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基于PID神经网络的后非线性盲源分离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ID神经网络是一种新型的前向神经元网络,它的隐层单元包含比例(P)、积分(1)、微分(D)元,各层神经元个数、连接方式、连接权初值均按PID控制规律的基本原则确定。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后非线性盲源分离算法,用最大熵值方法推导了PID神经网络算法的后非线性分离学习公式,该算法可用于线性或后非线性的混叠信号。对输入2个混叠信号时,用单个PI神经网络分离;对输入3个混叠信号时,用单个PID神经网络分离;对输入更多的混叠信号时,可采用多个独立的PID神经网络来分离。仿真结果验证了单个PID神经网络算法,能分离线性或后非线性混叠信号。  相似文献   

2.
基于复合正交神经网络的自适应逆控制系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叶军 《计算机仿真》2004,21(2):92-94
目前,在自适应逆控制系统中常采用BP神经网络,而BP网络存在算法复杂、易陷入局部极小解等不足。而正交神经网络能克服BP网络的不足,但由于正交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存在某些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复合正交神经网络,该正交网络结构与三层前向正交网络相同,不同的是正交网络的隐单元处理函数采用带参数的Sigmoid函数的复合正交函数,该神经网络算法简单,学习收敛速度快,并能对网络的函数参数进行优化,为非线性系统的动态建模提供了一种方法。仿真实验表明,网络在用于过程的自适应逆控制中具有很高的控制精度和自适应学习能力。该动态神经网络比其它神经网络具有更强的建模能力与学习适应性,有线性、非线性逼近精度高等优异特性,非常适合于实时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3.
叶坤佩  熊熙  丁哲 《计算机应用》2023,(7):2133-2139
针对推荐系统使用嵌入层&多层感知机(Embedding&MLP)范式学习用户表示时强特征过拟合和弱特征欠拟合的问题,以及使用门控循环单元(GRU)学习用户兴趣时没有考虑到当前行为对用户最终兴趣的影响力会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领域融合和时间权重的招工推荐模型(RecRec)。首先,RecRec采用新的领域融合层来代替传统的串联层,而领域融合层在多域特征上表现出显著的优越性能。然后,RecRec在兴趣演化层将时间权重融入GRU,并提出时间戳门控循环单元(TSGRU),而TSGRU能更准确地学习用户兴趣。最终,RecRec通过预测用户拨通率来实现个性化推荐。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YouTube DNN、Wide&Deep、融合注意力LSTM的协同过滤算法(ALAMF)和分期序列自注意力网络(LSSSAN),RecRec的AUC提高了0.03~0.36个百分点,说明RecRec能有效学习用户表示和用户兴趣。  相似文献   

4.
针对行动者—评论家(AC)算法存在的经验学习样本维度高、策略梯度模型鲁棒性低等问题,依据多代理系统的信息协作优势,构建注意力机制网络并作为代理体,引入多层并行注意力机制网络模型对AC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基于多层并行注意力机制的柔性AC算法。将其用于解决动态未知环境下的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可增强行动者的策略梯度鲁棒性并降低评论家的回归误差,实现机器人路径规划最优方案的快速收敛。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克服机器人路径规划的局部最优,具有计算速度快、稳定收敛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袁小平  蒋硕 《计算机应用》2019,39(1):148-153
针对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收敛精度不高、收敛速度较慢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层自主学习的改进粒子群优化(HCPSO)算法。首先,根据粒子适应度值和迭代次数将种群动态地划分为三个不同阶层;然后,根据不同阶层粒子特性,分别采用局部学习模型、标准学习模型以及全局学习模型,增加粒子多样性,反映出个体差异的认知对算法性能的影响,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和收敛精度;最后,将HCPSO算法与PSO算法、自适应多子群粒子群优化(PSO-SMS)算法以及动态多子群粒子群优化(DMS-PSO)算法分别在6个典型的测试函数上进行对比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HCPSO算法的收敛速度和收敛精度相对给出的对比算法均有明显提升,并且算法执行时间和基本PSO算法执行时间差距在0.001量级内,在不增加算法复杂度的情况下算法性能更高。  相似文献   

