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对重质油掺水乳化燃烧技术进行了探讨.包括油包水型乳化重油和水包油型乳化重油各自的微爆机理,掺水量对乳化重油粘度的影响,乳化重油粘度与温度间的关系,掺水量对乳化重油稳定性的影响,掺水量对热效率及烟气温度的影响,掺水量与节油率的关系以及乳化剂的选择和研制.重质油掺水乳化燃烧技术的应用,缓解了燃料油紧缺矛盾,为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蒲怀均 《石化技术》1995,2(4):247-250
通过采用CSR乳化机在65t/h锅炉进行重油掺水乳化直接燃烧应用试验,探讨了重油掺水乳化燃烧特性,论述了重油掺水乳化燃烧机理和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3.
重油乳化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乳化重油应用中的“微爆”理论及其常用乳化设备,并对重油乳化技术在节能燃烧和催化裂化乳化进料两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叙述,包括两者的机理和所取得的效果及所用乳化剂、掺水量等。  相似文献   

4.
将复配的分散剂加入重油中制备得到重油纳米颗粒,采用氧弹热值对比法对所研制的纳米化重油进行实验室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纳米化后的重油燃烧性能得到了改善,在掺水量为3%~12%时,重油的燃烧效率提高了2.5%~6.1%。通过TEM观察,纳米化后的重油呈水包油(O/W)型乳液结构,油水界面清晰,界面膜较厚,乳化油粒径约为20~50nm,油水分散均匀,并且分散后的重油粘度增幅小,掺水量在15%以内,粘度增幅不超过20%,并且随着掺水量的增加,乳化重油的粘度逐渐减少。另外,乳化重油稳定性好,室温下至少可保存6个月,在80℃下存放3天未发生破乳现象。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重油掺水乳化燃烧新技术的节油原理。乳化油的制备及燃烧特点。并以丙烯腈装置焚烧炉为实例介绍此节能新技术在工业装置上的应用及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6.
闫鸿飞  王文柯等 《河南石油》2003,17(2):62-63,66
对利用乳化重油作为催化裂化原料进行了探讨,认为重油经乳化后减小了原料雾化后油滴直径,改善了催化剂与原料的接触环境和产品分布,在乳化剂用量3000μg/g,掺水量4%左右时,可以提高轻油收率1.80个百分点,干气和焦炭产率分别下降0.33和0.35个百分点,产品性质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催化裂化原料油雾化状况,降低结焦和干气收率,将原料重油进行乳化。考察了重油乳化过程中的乳化剂选择、复配以及乳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采用S_1(Span-40)乳化剂和以该乳化剂为主的S_1-O_3(OP- 10)二元、S_1-O_3-T_2(Tween-60)三元复配乳化剂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乳化油稳定时间超过9 d;适宜的乳化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70~80℃,掺水量10%(质量分数),乳化剂用量0.75%~1.0%(质量分数),乳化时间为40 min。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热减压渣油加剂掺水乳化节能技术在工业锅炉上的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油品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激渡管中利用传感器技术,红外探测技术、烟膜技术成功地研究了W-11掺水乳化汽油、M-17掺甲醇-水乳化汽油的燃烧特性和爆震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掺水乳化汽油从燃烧转变为爆震(DDT)的过程明显地比直馏无铅汽油长;渗水乳化汽油的爆震压力和速度低于直馏无铅汽油。M-17掺甲醇-水乳化汽油比渗水乳化汽油长,爆震压力、速度比渗水乳化汽油低。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概述 500瓦级压电超声乳化装置是应用在燃油掺水工艺中的最新乳化装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交通部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中国科学院于1983年10月主持召开了鉴定会议,并以科学院(83)产鉴字028号文件通过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该装置与全国目前在燃油掺水技术中应用较广的簧片哨式乳化器比较,它具有无噪音、对燃料油粘度的变化适应范围较大,尤其是对粘度较大的渣油适应性较强、乳化效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石油资源重质化趋势不断加剧,常规重质油加工技术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挑战。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活化手段,具有原料适应性强、工艺流程短、碳排放低等优势,为重质油高效加工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围绕制备乙炔、碳纳米材料、合成气及加氢产物等应用方向,介绍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重质油加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归纳重质油及其模型化合物在不同反应体系的转化规律、调控方法和反应机理,总结现有低温等离子体重质油加工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同时探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对该技术规模化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多元热流体吞吐热采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目前在渤海湾NB-XX油田已经得到尝试并获成果,然而对于其降黏增产机理的认识并不清楚。通过模拟计算及室内实验研究,对多元热流体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分析,揭示了多元热流体增加稠油单井产能、改善稠油开发效果的作用机理,为该技术在其它稠油油田的运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重污油脱水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炼油厂回收的重污油含水量较高,通常在10%~80%(体积分数),重污油回炼难度较大.文中通过对污油脱水剂的应用、离心分离技术、超声波技术等重污油脱水技术方案的对比分析,认为超声波技术作为重污油脱水处理技术,在未来重污油脱水处理工艺中将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杨帆 《石油石化节能》2021,11(4):5-8,I0002,I0003
稠油的流动性差,黏度大,稠油举升工艺的关键问题是降黏、改善其流动性。某油田根据不同油藏的条件选择了多种降黏开采方式,逐步建立并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稠油油藏水驱开采技术、热采技术以及地面节能配套工艺技术。介绍了油田举升工艺现状,分析了电热杆举升工艺、泵上掺热水降黏伴输举升工艺、空心杆热流体密闭循环加热举升工艺和化学剂降黏举升工艺等四种举升工艺存在的问题,以及稠油不同举升工艺试验应用情况,经研究分析,最后得出某油田大部分稠油井采取光油管化学滴加降黏工艺+少部分特别稠油井由电加热螺杆泵举升工艺的最佳稠油举升适用性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5.
