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瑞舒伐他汀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用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血清中胆固醇、三酰甘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胆固醇、三酰甘油、hs-CRP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胆固醇、三酰甘油、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脂和hs-CRP水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中的变化。方法测定正常老年人30例,老年人患者稳定性心绞痛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6例,急性心肌梗死22例血清中hs-CRP含量。结果老年人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s-CRP明显高于正常人,且hs-CRP从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到急性心肌梗死各组逐渐增高。结论血清hs-CRP水平对老年人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高敏C 反应蛋白与房颤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本院住院确诊为房颤的患者120 例,其中阵发性房颤组48 例,持续性房颤组72 例;对照组为非房颤的住院窦性心律患者52 例.比较三组高敏C 反应蛋白水平,以及不同合并症之间高敏C 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对照组高敏C 反应蛋白平均水平为(1.29±0.85)mg/L ;阵发性房颤组为(4.78±1.19)mg/L ;持续性房颤组为(7.91±1.21)mg/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合并症之间高敏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敏C 反应蛋白的升高可能参与房颤的发生、复发和维持,对房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新生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303-4304
目的临床观察分析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0名,再随机选取50名到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50名脑梗死患者为A组,50名健康组为B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并观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健康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重度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高于轻度、中度脑梗死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以及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均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183例梗塞前心绞痛发作对急性心肌梗塞缺血预适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前心绞痛发作对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梗塞前一周内心绞痛发作的AMI183例与梗塞前无心绞痛发作的AMI136例的梗塞面积,近期并发症及院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有心绞痛发作组塞面积较沁(P〈0.05),梗塞后一周内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等心血管事件及住院病死率均低于梗塞前无心绞痛发作组(P〈0.05)。结论:P梗塞前心弱痛发作对心肌产生的制血预适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房颤及不同心室率控制水平的房颤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左心房(LA)直径,评价控制房颤患者心室率对于降低血清hsCRP,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97人,依据静息心室率控制情况分为三组:房颤1组(静息心室率60次/分~79次/分);房颤2组(静息心室率80次/分~109次/分);房颤3组(静息心室率大于等于110次/分)。选取同期窦性心律的健康体检人群38人作为对照组。测定四组人群血清hsCRP和LA直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房颤组hsCRP和LA直径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房颤3组hsCRP及LA直径较房颤1组、房颤2组升高(P值分别为0.027,0.046,0.035,0.041),房颤1组与房颤2组两组间hsCRP及LA直径无统计学差异。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sCRP与LA直径、心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79、0.350,P值分别为0.026、0.022)。结论血清hsCRP及左心房直径在房颤及心室率控制欠佳的房颤患者中明显增高,控制房颤患者心室率能减轻心肌重构、降低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C反应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改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从2009年10月到2011年10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另外再选择同期收治的其他疾病新生儿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在C反应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阳性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中患儿的C反应蛋白明显高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敏C反应蛋白的对比中,观察组的阳性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C反应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有明显的变化,对于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当代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迅速增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血清中的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protein,CRP)的浓度增加与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危险度呈正相关,现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实验室检测方法及其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支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过程中植入Cypher支架的UAP患者(Cypher支架组)42例,选择同期植入裸金属支架的UAP患者(普通支架组)46例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术后5d、术后7d和术后1个月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结果支架植入术后6h血清hs—CRP开始升高,术后48h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至术后7d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个月又见血清hs—CRP低于术前水平。Cypher支架组和普通支架组患者术后在各时间点血清hs—CRP的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Cypher支架组支架内再狭窄率(2.4%)显著低于普通支架组(19.6%),P〈0.05。结论PCI治疗增高患者血清hs—CRP水平;Cypher支架植入后诱导的急性炎症反应类似于普通支架,提示Cypher支架再狭窄率降低与雷帕霉索的抗炎作用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0.
