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多酱勒组织成像技术测量正常人室壁运动速度,研究其频谱特征,为量化分析室壁运动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按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推荐的16节段左室分段法,应用多普勒组织声像技术的速度图模式,观察了40例正常人左室壁共640个节段的心肌运动频谱,对每一节段的频谱曲线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正常人的室壁运动频谱有特征性表现,在心电图Q波后出现等容收缩波(isovolumic constrictive wave,IVC)、收缩波(systolic wave,S),于心 电图T波后依次出现等容舒张波(isovolumic relaxation wave,IVR)、早期舒张波(early diastolic wave,E)、反向波(reverse wave,R)、晚期舒张波(atrial constrictive wave,A),其中S波、E波、A波在所有节段出现,且不同节段的峰值速度不同,但各波的最高峰值速度均在各基底段出现,其中各波的最高值分别为(12.00±3.18)cm/s(侧壁基底段)、(14.72±4.35)cm/s(侧壁基底段)、(9.74±2.80)cm/s(下壁基底段),所有节段中S波的最低值均大于5 cm/s;IVC、IVR及R波在部分节段出现,节段间峰值差异部分有意义。同一室壁心肌的运动速度从近侧到远侧节段逐渐减低。左室后壁、侧壁、下壁的S波、E波、A波峰值分别大于相对应的左室前间隔、后间隔、前壁的各节段。 结论:正常人心脏室壁运动有其特有的规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声像图(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技术观察正常飞行人员室壁节段运动特征,测定正常飞行人员室壁各节段收缩和舒张的速度变化。方法对56例飞行人员进行研究,对室壁各节段运动频谱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正常飞行人员室壁运动频谱有其规律性,每个心动周期中室壁运动频谱包括3个主要运动波,即收缩波(S)、早期舒张波(E)和晚期舒张波(A),且左室后壁、下壁、侧壁的S波、E波、A波分别大于相对应的前间隔、前壁和后间隔的波群速度,同一右室壁中段运动速度低于基底部,右室侧壁运动速度大于其他室壁。结论飞行人员室壁运动速度存在特有的不均一性,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Pulsed-wave Doppler tissue imaging,PW-DTI)可作为评价室壁节段运动速度直观、准确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3.
多普勒组织声像图评价正常人的室壁运动频谱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用多普勒组织声像图的DTI-PWD技术对44例健康志愿者左心室壁节段运动情况进行研究,将左心室壁分为13个节段,对每一节段室壁运动频谱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正常人室壁运动频谱有其规律性,于心电图Q波后出现等容收缩波(IVC)和收缩波(S);于心电图T波后出现等容舒张波(IVR)、早期舒张波(E)、反相波(R)和晚期舒张波(A)。且左室后壁、下壁、侧壁的S波、E波、A波分别大于相对应的前间隔、前壁和后间隔的波群速度。所有室壁节段其S波平均为7.31±0.82cm/s,E波为8.74±2.38cm/s,A波为5.75±0.88cm/s。并且有85.47%的室壁节段其S波速度大于6cm/s,有98.93%的室壁节段其S波速度大于5cm/s。结果表明DTI-PWD可作为评价室壁节段运动速度直观、准确的定量手段。  相似文献   

4.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对正常人左室壁运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和组织追踪法(tissue tracking,TT)分析正常人左室心肌长轴方向舒缩运动的特点,探讨QTVI和TT技术评价心肌运动的应用价值.方法获取标准心尖位左室长轴切面、两腔切面及四腔切面,分别应用QTVI和TT技术,对30例正常人左室各节段长轴方向舒缩运动的特点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正常人每个心动周期中,室壁运动速度曲线均包括收缩波(S)、快速充盈波(E)和左房收缩充盈波(A)三个主要运动波,以及等容舒张波(IR)和等容收缩波(IC).正常人心肌不同节段收缩期和舒张期运动速度呈一梯度.同一室壁从心底向心尖部,运动速度和位移逐渐降低.同一水平不同节段心肌运动速度和位移也有差别.