脑屏障,以往可供选择的药物很少,近年来这方面药物的研究开发带动了治疗的进展,现将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的近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分析总结住院的72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在给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同时,给予抗真菌治疗。结果 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81.9%),脑膜刺激征为主(84.7%),全部合并有概率性感染(100%),免疫功能低表现为CD4+<50 cell/μL(83.3%)。结论 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37.5%),反复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结果是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主要依据。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降低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24例中男童14例,女童10例,平均年龄(7.5±3.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87.5%)、呕吐(87.5%).院外误诊15例(62.5%),院内误诊9例(37....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53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为主。有基础性疾病者30例(占56.6%)。发病前有鸽子、禽类接触史者30例。脑脊液压力升高51例,其中49例超过200 mmH_2O。30例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联合治疗。53例患者治愈4例,好转27例,死亡5例,自动出院17例。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对进行性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查新型隐球菌,有助于减少该病的误诊和误治。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静滴治疗隐球菌脑膜炎仍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笔者单位在过去5年中共收治1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对其中的8例在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的同时进行鞘内注射AMB,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8±17)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3例SLE合并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病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CSF)变化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LE合并隐脑时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呈非特异性,易误诊成狼疮脑病或结核性脑膜炎(结脑),CSF涂片镜检或真菌培养发现隐球菌是确诊的关键.结论:早期诊断和有效抗真菌治疗有助于改善SLE合并隐脑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