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移植术后的慢性排斥反应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渐进性下降,血肌酐缓慢上升,常伴有蛋白尿(>1.0g/24h)和高血压,症状继续加重,肾功能恶化,是移植肾丧失功能的重要原因。术后第1年开始,每年10%~15%的患者发生不可逆的移植肾功能丧失,术后5年内最终因慢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  相似文献   

2.
超声检查在肾移植中的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有效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肾移植后的各种并发症尤其是急、慢性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的重要原因,早期发现和诊断对移植肾功能的恢复和保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482例肾移植供肾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供肾组织病理表现与移植肾发生急慢性排斥等移植后病变的相关性。 方法 观察 482例移植肾供肾活检组织的光镜表现 ,结合移植后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71例 ,其中 16例 (2 2 .5 % )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 ;慢性移植物肾病 17例 ,其中 7例 (41.2 % )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 ;不明原因血肌酐升高 3 9例 ,其中 7例 (18.0 % )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移植肾供肾的不良改变与急性排斥的发生以及临床血肌酐升高无关 (r≤ 0 .3 ) ,某些不良改变与慢性移植物肾病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r>0 .3 )。 结论 移植肾供肾组织常规活检有助于及早发现不良因素 ;供肾组织的一些病理现象与术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及某些临床异常表现无相关性 ,与慢性移植物肾病的发生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患者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血压水平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行肾移植术后发生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70例患者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期行肾移植术后不伴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正常患者70例为对照组.对于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给予冲击治疗和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逆转排斥反应.将两组患者行肾移植术后的和出院前的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血压进行研究比较.结果 经研究发现,治疗前实验组的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降低为基本正常,有显著性差异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移植肾慢性排斥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血压水平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抗排斥反应治疗可大大改善其水平.研究证明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血压水平对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影响致敏患者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致敏患者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以提高致敏患者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方法对102例接受肾移植的致敏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KaplanMeier计算移植肾1、3、5年存活率,用LogRank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术后随访(30±2)个月,未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3例,经激素及抗淋巴细胞抗体治疗后,25例逆转;16例移植肾功能丧失,其中7例死亡,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5例,心血管疾病2例;人/肾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5%/90%、93%/85%、93%/7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受者年龄、移植次数、HLA相配程度、PRA水平、移植后PRA升高、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血肌酐水平、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等10个因素对移植肾的存活有重要或非常重要影响。结论良好控制影响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致敏患者肾移植同样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丧失功能的移植肾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肾移植术后因各种原因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的移植肾的处理方法。结果术后1个月内丧失移植肾功能的29例接受了移植肾切除;1年后移植肾功能丧失者,93例行移植肾切除,4例行移植肾动脉栓塞,114例未进行特殊处理。结论对术后早期即无功能的移植肾应尽早切除;对于1年以后丧失功能的移植肾,若停用免疫抑制剂后无不良反应者,可不必对移植肾进行特殊处理,有临床症状者,应选择合适的方式处理移植肾。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小儿双供肾移植临床应用数据和经验,探讨改善其移植术后疗效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38例小儿双供肾移植资料,小儿供者年龄(63.6±5.7)d,体重(4.1±0.2)kg,受者年龄(28.1±1.4)岁,体重(48.7±4.9)kg。收集供、受者基本情况与术前检查结果,采集受者术前和术后7、30 d及3、6、12个月的血肌酐水平,记录肾移植术后血栓、尿漏、移植肾功能延迟性恢复、蛋白尿、移植肾周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治疗预后。结果术后1年移植物存活率为76.3%(29/38),移植受者存活率100%(38/38),移植物长期存活的29例受者中,手术2周后均无须透析辅助治疗,术后1年血肌酐水平均降至正常。血栓是最主要的术后并发症。肾动、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肾功能丧失发生率18.4%(7/38),余并发症还包括尿漏20.7%(6/29)、移植肾周血肿6.9%(2/29)、原发性移植肾无功能2.6%(1/38)等。结论小儿供肾作为扩大供肾来源的有效方式,临床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4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热2例,移植肾区疼痛3例,尿量减少2例,血肌酐升高2例。4例均行移植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3例行血管造影确诊为移植肾假性动脉瘤。治疗上,2例行移植肾加动脉瘤切除术,其中1例同时行髂外动脉人工血管端端吻合;1例采用带膜支架髂外动脉置入治疗;1例未作特殊处理,仅定期随访观察。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本病的诊断较具价值,血管造影可确诊。移植肾加动脉瘤切除术是常用的方法,带膜支架置入治疗移植肾假性动脉瘤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洛汀新和钙通道抑制剂洛活喜对慢性移植物肾病肾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26例慢性移植物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2例,两组均调整免疫抑制剂,但治疗组另加服洛汀新10mg/d,洛活喜5mg/d;随访监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及生化指标,并于治疗后1年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结果治疗组动脉血压、血肌酐、尿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对照组血肌酐上升速度减慢,但仍上升,其他生化指标变化不明显。