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天津市联苯胺职业接触人群膀胱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以确定高危人群。方法对天津市联苯胺职业接触人群中106例膀胱癌和同时期、同车间的未发生膀胱癌的106人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职业人群中膀胱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尿中脱落细胞检查情况,为职业肿瘤的早期发现及高危人群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联苯胺职业接触人群膀胱癌危险因素包括接触联苯胺浓度、专业工龄、吸烟(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联苯胺职业接触人群膀胱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接触浓度(OR=4.752,95%CI=2.458~9.190)、专业工龄(OR=2.557,95%CI=1.394~4.692)、吸烟(OR=2.011,95%CI=1.020~3.966)。病例组巴氏分级Ⅱ级及以上和定量荧光影像分析(QFIA)阳性检出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浓度接触、专业工龄超过5年、吸烟是联苯胺职业接触人群发生膀胱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应以此确定高危人群;尿脱落细胞检查巴氏分级Ⅱ级及以上和QFIA阳性者,也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2.
我国联苯胺作业工人膀胱癌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十九世纪末期已发现联苯胺生产工人可发生膀胱癌。近年来日本、英国、苏联等国家已把联苯胺列入禁用物质;英国、苏联、西德、法国、东德、意大利等国家已把接触联苯胺工人引起的膀胱癌作为职业病待遇。为查明我国联苯胺接触工人膀胱痛的发病情况,于1982年对天津、上海、吉林等省市制造和使用联苯胺工人所发生的膀胱癌及其恶性肿瘤进行了调查。我们采用回顾性前瞻调查的方法,把从事联苯胺作业累计专业工龄一年以上者列为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泌尿系统肿瘤中,膀胱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首位。膀胱癌的发生与大多数肿瘤一样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环境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25%-27%的膀胱癌患者可能因接触芳香族化合物如联苯胺、β-萘胺等引发。在同等接触联苯胺的条件下,接触个体是否易发膀胱癌,取决于其自身的遗传易感性。膀胱癌的生物标志物是在职业接触人群中进行医学监护的生物指标,用于识别膀胱癌的早期患者。  相似文献   

4.
联苯胺致膀胱癌88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联苯胺所致职业性膀胱癌与普通人群膀胱癌的区别及终生监护的意义。方法 以尿脱落细胞检查及定量荧光影像分析作为早期诊断指标。根据膀胱癌确诊前是否进入监护网分组观察。结果 监护组39/53例通过定期普查,尿脱落细胞阳性后进一步确诊,需经腹手术者仅占29.4%,有41.2%可经尿道电切治疗;非监护组几乎全部因血尿就医,需经腹手术者占65.7%,可经尿道电切治疗者仅占14.3%,职业性膀胱癌临床分期高,具有明显的肿瘤多发性和再发性。88例膀胱癌中有11例患多原癌。结论 对有联苯胺接触史的人群进行医学监护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期诊断膀胱癌;对职业性膀胱癌应进行终身监护,多原癌病因是否与接触致癌物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联苯胺接触人群尿细胞学监护的一些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上海联苯胺接触人群中医学监护16年(1983~1998年)作初步总结。方法 监护人群为联苯胺职业接触者,采用巴氏分级法作尿脱落细胞检查。巴氏分级为5级,介于相邻两级之间的结果以0.5表达,受监护5次以上者列入统计范围,采用平均级数和出现过2.5次以上者的构成比两个指标,以t检验和卡方试验进行分析。结果 监护中发生8例膀胱癌,诊断前监护中出现过2.5级以上者4例(50%),不同工种和不同吸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通过在职业性膀胱癌高发人群中进行尿脱落细胞检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膀胱肿瘤,说明其在健康监护中的作用.方法对染化行业在职和退休职工,有联苯胺接触史1年以上的男性,进行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对联苯胺作业人群进行20年的尿脱落细胞健康监护工作,并已取得肯定效果.结论通过尿脱落细胞检查可以检出尚无临床症状的早期患者,可使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膀胱肿瘤,所以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于联苯胺作业人群的职业健康监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巴氏分级法在联苯胺接触人群尿脱落细胞检查中的应用。 方法 用巴氏分级法和吖啶橙染色法对50例联苯胺接触工人尿脱落细胞涂片进行染色,比较两者阳性结果。 结果 在一年的周期内,两种方法检出例数相等;但在3个月监护周期内,巴氏分级法可再次测得新增阳性病例。 结论 通过巴氏分级法,能达到对职业性膀胱癌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08-2010年连续3年某电解铝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键控制点和重点监护人群,为制订相关职业危害因素的职业健康监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8-2010年连续3年对某电解铝厂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接触粉尘作业859人中发现1人为疑似尘肺病,职业禁忌症1人;接触噪声作业1 176人中发现16例为疑似职业性噪声聋,职业禁忌症45人;接触氟化物作业962人中未发现职业健康损害和职业禁忌症;接触高温作业41人中发现职业禁忌症1人,接触锰烟55人、沥青烟作业19人体检结果均未见异常。结论该电解铝厂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是成形车间、电解车间、煅烧车间、铸造车间、组装车间、工艺车队、综合车间等,粉尘、噪声作业人员是该企业职业健康重点监护人群。  相似文献   

9.
