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规划建设》2014,(3):48-50
因为城墙和狭窄的街道阻碍了近代商业社会所需要的人与货物的自由流动,所以象征中国人宇宙观和帝国秩序的城墙环绕的传统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历程,是以“拆除城墙为开端的”。在此进程中,为工商业服务的经济逻辑取代了保卫行政中心安全的防卫逻辑,  相似文献   

2.
刘喜珍 《中国园林》1995,11(4):10-11
“城墙”即城垣、城之围墙也,是古代城镇的外围边界。它具有保护城内安全,抵御外来侵略的功能。在当今社会中城墙的作用早已消失,但它是历史的见证、是先人留下的财富。城墙是古迹、是文物、也是景点。它作为古迹、文物应该保护,使其成为世人了解历史的窗口。作为景点,应该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城市的点缀、人们游览观光的好场所。 保定市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从西汉起在此置邑,历史上曾有乐乡、清苑、泰州、保州、保塞军、保定路等名称,自辽金在北京建都后,一直是京南重镇。  相似文献   

3.
该馆建在阿曼湾与哈贾尔山之间的使馆区中。10呎高的围墙将使馆楼围在中央。楼前是开敞式的入口庭院;楼中间是环抱式的封闭庭院;楼后庭院由树木环绕。这三个庭院均置于使馆楼的中轴线上,并都运用了古老的蔓荼罗图式。为了安全,二层的使馆楼分成公共(接待厅、门厅)、半公共(行政办公)、私密(大使和军政人员办公)和高度机密四个区。建筑物设双层墙、兼有遮阳与保卫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开发商受利益驱动人为地把不利环境变为优美景观,提高住房效益,对承接设计单位提出苛刻条件来达到开发商的目标。某住宅小区地处在城墙下的高压变电站近旁,要在狭长地带(宽4.5 m)建造一道超高(26 m)围墙,既要挡住住户视线看不到变电站,又要围墙与城墙同高貌合,古朴典雅。设计者挖空心思,采用"A"字架方式把常人不敢想,凡人不敢做的围墙设计出来,并顺利建造起来。  相似文献   

5.
城市景观文化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围墙如果我们任意撷取几个顿市景观,可能很少会设青围跟这个元素,文化学青们认为长城就是中国国家级的围增,城币的“椰”含义要是采自于城揭。“围增意识’的确在我国源远流长,而自从大到小系列化、礼制化。酒店以削,日代的城币结相始萎深植着传统的历里制,其特点是严格封闭导彼此隔绝,即城内划为S形Z奎(历),一旦人皆层任在里内,用围蹑围起,四面设门,定的日闭,即使是商业活动的币场也没于固定的地点并限制在固定的围墙内展R,交氛必须在币内举行,定的开门,进入交易,这时即天闭币门,停止一切商业活动。围墙文化的发…  相似文献   

6.
《建筑师》2010,(6):48-49
本项目承袭了西安汉唐文化中固有的舒展大度、简洁雄浑的特质,建筑群突出并夸张了给定的建筑面积条件下的尺度概念。整体建筑中诸多功能由一道有象征意义的“墙”围合起来,墙体的边界以实体感为主,这个意念上的城墙虽透着西安城墙的历史气质,但强调的却是用材及构造方式的现代化。建筑立面分内外两层,内皮为建筑物内功能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7.
美丽乡村建设是当下中国乡村规划和发展的热点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乡村空间内涵和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围墙作为乡村空间围合界面,是乡村的第一形象,不仅承担着物质功能,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文章以广东省汕尾市东涌镇长富村围墙方案设计为例,从实体延续、空间延续及生态延续三方面对围墙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夏雨幼儿园     
《城市环境设计》2016,(12):60-71
幼儿园的设计强调“内”、“外”有别,我们通过边界的确立来适度隔离“内”与“外”,创造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内部领域是受保护的,而外部环境是被筛选的.幼儿园共有15个班级,每个班都要求有自己的独立活动室、餐厅、卧室和室外活动场地,在给定的狭长用地内,建筑排列开来会非常长.就既定的基地而言,一个柔软的曲线型边界可能会比直线更容易和环境融合,于是我们将15个班级的教室群和教师办公区及专用教室部分分为两大曲线围合的组团,分别围以一实一虚的不同介质,班级教室部分的曲线体是落地的实体涂料围墙,办公和专用教室部分是有意抬高并周边出挑的U形玻璃围墙.  相似文献   

9.
解放初期,汽油供应奇缺,连消防用油也实行配给制。当时高桥上海石油公司是大 量储油的重点保卫单位,曾派驻解放军守护,库区的木插板围墙上,国民党时期用红漆刷上的“攀越围墙,格杀勿论”的八个大字依然有效。因此曾发生过一行人晚上靠近围墙边行走,未听清喝令声而被误杀的事故。 当时的消防处本部也只有四五辆破旧小汽车、吉普车,除火警出动外,科长用车亦需经处长批准。防火干部外出工作,只能使用一种由市公安局统一印发的“人民警察乘车用券’乘坐公共交通车辆。许多无公共车辆抵达的单位,只能靠两条腿走着去。 改革开放以来,…  相似文献   

