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胃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机制及诊疗.方法 对30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胃瘫综合征发生率5.3%,均发生在术后6~8d,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结论 毕Ⅱ式吻合是胃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上消化道造影、胃镜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 ;采用非手术方法 包括心理治疗、营养支持、适当应用胃动力药物等可以恢复,红霉素可作为治疗胃瘫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
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综合征(functional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syndrome,FDGES)是指发生于手术后、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基础、以原发性胃动力不足致排空障碍为特征的一系列胃肠道功能紊乱综合征,亦称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本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术后患者机体的康复,对其精神、心理均会造成恶劣影响、降低生存质量.虽然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属于自愈性并发症,但持续时间较长, 多数在2~4周内恢复,个别可持续6周[1],精心的护理对促进疾病痊愈、减少其他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地区格林-巴利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4例中国北方急性驰缓性瘫综合征患者进行连续临床观察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测定,发现41例有脱髓鞘,占93.2%,其中31例以脱髓鞘为主,7例合并可疑轴索损害,3例合并轴索损害;另外的3例中,2例为可疑轴索损害,1例以轴索损害为主。认为1991年夏季在中国北方发生的急性软瘫综合征是以脱髓鞘为主的GBS。而将病名改为“中国软瘫综合征”或“急性运动轴索神经病”是不适当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北方地区格林—巴利综合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44例中国北方急性驰缓性瘫综合征患者进行连续临床观察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测定,发现41例有脱髓鞘,占93.2%,其中31例以脱髓鞘为主,7例合并可疑轴索损害,3例合并轴索损害;另外的3例中,2例为可疑轴索损害,1例以轴索损害为主。认为1991年夏季在中国北方发生的急性软瘫综合征是以脱髓鞘为主的GBS。而将病改为“中国软瘫综合征”或“急性运动轴索神经病”是不适当的。  相似文献   

5.
肝性脑-脊髓病双下肢软瘫1例陕西省咸阳市第二医院安东均郭申林报道男性,33岁。因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脾切除及门腔静脉分流术,术后5周发生肝性脑病,住院42天治愈出院。术后9个月感双下肢活动无力渐加重至不能行走,就诊于他院,按“周期性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成人烟雾病颞浅动脉(STA)-大脑中动脉(MCA)分流术联合颞肌贴敷术(EMS)后脑出血和高灌注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125例成人烟雾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TA-MCA分流术联合EMS治疗。结果 术后发生高灌注综合征10例(7.04%),术后发生脑出血7例(4.93%)。发病早期(发病≤90 d)进行手术具有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P<0.05)。术后发生高灌注综合征10例中,发生脑出血6例(60.0%);术后未发生高灌注综合征132例,发生脑出血1例(0.8%);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成人烟雾病,晚期(发病后>90 d)进行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后高灌注综合征与术后脑出血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是一种胃排空延缓的疾病,泛指无机械性肠梗阻存在时,禁食一夜后胃内仍有食物残留,胃动力学检查显示胃动力障碍和胃排空延迟。其典型临床表现为恶心、早饱、餐后腹胀、厌食、暖气、体质量减轻等。其发生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及胃肠道激素调控平衡有关。多数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早期胃部症状较轻或无胃部症状,体格检查也可无特殊异常发现,因此容易漏诊。症状严重者如不积极治疗,极易导致酮症。现代医学对此症主要给予胃肠动力剂,药用西沙比利等。笔者近年来运用枳术丸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G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的91例伴随有食后饱胀、恶心、厌食、上腹不适、早饱、暖气、上腹痛、便秘等不同程度的胃轻瘫临床表现患者,随机分为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组48例和与多潘立酮治疗组43例,对改善DGP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48例中,显效13例,有效3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58%;对照组43例中,显效6例,有效2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63.79%,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枸橼酸莫沙必利是改善DGP临床症状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65%患者会出现非感染性的肺部并发症,这与使用免疫抑制剂引起的免疫缺陷、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因素有关,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最为常见。结合相关文献,对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进行分析。