移植肾穿刺活检显示治疗组大部分病例肾间质纤维化程度无变化,而对照组大部分病例肾间质纤维化程度有所加重。结论洛汀新和洛活喜联合使用可减缓移植’肾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34例术后并发血管疾病的。肾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特点和诊治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4例患者中,并发移植肾动脉梗阻13例,移植肾动脉出血8例,动脉吻合口破裂7例,移植肾静脉梗阻4例,髂外动脉瘤和髂外静脉栓塞各1例。21例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作出诊断,其中10例进一步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明确诊断。5例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中,3例放置血管内支架扩张后肾功能恢复良好,分别随访8、10、14个月,血肌酐维持在115~135μmol/L;1例将与髂内动脉端端吻合的移植。肾动脉改为与髂外动脉端侧吻合,术后至今1个月,血肌酐降至正常水平;1例MRA显示不完全狭窄,给予保守治疗,至今观察21d,血肌酐持续降低。3例静脉梗阻患者经手术解除梗阻,其中1例死于心力衰竭,另2例随访13、36个月,肾功能恢复良好。1例髂外静脉栓塞患者术后死于移植肾破裂。其余患者均切除移植肾。结论。肾移植术后的血管并发症进展迅速,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手段,处理不及时往往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CDFI可作为首选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提高患者和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是目前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近来,一些学者分析了影响移植物存活与丧失的相关因素,提出了移植免疫治疗的一些新观念,强调了减低免疫抑制剂毒性作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同种异体肾脏移植,已成为治疗不可逆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然而,术后并发症如不能及时诊断并做出正确处理,不但影响移植肾的功能也危及病人生命。近十多年来,国外应用MRI对移植肾的探索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其主要优点是,对病人无害,可以多次重复检查,可以横断、冠状及矢状多个断面观察移植肾脏。本文将着重对肾移植后临床上感到棘手的急性捧异反应(AR)、急性肾小管坏死(ATN)以及环孢素A肾毒性(CN)等并发症的MRI表现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肾移植受者肾移植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HCV阳性肾移植患者2.5~11.8年的临床随访资料,观察HCV阳性受者肾移植术后肾功能、肝功能和移植术后并发症。结果:9例患者随访至今,7例人/肾存活,其中4例已超过10年;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2例,其中1例术后15个月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合并移植后新发糖尿病,另1例术后46个月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此2例排斥反应经治疗未逆转。2例出现血清肌酐上升,将环孢素切换成他克莫司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患者服用索菲布韦后,血清肌酐上升,减少索菲布韦剂量后,血清肌酐逐渐恢复正常。3例患者术后2周内出现肝功能异常,4例术后长期随访过程中多次出现肝功能异常,以还原性谷胱甘肽等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HCV阳性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肾移植安全可行,术前肝脏病变的评估,移植后密切随访,早期诊断和治疗移植后相关并发症是提高HCV阳性肾移植受者人/肾长期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提高患者和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是目前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近来,一些学者分析了影响移植物存活与丧失的相关因素,提出了移植免疫治疗的一些新观念,强调了减低免疫抑制剂毒性作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慢性同种移植肾功能不全是导致移植肾晚期功能丧失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尽管抗原依赖性因素是主要的原因 ,抗原非依赖性因素在其发生和进展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对抗原非依赖性因素的作用越来越感兴趣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加速性排斥反应常可导致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甚至功能丧失.临床常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但疗效差异大.我们使用IVIg治疗再次肾移植后的加速性排斥反应1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为男性,52岁,1996年在我院行第1次肾移植.2008年3月开始,血肌酐逐渐升高,考虑为慢性排斥反应.2010年7月移植肾功能丧失,再次行血液透析.2010年11月在我院进行移植登记,其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阴性,患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17.
ABO血型不合一直是肾移植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已有许多方法用于控制和避免ABO血型不合的移植排斥反应,延长移植肾的生存时间,保护移植肾的功能。这些方法有的已经在临床中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脾切除术、免疫抑制剂等,有的尚处于研究阶段,如基因治疗、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等。本文就目前ABO血型不合肾移植的原理、主要的抗排斥反应措施的临床应用及评价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是当今治疗终末期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仍是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后期移植肾慢性失功能的危险因素,因此及早、正确诊断,及时、有效治疗是降低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率,保证人/肾长期存活的有效手段,在临床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影像学检查、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变化、基因多态性及代谢组学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慢性同种移植肾功能不全是导致移植肾晚期功能丧失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尽管抗原依赖性因素是主要的原因,抗原非依赖性因素在其发生和进展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对抗原非依赖性因素的作用越来越感兴趣,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腹腔路径完全腹腔镜下移植肾同侧原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肾移植受者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 2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同侧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采用经腹腔路径完全腹腔镜下操作方法切除移植肾同侧原肾及输尿管全长。通过腹腔镜切除的原肾及输尿管最终从下腹正中小切口完整取出。结果两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80,12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0,20 mL;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血红蛋白及血清肌酐无明显变化。术后随访6个月均未出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经腹腔路径完全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肾移植后移植肾同侧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具有手术损伤小、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