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满足实验室对一般氡测量仪器的刻度需要,设计了能够实现在脉冲模式、恒定模式和连续模式三种模式下自动控制、自动监测的氡测量刻度装置,并对装置进行了稳定性和可靠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为氡及其子体的研究以及其测量仪器的标定提供一个可调节、具有稳定氡浓度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一些设备研发或特定裂变核材料生产环境中,需使用大量中子探测器进行中子通量分布测量以确定生产状态,这一测量过程中,各中子探测器的相对效率尤为重要。为统一此类生产线的测量标准,并保证对目标对象测量的准确性,本文设计了一套长期用于同一生产线开展批量3He探测器相对效率标定的系统。通过对探测装置设计分析,结合后端多道分析器,开展3He探测器探测效率标定系统的理论模拟与实验验证,并对系统中由装置均匀性、多道死时间等产生的误差进行修正,为3He探测器在生产线上大批量使用、更换及维护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大功率非能动安全壳基准事故下的水流特征,采用和原型安全壳相同尺寸比例及切片形式,设计了椭球扇面试验台架装置和相应的测量系统以研究安全壳穹顶水膜覆盖率和延迟时间等关键参数与冷却水流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开发了大空间曲率表面的视频测量系统,通过电容探针及其三维可调节支架系统实现了本体各处的水膜厚度非接触式测量,并对关键测量系统进行了标定。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本体及回路设计合理可行,获得了水膜覆盖率和相对延迟时间随雷诺数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4.
朱良 《核动力工程》2019,40(3):150-154
核电厂卧式蒸汽发生器由于集流管深度大,传热管弯道多、弯曲半径小、管数多以及材料均匀特性差等特点,给传热管涡流检查带来难度。研发了一套卧式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涡流检测系统(C-SMART),包括机械定位驱动装置、控制系统和控制软件、涡流数据采集和分析软件等。系统具备快速精准定位、单管标定、高效等特点,实现对传热管涡流的自动检查,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高温应变片标定装置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高温应变片标定装置的设计.对该装置的设计背景、装置概况、基本技术参数以及关键技术的设计实现和该装置的特别之处进行了说明.设计的装置用于标定高温应变片长时间高温工作条件下的工作特性.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核电站部分阀门调试、维修、维护保养时手动启闭阀门劳动强度大、耗时长等问题,研制了阀门自动启闭装置,主要由动力源、传动模块、夹持模块、自固定模块构成。结合核级阀门特征参数,运用机械原理相关知识,进行了装置固定方案及传动方案设计;通过对自固定模块及传动模块的建模及有限元分析进行强度校核,确定设计尺寸完成装置加工并进行阀门启闭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应用于核级阀门的启闭时控制简单可靠,运行平稳,能够实现预期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上海光源(SSRF)刀片型X射线光束位置探测器(XBPM)的结构和原理,对XBPM系统标定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给出了标定的实测结果,对结果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求出标定比例系数.讨论了线性区间和测量精度的选取问题,在保证XBPM系统测量精度要求10 (m的前提下,适当选取线性范围±500 μm,标定误差可达到3.3 μm,光束绝对位置定位误差约为11 μm,光束相对位置测量误差约3 μm.  相似文献   

8.
工业CT系统中射线源的精确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工业CT系统射线源的精确定位,设计了射束中心位置测试专用装置,并开发了测试程序.利用该装置对两套工业CT系统进行了测试,修正了射线源的位置,精度达到士0.1mm.结果表明,利用该装置对射线源进行定位后,获取的图像质量有明显改善,并能够降低射线源位置调节机构的设计难度.  相似文献   

9.
通道式放射性监测系统的校准以活度响应为计量性能参数,校准装置由γ放射性系列参考源和自动移动与定位装置组成。γ放射性系列参考源涵盖低、中、高能核素,活度范围为10^4-10^7Bq,活度值的扩展不确定度≤4%;自动定位装置集成机械、微电子、自动控制、信息、传感测试等多种技术,能够在100 m范围内实现参考源的遥控移动、自动定位。  相似文献   

