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位脾多发于20~40岁育龄妇女(占70%~80%)和儿童(占20%~30%)[1],症状随脾游走的部位而定,常因其牵拉或压迫周围器官和组织所致,也可无症状,常给诊断带来困难.我科彩超诊断异位脾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20岁,以上腹部不适4年,加重伴喛气3月为主诉于2007年11月29日入院。患者既往病程中间断服用三九胃泰、胃苏颗粒等药物治疗,效果一般。查体示营养中等,腹肌软,脐上腹部有深压痛,未及包块,电子胃镜检查示胃体下部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胃异位胰腺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胃异位胰腺并要求切除的住院患者,施行全身麻醉状态下ESD操作。Hook刀标记病变范围后,黏膜下注射含肾上腺素、亚甲蓝的甘油果糖注射液,沿标记外侧Flex刀环周切开至黏膜下层,继Hook刀沿黏膜下层剥离直至病变完全切除;切除标本甲醛固定后病理检查。结果 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共完成29例胃异位胰腺ESD治疗,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9~61岁,平均46.4岁;共切除病变30个。病变部位:胃窦24例、胃体5例。病灶直径9~17 mm;剥离组织大小(26±12)mm×(21±9)mm。操作时间:30~95 min,平均47 min。一次性切除27例,二次切除2例。术中出血量均少于100ml;1例术后10 h呕血,经药物治疗痊愈。无术中及术后穿孔。术后随访1~25个月均无瘤体残留与复发。结论 ESD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胃异位胰腺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谢友弟  方军 《安徽医药》2012,16(3):349-350
目的探讨异位睾丸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例异位睾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位于会阴部,1例位于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壁浅筋膜深层(Scarpa筋膜)之间的Denis Browne袋中,2例均行手术将睾丸固定于同侧阴囊内,术后一直随访,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异位睾丸属于隐睾的一个亚类,与其它类型隐睾可出现相似的病理和生理变化,但在解剖位置,精索长度及治疗上有所差异。早期手术可能是唯一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6.
<正>经超声内镜诊断为胃异位胰腺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2568岁。均伴有腹痛、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黑便等症状。内镜下表现为半球形、脐形或扁平形隆起病变,外观呈淡黄色或浅红色,部分黏膜有充血、水肿、糜烂,典型病灶顶端中央有脐样凹陷。应用Olympus260电子胃镜和Olympus SDP21圈套器,超声内镜应用50MH Z微探头超声检查。患者在清醒镇静麻醉下行黏膜切除术,用超声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超声内镜的发展,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消化道早期病变及黏膜下肿瘤(尤其来源于固有肌层)在国内逐渐开展。周平红等[1]将应用ESD器械切除消化道早期病变和黏膜下挖除肿瘤的方法命名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2011 ̄02—11笔者所在科应用ESE治疗  相似文献   

