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窄带成像内镜(NBI)和放大内镜结合可以更加清晰的观察消化道黏膜表面的微细结构及微血管形态,逐步成为临床诊断的有利工具。本文就NBI放大内镜在食管、胃和结直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消化道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1月至200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ESD治疗消化道病变24例。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4例患者病变全部切除成功,操作时间36~165 min,平均75.7 min。其中,胃窦体病变操作时间41~81 min,平均60.1 min;2个胃底部病变耗时分别为114 min和118 min,平均116.0 min;食管病变操作时间39~102 min,平均63.7 min;大肠病变36~165 min,平均83.8 min。无术中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术后迟发出血1例,内镜下止血成功,出血率为4.1%。患者住院天数5~19 d,平均8.8 d。所有病例均纳入内镜随访计划,随访时间最长12个月,最短1个月。随访结果,复发1例,复发残留率4.2%。结论ESD虽然有操作过程复杂、操作技巧难度大等缺点,但对于消化道早期肿瘤以及黏膜病变具有整块切除率高、复发率较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研究共纳入50例研究对象,为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东莞市南城医院诊治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分组,采用常规消化道内镜检查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NBI技术检查的25例患者为观察组,以病理诊断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治疗的125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安全性、并发症及预后等。[结果]125例中食管病变67例,胃病变41例,十二指肠病变1例,结肠病变6例,直肠病变10例;病灶共143个,平均直径2.66cm。所有病灶均在内镜下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44.6min。术中少量出血占7.2%,延迟出血占4%,穿孔发生率4.8%,术后发热率12%,4例ESD后病理基底有癌细胞浸润追加外科手术治疗。住院时间4~50(平均11.87)d。随访3~31个月,其中1例残留,2例复发,6例出现食管狭窄,1例发生支气管胃食管瘘。[结论]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但随着内镜操作医师技术水平的提高,内镜器械的改进,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随着内镜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EMR和ESD逐渐成为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主要方法.我院采用EMR及ESD对15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了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新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治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解放军总医院内镜中心数据库系统,对2002—2011年消化内镜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及治疗最佳方式。结果近十年来,随着内镜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对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逐年上升,由最初2002年的0.90%上升至2011年的2.02%。自2006年至2011年,共871例消化道早癌接受内镜治疗,其中分别有207例早期食管癌、429例早期胃癌及235例早期大肠癌,内镜根治切除的比例分别为37.8%(207/547),36.7%(429/1167)和40.2%(235/584),其中239例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次切除术(EMPR)术,542例使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治疗,术前使用内镜新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为97.5%(849/871)。使用内镜治疗的病变的平均尺寸为:早期食管癌2.59 cm×1.91 cm,早期胃癌2.98 cm×2.18 cm,早期大肠癌3.37 cm×2.21 cm。结论消化内镜新诊治技术的出现不但明显提高了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同时深刻改变了消化道早癌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7.
内镜切除九例消化道早癌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1年2月至1997年11月我院经内镜治疗消化道早癌9例,现将治疗的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9例内镜治疗消化道早癌病人的一般资料,列表如下:表1 9例消化道早癌的一般资料例号性别年龄就诊原因部位内镜特征活检病理报告摘除后病理报告转归1男69上腹痛胃窦前壁Ⅰ型8×8mm,表面糜烂充血增生性息肉,局部癌变,印戒细胞癌Ⅰ,侵犯粘膜层术后内镜多次活检癌细胞阴性2男52上腹胀胃窦小弯Ⅱa型8×10mm,表面糜烂管状腺瘤,局部癌变,低分化腺癌Ⅱa,侵犯粘膜下层术后内镜多次活检癌细胞阴性3女6…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病理标本的差异。[方法]55例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确诊为食管早癌或癌前病变,均经ESD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特征、术前及术后病理特点的差异等。[结果]55例均顺利完成ESD;4例术中并发出血,均成功内镜下止血,无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操作相关死亡发生;2例术后出现食管创面狭窄,予以内镜下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ESD术后病理:炎症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6例,早癌8例,浸润癌2例,巴雷特食管1例。所有患者水平切缘均阴性。相比较ESD前的钳夹活检,有28处标本病理结果发生变化。术前钳取活检总正确率为49.09%(9/20)。其中,轻度不典型增生诊断正确率53.84%(14/26),重度不典型增生诊断正确率45.00%(6/14),早癌诊断正确率80.00%(4/5)。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癌的低估率为67.56%(25/37)。术前术后病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病理诊断的正确率。从患者安全角度出发,怀疑食管早癌的患者,应该积极微创手术治...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尤其在老年人中,更是成为这一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防治消化道肿瘤,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因此,对癌前病变的认识、鉴别及逆转治疗,将成为降低消化道肿瘤发病率,提高早期诊断率及延长生存率的重要手段.现就消化道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早癌及癌前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R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胃肠道癌前病变及早癌的重要措施,一般对于直径〈2cm的病变可以用圈套器一次性切除。对于直径≥2cm的病变尽管可以进行分次切除,但是研究已经表明分次EMR存在病变残留的几率较高,而破坏性切除如氩气刀、光动力等方法不能保留标本,因此难以准确判断整个病变侵犯深度及范围。尽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经应用于临床近10年,但是由于器械、培训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国内至今未能普及应用此项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ESMTD)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ESMTD和ESD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4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MTD组(38例)和ESD组(102例)。比较两组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随访3、6、12个月的复发率、生活质量核心30问卷调查(QLQ-C30)评分。结果ESMTD组患者术后在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ESD组,在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明、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和ESD组在术后3个月均无复发病例,ESMTD组在术后6、12个月复发率低于ESD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在术后3、6、12个月QLQ-C30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MTD和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显著,且ESMTD在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复发率、QLQ-C30评分方面明显优于ESD,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治疗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6例患者行EMR,32例患者行ESD治疗,比较两者在出血、穿孔、狭窄、局部复发、手术操作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EMR、ESD作为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一种微创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ESD具有一次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的优点,同时具有操作技术难和手术风险大等特点。结论根据病灶的大小和来源层次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共45例,按照其治疗方式分为ESD组(23例)和手术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指标、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预后状况。结果两组治愈性切除率均为100%,但手术组整块完整切除率高于ESD组(P0.05)。ESD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低于手术组患者(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24个月时,全部患者均存活,未出现原发病灶的转移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近期预后与传统外科手术相当,但ESD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较传统外科手术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内镜检查的逐渐普及,早期的内镜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对各种疾病的诊断需要,因此许多改良内镜开始进入临床医生的视线,例如高清电子内镜、放大内镜、色素内镜、窄带成像(narrow-bandimaging,NBI)内镜、自体荧光(autoflu-orescence imaging,AFI)内镜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等,这些检查手段显著提高了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染色内镜、超声内镜和ESD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发展,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治水平亦明显提高。隧道内镜技术是在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和ES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内镜治疗技术,目前已应用于贲门失弛缓症剖以及胃、食管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的治疗,疗效类似外科手术,同时又具有安全、微创、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我院在ESD基础上成功联合隧道内镜技术(又称经内镜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切除了18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一、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的死亡率较高,其预后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密切相关.通常将食管鳞状上皮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定义为癌前病变,无淋巴结转移的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即T1 N0M0期)定义为早期食管癌.根据食管、胃肠上皮性肿瘤Vienna分类,将原位癌和重度异型增生归类于高级别黏膜内瘤变,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归类于低级别黏膜内瘤变.  相似文献   