3例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顺利重建,2例未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发生II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5,6,6个月发生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经治疗后病情仍有反复;3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9,7,11个月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给予免疫抑制剂、静脉免疫球蛋白、阿奇霉素及局部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及布地奈德吸入治疗,2例在治疗4周后病情有所改善,另1例病情无改善。提示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后部矢状窦旁脑膜瘤导致静脉窦闭塞后静脉代偿特点以及全切除肿瘤的手术要点。方法 分析15例中、后部上矢状窦完全闭塞的窦旁脑膜瘤的脑血管造影表现,探讨其静脉回流代偿的形式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 静脉回流代偿的形式有三种:(1)皮层浅静脉端-端吻合,主要流向侧裂、Labbe静脉;(2)脑膜静脉流向蝶顶窦、海绵窦;(3)板障静脉流向头皮。本组肿瘤全切除1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三肢瘫1例,双下肢瘫1例,高颅压、失明1例。结论 术前仔细研究血管造影上静脉回流代偿的形式,有助于术中加强对其保护,减少全切除肿瘤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3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均经DSA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支架置入,治疗前责任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78.8±10.7)%,治疗后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11.6±7.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9例患者出现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有3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无1例发生脑梗死;术后随访6~12月,无颈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的发生,未见TIA及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低钠血症临床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低钠血症(HN)的原因、发生情况、干预方法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首次发病的急性期SAH病人190例,测定血清钠,对发生HN患者分析其病因并给予不同的处理。结果SAH后HN占同期原发性SAH的45.3%;并发HN者死亡率、脑血管痉挛(CVS)和继发性脑梗死、脑积水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血钠正常者(P〈0.05);本组总死亡率为17.8%,低于文献报道。结论SAH后HN发生率很高;是预后差的危险因素;且与CVS、脑积水关系密切;其原因为脑性盐耗竭综合征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应针对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孤立性颞角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侧脑室三角区及其周围肿瘤术后继发孤立性颞角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均行手术全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示多形性黄色瘤样星形细胞瘤(WHO分级Ⅱ级)1例,表皮样囊肿1例,胶质母细胞瘤(WHO分级Ⅳ级)1例。术后3例均发生孤立性颞角综合征,均保守治疗,随访3~18个月,颞角积水均不同程度扩大,但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 孤立性颞角综合征是侧脑室三角区及其周围肿瘤术后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通过保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0mmaya囊在去骨瓣减压术后切口疝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切口疝的患者行侧脑室穿刺-0mmaya囊皮下放置,然后经皮穿刺外引流脑脊液。结果38例患者切口疝均在1周内完全复位,术后并发脑积水6例,并发硬膜下积液3例。治疗后,38例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均明显改善,其中30例患者肌力恢复正常,2例重瘫,4N轻瘫,2例轻度运动性失语。结论侧脑室穿刺-0mmaya囊皮下放置,然后经皮穿刺引流脑脊液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其手术创伤小,经皮穿刺持续引流时间长,便于护理,对预防和治疗切口疝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不同年龄组急性偏瘫伴随症状和病因的关系。方法 对2007-2009年本院收治的31例急性偏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儿中,<1岁5例,>1~3岁12例,>3~6岁儿童4例,>6岁年长儿10例。主要伴随症状:惊厥21例、发热12例、意识障碍10例。急性偏瘫的主要病因:①脑血管病10例:其中脑血管畸形4例(幼儿3例、学龄儿1例)、外伤性脑梗死2例(学龄前)、合并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例;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9例(<1岁4例);③先天代谢性缺陷病5例(均为年长儿);④偏侧惊厥偏瘫综合征/偏侧惊厥偏瘫癫痫综合征(hemiconvulsion-hemiplegia/hemiconvulsion-hemiplegia-epilepsy syndrome,HH/HHE)4例;交替性偏瘫2例;⑤其他:维生素K1缺乏性颅内出血、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和脑干肿瘤各1例。