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2005-2018年兰州-西宁城市群工业集聚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结果表明,工业集聚呈现“中心-外围”空间格局和“点-轴”发展特征,工业集聚的空间非均衡格局存在马太效应.工业集聚具有空间相关性,热点区及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兰州-西宁城市群“中心”的工业优势县(区);工业集聚冷点区及次冷点区主要集中在兰州-西宁城市群“外围”的工业待发展县(区).工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均存在空间溢出性,相邻县(区)工业集聚对本县(区)工业集聚具有促进作用;人口密度、经济水平、政府干预、市场化率、投资水平等因素对本县(区)工业集聚产生影响时也通过空间溢出对相邻县(区)工业集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羊金凤 《江西科学》2020,38(2):220-225
人口集聚格局是人口空间分布最直观的体现,是人口研究热门主题之一。其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解析研究区的整体人口分布特征和规律,准确把握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脉络,为引导人口的合理流动、制定区域人口政策等提供依据。采用人口集聚度方法及结合GIS技术,探讨吉安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吉安市人口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的趋势,人口分布大的格局基本未发生太大变化,基本格局还是"市域中部吉泰盆地密集西南及东南山区稀疏",在此基础上形成吉泰走廊区、京九铁路及赣江干流沿线平原区、市域西部罗霄山脉及东部雩山山脉区等三大人口梯度区。  相似文献   

3.
苏建军  关丽 《创新科技》2022,22(4):31-42
利用2011—2019年相关数据,采用区位熵、地理集中度系数和面板回归法深入分析了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从空间角度来看,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空间集聚结构较差,专业化水平较低,且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变化不大,并按集聚度将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划分为低、中低、中高和高水平4种类...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西部兰州-西宁城市群为研究区,以县区为研究单元测算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基于交通通达性分析城市群2000-2015年的经济联系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市群所辖41个县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城市首位律显著;兰州-西宁城市群各县区之间交通通达性有较大提升,但各阶段各有特征;兰州-西宁城市群经济联系在空间上形成以城关区为核心向外辐射的全局联系,以及以城中区、白银区、临夏市、安定区为核心向外辐射的局部联系结合的多核心网络格局,城市群所辖县区之间经济联系较弱,核心县区的辐射作用有待增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为研究黄河流域目前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本文以黄河流域上游兰州-西宁城市群(以下简称"兰西城市群")为例,对其水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进行了时空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决策与规划提供支撑.本研究选取了9个水生态经济复合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分段模糊隶属度...  相似文献   

6.
刘鸿雁 《太原科技》2015,(2):9-10,13
文章基于山西省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全省迁移人口分布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人口迁移理论,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探究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对优化资源空间配置,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评价模型评价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揭示2003—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空间计量方法估计影响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资源集聚呈现“首位”分布,西安的资源集聚能力最大但增长缓慢,而其他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总体不高且大部分降低。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分布在缓慢集中,且存在正向空间依赖。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科技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工资水平显著提升了城市资源集聚能力,而市场化水平抑制了城市资源集聚能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软件,采用人口密度、人口结构指数、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以黄山市为研究对象,定量测度案例地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黄山市人口总体上呈现出"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的分布特征,其中屯溪区是黄山市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黄山市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呈正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分布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山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日趋明显.海拔、城镇化率、交通、旅游发展、政策等是影响黄山市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在空间上的综合体现,也是区域发展格局和协调性的重要表征。本文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选取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人口、人均GDP、河流和道路数据,运用人口收缩指数、核密度、空间相关性分析、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2013—2019年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收缩格局的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从整体来看,黄土高原人口收缩趋势明显,且空间的关联性较强,其格局基本稳定;2)从局部来看,人口集聚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河谷平原地区和省会城市是人口集聚的主要区域;3)黄土高原人口在不同高程与坡度上的分布差异明显,尤其在海拔0~1 500 m、坡度0°~15°的地势低平区域,人口密度较高,空间集聚趋势明显;4)人口分布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且一般会朝着社会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地区流动。  相似文献   

10.
杨二鹏  邓渠成 《广西科学》2022,29(3):595-606
城市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是城市旅游规模的主要构成单元,分析城市旅游规模时空分布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区域内城市旅游发展格局的变化特征。本研究利用北部湾城市群10个城市2010-2018年的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的数据资料,基于熵权TOPSIS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法归一化计算旅游规模指数,通过变异系数、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I(Global Moran’s I)、引力模型定量分析各个城市的时空差异和空间联系强度,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北部湾城市群旅游规模指数整体上“西强东弱”,2010年、2013年和2015年城市旅游规模在空间上呈负相关、离散分布,2018年呈正相关、趋向聚集;(2)城市群旅游规模和内部联系强度整体上明显提升,形成以南宁为核心、北海为次核心、湛江为边缘核心的基本格局;(3)2010年排名前5位的影响因子是旅行社数量、铁路客运量、第三产业比重、人均GDP和高质量旅游资源数量,2018年排名前5的影响因子是城市交通密度、水路客运量、铁路客运量...  相似文献   

11.
创新活动发生在具体地点上,其空间黏性已有广泛关注,但当前研究却未能深入微观尺度的创新空间集聚,对创新型企业的区位选择也缺乏揭示.文章通过地址逆编码方式获取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空间分布数据,由此剖析微观集聚格局与分异特征,再运用地理探测器精细化探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高新技术企业的空间集聚效应较强,由三大主核组团引领形成圈层分异,体现了知识溢出与边界模糊对企业微观集聚的影响;②产业类型差异下集聚方式各异,呈现出点核辐射、轴带延伸、错位分布等不同趋势,凸显了环境营造与现代都市资本的发展偏向;③强大多元的市场载体与科研机构是创新型企业集聚分布的重要驱动因素,外商投资、孵化环境、宽松市场政策等现代因子的作用愈发显著,但产学协作与知识转化还不够紧密和高效.  相似文献   

