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红小豆中精喹禾灵及其代谢物的最终残留进行测定,并评估其长期和短期膳食摄入的风险。结果表明:以0.3~0.6mL/m2施药浓度施药2~3次,多种采摘间隔下,红小豆中精喹禾灵残留量为0.03~1.07mg/kg,精喹禾灵酸残留量为0.05~1.20mg/kg。红小豆中精喹禾灵及其代谢物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商和短期膳食摄入风险商分别为1.98%~19.70%,0.50%~1.30%,膳食摄入风险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稻田水及土壤中五氟磺草胺残留分析方法,研究其消解动态和残留水平。方法在安徽、黑龙江及河南三地进行农药残留田间试验。样品采用乙腈提取并净化浓缩,再经QuEChERS前处理净化,Agilent HC-C_(18)色谱柱分离,以乙腈-0.4%磷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结果在0.02~5mg/kg的添加水平下,五氟磺草胺在稻田水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8.8%~95.2%,相对标准偏差为4.0%~7.3%,最低检出浓度为0.02mg/kg;在0.02~2mg/kg的添加水平下,五氟磺草胺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7.2%~90.0%,相对标准偏差为2.8%~7.5%,最低检出浓度为0.02mg/kg。实验三地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五氟磺草胺在稻田水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9~12d和3.5~18d;8%五氟磺草胺油悬浮剂在三地水稻上以其推荐剂量的高值及其1.5倍剂量喷雾施药1次,在水稻收获期采样时测得稻田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平均值均低于0.02mg/kg。结论由于气候、土壤类型等的不同,五氟磺草胺在安徽及黑龙江的消解半衰期存在一定差异,该研究为五氟磺草胺在水稻上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稻田环境中的丙草胺和西草净的残留分析检测方法。糙米、稻壳、植株、土壤以及田水样品中的丙草胺和西草净以乙腈为提取剂,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丙草胺在0.01~5.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7 4,丙草胺在糙米、稻壳、植株、土壤以及田水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1.8%~103.6%,相对标准偏差为1.7%~9.2%;西草净在0.005~2.5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7 9,西草净在不同样品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5.0%~107.3%,相对标准偏差在1.7%~11.9%之间。该方法重复性好,准确度、精密度均能满足农药残留量分析与检测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三唑磷在稻米中的残留及其加工影响与膳食暴露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喷药、室内模拟加工和气相色谱检测的方法,研究三唑磷在稻米中的残留,蒸煮的影响及其膳食暴露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三唑磷在稻米中的残留量与喷药剂量、次数和间隔期有关,如在推荐剂量时,三唑磷在糙米和精米中的残留量范围分别是0.020~0.214mg/kg和0.007~0.074mg/kg;而1.5倍剂量时,分别为0.041~1.404mg/kg和0.01~0.075mg/kg。淘洗、电饭煲、微波炉和高压锅蒸煮能够降低稻米中三唑磷残留量,与糙米原料的残留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蒸煮方式间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p>0.05)。一般是低龄人的膳食风险商高于年龄大的,男性膳食风险商范围为2.71%~68.24%,而女性为2.55%~71.67%。考虑到淘洗和蒸煮因素,风险商降低6.6%~34.1%。糙米中三唑磷残留量高于精米的,各处理间隔期为60d时的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0.05mg/kg)。淘洗和蒸煮能够降低稻米中三唑磷残留量。通过稻米膳食摄入三唑磷的风险商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施药试验,枸杞鲜果经脱蜡后自然晾晒和烘干处理,研究了不同制干方式对枸杞中吡虫啉和氯氰菊酯残留量的影响及膳食暴露评估。结果表明:吡虫啉和氯氰菊酯在推荐施药剂量下,不同施药次数,自然晾晒和烘干处理对枸杞中两种农药的残留量均有降解效果,可降解10%~70%。对鲜枸杞和干枸杞中吡虫啉和氯氰菊酯残留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的结果表明:两种农药%ADI和%ARf D均小于1%,远小于100%,其残留膳食摄入风险极低,在制定残留限量标准时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维菌素·虫螨腈复配剂在青菜上的残留特性,评估其膳食摄入风险。方法对上海市松江区冬季与夏季不同生长季节及露地与大棚不同种植环境下青菜上进行阿维菌素·虫螨腈残留试验,通过串联质谱法检测有效成分在青菜上阿维菌素·虫螨腈的残留量,并对其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估。结果阿维菌素及虫螨腈在青菜上的降解趋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原始沉积量平均值分别为0.315~0.418mg/kg、1.422~3.446 mg/kg,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88~2.30 d、4.36~5.02 d。最后一次施药3 d后阿维菌素及虫螨腈最终残留量均低于相应最大残留限量值。各类人群通过青菜摄入阿维菌素及虫螨腈的风险商最大值均远低于1,风险概率均低于100%。结论消解时间、环境因素及施药浓度均对虫螨腈的残留有显著影响(P0.05),而影响阿维菌素消解残留的主要因素为消解时间。在推荐使用浓度下(45~60 g a.i/hm2), 20%阿维菌素·虫螨腈在青菜上的安全间隔期为5 d。