结论正常人室壁运动存在特有的不均一性,QTVI和TT对评价局部心肌运动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进而为诊断冠心病开辟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观察正常成人右室壁运动特征,测定正常成人各年龄组右室壁各节段收缩及舒张运动的速度变化。方法:将150例观察对象分为五组并对右室侧壁、室间隔及右室下壁各节段运动速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正常成人每个心动周期中右室壁运动频谱均包括三个主要运动波即收缩波(S),舒张早波(E),舒张晚波(A)。右室各壁心肌的运动存在有不均一性,同一室壁中段运动速度低于基底部,右室侧壁运动速度大于其它室壁。随年龄增长右室各壁心肌收缩及舒张早期的运动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增高,舒张早、晚期运动速度之比减低。结论:应用DTI技术检测右室壁运动速度,观察各年龄组间的变化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PW-TDI)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W-TDI技术对61例冠心病患者(均经冠脉造影证实)和40例正常对照者左室壁节段各长轴切面进行检测,定量分析其运动速度、时相,并与冠造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在运动速度方面,冠脉轻度狭窄组e波和e/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重度狭窄组e波和s波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低于轻度狭窄组(P<0.05),a波和R波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e/a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1),却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在运动时相方面,冠脉轻度狭窄组IVR波、IVC波和a波时相较正常组延长(P<0.05),e波、R波s波时相较正常组(P<0.05)。中重度狭窄组IVC波、IVR波时相较正常组显著延长(P<0.01),较轻度狭窄组延(P<0.05);s波、e波和R波时相较正常组明显缩短(P<0.01),比轻度狭窄组缩短(P<0.05)。结论PW-TDI是检测室壁运动异常的良好方法,定量检测、综合分析PW-TDI的运动速度指标和时相指标可准确地评价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对冠心病的无创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正常人室壁运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观察正常人左室壁的运动特征,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技术评价心肌运动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QTVI技术及8点法对40例正常人左室每一室壁的运动速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正常人每个心动周期中,室壁运动速度曲线均包括收缩波(S)、快速充盈波(E)和左室收缩充盈波(A)三个主要运动波,以及等容舒张波(IR)和等容收缩波(IC)。一般说来,左室同一水平游离壁的运动速度大于室间隔的运动速度,同一室壁由基底部向心尖部,运动速度逐渐降低。结论:正常人室壁运动速度存在特有的不均一性,QTVI对评价局部心肌运动功能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左束支传导阻滞时不同步心室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超声评价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局部心肌的纵向运动。方法超声测量15例LBBB患者和15例正常人各瓣环,获得纵向上不同时相的峰值速度(VS、VE、VA)、持续时间(IVC、S、IVR、D)、最大时间-速度积分(TVImax)和最大下移距离(Dmax),以及心电图QRS波起点到S波起点的时间(Q-Sb)、到S波顶点的时间(TTP)、E波的减速时间(Edc)等。结果LBBB患者左室室间隔、下后壁和前壁瓣环VS、VE、TVImax、Dmax明显减低,Q-Sb、TTP明显延长;左室室间隔、下后壁的IVC、IVR延长,D缩短,IVC/S增高。结论LBBB时左室激动顺序异常,引起左室整体和局部舒缩功能异常;左室各壁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延迟,心室内不同步明显;右室收缩延迟不明显,左、右心室间明显不同步。  相似文献   

9.
