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科技知识动漫》2009,(1):54-55
1晶体森林 这张图像表现的是显微镜下海洋硅藻,这是一种长有奇特晶体状细胞壁的单细胞海藻生物,它们在海洋环境下附着在海洋无脊椎动物身体上。意大利那不勒斯第二大学的马里奥·德斯特范诺使用扫描电视显微镜拍摄到了这张微观图片。  相似文献   

2.
胡斌  许鹏  卢红  韩勃 《科技信息》2010,(2):362-362
抗菌肽是基因编码的肽类抗菌分子,它们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是水产动物的先天性免疫关键因子。本文综述了抗菌肽的几种类型、结构及作用机理,介绍了海洋水产动物抗菌肽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科学世界》2010,(10):4-4
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生物体内(包括海葵、蠕虫、昆虫、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人类)精子中含有一种相同的基因。地球生物于6亿年前开始拥有这种精子基因,并在逐渐进化中保存在各种生物体内。  相似文献   

4.
<正>动物也会开花,虽似奇谈却是事实。海洋中的开花动物种类很多,它们多为海洋中低等的无脊椎动物,一般固定或依附在海底或其他物体上。它们的许多外部形态与植物一模一样,可它们能开出比植物  相似文献   

5.
法国科学院院士、法国生物科学委员会主席、法国科技大学比较病理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主席瓦戈(C.Vago)教授,应我院邀请,于五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来我院生物系讲学。瓦戈教授就无脊椎动物病毒及病理进行了讲授,着重讲授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无脊椎动物病理学的新趋势;昆虫病毒的分类;无脊椎动物病毒致病机理及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欧洲微生物防治;无脊椎动物的立克次氏体和支原体;无脊椎动物的组织培养;海洋湖泊污染的无脊椎动物病理。  相似文献   

6.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种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类。有脊椎动物包括各种鱼类和大型海洋动物,如鲸鱼、鲨鱼等。海洋生物富含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氨基酸。食物蛋白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海洋中鱼、贝、虾、蟹等生物蛋白质含量丰富,富含人体所必需的9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含量更比植物性食物高出许多,且易于被人体吸收。专家介绍,海洋是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根据《尔雅》、《黄帝内经》的记载可以推断,早在公元前1027年至公元前300年海洋药物就已应用于医疗实践。《神龙本草经》、《海药本草》、《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都有海洋药物的记载,《中药大辞典》收入海洋药物144种。海洋药物历史悠久,为丰富的海洋资源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极有必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研究和开发。目前,我国以海洋生物制成的单方药物有22种,以海洋生物配伍其他药物制成的复方中成药152种。这些药物将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医药学及高新技术融为一体,在临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海藻糖是一种非还原性双糖,它广泛存在于真菌、植物、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中。其主要功能是作为抗胁迫的保护剂。热击、高渗或其它胁迫均可有效地提高其含量。现在,海藻糖可在体内或体外合成,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界存在的90余种元素中,我们发现人体内就存在60多种元素。其中主要的有氧、碳、氢、氯、磷、钙、钠等元素,是这些元素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参与着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在生物体内有一类化合物是金属卟啉化合物,它们是镁卟啉和铁卟啉等。镁卟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的核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它绿化了我们的大地。而在动物体内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的血红素的主要物质是铁卟啉,它是生物体内血液输送氧气的“机器”,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9.
隐种广泛存在于各类海洋生物中,尤其是底栖无脊椎动物.然而,海洋终生浮游生物由于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往往被视为生物多样性低、物种形成慢.本文就海洋终生浮游生物隐种与物种形成的研究作一综述.基于研究的38个种类,结果表明:1)海洋终生浮游生物普遍存在隐种,其物种形成要比想象得快;2)由于引种的广泛存在,形态种生物多样性无法反映海洋终生浮游生物真正的物种多样性;3)地理隔离有助于海洋终生浮游生物隐种的形成,但异域物种形成的作用仍值得商榷;4)生态物种形成很可能是海洋终生浮游生物物种形成的主流模式.海洋终生浮游生物强基因流下快速的物种形成有悖于生物进化常理,解决该悖论将有助于我们对海洋物种形成和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环境因子氮、磷是海洋藻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海洋环境营养盐比例失衡的影响不仅会频频引发有害赤潮,也会显著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氮、磷的变化首先会使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发生改变,同时使它们作为饵料的营养价值也发生变化,氮、磷也是浮游生物生长的限制元素,会使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浮游生物作为海洋里的重要生物功能群体,研究它们对氮、磷的受限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有利于生态计量学在环境控制上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精氨酸激酶及其底物复合物的结晶和结晶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氨酸激酶是一种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体内的磷酸源激酶,对于无脊椎动物体内能量的代谢、储存和利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海参体内的精氨酸激酶在磷酸源激酶的进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氨基酸序列比对的结果表明:它与鲎源单亚基精氨酸激酶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64%,而与双亚基兔肌肌酸激酶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却达到了75%.为了揭示海参源精氨酸激酶的催化机理,研究其与单亚基精氨酸激酶及肌酸激酶催化机理的异同,实验获得了精氨酸激酶复合物晶体,取得了X射线衍射数据,进行了结晶和结晶学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隐种广泛存在于各类海洋生物中,尤其是底栖无脊椎动物.然而,海洋终生浮游生物由于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往往被视为生物多样性低、物种形成慢.本文就海洋终生浮游生物隐种与物种形成的研究作一综述.基于研究的38个种类,结果表明:1)海洋终生浮游生物普遍存在隐种。其物种形成要比想象得快;2)由于引种的广泛存在,形态种生物多样性无法反映海洋终生浮游生物真正的物种多样性;3)地理隔离有助于海洋终生浮游生物隐种的形成,但异域物种形成的作用仍值得商榷;4)生态物种形成很可能是海洋终生浮游生物物种形成的主流模式.海洋终生浮游生物强基因流下快速的物种形成有悖于生物进化常理,解决该悖论将有助于我们对海洋物种形成和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SOD在维持生物体内O2^-产生与消除的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小分子模拟化合物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本文合成了5种以二(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N3)及苹果酸,酒石酸为配体的模拟SOD的铁配合物,并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以及红外谱图,紫外谱图表征,最后利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进行了生物活性检测。  相似文献   

