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俄罗斯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属于典型高纬度寒区,是世界地下水溢流积冰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布鲁斯位于萨哈共和国汉加拉斯基区东部,是地下水溢流积冰现象的代表性区域。在实地勘测的基础上,采用Geo-studio软件结合气象数据对不同时期山谷边坡的温度场、渗流场的分布特征进行耦合模拟并分析其对地下水溢流积冰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长达192 d稳定的负温环境,使得边坡内部过水通道温度环境维持地下水接近冻结-未冻结的临界状态,有效地提高了其溢流到地表(或积冰体表面)后的冻结效率。坡体外部最低可达-43℃的超低温度,也为其冻结提供了足够的冷量。(2)寒武纪碳酸盐岩的强风化带是坡体内为溢流积冰供水的主要过水通道,其地下水渗流速度最高可达1.23 m/d,较其他岩层水流速率(一般不超过0.05 m/d)明显加快。(3)同时充足的地下水补给为地下水溢流积冰的形成提供物质条件,形成较高的地下水水位为地下水渗流提供驱动力。本研究可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地下水溢流积冰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淮北平原地下水三氮浓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103个样品进行三氮及其他相关指标测定分析,揭示该区三氮的空间分布规律、来源及形成机理,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三氮浓度逐年增大,并与其水位埋深呈负相关关系,丰水期的三氮浓度明显大于枯水期。农业含氮肥料的过量使用和流失是导致该区三氮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此外,三氮浓度还受到包气带的厚度大小的影响,pH值的变化范围、溶解氧浓度的高低也影响着三氮的转化方向和速度,高浓度的Fe2+是导致局部NO2--N严重超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合流制溢流初期冲刷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合流制溢流(CSO)水质水量变化及初期冲刷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降雨条件、管道系统特征、管道沉积物及截流设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CSO水质水量变化随机且复杂,每个管道系统在不同降雨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冲刷规律都可能不同;合流制系统汇水面积较大、管网拓扑结构复杂、管道沉积物较多、设置截流设施等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CSO的初期冲刷;在不少情况下,甚至不存在初期冲刷现象。因此,CSO污染控制不能简单基于初期冲刷存在的假设,而应基于对本区域CSO的监测与研究,或通过科学地把握CSO冲刷规律的本质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4.
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咸阳试验区地下水位随降水等主要气候因素变化的关系研究。研究表明,地下水位埋深较小、开采量较小时,气候因素变化与地下水位变化的关系密切;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开采量较大时,二者关联性较差。人类长期不断增加地下水开采,是导致试验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可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论证石马川河溢流堰建设产生的不利情况,基于3个溢流堰建设情况和过洪能力及影响范围,在分析石马川河水文特性的基础上,采用勘察和调查法,对溢流堰建设对河道行洪、河势、河道冲刷、防汛抢险和第三人水合法事权益等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工程影响防治措施,为河道行洪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朝阳市2006-2020年地下水资源数据,深入探讨了近15年朝阳市地下水资源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年际上朝阳市近15年地下水资源量变化不大,开采利用的地下水量占总供水量之比逐年减小,有效缓解了超采漏斗现象;构建的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准确地反映了地下水开采供给量、降水量、地下水资源量间的换算关系.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通州区第四系地下水氟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用水中氟浓度超标是导致地方性氟中毒疾病的主要因素。北京市通州区城镇及农村生活用水主要以地下水为主。通过水质资料综合分析,施工探采结合井及水质专项调查,开展了地下水中氟分布规律的研究,找到了氟在地下水中空间的分布规律,并简单分析了氟浓度超标的原因,为通州区今后水井的施工工艺选择提供了技术及理论支持,并为研究治理地下水中氟浓度超标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西易杰旺露天煤矿概况,分析了该矿地下含水层及隔水层的地质情况,根据露天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机理,对该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减少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影响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接触氧化除铁影响因素与速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试验深入探讨了溶解氧、滤速和pH对滤池接触氧化除铁效果的影响 ,分析、比较了在不同pH条件下沿滤层深度接触氧化除铁的速率 ,求出在 pH为 6 6 5 ,滤速为 8m/h ,DO为 6 5mg/L时 ,试验滤层接触氧化除铁活性系数 β。  相似文献   

10.
以吉林市城区为研究区,通过对分布于区内的6个取样点的总氮浓度进行研究,讨论了研究区总氮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了引起总氮浓度的随时空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得出总氮的浓度分布与变化主要受工农业生产及人为因素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世界各国实际震害资料的搜集整理,综合分析得出地下洞室地震破坏形式有山体边坡破坏造成的结构破坏、洞口塌方、洞室横断面错动破坏、沿相交断层产生较大位移、围岩剥落、支护或衬砌扰动或变形等。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分析地下洞室震害程度影响因素。计算结果表明地震烈度越高,洞室越易遭受破坏;圆形洞室动力稳定性较好;建在均匀、坚硬的岩石中的地下洞室不易遭受地震破坏;地下洞室所处区域地应力越大,其位移动力响应值较小;地下洞室衬砌刚度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加大震害程度;洞室出口段容易遭受地震破坏。  相似文献   

12.
丁志立  邹宁  王政祥 《人民长江》2008,39(17):73-75
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根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并结合水资源流域(水系)分区,将长江流域划分640个地下水均衡计算区,对1980~2000年为代表的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评价.在各均衡计算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确定各水资源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对长江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分布及特征作了较全面分析,为促进长江流域水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量提供了详实的基础分析资料.  相似文献   