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柑橘中吡噻菌胺及其代谢物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1-methyl-3-trifluoromethyl-1H-pyrazole-4-carboxamide, PAM)残留分析方法,并开展残留实验,以研究吡噻菌胺及其代谢物在柑橘中的残留行为及膳食风险评估。方法 样品中残留的吡噻菌胺及PAM采用乙腈提取后,经N-丙基乙二胺和无水硫酸镁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结果 在0.0005~0.0500 m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添加浓度为0.010~1.000 mg/kg时,吡噻菌胺及代谢物在柑橘中平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87%~101%和85%~106%,最大相对标准偏差为6.5%,方法定量限(limits of quantification, LOQs)均为0.010 mg/kg;以推荐剂量施药,吡噻菌胺总残留量在柑橘全果中半衰期为18.2 d;末次施药后间隔21 d采集的全果、果肉、果皮中吡噻菌胺总残留量平均值分别为0.277、0.091和0.473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吡噻菌胺在不同人群中的膳食风险概率均远小于100%。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柑橘中吡噻菌胺及其代谢物的残留检测。最终残留量实验显示,全果、果肉、果皮中吡噻菌胺总残留量均未超过已制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对不同人群产生的膳食风险可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除虫脲在棉叶、土壤中的消解趋势和土壤及棉子中的残留水平。方法棉叶、土壤样品经乙腈提取、氯化钠盐析、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同时对2014年和2015年除虫脲在河南和北京两地棉叶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分析并对棉子中的最终残留量进行膳食摄入评估。结果除虫脲在棉子、棉叶和土壤空白样品添加的平均回收率在79%~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15%之间,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1 mg/kg。棉叶中除虫脲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在5.0~8.6 d之间,土壤中残留消解半衰期在3.8~14 d之间。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及采样后,棉子中除虫脲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1 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低于0.19 mg/kg。结论除虫脲普通人群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是0.873229mg/kg·bw,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9.3%左右,认为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孙星  闫小龙  杨邦保  丁悦  余向阳 《食品科学》2018,39(22):269-275
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中丙硫菌唑及其代谢物硫酮菌唑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量。经方法验证,丙硫菌唑及其代谢物硫酮菌唑在仪器中检出限为2×10-3?ng,方法定量限为0.02?mg/kg。丙硫菌唑在小麦籽粒、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7.3%~103.0%、93.6%~100.3%和85.0%~100.5%;硫酮菌唑在小麦籽粒、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3.2%~109.9%、92.7%~101.9%和81.7%~95.6%。研究残留降解动态,结果表明丙硫菌唑及其代谢物硫酮菌唑在小麦植株中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指数模型,丙硫菌唑在江苏、河南和北京三地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4、1.8?d和3.3?d,硫酮菌唑在江苏、河南和北京三地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2、2.9?d和6.0?d。丙硫菌唑在小麦籽粒、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2、<0.02~0.225?mg/kg和<0.02~0.033?mg/kg;硫酮菌唑在小麦籽粒、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2、<0.02~0.282?mg/kg和<0.02~0.049?mg/kg。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以300?g?a.i./hm2剂量,施药2?次时,丙硫菌唑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浓度符合GB?2763—2016要求,可以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草莓中施用噻苯隆的作用、噻苯隆在草莓和土壤中的残留行为及其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开展了规范残留试验并监测了噻苯隆对草莓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同时对草莓中噻苯隆残留带来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噻苯隆在草莓和土壤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草莓中的半衰期为1.31-1.44 d,土壤中的残留半衰期为1.69-1.87 d,草莓中正常收获期的最大残留量为0.0023 mg/kg,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方法定量限。噻苯隆可增加草莓单果重,提高产量,可溶性糖含量也有所升高,推荐使用剂量为2 mg/L浓度喷施2次。