14.
苔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一个小类群,为典型的固着型动物,目前已报道约4000种,我国有199种.苔藓动物绝大多数种类生活在海洋中,是海洋污损生物的主要组成,我国渤海海域分布有15种.淡水苔虫的种类很少,只有几十种,我国已记录11种,分布在北京、杭州、沈...  相似文献   

15.
从化学分析的角度看,一切生物包括人体都是由元素构成的。生物进化论认为生命始于海洋。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体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所以生物体内几乎含有海洋里的所有元素,而且各种元素的含量也与环境中的元素组成趋势大体一致。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来到陆地生活,不断通过空气、水、食物和土壤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相似文献   

16.
包含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结构域的蛋白主要是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及它们的相关因子.它们作为许多细胞的主要分裂原,在组织修复,细胞增殖和应激反应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基于BLAST搜索,得到果蝇,线虫,蜜蜂等8种PDGF基因序列.采用CLUTALW和SMART软件分析这些序列.结果揭示了它们具有脊椎动物的PDGF/VEGF生长因子的主要特征,系统进化分析也显示了它们由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而来.因此,可推测无脊椎动物含PDGF结构域蛋白可能具有高等动物PDGF,VEGF蛋白和PDGF/VEGF相关因子蛋白的类似功能.  相似文献   

17.
免疫系统是人体进行自我防卫的重要系统,免疫调节能识别、阻挡及消灭有害病菌,维护体内大环境的稳定。从海洋生物体中获取低毒、高效的免疫活性物质,作为天然的免疫调节剂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已从海洋鱼类、海洋贝类、海洋藻类、海洋甲壳类动物等海洋生物中提取了多种具有免疫调节的物质,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血蓝蛋白免疫学功能、分子基础与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血蓝蛋白是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血淋巴中的一种含铜呼吸蛋白.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血蓝蛋白还是对虾等无脊椎动物中的一种多功能免疫因子.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血蓝蛋白免疫学活性、功能多样性分子基础及其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进行概述,为揭示血蓝蛋白在无脊椎动物免疫防御中的作用和地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首次系统地报道了胶南市棋子湾、黄家塘湾海滩海洋无脊椎动物137种,分隶于10门18纲。为动物学专业学生野外实习和发展该地区滩涂养殖提供部分资料。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ICP——AES法测定了新疆雪莲、甘草、大黄的17种微量元素含量,联系临床实际对一些元药理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它们与常用同种中药在元素含量和药效上的某些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