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福建省九龙江流域-厦门湾为例,构建了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估框架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显示,2011~2018年九龙江流域-厦门湾的水环境治理经历3个阶段,治理水平逐步上升,但存在陆源氮磷输入控制有待进一步加强、自然海岸生态修复亟需统筹等问题.结合InVEST模型、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借助污染物“源-汇”空间分析手段识别治理优先区,发现厦门岛排污口为氮磷输出主要点污染源、流域东南区域为主要面污染源,而厦门湾西海域是承接污染物的主汇区.进而提出源汇空间绩效科学评估、陆海统筹社会-生态系统监测与管理、适应自然的生态工程解决方案等现代化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普兰店湾局部海域无机氮污染,污染源主要来源于陆源,针对这个问题对陆源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范围主要是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通过对每条入海河流进行情况调查,分析污染原因,并跟踪调查监测入海排污口,并对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分析统计,得出结论普兰店湾局部海域无机氮污染的主要来源为入海河流,由于普兰店湾为...  相似文献   

3.
湛江湾陆源入海排污口海域PAHs分布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湛江湾陆源入海排污口海域多环芳烃(PAHs)浓度水平、成分组成、空间分布及来源方面的特征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15种PAHs单体被检出,3、4环检出率均达100%,其中Ace、Fle、Ant为主要成份。3环单体含量以养殖与农业性质排污口海域最高,工业与商业排污口海域次之,生活与休闲排污口海域最小;4、5环含量表现为工业与商业排污口海域生活与休闲排污口海域养殖与农业排污口海域,有71.4%工业与商业性质排污口海域有6环单体检出,而ΣPAHs则表现为工业与商业排污口海域养殖与农业排污口海域生活与休闲排污口海域;聚类分析表明,各排污口海域PAHs有明显差异性。3~5环单体及ΣPAHs的含量与各项环境参数值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均不存在显著相关。PAHs特征比值显示湛江湾陆源入海排污口海域PAHs来源于石油、石化燃料和植物性燃料的混合源。  相似文献   

4.
厦门西海域、同安湾入海污染负荷估算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主要利用采用GIS、经验排污系数法和经验模型法,对厦门湾的西海域和同安湾两个海域的陆源、海上水产养殖和大气输入源的入海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得出这两个海域的CODMn、总氮(TN)和总磷(TP)年入海污染通量和入海污染负荷.估算结果显示,厦门湾的入海污染负荷主要来自于陆源污染源,所占比例在75.2%以上,大气沉降污染源次之...  相似文献   

5.
南四湖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氮磷源解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静  路凤  杨延钊  徐娜  王田妮 《环境科学》2012,33(9):3070-3075
利用田间径流池采集南四湖流域种植业农田地表径流样品,分析其不同形态的氮磷数据,汇总数据得到南四湖流域种植业的氮磷源成分谱;并在南四湖区11条主要入湖河流入湖口处采集水样,测定氮磷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南四湖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氮磷来源进行了源解析.结果表明,南四湖流域氮磷种植业面源污染来源有3种,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5.275%.第一类污染途径为降雨淋溶小麦-玉米轮作农田产生的地表径流对河流产生的污染,这种污染的范围广且贡献率较大为50.220%;第二类污染途径为降雨淋溶大蒜-玉米轮作农田产生的地表径流流入南四湖入湖河流引起的,影响面也较广,贡献率为25.119%;第三类污染途径为自然降雨时,小麦-水稻轮作农田产生的地表径流对河流的污染,贡献率为19.937%.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5-2020年渤海14个海洋油气区邻近海域表层海水污染要素监测结果,结合主成分综合评价法、相关性分析及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分析了渤海海洋油气区邻近海域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贡献。结果表明:渤海中部油气区邻近海域水质状况优于辽东湾和渤海湾;位于辽东湾湾顶的油气区1号邻近海域海水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最差,位于辽东湾湾口的油气区4号邻近海域结果最好,这可能与二者受陆源输入和水动力条件影响差异较大有关;此外,与汞(Hg)相比,化学需氧量(COD)、石油类、镉(Cd)含量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较大,油气平台排海污染物对海水中污染要素贡献较小,其携带COD、石油类的贡献率分别低于陆源输入的0.02%、6%,Hg、Cd远远低于陆源输入的7%、3%。  相似文献   

7.
