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型过敏性紫癜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观察单纯皮肤型和肾型过敏性紫癜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全血谷胱甘肽(GSH)的变化。结果:单纯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血清LPO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SOD、GSH-px、GSH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肾型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血清LPO高于对照组,SOD、GSH-px、GSH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恢复期LPO、SOD虽有恢复,但与对照组仍有差异(P值均<0.05),GSH-px、GSH与对照组无差异(P值均>0.05)。提示过敏性紫癜患儿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肾型重于单纯皮肤型,且抗氧化机能下降。LPO、SOD、GSH-px、GSH可作为判断本病病情变化的指标,并为应用抗氧化剂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甘利欣并病毒唑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效果。②方法80例HFRS病人用甘利欣150mg及病毒唑1.0g,每日静滴治疗,并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③结果治疗组越低血压休克期率为88.75%,越少尿期率为86.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7.656,8.834,P均<0.01)。治疗组临床指标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t=2.89~6.14,P均<0.01)。④结论甘利欣并病毒唑治疗HFRS临床指标恢复快,越期率高。  相似文献   

3.
乙肝转阴汤加免疫调节治疗HBV携带者10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HBV携带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肾健脾及抗病毒、免疫调节等治法组成的乙肝转阴汤和冻干注射用转移因子治疗。一组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结果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HBsAg转阴率分别为36.27%和17.65%(P<0.01);HBeAg阴转率分别为66.67%和49.41%(P<0.05);抗HBc阴转分别为38.24%和24.70%(P<0.05),提示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较好的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影响。方法:将7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IE组和HBO治疗组。在实验第7天后处死动物。测定病侧脑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HIE模型组SOD、GSH-PX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3,P<0.006),而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3);(2)HIE组HBO治疗1周后,脑组织中SOD、GSH-PX活力明显高于未治疗HIE组(P<0.0003,P<0.006),而MDA含量低于未治疗HIE组(P<0.003)。结论:HBO能增加HIE脑组织内自由基清除酶类的活力,降低局部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尿激酶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钧 《宁夏医学杂志》1999,21(10):633-633
以尿激酶治疗42 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与18 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静滴生理盐水为对照进行疗效对比观察,总有效率尿激酶组为92 .8 % ,对照组为27 .8 % ( P < 0 .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化指标的变化比较,胆固醇(ch) 变化无差异性( P < 0 .05) ,而甘油三脂( T 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 O L- ch) 与空腹血糖( F B G) 的变化均差异显著( P <0 .01 、 P < 0 .05 、 P < 0 .01) 。在治疗过程中全部病例均未有出血和过敏现象。  相似文献   

6.
丹参合剂抗脑缺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和离体海马脑片实验,研究丹参合剂的抗脑缺氧作用。方法:观察密闭三角烧瓶中小白鼠缺氧存活时间;观察大鼠离体海马脑片缺氧过程中缺氧损伤电位(HIP)的出现率及缺氧后诱发顺向群峰电位(OPS)的恢复率和恢复程度。结果:小白鼠缺氧存活时间(min),用药组(33.16±6.87)较正常对照组(21.1±3.97)显著延长(P<0.01);用药组OPS恢复率71.4%、恢复程度92.4±53.2%、HIP发生率14.3%,对照组OPS恢复率20%、恢复程度30.2±36.6%、HIP发生率80%,组间3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实验用丹参合剂有明显的抗脑缺氧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丹参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少能耗,从而保护脑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阐明高选迷切加胃窦粘膜切除术(Highlyselectivevagotomy-mucosalantrectomy,HSV-MA)对胃窦功能和结构的影响,18只狗被随机分成对照组、HSV、HSV-MA组以观测胃窦组织形态学,胃排空、胃窦肌电活动和胃窦压力变化,在HSV和HSV-MA组,试验在术后4个月进行。术后在重建的胃窦粘膜内未发现G细胞再生,通过胃肠钡餐造影检查发现所有三组中犬胃及十二指肠形态正常和有清楚的胃蠕动功能。在HSV-MA组,胃初排及排空时间分别为5.0±0.06min,4.0±0.4h,这和对照组及HSV组相似(P>0.05),HSV-MA组的胃窦肌电频率为3.11±0.65次/min,明显低于对照组和HSV组。肌肉注射五肽胃泌素后所有三组的胃窦肌电频率均明显增加(P<0.01),它们与注射前的差别消失(P<0.05)。胃窦压力波紧接着每个胃窦肌电动作电位后出现。HSV-MA组和对照组的胃窦压力值接近(P>0.05),均明显低于HSV组(P<0.05)。在所有三组,肌肉注射五肽胃泌素能明显增加胃窦压力值(P<0.001),并消除三组间在胃窦压力值上的差异。这些结果提示,在HSV-MA组尽管  相似文献   

