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最具代表力的译作之一。本文通过对这部译作的简要探讨,分析了林语堂的译文特色,包括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等方面。具体来讲,从选译词,到用韵,再到运用总体的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方式,无不显示了林语堂先生独到的翻译观,非常具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徐层珍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0):133-136
翻译是涉及多种语言的文化交流活动。翻译要达意传神,同时还必须兼顾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兼容。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译作。其翻译策略和方法至今仍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3.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中的典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例分析,指出在东西方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典故的翻译应使目的语接受者获得与原语文本读者尽可能相同的阅读效果,以希更好地推动典籍英译的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一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式,这种定式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像基因一样遗传延续下去,在一代一代人的身上或族群中显现出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自适自慰的道家文化,对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理定式作用绵延不断,像稽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沈复、林语堂等都有过一定的心理定式诱导作用,对他们的性情及心态也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文化塑形功效。因此分析老庄思想对《浮生六记》的作者及其爱人和林语堂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化心理定式作用的个案,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成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郭瑞娟 《科技信息》2006,(11):146-147
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个案研究表明翻译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彰显.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其文化态度、翻译动机、翻译准则等主观因素将影响译本及其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7.
清代沈复的忆语体自传《浮生六记》最突出的美学特色有三点:一是真实,读着它,就像与多年老友对面晤谈,完全坦诚相待;二是空灵,文字富有表现力,充满了空明灵动的情趣;三是诗意,就像一首韵味隽永的诗词,既表现在所写的内容方面,又体现在叙写方式方面。这是此书之所以有这么经久不衰魅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边莉娟 《科技信息》2007,(22):117-40
作为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方面杰出的传播人,林语堂先生在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提出了"翻译是一门艺术"的观点,并且切实把这一观点应用于其翻译实践中。本文依据林语堂先生的英译本《浮生六记》,从翻译的性质、对译者的要求和翻译的标准三个方面解读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大凡研究林语堂的学者,常常触及《红楼梦》对林语堂女性观的形成以及其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而对林语堂在翻译中所受到的影响却鲜有提及。《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译作,而这两部作品最大共同之处就是对女性的尊重。本文试图从林语堂所译的《浮生六记》中探寻其问的“女性崇拜”情结。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林语堂在《论语》翻译过程中努力实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视域"融合,将古代经典介绍给西方读者。指出:翻译活动中译者处于积极的主体地位,在注重原著作者的同时也应关照读者,以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者,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日渐凸显。现代阐释学对当代翻译理论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实践会对源文本和译文本带来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对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给予更合理的诠释,《浮生六记》林译本便是明证。该译本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信赖会积极主动地对文本做出‘选择;同时,为了实现对源语更准确、全面的释义,译者会自觉地采用侵入、吸收和补偿的方式来阐释源文本。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幽默在林语堂研究领域里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有认同中式幽默者,褒其"近情",有认同西式幽默者,扬其"谐趣"。其实,在林氏幽默里,中式和西式既非对立,亦非平行关系。"近情"的传统承载,是林语堂幽默形之于内的灵魂;"谐趣"是形之于外的体貌,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关系。文章据此立论,提出"独抒性灵"、"我佛慈悲"、"内庄外谐"为林语堂幽默的文化构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现象学美学认为:美需要审美主体的建构。从现象学美学视角看,林黛玉只是在贾宝玉眼中才是最美的。作者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是模棱两可的,他期待着读者主动建构自己心目中的林黛玉形象。  相似文献   

14.
肖朗 《孝感学院学报》2004,24(2):30-32,46
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的论争,成为当今美学界的热点,论争的目的是确立中国新世纪美学的发展方向。因此,仅围绕“实践”等范畴作理论的论争是不够的,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美学。事实上,从实践美学到生命美学,既是一种超越,亦是一种回归。这将有助于澄清当下很多理论误区,也是摆脱西方语境,发展中国美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文化视阈下呈现女性悲剧,林语堂在自然视阈下呈现女性喜剧,其女性叙事大相径庭,为现代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话语版本。然而,鲁迅和林语堂以关怀女性为核心的意义生成方式和话语言说方式,往往因为"二元对立"法则变异为某种文化权利符号的政治解读功能。其实,"文化形成"和"自然造物"是中国现代女性乃至当代女性必须面对的文化叩问。应改变论高下比优劣的批评模式,以"文化"观照"自然",跨越"文化"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话语围栏,从不同话语表述入手,探寻鲁迅和林语堂"二元"走向的思想意脉,在女性研究的框架内解构女性思想启蒙和身体解放不期而遇的文学意向,探寻"二元"和解的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16.
褚东伟 《开封大学学报》2005,19(4):69-72,77
林语堂的写作观和翻译观具有一致性,在其创作实践中也具有统一性。从“英文原著”《吾国与吾民》这部书中可以看出,林氏的翻译和写作相得益彰。这种成功模式对于我们今天的中译外工作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仍然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