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局长抚碑说当年在“双纪念”大会期间,各地代表有幸瞻仰了竖立在泾惠渠首的数十通历代引泾碑。这些石碑,历时数百年,计载了引泾灌溉的两千多年历程,反映了劳动人民渴求水利,与天奋斗的顽强精神,实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与艺术珍品。代表中的一位老者,抚摸石碑更激动,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  相似文献   

2.
近读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八十多年前撰写的“论引泾”,对其“效古、求实、创新、敬业”之论感怀至深,实当倡之。“论引泾”开篇云:“引泾之事非创于今,乃吾陕历史最古最有荣誉之事。”泾渠之沿革由秦及今凡大变更者七:日郑渠、日白渠、日丰利渠、日王御史渠、日广惠渠、日通济渠、日龙洞渠。其灌田之效有大者,有小者。今处科学昌明、工业竞进之时代,古人之所未及者,且须图创发之。  相似文献   

3.
学术动态     
陕西省“高含沙浑水输送和淤灌改土”工作座谈会于1985年5月15—18日在陕北榆林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省水利水土保持厅、省水土保持局、省水利科学研究所、西北农学院水利系、西北大学地理系、延安、榆林地区水利水土保持局及有关县、市、试点灌区和宝鸡峡引渭、泾惠渠、洛惠渠管理局等二十二个单位的代表,共三十四人。收到科研技术总结、淤灌改土工作总结和学术论文共十三篇。会议总结了1984年陕北各试点灌区和关中宝鸡峡引渭、泾惠渠、洛惠渠三  相似文献   

4.
泾惠渠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是一个大型引泾自流灌区,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秦郑国渠即是泾惠渠的前身.引泾灌溉,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今泾惠渠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1998年,灌区管理局经过调研,认为灌区发展面临困境的根源在体制不顺、不活,应通过拍卖等有价竞争的形式,将斗渠以下田间工程的经营管理权承包给个人,并将回收的资金用于改善斗以下渠道的工程状况.……  相似文献   

5.
以改革总揽全局推进灌区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是一个大型引泾自流灌区.引泾灌溉,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秦郑国渠就是泾惠渠的前身,始于秦,兴于汉,后经宋、元、明、清各代,直到1932年由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建成泾惠渠,当时灌溉面积不足3.3万hm2.新中国成立后,经几次改建、扩建,目前已发展成为灌溉面积9万hm2的大(2)型灌区,辖西安、咸阳两市的5个县(区).……  相似文献   

6.
1工程概况 常熟市海洋泾江边枢纽是海洋泾引排综合整治工程的主要建筑物之一,兼有防洪、排涝、引水等多项功能,是常熟市建国以来最大的单项水工建筑物,枢纽位于长江感潮河段,可利用潮涨潮落由枢纽节制闸和抽水站轮番的白排、抽排和自引、抽引。  相似文献   

7.
引泾灌溉有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工程规模宏大,虽屡经兴废,但对陕西省以至我国旱作地区的灌溉工程建设影响深远。研究祖国在灌溉科学上的丰富遗产,对我们水利建设是有帮助的。现就历代引泾工程的沿革,进行初步探讨,不尽之处,请予指正。一、渠首枢纽工程根据史书记载,历史上引泾灌溉渠首工程的兴建和改建有十余次。变动的原因是由于河床不断刷深,导致引水困难,渠首逐次向上游迁移,渠首移位,渠名也随之改变。引水方式  相似文献   

8.
李仪祉先生是陕西省蒲城县人,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病逝,享年56岁。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科学家,是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治理江河、兴修水利的开路人。他终生以治水为志,求郑白之愿,效大禹之业,凿泾引  相似文献   

9.
关于引泾灌区的灌溉管理的资料,秦汉记载极少,唐宋以后记载较多,但不系统。本文拟就古代引泾灌溉管理方面的资料作一初步探讨。 (一)管理组织和制度我国最早的灌溉制度是西汉时期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倪宽开六辅渠后制订的“定水令,以广溉田”  相似文献   

10.
泾惠灌区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北依仲山和黄土台塬,西、南、北三面分别被泾、渭、石川河环绕。灌溉着咸阳、西安两市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五县(区)的46个乡镇的13 5.5万亩农田。 泾惠惠民境未止 引泾灌溉始于公元前246年秦国兴建的郑国渠,距今已有2200余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  相似文献   

11.
泾惠渠专业档案是引泾灌溉活动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进行灌溉管理和水利建设重要的参考依据,随着我国国家粮食地位的不断增强,灌区建设管理的发展,泾惠渠档案在灌区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通过多年泾惠渠专业档案管理的实践,从管理和利用的角度,对其内容、重要性、存在问题、管理方法等多方面做了阐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引泾灌溉,历史悠久,始于秦,兴于汉,盛于唐,继之于宋、元、明、清、民国各代,一直延续至今。引泾灌溉,不仅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工程规模大,管理水平先进,灌溉效益高,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水文化,促进了历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了陕西乃至中国历史前进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刘璇 《陕西水利》2013,(6):182-184
李仪祉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水利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以治水为志,求郑白之愿,效大禹之业,兴学执教、治黄导淮、凿泾引渭,泽被三秦大地,惠普大江南北,被誉为"陕西近代水利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水利先驱"和"亚洲近代水利科技先驱".  相似文献   

14.
泾河水利,从秦开郑国渠起,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两千余年来,在引洪淤灌发展农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从70年代起就与考古工作者合作,对历代引泾灌溉工程  相似文献   

15.
<正>郑白渠为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是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的合称,近代泾惠渠灌区的前身。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10年后完工。干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注入洛水,全长300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余顷。由于泾水含有大量泥沙,灌溉时既可补充作物需水,又可补充养分,改良了灌区内的盐碱地,农作物产量得  相似文献   

16.
引泾灌溉,历史悠久,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积累了十分宝贵而丰富的灌溉管理经验。本文试图对古代引泾水利管理所执行的水利法规及其在发展农业方面所起到的重大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概况泾惠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灌溉咸阳市的泾阳、三原和西安市的高陵、临潼、阎良区等五个县(区)135万亩土地。引泾灌区是我国古老灌区之一,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重视下,灌区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几年来,灌区粮食亩产达到550多公斤,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相似文献   

18.
水利名渠     
寒风辑 《水利天地》2003,(12):36-36
郑白渠 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的合称,近代陕西泾惠渠的前身。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干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由于泾水含有大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时还可改良盐碱地,故使产量提高到每亩六石四斗。郑国渠的建成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西汉太始十年(公元前95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引泾水东行,至栎阳(今临潼县东北)注于渭水,名白渠。干渠长200里,灌溉面  相似文献   

19.
(一)高含沙引水灌溉是可行的高含沙引水与引洪淤灌是充分利用水沙资源,解决干旱,达到改土增肥、粮棉增产的有效措施。陕西关中泾惠、洛惠、宝鸡峡灌区夏灌缺水严重,三灌区实有灌溉面积490万、亩,年需水25亿立方米,用水引自泾、洛、渭河,三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7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20.
<正>陕西省泾惠水利水电设计院,成立于1987年,属国有企业。具有工程设计水利行业(引调水、灌溉排涝、河道整治)专业乙级资质,同时具有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乙级资质。设计院一直遵循着"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企业精神和"务实、创新、高效、诚信"企业宗旨,先后完成了陕西省泾惠渠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和世行贷款项目;陕西省雨水集蓄利用"十二五"规划和牧区水利规划;洛川县苹果节水灌溉工程;泾惠渠张家山抽水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