于2015年4月和9月在钦州湾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环境调查,获取了表层海水温度、盐度、pH、DO、COD、Chl a、石油烃、营养盐和重金属等指标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该海湾水质状况,并探讨影响该海区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8项调查指标中筛选提取出前4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原始变量信息73.68%的结果。主成分综合得分分析表明,钦州湾2015年4月水质污染比9月严重,空间分布上由内湾向外湾水质污染呈递减趋势,茅尾海水质污染严重。河流输入、鱼虾贝类养殖、浮游植物消长及水动力过程是影响钦州湾水质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影响钦州湾水质污染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氮营养盐、盐度、pH、Cd和Zn。陆源输入和养殖活动是主要污染源,应加强钦江、茅岭江的水环境保护,科学规划内湾养殖规模,进而改善钦州湾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8.
以厦门湾6个典型海滩为工作区,分析海滩微塑料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厦门湾6个海滩的微塑料丰度数据范围介于(28.1±9.4)~(312.7±35.2)n·kg-1之间。(2)厦门湾海滩微塑料分为碎片类、发泡类、薄膜类和纤维类等4种类型。各站位点均以碎片类和发泡类为主,占总数量的80%左右,薄膜类和纤维类所占比例较少。(3)厦门湾海滩粒径1mm的微塑料占最大比例,超过60%。粒径为1~3 mm和3~5 mm的微塑料所占比例较小。(4)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确认厦门湾海滩微塑料碎片类和纤维类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发泡类和薄膜类的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5)通过扫描电镜观测,大部分微塑料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带有明显裂痕。整体而言,厦门湾海滩微塑料污染处于中等偏下的程度,陆源污染是厦门湾海滩微塑料污染的最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厦门湾海滩微塑料污染特征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刘启明  梁海涛  锡桂莉  胡欣  葛健 《环境科学》2019,40(3):1217-1221
以厦门湾6个典型海滩为工作区,分析海滩微塑料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①厦门湾6个海滩的微塑料丰度数据范围介于(28. 1±9. 4)~(312. 7±35. 2) n·kg~(-1)之间.②厦门湾海滩微塑料分为碎片类、发泡类、薄膜类和纤维类等4种类型.各站位点均以碎片类和发泡类为主,占总数量的80%左右,薄膜类和纤维类所占比例较少.③厦门湾海滩粒径1 mm的微塑料占最大比例,超过60%.粒径为1~3 mm和3~5 mm的微塑料所占比例较小.④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确认厦门湾海滩微塑料碎片类和纤维类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发泡类和薄膜类的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⑤通过扫描电镜观测,大部分微塑料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带有明显裂痕.整体而言,厦门湾海滩微塑料污染处于中等偏下的程度,陆源污染是厦门湾海滩微塑料污染的最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1年对秦皇岛周边海域环境影响较大的11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的调查结果,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及等标污染负荷相关指标的计算,分析评价秦皇岛市主要入海排污口(河流)的污染现状及主要污染源。调查结果表明,区域内所有排污口中,大蒲河排污口的污染负荷比最大;其次为滦河、新开河;所有调查指标中,总磷的污染负荷比最大,是秦皇岛近岸海域最主要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11.
