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琦  胡晓春  李文慧  杨勇 《山东化工》2016,(4):63-65,68
合成了2-氟-3-吡啶酯基硫桥杯[4]芳烃衍生物F(C_(64)H_(56)F_4N_4O_8S_4),并通过~1H NMR核磁共振,~(19)F NMR核磁共振,IR进行了初步表征。通过荧光光谱实验研究了衍生物F对K~+,Ca~(2+),Mg~(2+),Pb~(2+),Hg~(2+)等多种不同金属离子的荧光响应。结果表明,F对Pb~(2+)表现出很好的荧光猝灭效应和良好的选择专一性。  相似文献   

2.
从对叔丁基杯〔4〕芳烃出发,通过对其下沿的酚羟基进行修饰,引入了一种荧光基团,使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离子识别能力。详细的介绍了这种新型杯〔4〕芳烃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3.
硫杂杯芳烃是一类以硫原子取代桥联亚甲基的新型杯芳烃,作为新一代超分子砌块,在分子识别、超分子自组装、晶体工程和纳米材料等方面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己成为当今超分子化学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4.
唐帆  周官兴 《广州化工》2012,40(12):101-103,132
采用5,11,17,23-四叔丁基-25,27-二羟基-26,28-二(乙氧羰基甲氧基)杯[4]芳烃(酯-杯[4]芳烃)-PVC膜修饰玻碳电极,研究了其对Pb2+的电化学行为。研究表明:该修饰电极在碱性条件中为不可氧化过程,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对Pb2+具有很高的响应,在3.65×10-6~4.83×10-3mol.L-1范围内线性扫描溶出伏安峰电流与Pb2+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28×10-6mol.L-1。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近几年来杂原子杯芳烃的研究进展,主要讨论了新型杯芳烃的合成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结构新颖的硫杂杯芳烃衍生物2,通过静态涂渍法制备了硫杂杯芳烃涂层毛细管柱,另外选择了一些难拆分的物质对其进行了分离研究,可以看出毛细管气相固定相对极性和非极性的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主要以自制氮杂杯[6]芳烃和迭氮化钠为原料,合成氮杂杯[6]芳烃迭氮化衍生物。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法和核磁共振氢谱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证实其为目标产物,从而验证了合成路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杯芳烃骨架、上、下沿,桥联链含氮原子的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从分子、离子识别、酶模拟、对金属离子的萃取、光谱吸收作用等应用方面研究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分离贵金属、放射金属、碱金属等金属离子是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硫杂杯芳烃是一类由硫原子桥链苯酚单元构成的大环化合物。作为第三代超分子材料,硫杂杯芳烃反应位点丰富,上边缘、下边缘以及桥链的硫原子上都有进行功能化的可能性,而功能化后硫杂杯芳烃能够表现出与金属离子优异的配位性能,从而达到选择性分离金属离子的目的。本文介绍了硫杂杯芳烃的合成历史、自身结构特点以及配位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硫杂杯芳烃的上缘、下缘引入酯基、酰胺、亚胺/胺等官能团后与碱金属、碱土金属、放射金属、贵金属离子等的配位情况,总结了硫杂杯芳烃自身构型、杯环的大小、溶剂类型等对其配位性能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与金属离子的不同配位机理。本文可以为开发高效选择性分离提取各种金属离子的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用荧光基团修饰的杯芳烃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离子识别能力,在荧光探针领域将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型带有荧光基团的氮杂杯冠衍生物的合成路线,三步反应总收率为23.5%。  相似文献   

