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谭波  王传志  刘忠攀  蓝天 《热力发电》2020,49(5):111-118
以工业全煤泥循环流化床(CFB)锅炉为试验对象,研究了炉内流动、传热、燃烧及SO2排放的不稳定性,探索了工业级煤泥团热爆原因及其与燃烧和SO2排放不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顶部给料全煤泥CFB锅炉炉膛温度呈典型的“两头高、中间低”的C型分布;煤泥团在炉膛内经历不等速干燥、等速干燥和燃烧3个阶段;SO2排放质量浓度波动是由于热爆形成的煤泥团粒度不可控造成在炉内上部及下部区域交替发生的燃料燃烧量变化所致。据此,提出了控制煤泥入炉尺寸,改变煤泥入炉位置,以及在炉膛内保持足够的有效脱硫剂存量等消除或降低炉内燃烧和SO2排放不稳定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采用旋转粘度仪对煤泥的流变特性进行了测试,并通过试验得到了煤泥浓度与粘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煤泥剪切速率与剪切应力之间的关系,据此可计算得出管道输送系统的沿程阻力损失.研究结果表明:(1)在煤泥浓度为60%~75%之间,随着煤泥浓度的增加,煤泥的流变状态由假塑流体转变为宾汉流体;(2)随着煤泥浓度的变化,煤泥的粘度不断发生变化;(3)在煤泥浓度为71.1%时,管径为75 mm的管道压损随着流量增加增速较快,而管径为100 mm的管道压损随着流量增加增速稍慢;(4)在煤泥浓度大于71.1%后,煤泥的粘度与剪切应力迅速增加,但在此附近存在煤泥管道输送的最佳工作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旋转粘度仪对煤泥的流变特性进行了测试,并通过试验得到了煤泥浓度与粘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煤泥剪切速率与剪切应力之间的关系,据此可计算得出管道输送系统的沿程阻力损失。研究结果表明:(1)在煤泥浓度为60%~75%之间,随着煤泥浓度的增加,煤泥的流变状态由假塑流体转变为宾汉流体;(2)随着煤泥浓度的变化,煤泥的粘度不断发生变化;(3)在煤泥浓度为71.1%时,管径为75mm的管道压损随着流量增加增速较快,而管径为100mm的管道压损随着流量增加增速稍慢;(4)在煤泥浓度大于71.1%后,煤泥的粘度与剪切应力迅速增加,但在此附近存在煤泥管道输送的最佳工作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煤泥热解气喷口位置和再燃区过量空气系数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温度场、NOx的生成浓度和烟气组分变化的影响,采用ChemKin软件,基于煤泥热解气再燃脱硝计算数据,获得包含30种组分和117步基元反应的NOx还原简化机理,并耦合CFD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煤泥流化床锅炉耦合煤泥热解气再燃会使炉膛高度方向温度升高;煤泥热解气再燃能有效降低NOx的生成浓度,煤泥热解气喷口位于再燃区上部、中部、下部时NOx生成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42.58mg/m3、79.59mg/m3和195.61mg/m3,其中煤泥热解气喷口位于再燃区中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随着燃煤价格不断上涨,煤电企业效益持续走低,各大电厂采用低价格的低热值燃料替代部分电煤成为煤电企业扭亏为盈的重要手段。辽宁调兵山煤矸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年掺烧干煤泥40万t,由于干煤泥价格较高、干化过程环保不达标、在运输和堆放过程中遇水流失、风干飞扬、与锅炉燃料系统掺烧时存在堵料等问题,决定采用湿煤泥替代干煤泥的方式进行掺配。建立了专门的湿煤泥掺烧设备,以增加煤泥掺烧用量,可有效解决公司燃料供应紧张状况,平衡燃煤价格,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经营成本,保护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6.
简单介绍了在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CFBB)上进行的煤泥燃烧试验,提出了燃烧煤泥的最佳方式。运行表明,CFBB燃烧煤泥不但技术上可行,而且还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7.
谭厚谱 《电世界》1995,36(8):30-31
煤泥水的处理净一直是困扰着煤炭企业的难题。本文主要介绍我矿对煤泥水处理工艺的改进。这各工艺具有易操作,处理效果好,经处理后煤泥水达到了重复洗煤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PLC在煤泥干燥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万强  张飞云 《电气时代》2008,(4):I0009-I0011
煤泥干燥系统是对选煤过程中的副产品——煤泥进行干燥处理的设备,一般由滚筒干燥机、热风炉、除尘器,给料机及出料刮板运输机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其工艺过程是湿基煤泥滤饼由入料密封给料机送入干燥机;冷空气由鼓风机送入热风炉,经热风炉产生的热烟气也进入干燥机。煤泥在滚筒式干燥机内进行干燥,干后产品经出料密封刮板输送至车间外。热烟气与湿基煤泥完成质热交换后,产生的尾气经除尘后由烟囱排至大气。该系统要求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灵活,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9.
为能大规模综合利用煤泥,有必要对煤泥燃烧时汞的释放特性进行研究。选取2种煤泥进行了空气气氛下的等温加热实验,考察加热时间和温度对煤泥失重与汞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煤泥中的汞在200 ℃左右开始释放,汞大量释放的温度区间为200~400 ℃,而400 ℃以上汞几乎释放完全;温度越高,汞的释放速率越快,达到最大释放率所需的时间越短;2种煤泥的汞释放行为不同,表明不同的原煤分选工艺可能造成煤泥中汞的形态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发电设备》2005,19(6):409-409
兖州矿业(集团)公司鲍店煤矿煤泥热电厂在循环流化床煤泥锅炉运行初期使用原先的点火系统点火,点火时间为90~100min,点火时间长、耗资大、易结焦;改用木炭点火以后,点火时间缩短为30~50min,耗资仅为原来的1/3,极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赵维愚  周彤 《吉林电力》2015,43(1):8-12
针对火力发电厂煤泥晾晒后对煤泥质价的影响以及对入厂入炉煤热值差的影响,对不同干基灰分的煤泥在试验室进行晾晒,分别对晾晒前后的煤泥进行全水分、发热量测定。根据试验室结果进行工业试验,对工业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火力发电厂煤泥掺烧及成本核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煤泥资源大量浪费、工业利用率低的问题,阐述了循环流化床锅炉掺烧煤泥型煤简易流程,通过在某电厂30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掺烧不同比例煤泥型煤的实际运行数据,分析了掺烧煤泥型煤对锅炉热效率的影响,并详细计算了掺烧煤泥型煤后各项热损失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型煤中煤泥与粉煤灰的最佳制备配比为2∶1,煤泥型煤的掺烧比例在35%及以下可实现稳定燃烧.  相似文献   