从流域水系、潮汐特征、泥沙特征等方面介绍了深圳湾及流域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深圳湾海域水质,深圳河、大沙河、凤塘河、小沙河和后海中心河等入湾河流水质,入湾排污口流量和水质状况,解析了深圳湾水质超标的主要原因有流域污染治理与开发进程不匹配、入湾河流水质较差、水动力不足和内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从管网建设和管理、污水处理厂建设、水质监测预警体系和流域综合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深圳湾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2018年10月(秋季)、2019年5月(春季)和2019年8月(夏季)在莱州湾进行的3次入海污染物通量和海域污染分布的陆海同步精细调查,估算了莱州湾主要入海河流及排污口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通量,分析了莱州湾海域不同季节石油烃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结合石油烃中正构烷烃组分及构成等,探讨了莱州湾海域水体中石油烃的来源。结果表明,莱州湾石油类污染物与盐度成显著的负相关,高值区主要位于湾底部的小清河河口等入海通量分担率最高的陆源排放影响区域,且不同季节石油类污染物浓度均值与入海通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夏季>春季>秋季的特征,表明陆源排放是莱州湾海域石油烃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同时,船舶运输、渔业活动等海上污染源对海域石油污染的贡献也不容忽视。莱州湾表层海水中正构烷烃的碳数呈明显的“低碳数”和“高碳数”的双峰分布,且低碳数峰群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主峰分别为n-C15和n-C18,表明该海域石油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和陆生植物,但局部海域受到明显的外源石油污染。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导致排入近郊流域水体中的金属不断增多.为了及时阻断污染源头,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缓解措施,准确识别和量化复杂环境内沉积物中金属的污染来源显得尤其重要.对厦门杏林湾近郊流域水系表层沉积物中14个金属元素(Cd、 Cu、 Sr、 Zn、 U、 Pb、 Th、 Ni、 Be、 Co、 Cr、 Rb、 V和Mo)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等多种方法,识别和定量解析污染源及贡献.近郊流域水系沉积物中大部分金属元素含量超过厦门市C层土壤环境背景值,各金属在不同区域(许溪、苎溪、后溪和杏林湾)分布存在差异,平水期和丰水期的苎溪区域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变异系数大的Cr、 Cu、 Zn、 Mo和Cd元素含量比其他区域的含量高,其中,Cu和Cd污染较为严重;丰水期的整体区域沉积物中金属的富集程度相比于平水期有所下降,Cu和Cd在两个时期均为显著富集;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杏林湾近郊流域水系表层沉积物中金属污染来源较为复杂. Ni、 Cu、 Zn和Pb主要来源于...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厦门海域水体及表层沉积物的正构烷烃含量及水体中的石油烃含量进行检测,通过正构烷烃的组成特征和特征比值分析其来源,并对石油烃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厦门海域水体中石油烃含量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正构烷烃含量与1995年厦门海域的水体正构烷烃含量相比有较明显的升高,石油烃污染有加重的可能性。沉积物正构烷烃含量为1.80~4.27 μg/g,对姥鲛烷和植烷比值(Pr/Ph)、长短链比值(L/H)、碳优势指数(CPI)和主峰碳数等特征比值的分析,表明厦门海域沉积物环境为还原性,厦门西海域、同安湾和九龙江口海域正构烷烃组成为双峰型,陆源贡献大于海洋贡献且有受到石油烃污染的可能性;东海域和大嶝海域正构烷烃组成表现为单峰型,主要体现为海洋生物贡献,但是无法排除石油烃污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为调查和研究湛江湾PAHs污染的陆源输入特征,本文分析研究了湛江湾11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包括入海河流、人工渠和排污管道)沉积物中15种PAHs化合物的含量、空间分布及可能的排放源。结果表明,11个站位沉积物的∑PAHs含量范围为(28.1~1533.7)×10-9,区域分布特征明显;中心城区陆源输入是湛江湾PAHs污染的主要来源;PAHs的成分组成和异构体比值显示11个站位的PAHs排放源具有相似性,即主要源自煤、生物质和石化燃料燃烧,以及石油污染排放。本研究中,湛江湾陆源入海排污口PAHs来源及污染水平反映了该地区能源消耗结构特征及农业经济现状,对湛江市的发展规划、海洋环境管理和POPs污染控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技术,以及各种分析统计方法,对清水河流域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空间分布、光谱特征及污染来源进行了解析,以期为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及污染溯源提供较为可靠的信息.