多普勒组织成像对冠心病患者室壁运动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脉冲波多普勒组织成像 (PW DTI)定量诊断冠心病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W DTI技术对 5 4例临床确诊 (其中 3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 )的冠心病患者和 30例正常对照者左室壁节段长轴及短轴方向运动速度进行测定 ,并与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 (2DE)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冠心病患者 2DE显示运动异常的室壁节段 ,PW DTI所测峰值运动速度除后壁三个水平短轴方向A波与正常组相应节段无明显差异外 ,余各速度均明显减低。左室壁节段短轴与长轴方向S波及E波峰值速度的分布比例在冠脉轻度狭窄组与正常组间无明显差异 ,在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冠心病运动异常节段短轴方向峰值运动速度 ,92 .4%的室壁节段S≤ 6 .0cm/s ,94.2 %的节段E≤ 7.0cm/s ;长轴方向峰值速度 ,96 .7%的节段S≤ 7.0cm /s ,96 .1%的节段E≤ 8.5cm/s。而正常组相应的百分比分别为4.6 %、6 .3 %和 3 .0 %、1.9%。结论 PW DTI可定量评价冠心病局部室壁长轴与短轴方向运动异常。短轴方向峰值速度S≤ 6 .0cm/s、E≤ 7.0cm /s ,长轴方向峰值速度S≤ 7.0cm /s、E≤ 8.5cm /s ,可作为判断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正常小儿心肌同步性运动的规律。方法获取标准心尖四腔观及两腔观,应用QTVI技术描记100例正常小儿左心室各节段及右心室侧壁基底段心肌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曲线,分别测量各节段心肌运动曲线上自QRS波起始至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的时限Ts和Te。结果(1)正常小儿左心室4个壁同一壁内3个节段Ts测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后间隔及前壁与侧壁及下壁之间Ts测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余左室各壁间Ts测值差别无显著性(P>0.05);(2)右室侧壁基底段Ts测值较左室4个壁基底段Ts测值均值延迟(41.0±15.7)ms(P<0.01);(3)左心室壁各节段之间Te测值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正常小儿同一室壁内不同节段心肌的舒缩运动是同步的,但个别室壁之间在生理情况下同步性收缩存在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小儿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脉冲组织多普勒定量分析冠心病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DTI)定量分析冠心病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比较心肌梗死(心梗)与非心梗患者室壁运动变化的异同,评价收缩速度和时间指标检测室壁运动异常的价值。方法冠心病非心梗组16例、前壁心梗组21例,对照组16例。记录左室侧壁、间隔、前壁和下壁基底段及中段心肌运动频谱。DTI检测指标心肌收缩峰值速度(s)、局部射血前时间(PEP)、心肌收缩峰值时间(Ts)、局部射血时间(ET)、PEP/ET。结果前壁心梗组所有节段、非心梗组侧壁和前壁节段s均显著降低;前壁心梗组较非心梗组、梗死节段较非梗死节段s也显著降低。冠心病两组PEP、Ts显著延长。结论DTI所测s、PEP和Ts可敏感反映冠心病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异常;s还可反映心肌缺血损害的严重程度,有助于确定心梗部位。  相似文献   

12.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左心室心肌运动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1,他引:7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QTVI)技术观测正常人及室壁运动异常患者的左心室壁心肌收缩运动的特征 ,了解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及健康者相对应的左心室壁各节段的心肌运动速度的差异性 ,探讨这种技术在评价左心室心肌运动功能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QTVI技术对 2 7例健康者 (对照组 )及 2 1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 (异常组 )进行左心室壁各节段心肌运动速度的检测 ,记录其 3个运动速度波形 ,即收缩期S波和舒张期E波、A波 ,同时测定其相应点的时间速度积分 (S TVI)即位移的大小 ,将异常组与对照组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正常对照组左心室壁各节段心肌运动S波、E波和A波峰值速度在同一室壁从基底段到心尖段逐渐降低 ,其相应点的S TVI也逐渐降低。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可检出运动异常节段 ,其收缩期S波、舒张期E波峰值速度及S TVI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的相应节段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而A波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QTVI能定量测定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左心室异常节段心肌的运动速度 ,收缩期S波、舒张期E波及S TVI是评价左心室壁收缩功能的较好指标 ,QTVI对评价左心室局部心肌运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 (QTVI)评价正常人左、右心室间及左心室内各节段心肌同步性运动的价值。方法 获取标准心尖位左室长轴观、两腔观和四腔观 ,应用 QTVI获得 4 0例正常人右心室侧壁基底段及左心室各节段心肌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曲线 ,分别测量各节段自 QRS波起始至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的时限收缩期同步性指标 (Ts)和舒张期同步性指标 (Te)。结果 正常人左室内各节段心肌运动 Ts和 Te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右心室侧壁基底段心肌 Ts较左室 Ts延迟 2 7ms(P<0 .0 5 ) ,左右心室之间 Te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正常人左室内各节段心肌舒缩运动是同步的 ;右心室收缩稍晚于左心室 ,舒张运动两心室之间无差异。 QTVI可快速、无创、定量地评价心肌的同步性运动 ,为临床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4.