草莓中噻苯隆残留对普通人群和儿童的膳食摄入暴露量分别为0.023和0.043 μg/kg bw/d,仅占ARfD的0.058-0.11%,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说明草莓中噻苯隆残留带来的膳食摄入风险极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旨在优化苦瓜中氰霜唑(Cyazofamid)及其代谢物CCIM的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残留分析方法;同时结合苦瓜的田间残留消解动态试验,对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价。[方法]苦瓜样品采用含1%乙酸的乙腈溶液提取,LC-MS/MS进行检测,通过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通过在黑龙江、河北、河南、重庆、浙江和广东6地进行了100 g/L氰霜唑悬浮剂在苦瓜上残留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氰霜唑在苦瓜中的消解动态,对苦瓜中氰霜唑可能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结果表明:1)氰霜唑在0.005-1.0 mg/L、CCIM在0.001-1.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7;在0.010、0.10、0.50 mg/kg 3个浓度下,苦瓜中氰霜唑及CCIM的回收率为80.0%~100.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05%~12.1%。检出限(LOD)为0.364-0.654 μg/kg,方法定量限(LOQ)为添加的最低浓度0.010 mg/kg。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氰霜唑在苦瓜中消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3.0~4.9 d,属易降解农药;使用100 g/L氰霜唑悬浮剂,施药剂量105-157.5 g a.i./hm2,分别施药2、3次,苦瓜中氰霜唑总的最终残留量最大值为6.54 mg/kg。3)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氰霜唑的风险概率为每人每日摄入总量的1.0%。[结论]在苦瓜生长期间按照推荐剂量合理使用氰霜唑对消费者的膳食健康风险极低,对消费者健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己唑醇在猕猴桃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 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方法 对猕猴桃中己唑醇开展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后, 样品经乙腈振荡提取, 固相萃取柱净化,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 得到残留试验的结果, 并对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 己唑醇在猕猴桃中的半衰期为9.2~10.2 d; 按照制剂用药量2857~4286倍液, 施药次数3~4次, 施药间隔期15 d, 最终残留量为0.052~0.49 mg/kg。距最后一次施药7 d后采样, 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商值(risk quotient of chronic dietary intake,RQ)<100%。结论 己唑醇在猕猴桃上的残留量是可控的, 建议中国将己唑醇在猕猴桃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暂定为1mg/kg。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粉唑醇在稻田样品中的消解趋势, 并对其最终残留水平进行风险评价。方法 开展1%粉唑醇颗粒剂在水稻上的田间试验,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粉唑醇在稻田样品中的残留量进行测定。结果 粉唑醇在水稻植株、田水、土壤、稻壳和稻米空白样品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2%~107%, 相对标准偏差为1.1%~12.9%。粉唑醇在水稻植株、田水、土壤、稻壳和稻米中的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008、0.002、0.004、0.04和0.004 mg/kg。粉唑醇在水稻植株、田水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5~10.7、5.1~14.1和9.1~14.1 d。粉唑醇在稻米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013 mg/kg。结论 2016~2017年粉唑醇在我国普通人群中的每日理论摄入量是0.38 mg, 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1.0%, 可以认为其在稻米中的残留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付岩  张亮  吴银良 《现代食品科技》2017,33(11):206-211
为明确嘧霉胺在大棚草莓中的残留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规范的田间残留试验及对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及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大棚条件下,嘧霉胺在草莓果实上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4.28 d。400 g/L嘧霉胺悬浮剂以有效成分用量562.5 g a.i./ha和843.75 g a.i./ha施药,分别设置喷施2次和3次,施药间隔期7 d。在最后一次喷药后3、5和7 d采收的草莓中,嘧霉胺最终残留量均不超过我国规定的其在草莓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3 mg/kg)。基于残留试验数据和日平均膳食摄入量及每日允许摄入量(ADI),计算得到我国各类人群中嘧霉胺暴露的风险商(RQ)。结果表明,喷施嘧霉胺后3~7 d内的草莓对2~4岁、18~30岁和60~70岁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都很低,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5.
