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Wra抗体的鉴定过程及该抗体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例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男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盐水法、凝聚胺法以及抗人球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患者血清中检出抗-E及抗-Wra抗体,E抗原阴性的血液与患者进行交叉配血,3种交叉配血法均相合。结论:输血后患者无任何不良输血反应。对anti-Wra抗体及其他低频抗体进行检测有利于了解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抗-cE合并抗-Mur致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的特征。方法对2例受检者血标本进行血型鉴定。其血清与已知血型的试剂红细胞,在盐水、木瓜酶、凝聚胺、抗球蛋白介质中反应,鉴定抗体的特异性。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病例1血清中存在IgM与IgG混合型抗-cE、IgM型抗-Mur,导致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病例2血清中存在IgG型抗-cE、IgM型抗-Mur,导致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结论抗-cE合并抗-Mur可致血型鉴定及配血困难,对该类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和交叉配血过程中必须采用多种介质,并确认供血者对应抗原为阴性,防止假阴性漏检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抗S联合抗Wra的抗体鉴定过程并探讨该2种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相关试验,并用国产谱细胞及多批号进口谱细胞进行抗体鉴定.结果:发现该患者血浆中存在抗S抗体及抗Wra抗体,采用S抗原阴性的红细胞与其进行交叉配血,配血相合.患者输注后无输血不良反应,Hb得到有效提升.结论:患者存在抗S,抗W...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为保证患者及时得到输血治疗,在检测患者血样中ABO以外抗体后,针对性筛选相应抗原阴性血液。方法:ABO血型、Rh(D)血型及Rh表型鉴定采用试管法,抗体鉴定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法、交叉配血试验采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综合判定结果。结果:AIHA患者含有自身抗体合并有抗-Mur、抗-E抗体,输注同型血液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得到提升,疗效显著。结论:准确鉴定出患者血清中同时存在的自身抗体及抗-Mur、抗-E抗体,有利于缩短配血时间,筛选相应抗原阴性血液,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3例由抗-Le~b导致的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血清学特点,为抗-Le~b干扰的血型鉴定和配血困难提供解决方案。方法:血型鉴定采用强生AutoVUE玻璃珠卡式法,正反定型不一致样本用试管法进行复查。抗体筛查强生AutoVUE玻璃珠卡式进行检测,阳性标本用Dinna抗人球卡作抗体鉴定,必要时加做盐水试管法。试管法鉴定被检者红细胞上是否存在-Le~b抗原,交叉配血由强生AutoVUE抗人球卡和盐水法进行检测。结果:①3例抗筛阳性标本均因抗-Le~b抗体影响ABO反定型,用3人份Le~(b-)红细胞辅助鉴定,可排除抗-Le~b抗体干扰;②抗体鉴定结果均为抗-Le~b;③用抗原分型方法作交叉配血配血均相合。结论:抗-Le~b引起正反定型不一致时,应使用-Le~b抗原阴性红细胞进行血型反定型,同时应选用-Le~b阴性的供者配血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不规则抗体进行鉴定分析,为其制定输血策略,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在河北省血液中心进行疑难交叉配血的AIHA患者2例,分别采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对其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抗体筛查试验及交叉配血试验,采用二硫苏糖醇(DTT)处理和未经处理的谱细胞鉴定患者血浆抗体特异性。结果:2例患者均为RhD抗原阳性,DAT及抗体筛查试验阳性,其中1号患者血浆与DTT未处理谱细胞反应呈抗-D特异性,与DTT处理后谱细胞反应结果呈全阴性;2号标本血浆与DTT处理及未处理谱细胞反应均呈阴性。2例患者与同型RhD阴性红细胞均呈交叉配血相合状态。结论:1号患者体内的不规则抗体为抗-LW抗体,2号患者抗体为自身抗-D抗体,此类AIHA患者均可输注同型RhD阴性悬浮红细胞。  相似文献   

7.
