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将网络"丧"文化的创造、传播和解读放置于青年话语形成的整体脉络中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梳理和民族志访谈的方式来收集和提炼素材,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在文本建构上,不同形态的"丧"文化表达均运用了与主流叙事相分化的逻辑和修辞,语言上呈现出反讽和自贬的意味;在认知结构上,"丧"不等同于青年的真实状态,"丧"文化的情绪表达与实际操作之间形成了不协调、不一致的反差;在心理动机上,"丧"文化反鸡汤的自我嘲弄实际上更偏向一种网络叙事,是青年群体为逃避或减轻现实压力所创设的一处临时场所;在情感认同上,"丧"式表达在互联网空间里的流动使得面临困境的青年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成为一种认同塑造与解构的方式;在影响机制上,"丧"具有反向赋能的积极意义,能让青年人认清处境、感受危机、重新崛起,甚至激励成功。  相似文献   

2.
最近"屌丝"一词风靡网络,更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综合"屌丝"文化产生的微观语境、中观网络环境与宏观社会环境能够更深入地解读"屌丝"文化产生的缘由,"屌丝"文化现象走红不仅与网络独特的传播方式相关,还拥有现实社会的共同情感基础,这种情感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一般叙事结构内部张力的外现。  相似文献   

3.
网络空间青年人的"丧"是一种重要的话语论述和实践,呈现机制是以情感的自我探索为源起,沿着公共形象的自我控制路径,达到共同体自我抚慰的终端。从"自我"意义的生产和消费到群体认同乃至显性文化的形成,"丧"有从个人困扰转化为公共话题的趋势。自恋与阶层固化是真正干预和影响青年人"丧"气的心理与社会动因。面对青年人"丧"的呈现,社会正确的应对是形成舒展而自由的体制和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4.
"90后佛系青年"文化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并且呈现固化态势。青年群体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90后高校佛系青年"群体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由于受到学业、就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压力和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危机,这些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警惕,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对待事物应该一分为二看问题,切不可对"90后佛系青年"抉瑕掩瑜,"90后佛系青年"身上体现的"善"的特质须加以肯定。"佛系青年文化"与"丧文化"虽表象特征相似,但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既不热衷也非不作为"中立的处世观,后者则完全是"既不热衷更不作为"消极的避世观。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群体极化"现象也出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由于"群体极化"现象总是与社会热点事件、群体性事件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密切相关,在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的背景下,现实社会中的热点事件很容易在网络空间形成"极化",这种现象亟待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时下,"山寨"已经从单一的产业现象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山寨"文化现象对当今大学生群体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这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笔者以浙江省杭州市部分高校中的大学生群体为对象,对其参与"山寨"文化现状进行实证调研,就中国现今大学生群体参与"山寨"文化的态度、原因等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以高校共青团工作为视阈,一要树立科学观点,辩证看待;二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加以引导;三要呼吁有关部门完善法制,引导舆论,引导"山寨"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微博忙人”现象的流行,是社会现实和网络传播的合谋:即空虚浮躁的社会心理、网络恶搞的泛滥及微博的普及;从传播的内容来看,被赋予了现代生活元素,反映了当前青年群体中的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从这一网络现象的流行机理、传播内容分析入手,可见当前青年群体讲求个性创新、崇尚“娱乐至上”的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应该理性地认识和看待这一社会文化现象,以更好地把握青年的成长特点和思想趋势。  相似文献   

8.
众多词语在经历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产生了语义的流变。以网络热词"婊"字为例,分析其经过污名化、泛污名化和自我污名化等阶段所产生的语义流变时发现,在其成为网络热词过程中,男权社会传统对女性的道德规训,资本逻辑下的女性被商品化,现代性风险社会的信任危机,网络技术的病毒式传播方式是推动"婊"字广泛传播、使用并产生语义流变的文化、社会、心理和技术根源。"婊"的语义流变及使用,反映了消费这一网络词语的主力群体——青年,其内在对个人品格重建诚信的呼唤,对人际关系倡导友善的诉求,对市场规则公平正义的匡正愿望。  相似文献   

