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左主干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147例左主干病变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行左主干病变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7例,69例有心肌梗死史,其中55例为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手术。133例有不稳定心绞痛,3支病变12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55.6%,其中射血分数小于30%者7例。结果所有病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端吻合口数目为3.33个,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2例。手术死亡3例,均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其余并发症的发生与非左主干病变组无差异。结论左主干病变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左主干病变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峰  陈彧  陈生龙  徐东  王新生  江龙 《北京医学》2003,25(2):115-117
目的 总结 14 3例左主干 (LM)病变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经验体会。方法  1999年 9月至 2 0 0 2年 4月 ,行左主干病变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4 3例 ,69例有心肌梗死史 ,其中 2 5例为心肌梗死后 1个月内手术 ,12 3例有不稳定心绞痛 ,二次手术 4例 ,三支病变 11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 (5 6.4± 13 .8) % ,其中射血分数 <3 0 %者 13例。结果 所有病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急诊手术 4 4例 ,选择性手术 99例。远端吻合口数目为 3 .3 4± 0 .85个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17例。手术死亡 3例 ,均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其余并发症的发生与非左主干病变组无差别。结论 左主干病变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81例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特点与技术方法.方法选择2000年3月至2002年4月行急诊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81例,其中有介入治疗史者19例,不稳定心绞痛68例,左主干病变48例.左心室射血分数(53.2±15.8)%,合并心源性休克9例.所有病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和非急性心肌梗死组(non-AMI组).AMI组有介入治疗史者的比例和NYHA分级达到Ⅲ级以上者的比例明显高于non-AMI组,而射血分数平均值低于non-AMI组(P<0.05).结果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9例,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手术8例,体外循环低温室颤下手术4例.AMI组使用体外循环的比例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比例明显多于non-AMI组(P<0.05),而使用动脉桥的比例少于non-AMI组(P<0.05).AMI组住院死亡率达19.2%,明显高于non-AMI组的3.6%(P<0.05).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风险较大,技术水平要求高,死亡率与是否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自2000年9月至2003年12月对66例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平均年龄63.35岁。其中孤立左主干病变的患者占4.92%,合并1、2、3支以上病变分别占16.39%、21.31%、49.18%、8.2%。左室射血分数≤30%6例。3例因术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射搏(IABP)外科手术再血管化。65倒应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搭桥技术;术中改为体外循环1例。结果平均术前住院时间21d。搭桥平均3.08个。死亡2例,死亡率3.08%。结论尽管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是预示冠脉搭桥术后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现在仍是其治疗的第一选择,且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LABP支持术后左室功能的恢复起决定性作用。性别、冠脉优势情况、右冠脉的狭窄程度、左冠脉的侧支循环和左室功能与术后死亡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整理并分析2003年5月~2006年2月148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其中陈旧性心肌梗塞71例,三支病变110例,左主干病变58例,急诊及亚急诊手术18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4例。平均移植桥血管3.12±0.66支,采用左乳内动脉147例,选用桡动脉为桥血管48例。术后心绞痛均消失,心脏功能改善。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取得满意手术效果的关键是把握手术适应证、术中配合、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左主干病变施行急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指征与方法。方法 总结157例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特点与近期疗效,分为急症手术组(48例)和择期手术组(109例),进行对比分析。急症手术指征包括:左主干病变狭窄>90%,左主干病变在70%-90%之间合并不稳定心绞痛。急症手术组中,急性心肌梗死1周内的比例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组(P<0.05)。结果 急症手术组非体外循环手术的比例达到91.7%,与择期手术组无差别;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比例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组,术后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比例明显低于择期手术组(P<0.05)。总住院死亡率为1.9%,急症手术组死亡3例(6.3%),择期手术组无死亡病例,死亡原因多与术前左心室功能低有关。随访中急症手术组院外死亡1例。结论 对于左主干病变的急症手术指征仍然存在不同理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左主干病变的急症手术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严重左主干狭窄伴三支血管病变严重狭窄患者的手术时机及方法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3月对严重左主干病变伴三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96例。其中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276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20例。60岁以上者172例(58.1%)。术前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患者246例(83.10%),包括瓣膜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室壁瘤、脑梗死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3.85±0.6)支,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281例(95.10%)。围术期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32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7例(2.36%),其中低心排综合征1例、心室纤颤2例、脑岀血1例、消化道岀血1例、肾功能衰竭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术后并发症26例(8.78%),其中低心排量综合征8例、心室纤颤4例、呼吸衰竭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心包压塞2例、肾功能衰竭2例、消化道出血2例及脑岀血2例。212例(71.62%)患者随访2-84个月,3例死亡(1.01%),2例与心脏病有关。结论严重左主干伴三支血管严重狭窄高危患者在体外循环下手术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左心功能低下者预先置入IABP可使CABG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降低,改善了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陈彧  王新生  陈生龙  万峰 《北京医学》2006,28(10):583-586
目的 总结1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完全闭塞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11例左主干完全闭塞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占同期冠心病手术总量的0.7%.患者平均年龄60.0岁.11例急性左主干闭塞4例,术前均处于心源性休克状态,包括心肺复苏术2例;慢性左主干闭塞7例,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为43.3%.合并右冠状动脉严重病变者8例,右-左侧支循环不佳者6例.抢救性手术4例,急诊手术3例,限期手术4例.结果 8例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实施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端吻合口数目为(3.1±0.7)个,使用动脉桥6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6例,术中安装左心室辅助装置1例,体外膜式氧合1例.5例死亡者中3例是抢救性手术,其中2例死于泵功能衰竭,1例死于左心室辅助装置致命性大出血;另2例术前射血分数为30%,分别于术后5d和7d时死于室颤.存活的6例患者随访1~54个月,无远期死亡者.结论 左冠状动脉主干完全闭塞具有比较高的手术风险和病死率,尤其是急性左主干闭塞造成的循环衰竭状态实施外科抢救性手术,对外科医师是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0年1月我院心血管外科同一治疗组收治并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例(治疗组),其中女性5例,男性38例,年龄(62.40±9.14)岁,左主干病变20例(46.5%),多支病变23例(5...  相似文献   

10.