探讨交叉配血中抗-E、抗-Lea合并抗-Jkb、抗-Cw抗体引起患者配血不合及输血反应原因。通过试管法鉴定ABO血型,毛细管离心法抗原分型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盐水、聚凝胺、抗人球蛋白三种介质联用多套谱细胞进行抗体筛选试验及抗体特异性鉴定试验对患者配血不合进行分析。对照谱细胞格局表采用剂量效应,该患者血清中检出抗-E、抗-Lea合并抗-Jkb、抗-Cw,酸放散液中检出抗-E和抗-Jkb抗体。患者血清中多种不规则抗体是导致交叉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该患者连续多次输注E抗原阳性及Jkb阳性红细胞是引起输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多抗体联合存在时应运用剂量效应以减少易漏检抗体概率,保证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1例M抗原杂合子筛选细胞造成不规则抗体筛查假阴性病例的思考,指导不规则抗体筛选细胞、交叉配血方法的选择和手术备血流程的注意事项。方法:分别选择筛选细胞A、B用微柱凝胶法对同一样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分别用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对同一组样本进行交叉配血。结果:应用筛选细胞A的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为阴性,筛选细胞B的不规则抗体筛查为阳性,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抗体鉴定结果为抗-M抗体,说明筛选细胞A检测结果为假阴性。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合,聚凝胺法交叉配血相合。结论:筛选细胞中存在杂合子会造成不规则抗体筛查假阴性,因此在选择筛选细胞时尽量选择抗原多且纯合子的筛选细胞;在抗体效价较低时聚凝胺法检测结果可能出现假阴性,所以有妊娠史和输血史的患者配血时应尽量选择敏感性较好的微柱凝胶法来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P1(-)表型个体产生抗P1抗体的血型、抗体鉴定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分子机制以及交叉配血策略,并回顾对比分析既往2例血清学检测方法和结果,对优化检测方法提高抗P1抗体检出率进行探讨。方法:采用盐水法、聚凝胺和微柱凝胶法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采用PCR扩增α-1,4-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α-1,4-galactosyltransferase,A4GALT)和β-1,3-N-乙酰半乳糖氨基转移酶基因(β-13-N-acetylgalactosaminyltransferase,B3GALNT1)外显子编码区,分析DNA序列。结果:患者1经过盐水法、微柱凝胶法、抗人球蛋白法血清学分析鉴定为IgM抗P1抗体,经过PCR核酸检测确定为患者表型为P1(-);P型,验证与血清学的检测结果一致。患者2仅通过血清学检测鉴定为抗P1抗体。结论:抗P1抗体多为IgM型抗体,在进行抗体检测时需考虑到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进行多种方法联合检测相互验证的方式,以提高抗体的检出率。核酸检测基因分型技术的应用可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提供重要佐证,有助于提高抗体鉴定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检测中抗-M抗体的检测及其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方法:检测IgG性质抗体用2-巯基乙醇(2-Me)应用液破坏IgM型抗-M;推断抗-M抗体用自制NN型的多人份A细胞核B细胞制备反定型标准红细胞;处理冷凝集用37℃生理盐水洗涤4次后做正定型,洗涤后的红细胞加等量自身血清,在4℃吸收后做反定型。结果:在20 018例住院患者中,检出139例同种不规则抗体,其中17例存在抗-M抗体,抗-M抗体占不规则抗体的比率为12.23%(17/139)。NN型的反定型红细胞正反定型一致。选择与受血者ABO同型的MM型或MN型红细胞交叉配血,卡式配血结果不合;选择与受血者ABO同型的NN型红细胞交叉配血,盐水和抗人球蛋白介质均不凝集,卡式配血结果主次侧均相合。结论:患者血清中存在抗-M抗体影响血型定型及配血,筛选相应红细胞输注无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分析1例Rh(D)阴性患者输注DEL型血后产生高效价抗-D致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为Rh(D)阴性患者安全输血提供策略建议。采用盐水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性质鉴定,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对不规则抗体进行特异性鉴定和效价测定;将配血不合红细胞与患者血清在37℃温吸收后在56℃热放散,对所得放散液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同时采用吸收放散法对献血员红细胞进行DEL型检测。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为阳性,抗体性质为IgG型,抗体特异性为抗-D,效价为2 048,配血不合红细胞吸收放散液抗体特异性鉴定为抗-D,经吸收放散检测该献血员为DEL型(回顾调查该患者在17 d前输注的一袋红细胞也为DEL型)。Rh(D)阴性患者接受DEL型血输注,具有产生抗-D的潜在风险,所产生的抗-D可再次结合DEL型红细胞致配血不合。对于有输血史、妊娠史、有生育要求的女性以及输血依赖等群体输注应持谨慎态度。