13.
探讨淮河流域主要农作物水足迹,可以为地区农业用水结构及改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以淮河流域5个省份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了2000-2017年小麦、稻谷、玉米、大豆、油料的蓝、绿、灰水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通径分析方法探究影响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的因素。结果表明:大豆的水足迹最大,水足迹大小与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呈负相关;年际变化方面,小麦、稻谷、玉米、油料总水足迹整体呈减小趋势,大豆总水足迹表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空间分布方面,安徽、河南省的总水足迹居于前位,且水足迹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聚集性,总体上中间高四周低;此外,对淮河流域农作物水足迹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氮肥施用量、平均气温和年降雨量。  相似文献   

14.
丁志立  邹宁  王政祥 《人民长江》2008,39(17):76-78
根据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结合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水资源流域(水系)分区,对西南诸河6个二级水资源综合规划分区、14个三级水资源综合规划分区、若干个地下水均衡计算区,以1980~2000年为代表的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评价.在各均衡计算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确定各水资源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同时对西南诸河地下水资源量分布及特征作了全面分析;为西南诸河水生态良性循环、地下水资源量开发利用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地下河天窗水位变化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地下河流域内平山天窗水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水位变化规律,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人工神经网络及两种方法的结合建立了高水位阶段水位半日预测模型,对各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窗水位变化划分为枯水位、开采-恢复、高水位3个阶段;高水位阶段天窗水位主要受前半日内的降雨及前半日时的水位影响;偏最小二乘回归是进行天窗水位预测的合适方法。该研究有助于岩溶地区水循环规律的认识及地下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系统协同度,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指数都呈显著上升趋势,社会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水资源发展速度;黄河流域整体处于轻度协同状态,且水资源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的协同度较理想,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山西的协同度水平偏低;每10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地表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以及技术市场成交额对协同发展存在正向影响,城镇化率对协同发展暂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水温分层作为影响库区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影响下泄水温的主要因素包括:坝前水温梯度、取水水头、取水流量、取水口宽度、温跃层厚度、重力加速度等。通过量纲分析法,基于π定理尝试建立了溢流式分层取水下泄水温估算模型。采用SAS 9.3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提出了下泄水温估算方程,相关系数达到95.6%。研究结果表明,水温梯度项为下泄水温估算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取水水头项,最后为流量项;随着坝前水温温跃层强度增大,下泄水温升高,且强度越大,对下泄水温的影响越显著;下泄水温随取水水头的增加而降低,下泄水温降低幅度明显小于取水水头变幅;当取水流量逐渐增大时,下泄水温逐渐升高,但取水流量大于临界值时,下泄水温转而表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在本文研究范围内,估算方程可以用于较好地预测下泄水温,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的相关系数为99.4%。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强对成都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划与管理,运用水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分析成都市2000-2016年水生态足迹变化,并基于LMDI分解法分析成都市水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成都市水资源总量生态足迹逐年增大,2012年以后略有下降;农业用水在整个用水结构中占比最高,生态足迹最高;其次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占比。成都市2000-2016年水生态承载力先增大后降低,水生态盈余(赤字)逐年增大,万元GDP水生态足迹逐年下降,水资源负载指数逐年提高。说明成都市水资源利用程度高、利用效率高,但开发潜力小,水资源供给压力依然巨大。从影响因素的结构性分析来看,经济因素发挥主导作用,结构因素的抑制作用还未显现,人口因素的促进作用不够显著,技术因素的抑制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量化冬小麦对水资源的消耗、合理利用区域水资源,基于彭曼公式、日尺度土壤水量平衡与通径分析法核算了1958—2016年海河流域冬小麦水足迹,分析了气象、农业生产投入因素对冬小麦水足迹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冬小麦多年平均总水足迹为239. 6亿m3,平均水足迹为1 840 m3/t;海河流域冬小麦水足迹呈整体下降趋势,空间上京津地区最高,山西次之,山东、河南地区最低;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折纯量对冬小麦水足迹直接影响最大;气象因素主要通过农业生产投入因素对冬小麦水足迹产生影响。可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方式降低冬小麦水足迹,京津等灰水足迹较高的地区应减少施肥。  相似文献   

20.
水分利用效率(WUE)是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基础,是评价植被生长条件的重要生态指标。为了揭示玛纳斯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WUE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植被类型WUE的差异,探讨影响WUE的驱动因子,基于MODIS数据估算了2001-2019年玛纳斯河流域水分利用效率,利用变异系数、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结合M-K显著性检验以及Hurst指数分析了研究区植被WUE时空变化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WUE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1-2019年玛纳斯河流域WUE在0.74~1.08 g/(mm·m2)之间,WUE多年平均值为0.88 g/(mm·m2),整体表现为波动降低趋势,降幅为6.82%。流域WUE空间差异显著,呈现中部和北部高、南部低以及中游高、上游和下游低的分布格局。研究区各植被类型中林地WUE平均值较高,其中针叶林的平均WUE最高,为1.52 g/(mm·m2);其次为阔叶林,WUE平均为1.29 g/(mm·m2)。研究区WUE主要驱动因子为CO2、土壤湿度、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和饱和水汽压差。与单因子相比,多因子相互作用对研究区WUE的影响更明显。双因子交互探测均呈显著增强关系,解释力均在60%以上,其中CO2与土壤湿度的交互作用解释力最高,达到90.3%。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农业高效生产、水资源优化管理及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