江汝健  付立  李勇  陈有东 《四川医学》2007,28(12):1375-1376
目的 总结9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经验。方法 2002年4月~2007年4月,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冠心病91例,男83例,女8例,年龄36~80岁,其中二支血管病变13例,三支血管病变78例,合并左主干病变15例,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搭桥4支,67例搭桥3支,16例搭桥2支。89例应用左乳内动脉吻合前降支,15例应用桡动脉吻合后降支,其余均采用大隐静脉吻合。8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结果 全组91例共行冠脉搭桥265支,平均2.91支/人,全组死亡1例,全组无出血和脑部并发症发生。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避免体外循环的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与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OPCAB)术中中转体外循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接受OPCAB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中转体外循环。采用不同形式的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各备选危险因素经单因素分析法的筛选,对符合条件的8个术前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3周内、左主干狭窄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构成危险因素,其OR分别是18.25,1.029,0.913。结论:OPCAB中转体外循环(ONCAB)相关因素复杂多变,急性心肌梗死内3周、LVEF、左主干狭窄度构成中转的危险因素。但该结果尚有待于大规模多中心的综合评价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2002~2008年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冠心病左主干患者远期桥血管通畅率。 方法 2002~2008年冠心病左主干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73例,男性57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65.7±8.1岁。包括心肌梗死31例、左心室室壁瘤11例,合并瓣膜病变4例,术前使用主动脉气囊反搏(IABP)5例。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置换术共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并左心室成形术共6例,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65例,非体外循环手术8例。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大隐静脉与靶血管吻合,静脉吻合口超过两个(含)时做序贯吻合。术后随访行冠状动脉64-CT或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桥血管通畅率。 结果 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2.7%),死因分别为恶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衰竭。痊愈出院71例,随访患者53例,失访18例,随访率74.6%,随访时间4个月~11年,平均随访时间73.2±30.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8例,其中3例为心源性死亡,心源性病死率5.7%,余者为其他疾病死亡。10例再发心绞痛,2例心肌梗死,2例脑梗死。 39例患者行桥血管CT或造影,动脉桥通畅率97.4%,静脉桥通畅率82.8%。 结论 冠心病左主干患者病情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有效改善冠脉血运,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高春宇  栗春 《吉林医学》2007,28(1):80-80,82
目的:总结6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06年11月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60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全组男52例,女8例,平均年龄(52.31±8.12)岁;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23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41例,合并高血压29例,糖尿病18例,左室室壁瘤3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0.52±0.17)。6例行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其中2例同时行左室室壁瘤切除术。9例行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5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其中2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急诊手术3例。结果:全组共行左乳内动脉桥吻合59支,桡动脉桥4支,大隐静脉桥94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6例。住院死亡3例,57例10~18d痊愈出院。结论:OPCAB与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体外循环准备是OPCAB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IABP对于衰竭的心脏是一种强有力的辅助措施,疗效优于目前应用的任何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术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可行性。方法  10例高危因素患者术前选择性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 ,其中 70岁以上者 3例 ,急性心肌梗死 4例 ,3支血管严重病变 10例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17%~ 3 0 %6例 ,心脏明显扩大LVDd >65mm 2例 ,均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结果 无手术死亡 ,无IABP并发症 ,术后低心排综合征 3例 ,均治愈出院。与同期术前无IABP辅助的高危因素患者相比 ,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高危的OPCAB病例术前应用IABP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高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的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300例高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采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200例以及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组100例,对术后5年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术后两组血管内超声结果、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明显提升(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组再次血运重建率、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卒中发生率低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非致死性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数值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长期预后比较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取得的效果优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但卒中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分析 8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 30d内进行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方法 :88例中包括PTCA史18例 ,溶栓治疗后 12例 ,梗死后心绞痛 2 6例 ,心源性休克 9例 ,左主干病变 2 5例。其中急诊手术 2 6例。结果 :采用非体外循环法 75例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 13例 ,平均旁路移植血管数 (3.4± 0 .9)支 ,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14例。住院死亡 5例 ,均为心源性休克下进行的急诊手术。术后早期急性左心衰 4例 ,室上性心动过速 6例 ,频发室性早搏 6例 ,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搏治疗 2例 ,药物治疗好转。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 30d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必要而可行的 ,选用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的手术方法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选自1998-03~2004-10间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平均年龄63.1岁。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其中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2.95个。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1998年3月~2004年10月,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平均年龄63.1岁。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其中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2.95。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实施OPCAB要求具备独特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1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患者施行麻醉,通过观察,较之体外循环下麻醉具有苏醒快、恢复快、早拔管、对机体刺激小等优点。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10例,女6例;年龄≥60岁14例(88%),术前心功能Ⅲ级以下12例(75%),左室射血分数(EF)<0.4者12例(75%),冠状动脉病变≥3支者11例(69%),有心肌梗死病史9例(56%),并发高血压9例(56%),并发瓣膜病5例(31%),有室性心律失常4例(25%)。1.2 方法 手术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旁路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告13例冠状动脉旁路术的临床体会。方法 体外循环下手术9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手术4例,其中3例同期行心肌激光血运重建术,单支病变2例、双支病变3例、三支病变7例、左主干病变1例。平均每例搭桥2.3支。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心绞痛消失11例,减轻2例。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术是安全的手术,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术可减少术后输血及并发症,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