对已经产生抗-D患者,在非紧急情况不应输注,避免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1例冰冻保存的抗筛阴性、交叉配血不合的献血者标本进行检测分析,了解低频血型抗体类型和血型特征。方法:采用不同厂家的抗体筛选细胞对冰冻保存标本和新采集标本进行抗体检测和鉴定,并检测抗体效价;采用多种血型血清学方法检测抗-Mur抗体与Mur抗原的红细胞凝集反应特征。结果:该献血者标本与具有Mur抗原的筛选细胞血清凝集反应阳性,与其余筛选细胞反应均为阴性;抗体鉴定结果为IgG抗-Mur抗体;冰冻保存标本和新采集标本的抗体效价均为16;Mur抗原抗体在酶介质中不凝集。结论:导致抗筛阴性、交叉配血不合的不规则抗体为IgG抗-Mur抗体,IgG抗-Mur抗体冰冻保存效价比较稳定且可在人体内较长时间稳定存在,Mur抗原抗体反应符合MN血型抗原抗体血型血清学凝集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引起的贫血患者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的检测方法。方法:选取2015-05—2018-05收治的200例急性白血病引起的贫血患者,做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输血前3项检查,记录自身抗体分型、ABO和Rh血型鉴定结果,温型、冷型及混合型抗体的筛选和鉴定,交叉配血结果。结果:200例急性白血病引起的贫血患者中,温抗体、冷抗体、混合型抗体分别为128例(64.00%)、50例(25.00%)、22例(11.00%)。血型鉴定中反定型存在48例抗体干扰,正定型89例抗体干扰。交叉配血的50例冷抗体患者中,有特异性自身抗体17例(34.00%),PEG-IAT法配血全部成功;无特异性自身抗体33例(66.00%),PEG-IAT法配血成功30例(90.90%),Coombs法符合者3例(9.10%)。混合型抗体阳性患者22例中,自身抗体+同种抗体4例(18.18%),Coombs法配血全部成功;无特异性自身抗体18例(81.82%),其中PEG-IAT法配血成功15例(83.33%),Coombs法符合者3例(16.67%)。温抗体阳性患者128例中,无特异性自身抗体29例(22.66%),其中PEG-IAT法配血成功21例(72.41%),Coombs法符合者8例(27.59%);特异性自身抗体21例(16.41%),PEG-IAT法配血全部成功;自身抗体+同种抗体78例(60.94%),其中PEG-IAT法配血成功2例(2.56%),Coombs法符合者76例(97.44%)。结论:急性白血病引起的贫血患者在输血时所做的输血前3项检查中,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能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验效率及安全性,降低输血时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效价的自身冷抗体致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的处理方法。方法:对高效价自身冷抗体致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的患者,通过ABO血型鉴定、冷抗体效价滴定、血清抗体筛查、抗人球蛋白试验以及凝聚胺和微柱凝胶交叉配血等血清学检测,寻找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处理方法。结果:收集由于高效价自身冷抗体引起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共7例,其中6例患者冷抗体效价在128~256之间,通过37℃水浴,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一致,交叉配血相合;1例患者冷抗体效价为1024,通过37℃加热洗涤和4℃冷吸收之后进行血清学试验,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一致,交叉配血相合。结论:高效价自身冷抗体引起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时,可以根据自身冷抗体效价的高低以及冷凝集强度,选择37℃水浴或37℃加热洗涤、4℃冷吸收等不同鉴别试验进行排除,以期达到正确的血型鉴定和有效的交叉配血,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引起的贫血患者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的检测方法。方法:选取2015-05—2018-05收治的200例急性白血病引起的贫血患者,做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输血前3项检查,记录自身抗体分型、ABO和Rh血型鉴定结果,温型、冷型及混合型抗体的筛选和鉴定,交叉配血结果。结果:200例急性白血病引起的贫血患者中,温抗体、冷抗体、混合型抗体分别为128例(64.00%)、50例(25.00%)、22例(11.00%)。血型鉴定中反定型存在48例抗体干扰,正定型89例抗体干扰。交叉配血的50例冷抗体患者中,有特异性自身抗体17例(34.00%),PEG-IAT法配血全部成功;无特异性自身抗体33例(66.00%),PEG-IAT法配血成功30例(90.90%),Coombs法符合者3例(9.10%)。混合型抗体阳性患者22例中,自身抗体+同种抗体4例(18.18%),Coombs法配血全部成功;无特异性自身抗体18例(81.82%),其中PEG-IAT法配血成功15例(83.33%),Coombs法符合者3例(16.67%)。温抗体阳性患者128例中,无特异性自身抗体29例(22.66%),其中PEG-IAT法配血成功21例(72.41%),Coombs法符合者8例(27.59%);特异性自身抗体21例(16.41%),PEG-IAT法配血全部成功;自身抗体+同种抗体78例(60.94%),其中PEG-IAT法配血成功2例(2.56%),Coombs法符合者76例(97.44%)。