11.
A new tert-buthylthiacalix[4]arene-based tetranuclear 3d-4f metal complex with the Mn2Tb2 core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its molecular and crystal structures have been studied by X-ray diffraction. The complex geometry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earlier synthesized tert-buthylthiacalix[4]arene-based M2Ln2 complexes with M=Mn(II), Co(II), and Ln=Gd, Pr, Eu, but unlike those systems, it exhibits intricated cooperative low-temperature magnetic properties arising from the presence of intercluster interactions. At T<8.5 K the complex shows weak spin-canted ferromagnetism and field induced metamagnetic phase transition. The paramagnetic behavior observed at temperatures higher than 8.5 K is similar to that previously reported for the Mn2Gd2 complex, this being indicative of the existence of competitive ferro- and antiferromagnetic intracluster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12.
张丽丽 《化学试剂》2022,44(3):385-392
绿色环保、高效等特点是吸附剂发展的趋势。以溶胶-溶剂热法合成了SiO2,再与聚噻吩反应合成了SiO2/聚噻吩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以及Zeta电位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SiO2/聚噻吩是表面粗糙的球形,且表面带有负电荷。SiO2/聚噻吩复合材料用于吸附Pb2+和Cd2+离子,改变吸附过程中的变量来研究吸附过程的影响因素,通过探讨动力学和等温线模型来研究其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pH通过改变SiO2/聚噻吩表面的电荷数来影响吸附性能,吸附容量与吸附剂的量不呈正相关。同时得知,SiO2/聚噻吩吸附剂吸附Pb2+和Cd2+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及Langmuir等温线模型。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吸附机理:SiO2/聚噻吩表面的负电荷吸引带有正电荷的重金属离子,以单分层的化学吸附为主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作为吸附剂对Pb2+、Cu2+、Cd2+进行吸附,研究单一吸附及竞争吸附行为,探讨了pH、初始含量、平衡时间以及共存离子等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吸附量随pH和金属离子初始含量升高而升高,20 min能到到吸附平衡;共存体系中的吸附量低于单种离子吸附,3种离子共存时,Pb2+、Cu2+、Cd2+的吸附量分别为单种离子吸附的43.80%、43.01%和18.95%。  相似文献   

14.
以2-甲基-6-硝基苯胺和水杨醛为原料合成了4-羟甲基-2-(4-羟甲基-1H-苯并[d]咪唑-2-基)苯酚,并进行了1H NMR结构表征和紫外、荧光性能的测定。荧光量子收率为0.21,斯托克斯位移为126。测定甲醇溶液中13种金属离子对化合物的荧光性质的影响,发现Co2+对该化合物具有明显优于其它金属离子的荧光淬灭效果,表明化合物对Co2+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可作为荧光淬灭型Co2+荧光传感器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室温下以丁酮为溶剂,26,28-二甲氧基杯[4]芳烃与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反应生成新化合物5,11,17,23-四溴-26,28-二甲氧基杯[4]芳烃,通过MS、1H NMR和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以喹啉为原料,通过氧化、脱水、合环和还原作用合成了中间体5,10-二羟基苯并喹啉-6,9-二酮,后者再与氨基硫脲缩合合成终产物6-氧代-5,10-二羟基苯并喹啉-9-酮缩氨基硫脲。经1 H-NMR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研究了终产物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其与各种离子配合后的光谱变化,结果表明其能与Hg2+选择性配位,确定其最大发射波长为534nm,Stokes位移为138nm。  相似文献   

17.
以2,3-二氨基甲苯为原料经过氨基保护、溴代、水解等反应制备2,3-二氨基苯甲醇,后者与芳香醛缩合成苯并咪唑,再经MnO2氧化、缩合生成2-(4-(4-(羟甲基)-1H-苯并[d]咪唑-2-基)-1H-苯并[d]咪唑-2-基)苯酚。经1 H-NMR对中间体和目标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并研究了产物的紫外、荧光性质,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能选择与Zn2+进行配位,产生较强的荧光,荧光量子收率为0.64,斯托克斯位移为142nm。  相似文献   

18.
在0.01 mol/L硼砂缓冲溶液中,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为配体,与Cu2 、Pb2 、Cd2 、Ni2 络合,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金属络合物的吸收光谱,并计算出它们的稳定常数.实验结果表明,DDTC分别在257、282 nm处出现两个最大吸收峰,而Cu2 、Pb2 、Cd2 、Ni2 配合物分别在紫外区的304、305、303、321 nm处有最大吸收峰;DDTC与Cu2 、Pb2 、Cd2 、Ni2 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分别为4.05×1011,2.67×1011,2.14×1011,4.01×1010,其稳定性顺序为Cu(DDTC)2>Pb(DDTC)2>Cd(DDTC)2>Ni(DDTC)2.  相似文献   

19.
Changes in the lattice parameters of fluorite type MO2 oxides (M = Hf4+, Zr4+, Ce4+, Th4+, U4+)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solid solutions can be predicted by proposed empirical equations. The equations show the generalized relationship between dopant size and ionic conductivity in the binary systems of these oxides, illustrating that the small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opant ionic radius and the critical dopant radius, the higher the conductivity. The solubility limit of the same periodic group elements in fluorite-structure MO2 oxides decreaes linearly with the square of Vegard's slope for each solute as determined from the proposed equ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