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热敷加喜疗妥乳膏治疗肌内注射后臀部硬结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热敷加喜疗妥乳膏治疗肌内注射后硬结的效果。方法将150例肌内注射后臀部发生硬结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水温50-60℃浸透的纱布热敷肌内注射硬结,每次20 min,3次/d;实验组采用热敷肌内注射硬结部位20 min,再用喜疗妥乳膏在硬结部位外涂3-5 min,3次/d。观察两组臀部肌内注射后硬结直径的大小,并记录肌内硬结软化程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有效75例,治疗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有效63例,治疗有效率为84.0%,两组治疗效果比较,χ2=15.8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热敷加喜疗妥乳膏能有效地消除肌内注射后引起的臀部硬结,具有操作简单、方便、节省护理时间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土豆片、硫酸镁贴敷肌内注射局部预防硬结形成的效果。方法采取左右交替注射自身对照方法,对69例肌内注射白细胞介素2患者进行土豆片、硫酸镁贴敷比较两种方法硬结发生率和局部疼痛程度。结果生土豆片组硬结形成率为2.92%,明显低于硫酸镁组的6.15%(P<0.05)。两组皮肤红肿的发生率均在3%左右,无痛均在80%以上。结论土豆片、硫酸镁贴敷肌内注射局部可缓解注射部位疼痛和预防硬结形成,且生土豆片预防硬结形成的效果优于硫酸镁。  相似文献   

3.
为婴幼儿肌内注射首选的注射部位是臀中肌。因进针后受疼痛的刺激,幼儿动度较大。常规固定针头的手法极易使针头退出肌外使药液外漏于皮下,造成局部硬结。1997年1月至1999年4月我们使用新手法。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为4010例婴幼儿进行了臀中肌肌  相似文献   

4.
肌内注射是临床上常用的给药技术之一,药物吸收迅速、安全,疗效可靠;注射部位最常选用臀大肌。尽管肌内注射操作简便,但由于局部的物理及化学刺激作用或操作不当易致注射部位产生感染或硬结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特别是儿童更为常见。为此,笔者参考有关文献,对臀部肌内注射的并发症及其护理对策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喜疗妥局部外涂加热敷治疗氯丙嗪肌内注射所致硬结肿痛的效果.方法 将肌内注射氯丙嗪后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的64例患者按其出现硬结和红肿热痛的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研究组1度硬结患者在硬结部位外涂喜疗妥1~2 g,用大鱼际肌沿注射部位作环形按摩1~2 min,至药物完全被吸收,每天2次;2、3度硬结在1度处理的基础上加热敷;对照组只采用热敷.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肌内注射部位硬结消退时间和红肿热痛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77、8.384,均P<0.001).研究组疗效较对照组(56%)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0.00,P=0.001).结论 喜疗妥局部外涂加热敷治疗可加快氯丙嗪肌内注射所致硬结和红肿热痛的消退,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医院注射室工作,常听到患者反应,肌内注射后臀部疼痛,特别是长期肌内注射后在注射部位往往会出现硬结,这不仅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而且给继续肌注治疗带来困难,并影响药物效果。尤其是小儿,由于机体发育不完善,臀部肌肉不丰富,血管细小,微循环较差,药物吸收较慢,肌纤维组织受针刺及药物刺激后增生较快,更容易发生肌注部位出现硬结。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7.
对成人肌内注射所致硬结的防治研究较多,但对新生儿肌内注射的方法及硬结预防方面研究较少。在基层医院,新生儿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及止血剂经常采用肌内注射。新生儿的臀部肌肉尚未充分发育,肌内注射不易吸收,极易形成硬结。2002年8~12月,本科通过对46例新生儿肌内注射方法进行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裴娇茹 《上海护理》2007,7(5):66-68
肌内注射是小儿临床治疗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注射后硬结是小儿肌内注射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给患儿和家长带来痛苦,还可影响药液的吸收和疗效。严重时可导致患儿注射性肌内挛缩症,甚至造成残疾。因此分析研究小儿肌内注射硬结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对于预防硬结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就小儿肌内注射后硬结产生的原因和预防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彭素姜  李金涛 《护理学报》2009,16(17):68-68
目的 观察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治疗肌内注射部位硬结的效果.方法 清洁硬结部位后,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搽,范围超出硬结2 cm,并局部按摩3 min,每天3次,视疼痛及肿块缓解情况决定使用的天数.每次使用后观察效果.结果 150例患者显效130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100%.高于文献报道使用传统湿热敷法及马铃薯外敷的总有效率(73.9%、95.7%).结论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治疗肌内注射部位硬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中由于长期肌内注射药物,常会引起注射部位肿块、硬结.经临床实践,我们发现用土豆片外敷肌内注射部位,能缓解以上症状.现报告如下. 方法:取新鲜土豆洗净,切成薄片,厚约0.5cm,面积应大于硬结部位,敷于硬结处,用胶布固定,干后即换,每天连续反复多次.  相似文献   