组织速度成像评价心肌运动协调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应用组织速度成像评价左心室各室壁之间和左室与右室之间在时间和方向上的同步和协调性。方法选择29例正常人,在组织速度成像模式下,应用心尖四腔观对右室基底段、室间隔基底段和侧壁基底段的时间速度曲线进行分析,评价右室与左室室间隔和侧壁心肌的同步运动;对左室室间隔、侧壁、下壁、前壁、前间隔和后壁基底段和中段的时间速度曲线进行分析,评价左室内心肌的同步运动。结果在快速射血起始时间、收缩达峰时间、R波至Sm终止时间、R波至快速充盈起始时间和R波至心房收缩终止时间左室各室壁基底段和中段,以及同一室壁基底段和中段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右室与侧壁之间的快速射血起始时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右室与室间隔之间的快速射血起始时间差异存在极显著性意义(P<0.001)。右室与室间隔、右室与侧壁在收缩达峰时间均差异存在极显著性意义(P<0.001)。在R波至Sm终止时间,R波至Em起始时间和R波至Am终止时间右室与左室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左室各室壁之间和左室与右室之间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心肌的运动方向保持一致。结论组织速度成像能同时显示同一心动周期不同室壁心肌运动的时间间期和运动方向,它不仅能评价左室内各室壁之间的同步运动,还能评估右室与左室之间的同步运动。组织速度成像能够无创、快速和实时评价心脏运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成像技术(QTVI)评价3支血管病变的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各时期纵向运动特点和在等容舒张期出现的收缩后收缩现象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30例心肌梗死患者(MI组)和30例无任何心脏疾患者(对照组)的左心室局部心肌,获得纵向上不同壁的基底段和中间段同步多普勒速度、时间速度积分曲线,测量其等容收缩期(IVC)、射血期(S)、等容舒张期(IVR)、快速充盈期(E)、心房收缩期(A)的峰值速度(VIC、VS、VIR、Vg、VA)和最大时间速度积分(TVImax)。结果 MI组纵向上心肌各节段运动峰值速度均较对照组下降,梗死节段更明显。等容舒张期多个节段出现的异常正向波提示收缩后收缩。此外,梗死组多个节段时间速度积分出现收缩期末和等容舒张期两个波峰,TVImax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 3支病变血管的心肌梗死患者收缩和舒张功能明显减低;等容舒张期的异常活动提示收缩后收缩,存在局部心肌的室壁运动异常;等容舒张期的VIR是局部心肌室壁运动异常和心肌缺血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研究犬心肌缺血前后等容收缩期运动频谱的变化。方法2 3条犬分为A、B两组 ,A组为开胸实验组 ,冠脉左旋支后壁分支结扎前、后分别记录左室后壁短轴方向组织多普勒运动频谱 ;B组为经胸实验组 ,手术结扎冠脉左旋支后壁分支 ,术前及术后 1周经胸记录左室后壁短轴方向组织多普勒运动频谱 ;对照分析正常与缺血室壁收缩期运动频谱。结果 A、B两组正常室壁收缩期频谱包括前向等容收缩波 (IVC1)、后向等容收缩波 (IVC2 )和射血波 (S)。结扎冠脉后IVC1、S峰值显著降低 ,持续时间显著缩短 (P <0 .0 5 ) ;IVC2 峰值显著增大 ,持续时间显著延长 (P <0 .0 5 )。结论 缺血心肌收缩期运动频谱发生了显著变化 ,等容收缩期的频谱改变有可能作为检测心肌功能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对正常右室心肌运动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应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PW-DTI)分析正常右室心肌舒缩运动的特点.方法通过PW-DTI记录39例健康成人右室游离壁各节段以及左室游离壁基底段的运动速度曲线.结果右室游离壁基底段收缩波运动速度最高,中间段次之,心尖段最慢.舒张波运动速度基底段与心尖段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段与中间段、心尖段与中间段差异不显著.右室游离壁基底段收缩波峰值速度高于左室(P<0.01),收缩波加速度低于左室(P<0.01),晚期舒张波峰值速度较左室为高(P<0.01),早期与晚期舒张波峰值速度比值较左室为低(P<0.05).结论 PW-DTI技术可以准确测定右室长轴运动的速度及时间指标,是一种无创性评价右室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应用组织多普勒观察缺血心肌等容收缩波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缺血心肌等容收缩波(isovolumetric contraction,IVC)幅度和时相的变化。