自1869年Billroth首先报告多原发癌后   ,我国从60年代初至今报告千余例多原发癌 。但与泌尿系统相关的多原癌报告相对少见,而与职业因素有关的泌尿系统多原癌尚未见到 报告。染料行业接触致癌性化学毒物──联苯胺可引起膀胱癌。近20年来经对千余名男性联 苯胺作业工人的系统健康监护和定期普查随访,已检出膀胱肿瘤88例(包括2例肾盂癌),其 中14例为多原癌。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病例由联苯胺作业 人群健康监护档案和临床随访资料中获得,均为市、区级医院诊断,有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同时接触低浓度硝基苯、联苯胺可能对工人的健康危害。 方法 选择某化工厂同时接触硝基苯、联苯胺的150名作业人员为观察组,选择某公路公司260人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的健康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作业现场进行职业卫生调查。 结果 观察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尿素氮(BUN)异常率,脂肪肝和接触性皮炎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 结论 同时接触低浓度硝基苯、联苯胺可能对工人健康造成危害,建议将高血压、过敏体质人员列为接触硝基苯、联苯胺的观察对象。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泌尿系统肿瘤中,膀胱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首位[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25%~27%的膀胱癌患者可能因接触芳香族化合物(如联苯胺)引发.天津市染料行业曾有8个厂的千余名工人从事联苯胺染料的生产和联苯胺硫酸盐的制造工作,某染料厂自1970年发现首例膀胱癌患者至今,40年来已确诊职业性膀胱癌22例,现将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2.
1982年我们对上海市过去生产联苯胺染料的五家主要工厂中接触联苯胺的工人进行了癌症,特别是膀胱癌发病情况的回顾性前瞻调查。除获得预期的膀胱癌高发的结果外,还发现联苯胺染料生产过程中导致膀胱癌高发的关键性工序。现就有关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46名男性6(名有联苯胺接触史的膀胱癌患者,20名普通的膀胱癌患者和20名健康自愿者),以磺胺二甲基嘧啶(SMZ)为底物进行了乙酰基转移酶活性遗传表型的鉴定。每个受试者尿样和血样的鉴定结果表明凡尿样为慢型者,血样亦为慢型;反之亦然。结果表明,还显示,在6名有联苯胺接触史的膀胱癌患者中,3名的遗传表型为慢型,其慢型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而20名普通膀胱癌患者中,表型为慢型者为5名,其慢型率虽为健康志愿者的5倍,但没有表现统计上的显著性。另外,全部26名膀胱癌患者中慢型率也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P相似文献   

14.
2001年至2012年,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在对联苯胺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护中,发现职业性膀胱癌17例,通过追溯新发病例的诊断过程,发现3例合并前列腺增生的职业性膀胱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延误诊断。追溯了该3例患者的诊断过程,检索了前列腺增生与职业性膀胱癌的诊断要点,提出由于前列腺增生和职业性膀胱癌的发病年龄和发病症状类似,在诊断过程中容易造成误诊,应结合职业接触史、血尿的特点和尿脱落细胞等辅助检查认真鉴别。  相似文献   

15.