8.
以118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小肝细胞癌(SHCC)作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分析。增强前(NC)的敏感性(62.2%)低于增强后(+C)(78.1%),低于进床式动态团注增强CT(DIB-CT)(84.6%),P<0.01、P<0.05,但与4h延迟CT(D-CT)(78.5%)相比P>0.05。动脉造影CT(CTA)、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P)的敏感性显著高于NC(P<0.05)。B超(US)的敏感性显著低于+C、CTA和CTAP(P<0.05)。同位素(PMT)检查的敏感性均低于其他各种影象学方法(P<0.01)。对≤1cm的SHCC,以CTA(71.4%)和CTAP(100%)的敏感性为最高,与US(3.0%)和+C(15.2%)相比P<0.01。对SHCC的定性诊断,以CTA和DIB-CT最佳。以CTA和CTAP敏感性最高,DIB-CT和D-CT次之,常规CT优于US。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探讨太原市儿童鼻咽部溶血性链球菌(HS)携带情况及其与空气中HS含量的关系。②方法鼻、咽部HS用鼻咽拭子采样、立即接种血平皿,以cfu/cm2计数;空气采样用平板沉降法,以cfu/m3计数。③结果鼻部HS携带率为40.0%,咽后壁为51.5%,室内空气HS含量春、夏、秋、冬分别为112.1,28.0,27.0,94.0cfu/m3.鼻、咽部HS携带率及空气中HS含量冬春两季大于夏秋两季(χ2=10.08,P<0.01;q=4.9~5.5,P<0.01)。④结论HS可以作为儿童呼吸系统细菌感染及空气中致病菌污染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丹参对慢阻肺的治疗机理,研究了复方丹参液对3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全血过氧化氢酶(CA1)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治疗前30例患者的LPO和SOD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和P<0.05),GsH-Px、CA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2)治疗后常规治疗组这四项指标仍未恢复到正常,而丹参组四项指标均恢复到正常(3)丹参组GSH-Px和CAT的增加及LPO的降低明显大于常规组(P<0.001),SOD无显著差异。说明丹参能明显减弱肺心病患者增强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纠正患者失衡的抗氧化物酶。  相似文献   

11.
应用重组干扰素α-2b对20例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治疗组10例采用IntronA5mu,每周3次,皮下注射,疗程12周、其中8例治疗前应用短程皮质激素撤除疗法。对照组10例采用常规护肝药物。在随访1年时,治疗组8例症状消失,ALT持续正常水平,2例各有一次复发,症状再现,ALT升高,85.7%(6/7)HBeAg血清转换为抗HBe,30%(3/10)HBV-DNA阴转。对照组仅5例临床症状消失,ALT持续正常水平或基本正常,5例出现9次复发,症状再现,ALT升高,28.6%(2/7)HBeAg自发阴转,但无1例抗-HBe阳转,10%(1/10)HBV-DNA阴转。重组干扰素治疗期间副反应均可耐受,且呈可逆性改变。结果提示应用短程皮质激意撤除疗法与重组干扰素联合治疗方案是目前治疗我国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双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81例慢性乙肝患者(慢性迁延性肝炎1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38例,肝炎后肝硬化13例,慢性重症肝炎20例)血浆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sIL-2R。结果显示,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乙肝血浆sIL-2R水平均明显高子正常对照组(P均<0.01)。除慢活肝与肝炎后肝硬化的sIL-2R水平未见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1)。而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乙肝之间及与正常对照组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sIL-2R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提示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乙肝都存在免疫效应细胞的过度活化,慢性乙肝患者的PBMC体外释放sIL-2R的能力无异常。  相似文献   