12.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以常住人口为研究对象,以区县为基本单元,刻画中国人口的分布特征,分析中国人口集聚程度和流动特点,探索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呈现出南方、东部地区及长三角城市群高集聚度的基本特征;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向核心城市和城市群集中,呈片状分布格局;经济规模、平均收入水平、第三产业占比和交通联通度对于区域人口的流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山东省县域为研究尺度,基于山东省136区县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山东省人口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人口重心始终位于潍坊市临朐县,并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2)山东省人口分布集中指数与不均衡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人口分布总体向集中与不均衡分布发展。(3)山东省人口密度莫兰指数>0,呈现出显著空间正相关;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特征,且有增强趋势。(4)不同影响因素对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力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房价、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气温、降水、高程、地形起伏度。人口空间格局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因子单独作用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滇中城市发展面临资源环境人均拥有不足、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等各种压力。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四期美国4~5号陆地卫星专题制图仪扫描影像(thematic mapper, TM)所获取的多波段。影像,研究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和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除建设用地外其他用地破碎度逐步增加,形状变得复杂,随着城市的发展,除建设用地景观类型连接度增加,其余用地降低且破碎化程度增加;滇中城市群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表现为降低、空间上表现为东低西高,区县间差异大,生态环境整体趋于恶化趋势,引起生态环境改善的因素是林地、水域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当坡度小于3度时,水文调节废物处理值较大,当坡度大于3度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壤形成与保护值较高,而食物生产与美学景观值较低。林地、水域聚集的地区集聚类型表现为高-高聚类,建设用地聚集的地区集聚类型表现为低-低聚类;滇中城市群内有约59%的区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有32%的地区上升。滇中城市群的发展要侧重改善用地结构和效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文章构建多维指标体系来测算和分析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及影响因素,以为城市群市民化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总体较低,而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的综合市民化水平高于二线城市。在经济维度和身份维度,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高于二线城市;在家庭维度和社会维度,二线城市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高于一线城市。(2)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出生在1980年后、受过高等教育、来自广东省内、已婚的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高于相应对照组;男性的经济市民化水平高于女性,但家庭市民化水平低于女性;外出时间越长,流动人口的身份市民化水平越高,但社会、家庭市民化水平越低;拥有耕地和宅基地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地理特征之一是产业集聚,而服务业比制造业更具空间集聚效应.运用Theil系数、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及其典型行业集聚特征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2003-2010年长三角服务业空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在逐步缩小,不同类型地区对差异有不同的贡献率;区域集聚程度由大到小为房地产业,流通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呈现倒"U"型变化;行业集中度由大到小为房地产业,流通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表现为波动性上升趋势;服务业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聚显著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区,集聚水平低的地区主要在南部区.并基于测度结果提出了一些优化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吴桥 《科技与经济》2018,31(1):96-100
对2005—2015年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集聚发展阶段,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信息技术业、科研技术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整体上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较均衡,但各分行业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市场需求、人力资本与对外开放程度对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政府作用、信息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对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明显。最后,提出了促进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立足区域多维联系的网络视角,建立了多维网络空间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空间结构、关联特征、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在网络空间结构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具有明显的极核特征,层级结构比较显著,网络联系强度呈现明显的地理衰减规律;2)在网络整体结构方面,城市多维网络呈现出多线程、多城市、跨区域的网络分布态势,具有显著的“局域网”和小世界特征,网络联系的稳定性和叠加效应还需加强;3)在网络中心性方面,五大城市群信息联系网络的外向程度中心性>高铁联系>科技联系>资金联系,高铁联系的内向程度>科技联系>资金联系>信息联系;4)在网络相似性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整体呈现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不同城市群与不同维度网络间的关联强度具有一定的差异;5)在影响因素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均不同程度受地理空间、经济差异、制度差异、认知差异的影响,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和作用大小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间人口短距离流动逐渐趋于常态化、河南省流动人口有回流转向且部分地市出现人口收缩的背景下,将县(区)作为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选取全国人口普查中的流入人口数据,采用人口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河南省流入人口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10年河南省流入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省内跨县流入人口占比越来越高.(2)河南省流入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呈东北-西南方向拓展;人口流入集聚特征渐现,呈现向郑州市区集中的态势.(3)影响总人口流入与省内跨县人口流入的因素较为一致,1990年经济发展水平最为突出;2000年居民生活水平最为突出;2010年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相近;跨省流入人口流动目的较为单一,以经济因素为主.河南省是中国人口演化的“缩影”,研究河南省流入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河南省及类似地区乃至全国流入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优化及引导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区域经济联动一体化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金融集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进产业升级.基于2008~2018年京津冀地区金融相关的截面数据,通过计算京津冀区域的金融相关率来度量其金融集聚水平,并探究了四个潜在影响因素对金融集聚的贡献水平.结果显示:北京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向天津和河北转移的趋势明显;金融基础,人力资本,政府干预,对外开放程度对金融集聚水平影响显著,显著性依次递减.由此可见,可以通过政府政府干预等方式,对金融集聚水平较低的城市进行迁移和扩散,从而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