11.
肌内注射硬结的临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预防并治疗臀部肌内注射的硬结形成。方法将1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W型注射法)和对照组(常规肌内注射法)各50例,取右侧臀部注射,比较两组患者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取同期双侧臀部均有硬结的患者40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跌打丸外敷与湿热敷治疗硬结的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完成观察期例数、接受注射平均天数、注射部位出现局部反应的例数及最初出现局部反应的平均天数,经统计学检验,P值均小于0.01;跌打丸外敷治疗硬结的有效率显著优于湿热敷(P〈0.01)。结论W型注射法可降低肌注硬结形成率,跌打丸外敷是治疗肌注硬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肌内注射是临床上常用的给药技术之一,药物吸收迅速、安全,疗效可靠;注射部位最常选用臀大肌.尽管肌内注射操作简便,但由于局部的物理及化学刺激作用或操作不当易致注射部位产生感染或硬结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特别是儿童更为常见[1].为此,笔者参考有关文献,对臀部肌内注射的并发症及其护理对策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徐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4):5838-5839
肌内注射用药是临床上防治疾病的主要给药方法之一。长期以来,肌内注射部位多采用臀大肌及三角肌,并已在临床形成常规,在治疗疾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临床应用中,人们逐步观察到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在臀大肌处进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即使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因注射部位邻近坐骨神经,亦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并且注射部位定位不易掌握。因此臀部肌内注射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因三角肌肉分布较少,易形成硬结,不适多次注射。已有人建议对婴儿和瘦弱儿童可改用股外侧肌内注射,以免损伤神经[1]我们采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舒康博敷贴缓解注射部位硬结的疗效.方法 对40例患者肌内注射硬结进行处理,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舒康博敷贴外敷,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热敷,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在有效率和患者满意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舒康博敷贴对老年患者注射部位硬结疗效明显,满意率高,是舒康博敷贴在临床应用上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15.
早期护理干预对肌注黄体酮硬结预防效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俗称试管婴儿,是治疗不孕症有效而安全的方法。诱发超排卵是IVF的重要步骤之一,但它同时也可能导致月经周期后半期黄体功能的异常。因此,长期大剂量肌内注射黄体酮进行黄体功能支持目前仍为大多数IVF中心行IVF—ET助孕治疗后的常规。通常在取卵当天开始肌内注射,持续注射16~18d后查尿。如果尿妊娠试验阳性,黄体酮治疗维持到胚胎移植术后30d,直至看见胎心搏动或维持到孕12周。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长期大剂量肌内注射黄体酮在其注射部位易出现红肿、硬结、瘙痒感,甚至局部疼痛等,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造成药物外渗影响药物吸收,甚至影响胚胎移植成功率。为此,通过调整注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对肌内注射后预防局部硬结的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不规范的胰岛素注射会造成许多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硬结、脂肪萎缩、皮下血肿以及注射部位的感染等。我院收治一例因注射胰岛素引起腹直肌鞘血肿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俗称试管婴儿,是治疗不孕症有效而安全的方法。诱发超排卵是IVF的重要步骤之一,但它同时也可能导致月经周期后半期黄体功能的异常。因此,长期大剂量肌内注射黄体酮进行黄体功能支持目前仍为大多数IVF中心行IVF—ET助孕治疗后的常规。通常在取卵当天开始肌内注射,持续注射16~18d后查尿。如果尿妊娠试验阳性,黄体酮治疗维持到胚胎移植术后30d,直至看见胎心搏动或维持到孕12周。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长期大剂量肌内注射黄体酮在其注射部位易出现红肿、硬结、瘙痒感,甚至局部疼痛等,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造成药物外渗影响药物吸收,甚至影响胚胎移植成功率。为此,通过调整注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对肌内注射后预防局部硬结的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隔姜灸治疗肌注硬结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患接受注射后因吸收不良或药物刺激注射部位出现脂笥肉芽肿发生硬结,为临床提供治疗肌注硬结的新方法,进行了本研究。方法:用隔姜灸疗法治疗肌注硬结。结果:隔姜灸治疗组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为75.56%,差异有显性(P〈0.01)。结论:本法闻效显,可使硬结吸收快,疼痛消失早;艾、姜均为普通植物药材,资源丰富,医疗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肌内注射方法用于注射油性制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将116例接受苯甲酸雌二醇深部肌内注射的患者按肌内注射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常规组54例,采用常规肌内注射法;改良组62例,采用改良式Z型肌内注射法。观察两组药液渗漏及皮下硬结的发生情况。结果常规组和改良组药液渗漏发生率分别为42.6%、9.7%,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皮下硬结发生率,常规组和改良组各为22.2%、8.1%,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Z型肌内注射法注射油性制剂可减少药液渗漏和皮下硬结发生,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Z径路肌内注射方法对学龄期患儿注射不良反应及恐惧心理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学龄期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采用Z径路肌内注射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肌内注射方法。比较用药后72 h内注射部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应用自制恐惧头像模拟评分进行注射前后恐惧心理评估。结果:研究组注射后局部药液外溢、皮下硬结、局部感染、组织变形、皮下血气肿、疼痛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恐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心理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Z径路肌内注射方法能够减少患儿注射后局部不良反应,提高患儿心理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