10.
卜祥才 《城市建筑》2014,(8):284-284
建筑幕墙是建筑物的围墙护围,也称悬挂墙,起着承重的作用。通常由面板和支承结构组成,具有节能、美观、易于维护等特点。因此,在既有建筑改造中应用广泛。本文结合实际,探讨了建筑幕墙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一、浅谈角楼角楼本是城墙四隅上的防御据点。历代帝王都在都城和所居宫殿四周修筑城池,高筑坚固的城墙,深挖宽阔的护城河。《周礼·考工记》记载:“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郑注:“宫隅城隅谓角浮思也”(即角楼)。宋代《武经总要》一书对城垣、城门的防御手段有详细说明,城墙上的女儿墙是在城墙顶部外侧构筑的矮墙,它在增强了城墙高度的同时抵御敌人的箭矢,并掩护自己的行动。并有敌棚、敌楼等防御设施。在城墙上还有大的建筑,城楼、箭楼、角楼等作为了望站和指挥所。城墙的马面突出城墙外壁,每隔一段设置一个马面,…  相似文献   

12.
提起仙人掌大家可能再熟悉不过了,仙人掌的作用大家也耳熟能详.可以食用、可以药用,还能防辐射。可是在非洲的肯尼亚,仙人掌还有一种用途——“围墙”。这种“围墙”不仅绿色环保,而且效果明显,成功地阻止了野生动物的侵袭。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围墙"的解读最开始想做围墙,是因为建筑学范畴中对于"边界"的探讨。城市中的边界问题一直以来是建筑学中经久不衰的话题,边界带来秩序与逻辑的同时,也阻断了恰当的交流机会。在中国大量存在的老式小区是以最简单的"围墙"的方式分界了城市与社区,公共与半私密,行之有效的同时也隔绝了交流的可能。我们把基地选在南京的老城南,密密麻麻的居住区堆积,路的两边是封死的围墙,但是你会看到邻里在围  相似文献   

14.
古城墙在古代为城市的边界,分割内外.建筑为实体,承担防御功能。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城墙失去了原有的防御功能,并且由作为“城外墙”的边界,转变为“城中墙”的城市肌理以及历史印记。从古至今,人们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城墙进行修补和加建,在城墙上留下了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城墙犹如可以阅读的历史.记录着城市的古往今来,承载着当地人民世世代代的记忆。  相似文献   

15.
依水庄园     
基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建设用地东临温渝河,西临京汤路,基地上现有大量成年乔木,环境优美。 这一别墅区的基本设计构思由三个层次的院落空间组成。在第一层次中4米的石材围墙把基地围合成一个院落,也形成了对外的形象特征;在第二层次中每个邻里组团也被设计成院落式的格局,并由别墅一层的石材围墙围合着;这些围墙也向另一个方向围合了第三个  相似文献   

16.
<正>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隶属于晋中市,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一座由城墙、街巷、店铺、庙宇、古民居、护城河等围合组成的典型汉族县邑城池,具有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古城内现有居民户约3.5万人。古城内90%以上是明清时期的砖木结构建筑。古建筑火灾防控不是以有效扑灭火灾为目标,而是以最大限度保护古建筑、减少文物损失为首要目的。因此,在对平遥古城消防安全保护工作中,消防部门通过“政策引导、法制护航、改善设施、专项治理、强化宣传”等方式,坚持“突出重点、重点先行”的原则,从火灾防治的关键环节入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由国务院颁布的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现有小区围墙逐步打开的意见引发的思考,首先对民众的反对之声进行梳理,一一辨析的同时,提出建筑师应当引导民众理解小区去围墙对城市带来的益处,即街道界面更加丰富、围合公共空间产生变化、交通不便得到缓解、城市经济向好发展,并且落实到普通市民层面,也会从中得益。本文末尾提出关于如何打开小区围墙的一些设想,即现有小区逐步有选择性地打开,新建小区应以小街区为规划导向,以建筑围合街道界面为设计导向。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围墙,从古至今,都生活在我们的视野里。如今的围墙,却无法如皇宫、故宫的围墙那样让我们心生敬仰,我们的视觉正在受到各种不入时的围墙的干扰——特别是那些动辄就用玻璃渣、铁丝网“守护”在墙头的围墙,一如监狱的做派。  相似文献   

19.
南京明城墙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它所围合的南京丰城又是快速发展的城市.城市发展必然带来城内交通与城外交通的关联,因此南京明城墙的"围"与交通的"穿"所构成的矛盾,遂成为影响城墙历史信息完整性传承和真实性表达的突出问题.文章以南京城墙与交通发展的历史演变为背景,以当今问题为对象,以与此相关的保护宪章为切入点进行探讨,旨在促进以南京为代表的占代城墙保护与城市交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郑琦 《规划师》2009,25(6):91-95
除了丽江、日喀则等部分民族地区外,中国古代城市都曾经有过城墙(城池),有一些城市甚至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同时并存双重(多重)城墙或两座(多座)城池,这种现象在规划史、建筑史中至今没有一个特定的专用名词。董鉴泓先生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中称之为“双重城”;张驭寰教授称之为“分城埘;陈桥驿先生在介绍大同城垣时称城外之城为“附城”;顾朝林博士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基础上提出“主、辅城池”之说;此外,还有“套城”“围城”“关城”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