结果表明清水河流域春灌季水质指标空间差异性较大.DOM中类蛋白质物质浓度高于类腐殖质物质浓度,自生源特征强于陆源特征,且新生成的DOM占比较大,即DOM主要来源于水体微生物活动和细菌降解代谢的产物.PARAFAC解析得到6个主成分,包括4个类蛋白质组分(C1、C2、C3、C5)和2个类腐殖质组分(C4、C6),其中类蛋白质组分的空间差异性大于类腐殖质组分,受水库水和污水处理厂排水等水体内源影响较大.PCA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组分C5、氟离子、组分C2和HIX可分别作为该4个主成分的描述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郊区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单项平均污染指数、算术均数、加权均数、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聚类分析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广州市郊区土壤重金属Cu,Pb,Zn,Cr,Ni,Cd,As,Hg污染进行评价.从单项污染指数频率分布可以看出,8种重金属中Hg的污染频率最大,即轻污染、中污染和重污染的出现频率都较大,分别为25.4%,9.3%和16.1%;其次是Cd和Zn,也出现了较高频率的轻污染、中污染和重污染.聚类分析法将8种重金属共分为4组,第1组包括Pb,Ni,As,Cr和Cu,第2组、第3组和第4组分别是Zn,Cd和Hg,这4组的污染指数逐渐增大,并以Hg的污染指数最大.主成分分析中的前2个主成分就已经能解释信息的67.81%,尤其是第一主成分,它能解释接近50%的信息量.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重金属Cu,Pb,Zn,Ni,Cd,As和Hg的富集程度,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了重金属Cr和Ni的富集信息量以及Hg的释放信息.   相似文献   

18.
深圳全市共有直入海河道82条,陆源主要入海排污口(包括受污染的入海河流、入海人工渠道及重点企业排污口)53个.根据2013年上半年对深圳市主要入海排污口进行实地勘查结果和对应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深圳陆源入海排污口现状,针对排污口排污超标情况严重问题,提出了开展综合治理工程对重点河流进行整治、加快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等措施,为近岸海域入海排污口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海洋环境污染整治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9.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解析2015年太湖西岸入湖河流水质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该区域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按污染程度将全年聚类为时段I(12月、1—3月)、时段II(11月、4—5月)和时段III(6—10月)3类;根据11项水质指标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75.49%的结果;时段I、时段II和时段III水质污染状况依次降低,空间上总体呈现出太湖西岸北部向南部递减的趋势;NH3-N、TN、Chl-a和SD是影响该水域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0.
漳卫南运河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污染源识别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采用聚类分析、季节性Kendall法分析了漳卫南运河流域的水质时空演变特征及水质变化趋势,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定性识别了流域水质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并对其贡献率进行了计算.空间聚类和站点因子得分计算后发现,漳卫南运河流域水质空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位于流域西北部漳河中上游区域,该区域水质优良;第二类为卫河流域及漳卫南运河东部平原区,该区域水体受污染严重,水质较差,且沿途接纳点源排放口排入的污染物,水质空间变化较大.时间聚类和季节性Kendall趋势分析表明:流域水质在2002~2009年间可分为3个阶段2种变化趋势,2002~2003年为水质恶化阶段,卫河及漳卫南运河东部平原区干流水质严重污染,漳河上游及中游岳城水库水质也呈恶化趋势,但总体水质良好;2004~2006年为水质好转期,2007~2009年为第三阶段,水质进一步好转期.在2004~2009年间,流域整体水质虽然好转,但西南部的卫河流域及漳卫南运河东部平原干流区水环境状况依然堪忧.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漳卫南运河流域水质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市政污水、重工业废水、化学工业废水、天然污染源和采矿活动,汛期农业生产引起的农业非点源排放以及暴雨径流引起的非点源排放也占相当比例.采用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评价了各种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可以为漳卫南运河流域水污染控制战略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