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特尔无疑是2006年中高端处理器市场的大赢家,在推出了备受玩家推崇的高性能酷睿2双核(Core 2 Duo )处理器后不久,又率先发布了第一款面向桌面平台的四核心处理器 Core 2 Extreme QX6700。英特尔不仅赢得了处理器性能、功耗之战,还赢得了处理器核心数量之战。本刊2006年10月下的MC评测室栏目已经率先对四核处理器 Core 2 Quad Q6700进行了披露。11月2日,英特尔终于正式发布了更高端的四核Kentsfield核心Core 2 Extreme QX6700处理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鞠道霖 《个人电脑》2007,13(8):12-14,16
去年十月,英特尔推出了业界第一颗Kentsfield核心四核处理器Core 2 Extreme QX6700。Kentsfield四核处理器采用的是将两颗Core 2 Duo核心封装在一块PCB板上的做法二级高速缓存利用率上的缺陷也让第一代四核处理器的性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电脑配件篇     
在Core i7全面上市之前,英特尔已经开始逐步调低65纳米酷睿2和奔腾双核处理器的价格。作为竞争对手,AMD想不跟进都难,这不,Athlon X2 5000+盒装处理器的市售价格最近调到400元左右,一度成为性价比最高的处理器。另外最近小林收到一些消息,称明年第一季度英特尔处理器产品线的动作比较大,不少双核、四核处理器会光荣“下岗”,这其中就包括最叫座的四核处理器Core 2 Quad Q6600和一些45纳米酷睿2双核处理器。如果是真的话,元旦前后英特尔处理器会不会报出更实惠的清仓价呢?  相似文献   

4.
《微型计算机》2007,(3S):69-73
早在去年年中,英特尔就发布了性能强劲的Core 2 Duo E6000系列处理器。然而,E6000系列处理器的定价偏高,不少有意购买Core 2 Duo平台的主流玩家都在耐心地等待英特尔降价。现在,定位更低的英特尔Core 2 Duo E4300处理器终于来到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5.
从去年9月Core i5750处理器正式发布开始.用户对这款面向中端市场的新一代四核处理器就异常关注。Core i5 750采用45nm工艺,频率为2.66GHz,支持英特尔睿频技术。与集成显示核心的其它Core i5处理器相比,Core i5750拥有四个原生核心.并非通过超线程技术虚拟。而相比价格高昂的Core i7虽然少了超线程技术.但性价比出色.因此是目前用户跨进四核门槛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微型计算机》2007,(1S):16-17
刚发布的nForce 680i SLI芯片组支持包括英特尔Core 2 Extreme (双核和四核)、Core 2 Quad、Core 2 Duo在内的所有LGA775接口处理器,并且标准前端总线频率可以支持1333MHz(目前英特尔处理器的前端总线只支持到1066MHz).前端总线规格相当于英特尔明年第二季度将发布的Bearlake芯片组。nForce 680i SLI芯片组的南北桥一共提供了三条PCI-E图形接口,  相似文献   

7.
随着英特尔四核至强处理器7300系列服务器处理器平台9月6日的发布,英特尔基于酷睿平台的至强处理器产品,包括单路四核至强处理器3200系列、双路四核至强处理器5300系列和多路四核至强处理器7300系列的产品线已经形成,从而英特尔全面开启四核处理器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超频新闻     
《电脑自做》2007,(6):73-77
一。DDR老当益壮 Intel在升级处理器的同时从来不忘”督促“我们升级芯片组。Core 2 Duo处理器为我们带来了P965。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P965是Intel推荐的酷睿2双核以及四核处理器的标准搭配,但这决不代表只有P965才能”良好的”支持四核处理器。实际上,对于Intel芯片组来说,是否支持四核处理器与芯片组本身无关,只要厂商愿意,原有的芯片组也,能支持Core 2 Quad。  相似文献   

9.
超频新闻     
《电脑自做》2007,(8):70-73
上期我们报道了G0核心的Core 2处理器即将上市的消息,本期我们为大家带来更多关于G0核心Core 2处理器的超频新闻。G0核心将首先应用在四核以及333MHz外频的Core 2处理器上。  相似文献   

10.
英特尔酷睿2处理器有非常高的性能和较低的功耗,但是处理器售价一直高高在上。为了扩充Core产品线,最近英特尔推出了同样基于Core微架构的双核Pentium E和单核Celeron 4xx处理器。  相似文献   