接触联苯胺工人及膀胱癌患者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桂兰  冯佩文 《卫生研究》1995,24(6):324-327
报道了联苯胺接触者及其膀胱癌患者和正常对照者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膀胱癌发病的关系。观察对象包括三组,A组为联苯胺接触者发生膀胱癌的病人(15例)B组为联苯胺接触者(15人),C组为正常对照工人(14人)。三组中淋巴细胞畸变的人数分别占60.0%,58.3%及14.0%,其淋巴细胞畸变率分别为1.1%,0.7%及0.3%。A、B组显著高于C组,且膀胱癌组比非膀胱癌组细胞畸变率高。A组有4例发现有2个以上的淋巴细胞畸变,B组仅有2例,其中1例在染色体畸变检验后1年发生了膀胱癌。对有染色体畸变者作G带分析的结果表明主要是缺失、易位、断裂和插入,其中多数在9号、8号、6号染色体,且A组至少牵涉3次。表明具有较高畸变的个体可能有较高的膀胱癌危险性。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或先天的遗传缺陷(通称为染色体不稳定性)反映了癌症的易感性。作者认为联苯胺工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高可与其它生物学标记相结合作为膀胱癌早期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苯系物的职业危害程度,选择某煤化工企业221名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其2015年职业健康检查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血常规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值接触苯系物作业人员明显低于不接触苯的作业人员,且工龄长的低于工龄短的作业人员。提示,应加强接苯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改善工作条件,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联苯胺为人类与多种动物的致癌物,用作合成染料中间体,接触的工人发生膀胱癌比例很高。虽然在具有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工厂,可以防止工人接触染料的中间体,但联苯胺及其同类物衍生染料使用量仍相当可观。1975年在美国纺织、喷印、瓷釉及有关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北京市各行业苯及苯系物接触作业人员374名的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总结,为职业防护提供依据。方法依据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要求,对374名接触苯及苯系物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检出职业禁忌证35人,其中白细胞下降12人,占总检查人数的3.21%;纯音听力测试结果异常25人,占108名受检者的23.15%。不同性别组及工龄组接触苯及苯系物作业人员白细胞减少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地区对苯及苯系物接触作业人员的防护工作水平较高,性别、工龄对接触苯及苯系物作业人员的血常规检查结果影响不明显。接触苯及苯系物工作人员还会接触噪声,其中听力下降的检出率较高,用人单位和相关部门还应增强对噪声的防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0-2012年某电器公司接触噪声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确定噪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键控制点和重点监护人群,为制定相关的职业健康监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某电器公司2010-2012年噪声作业场所的检测结果和接触噪声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该公司噪声作业场所连续三年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57%、19.44%、26.83%;连续三年听力损伤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6,P<0.01);压铸工种中听力损伤的检出率高于涂装课冲压工种和铝加工工种(χ2=7.21、14.20,P<0.01)。 结论 该电器公司噪声的关键控制点是压铸车间。对接触噪声作业人员需按规定做好上岗前职业健康体检,筛查出职业禁忌证人员,指导录用,减少在岗职业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p53蛋白在联苯胺接触人群和膀胱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职业性联苯胺接触者和膀胱癌患者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方法用免疫PCR法测定职业性联苯胺接触人群和膀胱癌患者血中突变型p53蛋白,用巴氏分级法对尿脱落细胞进行分级。结果随着联苯胺接触强度指数的增高,人群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率不断增加,膀胱癌患者组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率(83.3%)高于接触强度指数1组(33.3%)。PCR扩增条带经扫描积分后,膀胱癌患者组和接触强度指数2组的平均扫描积分(24016.11±2979.99、12960.79±903.27)高于1组(9231.58±114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在联苯胺接触人群的各组中以巴氏分级作为组内分层因素,接触强度指数2组中,巴氏2、3级层PCR扩增条带平均扫描积分(12960.79±903.27、13612.78±1697.38)高于1级层(9231.58±114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强度指数3组中,巴氏3级层的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率(46.9%)高于1级层(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联苯胺接触强度较低的范围内,随着接触强度的增加,接触工人血清中p53突变蛋白的阳性表达不但更频繁,而且更加强烈;但接触强度超过了这个范围,工人血中p53突变蛋白的阳性率以及表达量将不再随着接触强度的上升而增高,而尿脱落细胞病变程度在联苯胺接触强度较高的情况下与p53基因突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