13.
就目前国内燃用煤泥锅炉的煤泥输送、上料、给料系统作了介绍,特别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用浓煤泥的输送系统作了进一步的技术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4.
就目前国内燃用煤泥锅炉的煤泥输送、上料、给料系统作了介绍,特别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用浓煤泥的输送系统作了进一步的技术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以某电厂超超临界机组为对象,通过对煤泥的4种干燥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采用蒸汽干燥技术对掺烧的煤泥进行预处理,并通过试验分析了掺烧煤泥对机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煤泥掺烧质量比为7.6%时对机组影响不大,超超临界机组煤泥干法掺烧具有可行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济三电厂的4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泥燃烧技术的特点,总结了440t/hCFB锅炉燃用煤泥的运行改造经验。该技术能够大大降低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成本,减少炉内磨损,延长锅炉运行周期。创造性地在大型锅炉上采用中部给料方式,使煤泥量由设计的25%增大到60%燃料比例,不仅填补了国内缺少大型掺烧煤泥锅炉的空白,大大提高CFB机组煤泥投入率,为大型化煤泥锅炉设计、运行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在130t/h循环流化床锅炉上进行的煤泥、煤矸石混合燃烧试验成果,探讨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煤泥、煤矸石的机理、确定了循环流化床锅炉掺烧煤泥的最佳方式及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指出了煤泥、煤矸石混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发电设备》2005,19(6):408-408
由北京煤炭设计研究院(集团)、兖州煤矿机械厂和兖州矿业(集团)公司兴隆庄煤矿共同研制的大倾角(24.5°)煤泥刮板输送机,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煤泥发电厂、选煤厂等需要大倾角输送煤泥的场合,为刮板输送机的使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兴隆庄煤泥热电厂是我国首座以煤泥为燃料的热电厂。该厂三期1999年开始建设,在3台35t/h流化床锅炉的基础上扩建1台75 t/h流化床锅炉。由于炉型的变化,致命名炉顶煤泥运输平台由现有的21.3 m标高提高到22.4 m标高,再加上两个转载点的落差,其总高差约为5 m,而其水平距离仅有10.77 m,倾角为24.5°,因此大倾角煤泥输送…  相似文献   

19.
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用浓煤泥的几种输送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认为柱塞泵输送系统可以长距离输送浓煤泥,连续运行时间长,稳定可靠,完全可以取代其它系统。  相似文献   

20.
《发电设备》2005,19(3):203-203
作为煤炭生产的副产品,煤泥和煤矸石都是可利用的低热值燃料。从节能、环保、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不同角度考虑,用来发电是一条最佳的途径。循环流化床锅炉以其高效、低污染、燃料适应性强、负荷调节比大等优点,已在国内外大量投入运行,兖州矿区现有的6座煤泥煤矸石发电厂基本上都是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为了用好这种不容易利用的燃料,兖州矿业(集团)公司济宁二号煤矿煤泥煤矸石热电厂最近开展了煤泥矸石混烧循环流化床锅炉经济运行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