11.
新闻     
英特尔开启四核处理器新时代随着英特尔四核至强处理器7300系列服务器处理器平台9月6日的发布,英特尔基于酷睿平台的至强处理器产品,包括单路四核至强处理器3200系列、双路四核至强处理器5300系列和多路四核至强处理器7300系列的产品线已经形成,从而英特尔全面开启四核处理器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电脑自做》2007,(4):63-64
Intel发布四核的Core 2 Quad处理器已经有一段日子了。但是由于价格的原因.国内四核处理器相当罕见。在四核处理器刚刚上市的时候.我们曾经报道过.四核处理器的超频非常艰难,基本上外频只能维持在3xxMHz左右。不过随着主板硬件和BIOS升级.加上四核处理器自身步进的提升.现在四核处理器的外频提升也很简单了。日本的超频玩家将一颗QX6700超到了500MHz的外频.这也是目前为止最高的四核处理器外频。  相似文献   

13.
Core 2已经成为高性能处理器的代名词,但是价格高高在上,迟迟不能打开市场,而许多用户直到现在也无法体验到Core微架构带来的性能革新。前不久,英特尔推出了定位更低的Core 2 Duo E4300处理器,原本以为这款产品能够迅速普及,但是仍然有许多人对Core 2 Duo E4300的前景不看好,真是这样么?  相似文献   

14.
蔡创 《微型计算机》2007,(3S):52-54
去年9月,我们曾经对英特尔新一代Core架构双路至强(Xeon DP)平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当时英特尔已经连续3次更新了其XeonDP系列处理器产品线,最终推出了代号为Woodcrest的Xeon DP 5100系列处理器和代号为Blackford的Intel 5000P系列芯片组。Xeon DP 5100系列处理器与桌面平台Core 2 Duo处理器的基本架构相同,是双杨心处理器。由于Core架构核心本身的效率极高,因此英特尔双路至强平台一改往日高能耗低效率的形象,在入门级服务器/工作站平台向AMD发起猛烈进攻。  相似文献   

15.
《微型计算机》2007,(8S):85-91
英特尔Core 2 Duo系列处理器强势推出后,全新的架构帮助英特尔重新夺回了性能王座,功耗也有显著降低,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Core 2 Duo处理器推出一年之后,英特尔需要在处理器规格和制程上进行更新。因此,支持下一代45nm工艺和1333前端总线频率处理器的Bearlake芯片组家族便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用于继承英特尔高端主板芯片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6.
《微型计算机》2007,(4S):67-70
英特尔推出Core 2 Duo系列处理器以后,AMD的双核处理器面临极大的挑战。由于在高端方面的性能不再拥有优势,Athlon 64 X2处理器的价格自然不能再像当年那样高高在上。在英特尔的Core架构双核心处理器尚未进入主流价位时,Athlon 64 X2的入门型号已经全面杀八主流市场。新推出的65纳米制程Athlon 64 X2 3600+处理器更是其中先锋,究竟它是否值得消费者选择呢?本文将带给您答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2006年7月底.英特尔发布了最新的Core 2 DUO系列处理器。新处理器的性能远远超过了英特尔上一代Presler核心的Pentium D.且功耗更低。一时之间,外号“扣肉”的Core 2 Duo系列处理器成为最受电脑玩家关注的产品。  相似文献   

18.
日前,联想正式对外发布基于英特尔四核至强(Xeon)处理器的服务器——联想万全T/R280,T/R350G6.R510G6,R520G6服务器。联想表示:四核英特尔至强5300处理器在应用中,比双核2路英特尔至强处理器的性能提高了50%。  相似文献   

19.
《微型计算机》2007,(1X):45-45
英特尔计划于2007年第三季度推出许久没有新型号的单核处理器.产品最终命名为Core 2 Solo.采用标准的Core微架构设计。不过新产品只会有超低电压版本.因为英特尔认为除非要求特别的功耗设计,否则不需要推出单核心设计的Core 2处理器。随着Core 2 Solo的发布.英特尔未来可能会取消超低电压版双核Core 2 Duo处理器的开发,  相似文献   

20.
经过新一轮的升级.随着Core 2 Duo T6400与Pentium Dual-Core T4200的相继面市.Intel移动处理器的45nm制程版图已经重新规划完毕。Core 2 Duo P8400、Core 2 Duo T6400.Pentium Dual-Core T4200将分别成为高、中、低端采用英特尔平台的笔记本电脑的身份符号。高端方面,此前我们对采用Core 2 Duo P8400处理器的机型进行了多次评测.这类机型以标准的迅驰2平台在性能方面满足了绝大多数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