结论 ①小儿急性偏瘫病因繁多,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其中1~3岁所占比例最大;②偏瘫主要伴随症状有惊厥、发热、意识障碍;伴随症状不同其病因各异;③婴幼儿主要病因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中外伤性脑梗死和脑血管畸形并不少见;先天性代谢缺陷病是年长儿偏瘫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病因和处理方法。方法:所有患均在伤后1-6小时或术后24小时内行头颅CT或MR检查,证实有脑梗死灶存在。32例病人伴有其他部位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有2例脑疝形成行急诊手术。本组患梗死部位;单侧基底节区26例,双侧基底节区5例,颞枕部6例,颞叶3例。结果:经治疗后痊愈20例,3例死亡,偏瘫17例,经瘫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有10例恢复。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多见于基底节区^[1-2],亦有其他部位梗死的报道^[3-6]分析发生脑梗死的原因:(1)解剖因素,(2)外伤后的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意识障碍的原因和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纯药物、侧脑室前角穿刺、去骨瓣减压治疗36例Wallenberg综合征意识障碍患者,比较其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其临床、头部影像学、治疗有效率、病死率;侧脑室前角穿刺组测侧脑室压力。结果Wallenberg综合征小脑梗死后水肿,第四脑室闭塞致急性幕上积水,颅内压明显升高,大脑缺血缺氧是其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与单纯药物治疗组比较,侧脑室前角穿刺组、去骨瓣减压组患者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缩短(P〈0.05),有效率提高(P〈0.05);与去骨瓣减压组比较,侧脑室前角穿刺组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缩短(P〈0.05)。侧脑室前角穿刺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和去骨瓣减压组。结论急性幕上积水是Wallenberg综合征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侧脑室前角穿刺、去骨瓣减压可以促进Wallenberg综合征意识障碍恢复;侧脑室前角穿刺能减少其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肾移植患者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发病率高,肺是常见的靶器官。回顾性分析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的病原体检出情况及治疗转归。 方法:①收集2003-10/2007-05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收治的45例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资料,44例为尸体供肾,1例为活体亲属供肾。②采用降阶梯综合疗法治疗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检验患者体液、分泌物中的致病病原菌,对症治疗;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免疫治疗方案;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持续大量应用免疫球蛋白提高抗感染能力;应用乌司他丁稳定溶酶体膜;使用血必净抗内毒素。 结果:①45例患者中感染发生在术后2个月内者占33 %(14/45),发生在术后2~4个月者占47%(21/45),发生在术后4~6个月者占13%(6/45),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上者占9%(4/45)。②检出细菌46例次(48.4%),主要为G-性菌;真菌感染20例次(21.1%);其他感染29例次(30.5%),包括巨细胞病毒28例次及结核分枝杆菌1例次。③45例患者中22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放弃治疗,其余39例中32例经积极抢救治愈,7例死亡。 结论: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多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病原体呈多样性。早期发现病原体,综合治疗,及时调整免疫治疗方案,加强全身支持,使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细胞膜稳定药物及抗内毒素药物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血管病心律失常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急性脑血管病患并发心律失常情况,分析QTc间期与心律失常关系。方法用TCL-98-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仪对82例脑血管病住院患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率、类型及其与脑卒中的关系。结果82例(100%)均发生心律失常;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20例,52例(63.41%)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致命性室心律失常42例次;同一病例发生两种及两种以上心律失常的患共22例(26.83%);27例患长QT间期综合征(LQTS)患,25例(92.59%)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心律失常发生率非常高,特别是严重心律失常;建议在治疗原发病同时,常规做动态心电图检查或心电监护,特别是出现长QT间期综合征时,加强对心律失常的诊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turge--Weber综合征伴顽固性癫痫的手术治疗及术后疗效。方法报告2例sturge—Weber综合征伴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结合文献复习,介绍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结果术后随访2例患者癫痫发作均消失,其中1例已停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结论sturge—Weber综合征多以癫痫起病,典型CT表现是脑回样钙化灶,手术切除是治疗Sturge--Weber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且术后患者癫痫控制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