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观察生理盐水清洁灌肠后联合药物保留灌肠和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疗效和对治疗过程中出现中毒型菌痢和慢性菌痢的影响。方法:将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菌痢随机抽出生理盐水清洁灌肠联合药物保留灌肠49例和头孢唑啉钠或氨苄青霉素静脉输液治疗46例。对比两组疗效和对治疗过程中出现中毒型菌痢和慢性菌痢的患病率影响。结果:两组在疗效、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中毒性菌痢和慢性菌痢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前者明显优于后者。结论:生理盐水清洁灌肠后联合药物保留灌肠,直接作用于病变肠道粘膜,减少杀死了肠道细菌,减少消除了肠道毒素的产生,保护肠道粘膜等,及时阻止肠道粘膜病变的进一步加重,促进肠道病变痊愈,有较好临床疗效,并减少了中毒型菌痢和慢性菌痢的总体患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冷生理盐水清洁灌肠在治疗小儿急性菌痢中的作用。方法:用冷生理盐水(10℃左右)灌肠,每次灌入量150-300ml,2-3次,结果:灌肠后30-60分钟体温下降1-2℃,腹痛,腹泻消失时间明显缩短,有利于急性菌痢的治愈。结论:冷生理盐水清洁灌肠对急性菌痢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冷生理盐水清洁灌肠在治疗小儿急性菌痢中的作用。方法 用冷生理盐水(10℃左右 )灌肠 ,每次灌入量 15 0~ 30 0ml,2~ 3次。结果 灌肠后 30~ 6 0分钟体温下降 1~ 2℃ ,腹痛、腹泻消失时间明显缩短 ,有利于急性菌痢的治愈。结论 冷生理盐水清洁灌肠对急性菌痢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1996~1999年,我们采用高渗冷盐水清洁灌肠加中药保留灌肠的方法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55例(急性菌痢),临床效果满意,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急性菌痢)是临床常见传染病,我国发病率仍较高,一般治疗需要5-7天。我们运用冷盐水清洁灌肠后加庆大霉素保留灌肠佐治急性菌痢55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冷盐水清洁灌肠后以阿米卡星保留灌肠佐治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方法:对83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灌肠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2例,两组均使用抗生素,退热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冷盐水每次8~15ml/kg清洁灌肠;而后用生理盐水20ml 阿米卡星(10mg/kg)保留灌肠.结果:两组治疗后经统计学处理,在退热时间和止泻时间上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灌肠疗法佐治急性菌痢是简单、方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冷盐水清洁灌肠治疗重型菌痢的疗效。方法:将80例重型菌痢伴高热及超高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冷盐水清洁灌肠退热,对照组采用传统退热药。结果:治疗组显效率22.5%,有效率75%;对照组显效率10%,有效率6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冷盐水清洁灌肠治疗重型菌痢,能显著降温并不受循环因素影响,可预防高热惊厥并防止体温反弹,缩短发热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法对耍幼儿腹泻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清洁灌肠后思密达灌肠液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思密达灌肠液保留灌肠,观察两组灌肠后大便首次排出时间及临床疗效.结论 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有助于延长灌肠液在婴幼儿肠道内停留时间,促进药物吸收对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清洁—保留灌肠对儿童急性菌痢重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自院内急性菌痢重型的儿童患者60例.行清洁—保留灌肠、清洁液用3%高渗盐水,保留灌肠液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配制,同时配合头孢他啶为治疗组,另随机抽出同期单用头孢他啶抗菌素的儿童急性菌痢重型患者60例做对照组,分别观察治疗组、对照组便常规转阴所需要的时间.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1).结论清洁—保留灌肠配合头孢他啶较单用头孢他啶治疗急性菌痢重型儿童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高晓辉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3):230-230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灌肠方法和护理技巧。方法: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0例,先清洁灌肠后药物保留灌肠,每晚睡前1次,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20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4%。结论:清洁灌肠后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菌痢5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菌痢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05例患儿分成两组,分别进行静脉注射和药物保留灌肠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8.115,对照组治愈率82.6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菌痢患儿用庆大霉素配伍黄连素,利福平保留灌肠安全有效,既经济又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院运用冷盐水清洁灌肠治疗40例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急性菌痢)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32-33
目的:观察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思密达10g+地塞米松10mg+庆大霉素16万U+生理盐水100ml保留灌肠18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为治疗组,对照组则用全身抗炎、止血、止泻等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思密达等联合保留灌肠是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改良中药灌肠治疗湿热内蕴型结肠炎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将100例湿热内蕴型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治疗药物相同,疗程均为14d,观察组采用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方法。结果 中药保留灌肠在肠内保留时间、肠腔环境、病变部位及灌后的体位,将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传统的保留灌肠,药物难以作用于病灶,而改良后的中药保留灌肠,延长药液在肠腔内的存留时闻,达到药液最有效的吸收和利用,且缩短疗程,较快减轻病人痛苦。结论 应用改良后的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湿热内蕴型结肠炎,可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且较快减轻病人的痛苦,又能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5.
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solitis,UC)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采用传统的灌肠方法,患者耐受性差,疗效欠佳,其主要原因为肠腔有积粪、肛管的插入深度不够、肠黏膜的吸收面积相对较小等,最终导致药物在肠腔内保留时间短,使疗效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其疗效更加显著,考虑到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肠腔环境、病变部位及灌肠后的体位均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因此,我们对传统的灌肠方法进行了改进,在保留灌肠之前先进行清洁灌肠,然后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插管深度及药物灌人后的体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报》2013,(9):1410-1411
目的:观察中药清洁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组在中药保留灌肠之前行清洁灌肠,观察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之前行清洁灌肠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1992年至1996年间,我科用中西药配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腹泻,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计治疗慢性腹泻病人21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6例,肠易激综合征8例,慢性结肠炎7例。均经钡灌肠造影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证实,并排除慢性菌痢、肠阿米巴病。临床表现为左下腹疼痛,腹泻水样便或粘液便,每日最少4次,最多10余次。2治疗方法灌肠药物组成:锡类散2支、庆大霉素针8万u、1%普鲁卡因针剂20ml、生理盐水100ml,加温至37~39℃,尽力摇匀,每晚临睡前保留灌肠,14天为1疗程,间隔3天,可以开始第2疗程。3护理要点3.l灌肠前向病人说清灌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4例腹泻婴幼儿按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0例患儿采用合理喂养、口服药物及静脉输液对症治疗等措施,观察组10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药物保留灌肠治疗。结果:104例婴幼儿腹泻患者,采取配合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后均取得了满意疗效,治愈率比一般常规治疗高28.46%。结论:药物保留灌肠是治疗婴幼儿腹泻安全、方便、经济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甘油灌肠剂临床使用的优缺点。方法:将120例需要清洁灌肠的病人随机分组,实验组60例,用甘油灌肠剂灌肠;对照组60例,用传统方法灌肠;然后把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灌肠时间短,患者不适感少,费用相对多,肠道清洁度稍差。结论:甘油灌肠比传统灌肠省时,省力,患者感觉较舒适,肠道清洁效果尚可,但不能替代大量不保留灌肠。  相似文献   

20.
自1978年始,观察了以清洁灌肠为主急救中毒型菌痢44例。与目前临床上普通采用的经肌肉和静脉给药为主的急救方法相比,具有方法直接、疗效准确、恢复快捷的特点。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25例,女19例,年龄3岁~35岁。来院前病程5h以内者20例,5h~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