烯酰吗啉在人参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膳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王春伟  高洁  崔丽丽 《食品科学》2014,35(14):170-17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研究质量分数80%的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在人参根、茎、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并对其可能产生的膳食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样品经丙酮提取,GPR固相萃取柱净化后以液相色谱分离,采用电喷雾电离源,以质谱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外标法定量。在0.01~0.20 mg/kg添加范围内,烯酰吗啉在人参根、茎、叶及土壤中的回收率为82.0%~95.5%,相对标准偏差为5.01%~7.67%。施药剂量为800 g a.i./hm2时,烯酰吗啉在人参根、茎、叶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9.13~16.35 d。在一个生长季节使用1 次,施药剂量为533.33~800 g a.i./hm2时,烯酰吗啉在人参根、茎、叶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未检出~0.024 5、0.023 3~0.138 7、0.121 5~0.618 2 mg/kg和0.008 4~0.073 8 mg/kg,风险商值为3.56×10-7(远小于1),风险较低,处于安全水平。建议我国烯酰吗啉在人参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可暂定为0.05 mg/kg,安全间隔期为28 d。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蔬菜生产中6种常用杀虫剂5%啶虫脒乳油、15%哒螨灵水乳剂、2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30%唑虫酰胺悬浮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在十字花科蔬菜上海青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评估其膳食摄入风险。方法于2018年4~10月在福州采用喷雾的施药方法进行了6种药剂在上海青上的残留试验,通过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检测6种药剂在上海青中的残留量,并对6种药剂可能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6种杀虫剂在上海青中的回收率在90.8%~99.6%,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在1.1%~3.7%;啶虫脒、哒螨灵、溴氰虫酰胺、唑虫酰胺、氟啶虫胺腈、乙基多杀菌素在上海青中的降解半衰期为分别为3.6、6.2、3.6、4.6、1.7和2.9 d。用药后1~14 d,啶虫脒、哒螨灵、溴氰虫酰胺和乙基多杀菌素在上海青中的残留量均分别低于其定量限;唑虫酰胺和氟啶虫胺腈在上海青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5136 mg/kg和1.4488 mg/kg;6种药剂在上海青中残留的风险商值(risk quotient, RQ)均<1。结论 6种药剂在上海青中的最终残留均低于我国在《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规定的其在蔬菜(叶菜类)中最高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s, MRLs), 6种药剂的膳食暴露风险较低,残留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哈密瓜贮藏过程中异菌脲、咪鲜胺及其代谢物2,4,6-三氯苯酚的残留消解动态,评估其人体膳食摄入风险。方法 建立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同时测定经浸果处理的哈密瓜中异菌脲、咪鲜胺和2,4,6-三氯苯酚在冷藏和常温贮藏条件下随贮藏期延长残留量的变化,并对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异菌脲、咪鲜胺在哈密瓜中的消解动态均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异菌脲在常温和冷藏条件下半衰期分别为3.3、3.6 d;咪鲜胺在常温和冷藏条件下半衰期分别为3.8、4.5 d。一般人群对哈密瓜中实验农药的慢性膳食摄入的风险都较低,为可接受水平。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哈密瓜中异菌脲、咪鲜胺及其代谢物贮藏保鲜过程中残留动态的研究,为合理规范使用杀菌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明吡唑醚菌酯在枇杷中的残留特性,评价其使用安全性。方法 样品经乙腈提取, N-丙基乙二胺分散吸附剂净化, 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枇杷中的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进行膳食风险评估。 结果 在0.01、0.10、1.00和3.00 mg/kg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在枇杷样品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92%~9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3.3%~5.4%,定量限为0.01 mg/kg。吡唑醚菌酯在枇杷中的消解半衰期为9.5~12.8 d。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我国普通人群摄入吡唑醚菌酯的风险概率为60.3%。不同年龄段人群膳食摄入评估结果表明显示,随采收间隔期的延长及年龄增加,风险概率逐渐降低。结论 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 250 mg/kg)施药2次,施药间隔7 d,推荐安全间隔期为14 d。在此条件下,其对我国一般人群产生的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了解信宜三华李农药残留量的状况,并开展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评估,为农药残留监管和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提供科学依据。从信宜市采集66批次三华李样品,检测70种农药残留量,对检出残留的农药进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和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用急性风险的消费者保护水平和慢性风险的消费者保护水平对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进行评估。样品的合格率为98.5%,农药残留检出率为48.5%,农药种类检出率为11.4%,超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率为1.5%。急性膳食摄入风险、慢性膳食摄入风险、急性风险的消费者保护水平和慢性风险的范围依次是0~0.22%,0.06%~14.58%, 20.3~169.0倍和3.9~154.3倍。三华李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较低,现行有效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对消费者保护水平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食荚豌豆和豌豆中螺虫乙酯主要代谢物的转化情况,施药措施与残留量的相关性,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方法样品中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加乙腈提取, N-丙基乙二胺和石墨化碳黑净化,离心,上清液过滤膜后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检测,对施用过螺虫乙酯的食荚豌豆和豌豆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及膳食摄入评估。结果食荚豌豆和豌豆中螺虫乙酯及其4个主要代谢物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113%和84%~10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11.3%和1.7%~19%,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 mg/kg。食荚豌豆中螺虫乙酯风险评估定义残留量为0.05~0.58mg/kg,监测定义残留量为0.02~0.55mg/kg;豌豆中螺虫乙酯风险评估定义残留量为0.05~0.11 mg/kg,监测定义残留量为0.02~0.090 mg/kg。食荚豌豆中主要代谢物是酮基-羟基和烯醇,豌豆中是烯醇。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食荚豌豆中的残留量与施药次数和施药剂量呈正相关,与采收间隔期呈负相关。螺虫乙酯普通人群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是0.191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07%左右。结论按本研究的施药剂量、施药次数和采收间隔期进行施药,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