17.
2010年3月7日,第15届北京友谊消化内镜沙龙暨消化与病理医师消化道早癌学术研讨会在友谊医院举行。沙龙由张澍田教授主持,日本东京国立癌中心国际著名消化病理学专家Shimoda教授以及来自我国各地的40余名病理和消化专业医师参加了本次活动,大家就消化道上皮内肿瘤的病理诊断新进展、中西方消化道早癌的病理诊断差异、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内镜治疗指征和随访、消化科医师与病理科医师的沟通与合作以及其他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  相似文献   

18.
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434例老年人消化道内镜检查中,检出上消化道息肉30例、大肠息肉26例,并作了电凝切除,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陈桂荣 《山东医药》1997,37(6):40-41
消化道狭窄的内镜治疗济南军区总医院(250031)陈桂荣消化道狭窄多指食管、贲门、幽门及肠管狭窄。先天性消化道狭窄有食管蹼状狭窄、食管膜状狭窄及肠管发育缺陷所致的狭窄,均属于良性狭窄,临床较少见。继发性消化道狭窄有良、恶性之分,良性的有异物梗阻性狭窄...  相似文献   

20.
早癌检出率和早癌构成比在这里要明确两个概念:早癌的检出率和早癌的构成比。早癌检出率是人群中早癌的发现率。早癌的构成比,也就是我们经常在文献中见到的10%~30%左右的早癌发现率,这不是根本意义上的早癌检出率,要加以区别。消化道早癌检出存在不足食管早癌主要依靠碘染色提高检出率。随着检查设备的普及,其他方法如内镜窄带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