李菲 《现代保健》2010,(9):153-153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时会急剧升高,可用以评价活动性,炎症性疾病。研究显示hs—CRP可作为亚健康人群发生冠心病危险的一个重要预报因子,也是冠心病患者病情恶化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院》2019,(2):260-262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单纯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频次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中收入的单纯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50例,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卡维地洛干预,连续服用4周。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情况、心电图变化、心功能指标、运动能力及预后。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均有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心绞痛临床表现方面,加用卡维地洛干预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 <0. 01);心电图检查方面,使用卡维地洛干预后观察组ST段下降及T波倒置均得到缓解,有统计学差异(P <0. 05);心功能增强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 0. 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运动能力显著增强(P <0. 05);使用卡维地洛大大降低了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组间差异显著(P <0. 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组间差异显著(P <0. 05)。结论加用卡维地洛干预对单纯性稳定性心绞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显著缓解单纯性稳定性心绞痛,提高心功能及运动能力,且危险事件及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丁型肝炎病毒 (HDV)是亲肝细胞的缺陷RNA病毒 ,它的复制与增殖需要乙型肝炎病毒 (HBV)辅助 ,常与HBV引起重叠感染。为探讨HBV重叠感染HDV情况及对HBV感染者病情的影响 ,我们对 2 62例不同类型的乙肝患者同时进行了HBV和HDV标志物的检测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检测对象  2 62例病例均为我院 1999年 8月至2 0 0 0年 12月住院病人 ,其中男 187例 ,女 75例 ,年龄15~ 71(37± 18)岁。急性肝炎 (AH) 36例 ,慢性肝炎(CH) 12 3例 ,肝硬化 (LC) 94例 ,重型肝炎 (FH) 9例。诊断依据 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治疗高血压病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硝酸甘油治疗高血压病合并稳定型心绞痛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予硝酸甘油30mg微泵入,对照组予生理盐水微泵入,根据血压及心绞痛症状体征等变化,作为调整泵入速度。观察两组在缓解症状及体征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的显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临床的显效率为37.50%,总有效率为70.83%;显效率和总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硝酸甘油治疗高血压病合并稳定型心绞痛起效显著,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10月期间,我院门诊30例EH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两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探讨其相关性。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对比,超敏C反应蛋白(t=2.62,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χ2=6.24,P=0.01)、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t=2.54,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正相关(r=0.45,P=0.00)。结论 hs-CRP在高血压患者的血清中含量较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高血压病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定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C -反应蛋白 (CRP)水平 ,探讨CRP与冠心病 (CHD)病变程度的关系 ,为指导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测定 1 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者、2 0例稳定型心绞痛 (SA)和 1 9例对照者血浆CRP含量。结果 血浆CRP水平UA组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SA组和对照组相比 ,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血浆CRP水平在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依次增高。结论 提示CRP浓度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有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学工程》2017,(2):187-188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区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80例为观察组,并以同期180例健康小儿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检测并比较两组儿童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免疫球蛋白指标(IgA、IgM、IgG)水平。结果观察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gA、Ig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与健康小儿的超敏C反应蛋白与免疫球蛋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可作为小儿手足口病的诊断与鉴别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二级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冠心病稳定心绞痛共计24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分别接受冠心病二级治疗加曲美他嗪及冠心病二级治疗6周后对所有患者临床情况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4﹪,明显优于对照组78.67﹪(P〈0.01),观察组硝酸甘油停减率94.66﹪,明显高于对照组76.68﹪(P〈0.01)。结论:曲美他嗪作为抗心绞痛药物可作单一用药,也可和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断剂联合应用。对已用钙通道阻断剂与β受体阻滞剂加用曲美他嗪,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及对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5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28例)采用体外反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左心室功能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CO、CI、SV、SI、ACI、VI、SVR、SVRIa、STR等参数水平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体外反搏治疗后,临床效果明显提升,左心室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刘继烈 《现代保健》2012,(18):41-42
目的:探讨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心绞痛并高尿酸水平患者干预作用的影响。方法:将40例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在饮食调节、戒烟、戒酒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常规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苯溴马隆50mg/d治疗半年。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尿酸水平,并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及再住院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尿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5.0%;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因心绞痛再次人院者6例(30.0%),治疗组1例(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对于控制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患者的临床症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