13.
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为了解一氧化氮(NO)在肝损害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NO水平。慢性肝炎组血清NO值升高、与重型肝炎、肝硬化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重型肝炎组、失代偿性肝硬化组,对照组中血清NO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TA<40%的患者NO值与>40%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其NO值与正常白蛋白血症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显示在引起肝损害机制中,一氧化氮具有双重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肝病患者血清纤维连接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 138例肝病患者血清纤维连接蛋白 (Fibronectin ,Fn)含量进行检测 ,并与 5 0例正常对照作对比研究。结果显示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Fn水平高于正常对照 ,肝硬化、重症肝炎及肝癌患者血清Fn水平低于正常 ,差异均具显著性 (P <0 0 5 ) ;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血清Fn水平低于正常 ,但差异不具显著性 (P >0 0 5 )。提示 血清Fn测定对肝硬化、重症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定、预后估计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血清中各年龄组Fe3+、Mg2+、Cu2+、Zn2+的含量变化。方法:用比色法检测126例慢乙肝患者及130名健康者血清Fe3+、Mg2+、Cu2+、Zn2+。结果:126例慢乙肝患者的Fe3+、Mg2+、Cu2+、Zn2+与130名健康者的含量进行比较,前者的Fe3+、Mg2+、Zn2+显著低于后者(P<0.01);而前者的Cu2+显著高于后者(P<0.01)。根据年龄分组把126例分为青、中、老三组,结果显示各年龄组患者的Fe3+、Mg2+和Zn2+含量均较对照组低(P<0.01),而Cu2+则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检测血清Fe3+、Mg2+、Cu2+、Zn2+的含量,有助于慢乙肝的诊断及治疗,并可随时对患者进行动态的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HLA-DRB1*14等位基因对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P)检测6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例组)和70例健康人(对照组)等位基因HLA-DRBI*14,比较阿德福韦酯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HLA-DRB1*14等位基因阳性率.结果 病例组、对照组HLA-DRB1*14等位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5.7%和1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组HLA-DRB1*14等位基因阳性率为15.6%,无效组为15.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DRB1*14等位基因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分布基本一致,该基因对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L—2R表达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膜白介素-2受体在静息状态和诱导状态的表达水平及其与HBeAg的关系。方法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检测108例慢性乙肝患者PBMC的mIL-2R,并平行测定患者血清中HBeAg。结论慢性乙肝患者mIL-2R表达水平低下,且与HBeAg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患者血清中各年龄组Fe3 + 、Mg2 + 、Cu2 + 、Zn2 + 的含量变化。方法 :用比色法检测 12 6例慢乙肝患者及 130名健康者血清Fe3 + 、Mg2 + 、Cu2 + 、Zn2 + 。结果 :12 6例慢乙肝患者的Fe3 + 、Mg2 + 、Cu2 + 、Zn2 + 与 130名健康者的含量进行比较 ,前者的Fe3 + 、Mg2 + 、Zn2 + 显著低于后者 (P <0 .0 1) ;而前者的Cu2 + 显著高于后者 (P <0 .0 1)。根据年龄分组把 12 6例分为青、中、老三组 ,结果显示各年龄组患者的Fe3 + 、Mg2 + 和Zn2 + 含量均较对照组低 (P <0 .0 1) ,而Cu2 + 则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检测血清Fe3 + 、Mg2 + 、Cu2 + 、Zn2 + 的含量 ,有助于慢乙肝的诊断及治疗 ,并可随时对患者进行动态的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神经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神经肽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了67例各型肝炎患者及10名正常人血浆亮啡肽、神经肽Y含量。结果:各型肝炎患者急性肝炎、慢重肝、慢肝重度和中度血浆亮啡肽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慢重肝和慢肝重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神经肽Y显著低于慢肝轻度和正常对照组(P<0.01)。在慢性肝病者中,血浆亮啡肽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与清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呈负相关,而神经肽Y与之相反。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亮啡肽显著升高,而神经肽Y显著降低,并与肝损害程度基本一致。推测该两种神经肽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损害过程,并与某些临床症状有关,可作为评价肝功能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0.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1例正常肝组织、12例慢性肝炎、16例肝硬化及21例肝癌组织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标记链霉素卵白素生物素(SABC)法,用抗IGFBP-3单克隆抗体(Sigma,14527)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正常对照、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肝组织中IGFBP-3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00%(11/11),100.00%(12/12),87.50%(14/16)及42.86%(9/21).采用Ridit分析,其IGFBP-3表达强度的R±SR值分别为0.7462±0.0288,0.6589±0.0413,0.5344±0.0610,0.2330±0.0373,R±1.96SR分别为0.6898~0.8026,0.6149~0.7767,0.4148~0.6540,0.159~0.3061.肝癌组织中IGFBP-3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肝硬化、慢性肝炎及正常对照肝组织(P<0.05);肝硬化肝组织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P<0.05);而在肝硬化与慢性肝炎肝组织之间,以及慢性肝炎肝组织与正常肝组织之间无显著区别(P>0.05).结论肝组织中IGFBP-3的表达强度可反映肝功能的损害程度.肝癌组织中IGFBP-3的表达强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