9.
“屌丝”现象的解读与价值观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屌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网络热词,而是形成了一种传播速度极快、认可度极高的独特文化现象。"屌丝"现象展现出他们物质贫乏、精神贫血、话语弱势的特征,其流行的现实根源在于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结构不合理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因此,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屌丝"群体认同机制、加快落实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坚持民主与主体原则实现对"屌丝"的优化机制3个方面建构"屌丝"的价值观显得极为紧迫。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流阵地,它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社交呈现圈子化特征,社会情绪处于纠结状态,社交心理上"技术依赖"取代了"情感依赖",更容易形成意识形态的链条。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下,要从媒介技术层面、文化心理层面、人际交往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加强对大学生正能量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2014年以来,台湾地区发生的"太阳花学运"与"反课纲运动"等青年社会运动对台湾政治格局、社会秩序与民主思想带来强烈的冲击与影响,运动中的"青年反叛"现象反映了相当部分的台湾青年在当前两岸关系与社会发展态势下的思想价值倾向与行动主张,一方面从群体特质与现实困境来探究"青年反叛"的主客观基础因素,另一方面从青年社会运动发展演化的六个阶段,即导火索事件、网络舆论"发酵"及网络从众蔓延、集体动员规模壮大、行动升级并达到高潮、多次博弈谈判及运动转折点产生、运动退潮及行动终止来分析台湾青年社会运动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与集体行动特质。  相似文献   

12.
"低头族"是一个新兴群体,它的出现是以智能电子产品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低头族"群体的出现,不仅仅体现了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它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小觑。作者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通过探析"低头族"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其社会影响,探讨若干具有针对性的对策,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良性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年亚文化是特定时期青年群体共同情绪的一种文化表达,"小猪佩奇"与"社会人"的偶遇,是青年群体凭借其特有的触媒习惯进行的二次网络创作,将青年群体具有隐蔽性、集体性和延续性的综合性焦虑进行隐性表达。同时,也迎合了"90后""00后"青年群体幼态持续和价值虚无的情感需求,但青年亚文化毕竟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应该理性看待其存在,避免过度消费流行文化,偏离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社会各界需要关注青年群体,尤其是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在尊重青年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对青年群体亚文化进行规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加强青年群体责任意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4.
于洪涛 《职业》2014,(17):178-178
现今社会,网络流行语已经从网上逐步走向网下,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网络语言呈现出与我们的生活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现象。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当今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各种情绪和观点,可以说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社会的文化、大众心理需求密切相关,同时随着网络流行语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这种文化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科技与音乐的深度融合,改变着音乐文化的社会属性,不仅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网络音乐潮流,也逐步形成了网络音乐社交特有的文化认同群体与生态。网络音乐的社交过程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审美,而逐步演变成社会群体感情宣泄、情感交流的形式。通过分析网络音乐的文化认同现象,结合网络音乐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网络音乐的良性文化生态,对提升大众审美水平、强化民众感情归属、增强国民幸福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冯硕 《现代妇女》2014,(4):50-50,56
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性别比例失衡现象的逐渐突出化,"剩女"一词近年来在网络乃至人们生活中出现频率越发增长,而人们提及该词时也往往对词汇本身乃至其所代指的人群持负面态度。而若要论及"剩女"这一人群为何会形成,大众则又片面地将"眼高手低"、"小姐身子丫鬟命"等不负责任的论断扣在她们头上,对当事者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与压力。与其社会各个群体就这一现象互相指责与谩骂,莫不如试着探究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英国文化研究的伯明翰学派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青年亚文化,成为影响深远的理论流派。伴随着网络社会与消费社会在中国的崛起,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日益成为文化生产的主体。在当代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研究中主要有两种范式:"阶级形成"范式强调这一群体的苦难、集体抗争与阶级的形成,"市民化"范式强调在城乡二元文化对立中,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城市文化的融入。这两种范式都忽略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青年的文化生产。杀马特和庞麦郎这两个个案的出现彰显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和突破既定范式的需要。借鉴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理论,以一种"亚文化范式"切入新生代农民工考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盛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其在大学生中产生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大。近些年,网络上出现的大学生群体"后宗教"现象对广大青年产生影响,因此,要在"后宗教"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及其路径选择,即坚定立场、理论武装、宣传普及与实践引导。  相似文献   

19.
"蚁族"现象的产生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由于"蚁族"群体的特殊性及其存在和发展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蚁族"现象也越发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蚁族"在群体自身的努力与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一定时期后自然消亡,但由于这种调节功能发挥作用的周期较长,且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将使这一段时期内出现许多影响社会发展的消极负面因素。通过引导群体形成良好认知促进自行消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阻断群体新生来源,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体系促进自然消亡途径加速"蚁族"群体消亡的进程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网络亚文化层出不穷,注意力和影响力正在追赶甚至赶超主流文化。作为网络亚文化中规模最大、使用最频繁的群体,网络亚文化的兴起给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挑战。网络亚文化改变了青少年被动的社会地位,他们通过网络语言和网络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实现话语权的建构,通过角色扮演和集体行动实现群体的身份认同。然而,网络亚文化的过度使用又会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需求方式产生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不利于青少年正常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健康的网络文化发展。因此,国家、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当加强网络监管教育,积极宣传主流文化,提高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