10.
为测试暗物质卫星塑闪阵列探测器的功能和性能指标,构建了塑闪阵列探测器地面标定系统,并研制了地面标定触发电路。该触发电路采用标准NIM插件,采用控制开关和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具有输入输出可控、输出脉冲宽度及间隔可调、输出延时小、逻辑功能易于更改等特点,适用于构建对输出脉冲信号有特殊要求的触发系统。经地面宇宙线和束流标定实验检验,研制的标定触发电路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压水堆乏燃料中间贮存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调研主要核电国家的压水堆核电站乏燃料中间贮存与处理现状,分析研究近年来在压水堆核电站乏燃料中间贮存方面的趋势,明确乏燃料干式贮存技术将是未来压水堆核电站乏燃料中间贮存的主流。结合我国压水堆核电站乏燃料的现状并对未来核电站乏燃料贮存与处理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MONK程序对MOX热室项目燃料贮存水池进行了核临界安全分析。针对给定的水池尺寸和燃料棒数量,确定燃料以分区方式贮存。选取国际公布的临界基准实验数据,验证并确定MONK程序计算分析类似物料形态时的偏倚和次临界限值,其次进行保守假设,确定贮存水池在正常及事故工况下其中子有效增殖因数,评价贮存水池的安全性。计算结果表明,贮存水池在最危险事故工况下,其最大中子增殖因数小于次临界限值,系统处于临界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3.
燃耗信任制的应用分析需要计算乏燃料系统的反应性,为了保证临界安全需要保证分析结果的包络性,为此需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燃耗因素对于分析结果的影响。采用SCALE程序包中的STARBUCS模块,通过对OECD/NEA发布的Phase-IA及Phase-IIA基准题的验证分析,研究了不同信任等级、堆芯运行参数等因子对乏燃料贮存系统临界安全的敏感性分析,并得出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压水堆乏燃料干式贮存的准备、运输和贮存三个工艺区域的设备设施、操作过程和环境及其潜在的危险因素的研究, 重点针对作用于干式贮存设施的临界安全、放射性物质的包容、衰变热的移除和辐射防护的影响因素开展分析, 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对策;同时总结了秦山第三核电厂重水堆乏燃料干式贮存实施过程安全操作和管理的经验。研究成果可为解决压水堆乏燃料干式贮存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有关安全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徐鸿 《核动力工程》1995,16(4):353-357
高储存密度乏核燃料组件储架可以在不改变已有燃料储存水池的条件下,把储存乏核燃料组件的能力提高一倍左右。在核电站建设中推广这种先进的储架结构可以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本文讨论这种储架的技术背景、结构特点以及设计与分析的内容与要求。  相似文献   

16.
由于高通量工程试验堆(HFETR)乏燃料元件密集贮存的必要性和急迫性,用3个程序(FG2DB、CELL、CITAION)做了临界计算,对密集贮存的乏燃料元件的剩余释热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不锈钢管式密集贮存架有足够的监界安全裕度和剩余释热裕度,如果采用燃耗信任制,密集贮存架的容量还可进一步增大50%。  相似文献   

17.
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超单元分析技术,建立乏燃料贮存格架整池超单元模型,对格架地震响应进行更精确的多自由度模拟。考虑了格架间流-固耦合影响,对整池格架进行非线性时程抗震分析,获得了格架的跳起位移、碰撞加速度、滑移位移等计算结果,并将超单元模型抗震分析结果扩展到格架详细模型,得到格架地震下的变形和应力。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超单元分析建模的技术方法显著提高了分析效率,格架响应计算也更为精确,可用于乏燃料贮存格架的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18.
以CASTOR 1000/19干式贮存容器装载田湾核电站六角形乏燃料组件为例,研究六角形乏燃料干式贮存的临界安全问题。基于新燃料假设,应用MONK9A程序对贮存容器满装载乏燃料进行不同工况下keff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正常工况下,keff远小于临界安全限值,是临界安全的;事故工况下,当235U富集度大于3.15%时,系统存在临界安全风险,须减少乏燃料装载量来确保临界安全。考虑燃耗信任制后,采用相同的模型计算得出贮存容器满装载的参考装载曲线,按此曲线要求装载能确保所有工况下的系统临界安全。采用燃耗信任制技术提高了贮存容器的利用率。该研究可为田湾核电站采用乏燃料干式贮存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徐勇  黄永林 《核动力工程》1994,15(6):529-532
本文结合200MW供热堆的结构特点,介绍了供堆的乏燃料贮存方式,并讨论这一贮存方式所带来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乏燃料贮存格架是储存乏燃料组件的重要设备。在地震载荷下,其响应是非线性的,可能产生滑移、颠覆等。发生地震时,存在于格架间隙内的流体耗散了结构的能量,保证了格架的完整性。本文使用3/10缩比模型,利用CFD软件Fluent进行了乏燃料贮存格架2D瞬态分析。计算过程中利用动网格方法模拟格架强迫振动,并进行了参数不确定性分析。利用CFD瞬态流体力分别获得了双Ⅱ区、双Ⅰ区格架附加质量矩阵。利用同轴圆柱体附加质量的计算解与解析解进行对比验证,证明了本文计算方法的准确性。本文计算所得的附加质量矩阵可为乏燃料贮存格架结构动态软件提供流固耦合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