8.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是累及黏膜下层的消化道病变,随着胃镜检查的广泛应用和色素、超声内镜技术的发展,消化道STM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开展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及黏膜肌层肿瘤病变。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是累及黏膜下层的消化道病变,随着胃镜检查的广泛应用和色素、超声内镜技术的发展,消化道STM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开展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及黏膜肌层肿瘤病变[2-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镜下套扎术在胃异位胰腺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Olympus胃镜+COOK套扎器,对胃异位胰腺15例行套扎治疗。结果 15例中14例一次套扎成功,1例术后第2天脱落,再次套扎成功。术后未见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7~8 d复查胃镜,病灶脱落,创面愈合良好,术后3个月及1年分别随访,行胃镜检查未见复发。结论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胃异位胰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并分析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收治的50例直肠息肉早期癌变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经超声内镜、肠镜以及共聚焦内镜检查,借助于HOOK和IT刀来实施治疗。结果50例直肠息肉早期癌变患者均全部完整的挖除,全部挖除病变手术以后均获得病理确诊,切缘以及基底未发现病变累及,在手术过程中,平均出血量为60 m L,有6例患者出现穿孔,通过金属夹夹闭修补完成。结论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在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临床治疗中,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是一种有效且可靠的方式,所获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胃腺瘤是指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大都由增生的胃黏液腺所组成的良性肿瘤。根据其起源分为肠型、小凹型和幽门型,其中肠型腺瘤居多,超过胃腺瘤的一半以上甚至所有的腺瘤均为该型,由管状和绒毛构成,是一种不常见的肿瘤,在西方国家约占胃息肉样病变的5%~10%,其中近40%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展为胃癌的占2.5%~50.0%[1]。胃腺瘤临床多无症状,多由胃镜及病理检查发现。本文分析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药科学》2017,(22):190-192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直肠息肉早期癌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直肠息肉早期癌变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实验组50例予以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对照组50例予以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手术时间(126.97±12.76)min,实验组手术时间(83.55±12.30)min明显缩短,P<0.05;相比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93.88±8.45)mL,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58.75±8.60)mL明显减少,P<0.05;相比照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4.0%),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0%)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直肠息肉早期癌变患者治疗中予以内镜黏膜下挖除术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不但可将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同时可促进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异位脾种植是指脾外伤或脾切除术引起的脾脏自体种植, 发生于胃黏膜下者极为少见, 合并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尤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胃异位脾种植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诊治情况, 有助于提高对胃异位脾种植的认识, 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SE)和内镜下静脉曲张硬化术(EIS)联合治疗对门脉高压症及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19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PSE和EIS联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门脉高压变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脾脏大小改变。结果18例患者行1次PSE治疗,1例行2次PSE治疗,EIS治疗次数平均为2.3次。PSE和EIS联合治疗后患者脾功能亢进明显改善,脾脏体积减小,门脉高压有所缓解,上消化道出血危险程度减低,治疗无严重并发症。结论PSE和EIS联合治疗相对安全,创伤小,对肝硬化门脉高压造成的脾功能亢进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和预防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王蓉  周磐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307-308
<正>脾囊肿是一种罕见的腹腔内囊肿,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我院泌尿外科收治并手术发现1例,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1病历资料患者,女性,70岁。主诉B超发现左肾囊肿进行性增大2年余,并于2006年3月6日拟"左肾囊肿"入我院。病程中,患者无恶心、呕  相似文献   

17.
刘改芳  张彦普 《河北医药》2000,22(9):690-690
我院对 32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根据内镜下曲张静脉的部位、表现和程度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 1997年 2月~ 1999年 7月共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 32例 ,男 2 4例 ,女 8例。年龄 2 4~ 6 9岁 ,平均 4 5岁。其中肝癌门脉栓塞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1例 ,病因不明 1例 ,丙肝后肝硬化门脉高压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1例 ,余2 9例均为乙肝后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多次反复或近期呕血、黑便。出血病程 6d~ 5年 ,其中 1例曾 9次呕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术前通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或超声内镜判断病变浸润深度,对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共42例胃良性肿瘤患者行ESD治疗,3个月后复查内镜评估疗效。结果 36例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85.7%(36/42),ESD切除病变直径1.0~4.5 cm,8例术中少量出血,出血率19.0%(8/42),经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无迟发性出血和穿孔。ESD术后病理:增生性息肉3例,绒毛状腺瘤4例,良性间质瘤17例,平滑肌瘤5例,脂肪瘤7例,异位胰腺6例。36例术后3个月胃镜随访,无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术治疗胃良性肿瘤安全、有效,并可提供准确病理资料。  相似文献   

19.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国内发病率为11/100万[1]。曾是临床难治的顽症之一,虽不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病理性胃胃套叠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回顾性分析1例病理性胃胃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1例和文献报道的4例病理性胃胃套叠患者经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均获治愈。结论及时手术探查是早期诊断病理性胃胃套叠的重要方法,胃大部分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