结论:急性白血病引起的贫血患者在输血时所做的输血前3项检查中,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能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验效率及安全性,降低输血时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凝聚胺法和抗人球蛋白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结果不符进行分析,提出此情况下准确发布实验结果和及时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收集了8例临床交叉配血结果异常的病例,ABO以外抗体筛查和自身对照实验采用抗人球蛋白法,交叉配血试验采用盐水法、聚凝胺法和抗人球蛋白法.结果:ABO以外抗体筛查阳性,自身对照实验为阴性,8例病例均出现盐水法和聚凝胺法的主侧无凝集,而抗人球蛋白法的主侧凝集.结论:凝聚胺法在筛查IgG类抗体的灵敏度不如抗人球蛋白法,采用凝聚胺法和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遇到异常的实验结果时,应以抗人球蛋白法为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临床患者交叉配血试验中使用不同抗人球蛋白试剂结果不一致的因素,为临床出现抗人球蛋白法疑难配血提供借鉴及处理对策。方法:采用广谱及单特异性抗人球蛋白检测卡对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并应用不同抗人球蛋白试剂进行试管法复查,其中交叉配血试验将患者血清56℃30min处理后再进行卡式法及试管法验证。结果:2例患者样本均为使用单特异性抗-IgG试剂配血相合,使用广谱及抗-C_3d试剂配血不合。且患者血清经56℃30min处理后使用不同试剂均配血相合。结论:结合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证实2例样本均是由血清中补体C_3d成分对使用广谱试剂的抗人球蛋白配血试验造成干扰,可给予单特异性抗-IgG试剂下配血相合血液输注,以改善其贫血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子交叉配血技术在围术期输血管理中的安全性及应用。方法:利用实验室血型分析系统,对献血员红细胞标本进行ABO血型鉴定、Rh 5种血型抗原D、C、c、E和e检测、直接抗人球试验和不规则抗体筛查,在血型结果准确无误且直接抗人球试验和抗体筛查结果均阴性的前提下,将检测结果上传至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献血者血型信息数据库;利用计算机识别技术为符合条件的围术期患者自动匹配ABO血型和Rh 5种血型抗原一致的血袋,实施电子交叉配血,同时采用血清学抗人球蛋白微柱法配血试验进行平行检测;对围术期输血管理各个环节实施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结果:对符合电子交叉配血条件的5 000例围术期患者实施电子配血,同时采用血清学抗人球蛋白微柱法配血试验进行平行检测,未发现交叉配血不相合病例。2 183单位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被手术室取走并输注,未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结论:对符合条件的围术期患者实施电子配血技术是安全、可靠的,不仅可以缩短血液出库时间,保障输血安全;还可以提高输血工作效率和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常见的临床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对所有临床送检的交叉配血不合样本进行常规ABO及RhD血型鉴定,样本红细胞作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进行抗体筛选试验及抗体鉴定试验,需要时进行吸收放散试验,在盐水、凝聚胺、抗人球蛋白3种不同介质下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共收集交叉配血不合样本276例,其中恶性肿瘤156例,血液病31例,多发性骨髓瘤25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64例,其中男167例,女109例。患者血清中检出抗体以冷凝集和IgG性质抗体为主。IgG抗体分类则以Rh系统为主。结论:即使ABO及RhD同型输注,也可能出现交叉配血不合的情况,应根据不同的病因来分析影响配血不合的因素,寻找相应的试验策略,确保血液安全输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MNS抗体特性,并探索如何有效减少其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干扰。方法:选取2015-01—2017-12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和交叉配血不合的标本427例进行意外抗体筛查、鉴定,检测MNS抗体性质,自备反定型标准红细胞(RBC),对交叉不合标本重新鉴定血型,46例阳性患者予以不含相应抗原的RBC重新交叉,比较输血前后Hb、RBC、Hct差异情况。结果:427例标本中MNS抗体阳性105例,其中抗-M抗体93例,抗-N抗体4例,抗-S抗体6例,抗Mur抗体2例。女性MNS抗体中IgM类66例,IgG类9例,IgM+IgG类6例,女性有输血和妊娠史37例(45.68%),单独妊娠史22例(27.16%),用不含相应抗原的ABO同型血重新鉴定血型,结果正反定型相符。46例患者共输注缺少相应抗原RBC 96单位,输血前后Hb、RBC、H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575,45.299,80.426,均P=0.000)。结论:MNS意外抗体大部分为抗-M,抗体性质以IgM为主,当遇血型正反不符、交叉不合时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测,以正确判断血型并进行交叉配血,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