方法:7只开胸犬,冠状动脉左旋支后壁分支结扎前、后分别录得左室后壁短轴方向等容收缩期组织多普勒(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运动频谱,并进行结扎前后对照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结扎前后比较,等容收缩波IVC,显著降低[(17.31&;#177;2.88),(6.01&;#177;3.25)cm/s,t&;gt;5&;#215;10^6 P&;lt;0.05],持续时间显著缩短[(31.77&;#177;14.69),(13.77&;#177;9.94)ms,t=3.01,P&;lt;0.05],IVC:波显著增高[(-0.53&;#177;11.37),(-17.44&;#177;4.92)cm/s,t=3.36,P&;lt;0.05],持续时间显著延长[(19.00&;#177;9.01),(59.09&;#177;11.99)ms,t=6.20,P&;lt;0.05]。结论:心肌供血状态的改变可以引起等容收缩波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用彩色室壁运动技术检测心内膜收缩速度进行心肌收缩速度评价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04-11/2005-0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受检者66名,均经体检、X线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健康。仪器采用。HP Sonos-5500型超声诊断仪,配有彩色室壁运动分析系统,选用2~4MHz频率融合探头。选取胸骨旁左室长轴、左室乳头肌短轴切面。利用M型超声和彩色室壁运动技术图像分别测量前间隔(基底段)、左室后壁(基底段)、前间隔(中段)、左室后壁(中段)的心肌收缩速度和心内膜收缩速度;并进行线性相关分析,P&;lt;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彩色室壁运动技术图像测算的前间隔(基底段)、左室后壁(基底段)、前间隔(中段)、左室后壁(中段)心内膜收缩速度分别为:(4.2&;#177;0.8),(4.0&;#177;0.7),(3.7&;#177;0.9),(4.5&;#177;1.0)cm/s,M型超声测得的前间隔(基底段)、左室后壁(基底段)、前间隔(中段)、左室后壁(中段)的心肌收缩速度分别为:(4.5&;#177;1.0),(4.1&;#177;0.8),(3.8&;#177;0.6),(4.6&;#177;1.1)cm/s,两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gt;0.9,P&;lt;0.05)。结论:利用彩色室壁运动技术检测心内膜收缩速度为准确、全面地评价心肌收缩速度提供了一种可靠实用的无创性手段,提高心功能的评价水平。  相似文献   

20.
彩色室壁运动技术定量评价陈旧心肌梗塞左室舒张功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应用彩色室壁运动技术(CK) 定量评价存在收缩功能异常的陈旧心肌梗塞患者的左室局部和整体舒张功能。方法: 19 例心肌梗塞患者 (左室射血分数: 34.9±5.89% ) 和21 例正常人进行了CK 检测, 同时记录二尖瓣血流频谱。CK 测量参数: 左室壁各节段全舒张期及前1/3 舒张期心内膜位移(DEM, 1/3DEM), 前1/3 舒张期心内膜位移分数 (1/3DEMF); 全舒张期、前1/3 及后2/3 舒张期心内膜位移平均速度 (VDEM, 1/3 VDEM , 2/3VDEM)。二尖瓣血流频谱主要记录1/3 充盈分数 (1/3FF)。根据二维定性方法对运动正常、运动减弱和运动消失三种室壁运动状态CK 测量。结果: 运动正常节段: DEM8.89±1.21m m , VDEM2.30±0.76cm /s; 运动减弱节段: DEM4.56±0.53m m , VDEM1.89±0.35cm /s; 运动消失节段: DEM2.13±0.45m m , VDEM0.95±0.07cm /s; 三种不同室壁运动状态间的DEM、VDEM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001)。运动正常节段的1/3VDEM 显著快于2/3VDEM (4.56±1.18cm /s vs 1.26±0.34cm /s, P< 0.0001); 运动减弱节段的1/3 VDEM 略快于2/3VDEM (2.14±0.66cm /s vs 1.76±0.47cm /s, P< 0.05); 而运动消失节段的1/3 VDEM显著低于2/3 VDEM (1.23±0.52cm /s vs 1.37±0.30cm /s, P<0.0001)。正常组的1/3FF和1/3DEMF (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