针对稠油油藏原油黏度大、流动阻力大、流动能力差,采用常规技术难以开采的问题,总结了稠油改质助剂(催化剂和供氢剂)的研究现状,指明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进行展望。研究表明:目前稠油改质催化剂存在催化机理不明确、普适性差、成本偏高、再生困难、易失活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供氢剂在稠油改质反应中传质不均匀、反应条件严苛也会造成供氢效果受限。因此,稠油改质助剂未来研究重点为在分子层面进一步探索稠油改质机理的同时,要紧密结合复杂的地层条件,开发普适性广、活性高、成本可控的改质助剂。该研究可为稠油改质助剂的研发和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稠油降黏冷采是海上油田开发的主要方式,为深入认识稠油活化剂的降黏机理及其在原油黏度为150~1 000 mPa·s的稠油油藏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研究了稠油活化剂对稠油的降黏机理及驱油效果。结果表明,稠油活化剂可提高水相黏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有效降低常规可流动稠油的黏度。分子尺度上的研究结果显示,稠油活化剂分子对沥青质聚集体有明显的阻聚-分散效果,其活性基团能增大沥青质芳香盘的层间距和链间距,减小沥青质聚集体堆积高度和堆积层数,削弱沥青质间的相互作用,破坏稠油重质组分聚集结构,分散稠油,从而增强原油流动能力。稠油活化剂的多种机理协同作用使其在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和矿场应用中,均可起到良好的降水增油效果。该研究从分子层面明确了活化剂降低稠油黏度机理,为稠油活化剂现场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水平井多元热流体吞吐高效开采技术是一项综合利用水平井、二氧化碳、氮气和蒸汽进行稠油开发的提高采收率新技术。根据稠油油藏的特点,对其进行了水平井多元热流体吞吐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其提高采收率机理。与常规蒸汽吞吐相比,水平井多元热流体吞吐高效开采技术具有3大优势:水平井可以提高注入能力与生产能力,且吞吐有效期长;二氧化碳能有效降低稠油粘度和残余油饱和度,提高驱油效率;氮气可以扩大注入蒸汽波及范围,降低注入蒸汽热损失。现场应用证实,该技术可有效提高蒸汽的利用效率,降低注入压力,提高油井产能,延长吞吐有效期,能够大幅度提高海上稠油产量。  相似文献   

18.
烟道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际油价上涨、温室气体减排等因素影响下,使得烟道气驱得到了发展。介绍了气体驱替的发展历程及各种气体驱替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烟道气驱的发展概况以及我国烟道气排放情况。论述了烟道气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烟道气处理技术以及在国内油田的实践情况。国内油田的矿场实践表明:烟道气驱可有效提高油藏的采收率,特别是对稠油油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提高中深层稠油油藏采收率,对辽河油田30余年蒸汽驱进行全面回顾,系统总结辽河油田中深层稠油蒸汽驱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与应用成效。研究认为:辽河油田中深层稠油蒸汽驱技术历经探索、攻关试验、I类油藏规模实施、Ⅱ类油藏试验接替4个发展阶段;理论认识及开发技术经历了从最初国内外成熟技术的直接应用到与辽河地质特征相结合的研发创新,形成了以驱油机理理论认识、油藏工程设计技术、高效注采配套工艺为核心的中深层稠油蒸汽驱开发技术系列;目前蒸汽驱实施深度界限突破至1 600 m,可动用稠油黏度提高至200 000 mPa·s,预计采收率为55%~65%,达到国际浅层蒸汽驱开发水平;未来应针对中深层蒸汽驱面临的难点及重点不断研究和突破。该研究为辽河油田千万吨稳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0.
如何高效、高精度地探测目标区重金属污染、油气渗漏等渗漏型激发极化场源目标的空间分布,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为此,以重金属污染为例,开展接触式激发极化法渗漏型目标探测的应用研究。提出接触式供电、地面观测和接触式供电、直接观测两种观测系统,解决复杂施工环境条件的限制问题,同时提高了观测信号的强度和观测精度。在详细讨论接触式重金属污染探测的微观极化效应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边缘渗漏带引起高极化率值的异常模式。引入发射光谱法测定污染样品化学元素含量及四极装置测定样品极化率,分析形成渗漏型目标激发极化场源接触式激发极化效应的物性基础及其探测应用前提。设计渗漏型激发极化场源初始状态、扩散状态两个物理模拟土槽试验,对比、分析观测结果与传统激发极化法观测数据,验证了接触式激发极化效应的存在及其在环境、资源探测领域的可行性。该方法可推广应用到储油库油气泄漏、原生油气藏渗漏以及其他重金属渗漏污染目标的探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