6.
针对在单一学习机制中,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一般只适用于静态场景,适应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动态场景自适应导航方法.该方法通过激光测距仪(LRF)获取周围环境的距离信息,在基于增量判别回归(IHDR)算法的单一学习机制导航的基础上,提出了最远距离优先机制的局部避障环节.该导航方法克服了传统导航方法对环境模型的过度依赖,并且本文提出的基于最远距离优先机制的局部避障算法,解决了基于单一学习机制的导航方法对动态场景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将动态场景自适应导航方法应用到了MT-R机器人中,与基于单一学习机制的导航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并且运用提出的局部避障算法,对实验中的激光数据进行了算法性能分析.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显示了该方法在动态场景下的良好表现.  相似文献   

7.
加权模糊推理网络及在水淹层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盼池  许少华 《计算机应用》2004,24(10):105-107
提出了一种加权模糊推理网络的结构模型和学习算法,该网络的基本信息处理单元为模糊推理神经元,融合了模糊逻辑能够较完整的表达领域规则和先验知识以及神经网络自适应环境的优点。根据模糊推理规则的量化表示形式和微分方程数值解的动力学思想推导出网络一种新的学习算法。该算法具有稳定,收敛速度快,且能较好避免网络学习陷入局部极值点。以油田生产复杂水淹层识别问题为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量子蚁群算法在求解TSP时容易陷入局部最优以及收敛速度较慢,提出了一种求解旅行商问题的改进型量子蚁群算法(IQACA)。该算法设计了一种新信息素挥发因子的自适应动态更新策略,对信息素进行动态更新;并采用一种新的量子旋转门对量子概率幅值的收敛趋势进行改变。通过三个基本函数极值优化仿真与传统量子蚁群算法进行对比,证明算法性能较优。基于TSPLIB的仿真实验与其他几种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算法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提高了解的全局性,有效避免了算法陷入局部最优。  相似文献   

9.
具备反向学习和局部学习能力的粒子群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中存在的种群多样性和收敛性之间的矛盾,该文提出了一种具备反向学习和局部学习能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Reverse-learning and Local-learning PSO,RLPSO)。该算法保留了初始种群中满足排异距离要求的多个较差粒子以及每个粒子的历史最差位置。当检测到算法陷入局部最优时,利用这些较差粒子的位置信息指导部分粒子以较快飞行速度进行反向学习,将其迅速牵引出局部最优区域。反向学习过程可改善粒子种群的多样性,保证了算法的全局探测能力;同时,利用较优粒子间的差分结果指导最优粒子进行局部学习与搜索,该过程可与粒子群的飞行过程并行执行,且局部学习的缩放因子可随进化过程动态调节。局部学习可提高算法的求解精度,保证算法的迅速收敛。实验结果表明,RLPSO 算法同其他 PSO 算法相比,在高维函数优化中具有收敛速度快、求解精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混合基因算法(HGA)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算法,新算法通过对问题的解空间交替进行全局和局部搜索,达到快速收敛至全局最优解,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算法通用性差、易陷入局部极小的问题,实验验证了算法的通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对角神经网络(DRNN)为非全反馈式动态神经网络。应用DRNN对处于静止和运动状态下的环形激光陀螺(RLG)进行了消噪建模,并应用A llan方差方法对消噪后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使用DRNN对RLG进行消噪建模是可行的。同时,将DRNN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消噪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到动态网络的消噪能力要优于静态网络的结论。所用方法对研究RLG的误差补偿及快速启动是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广义性能指标,提出一种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广义递推预报误差学习算法(GRPE),该算法具有二阶收敛阶次。同时讨论了学习速率的选择问题,利用所提出方法对CSTR动态建模结果表明,基于GRPE训练的DRNN比基于BP训练的MLP模型精度高,收敛速度快。  相似文献   

13.
Diagonal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for dynamic systems control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A new neural paradigm called diagonal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DRNN) is presented. The architecture of DRNN is a modified model of the fully connected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with one hidden layer, and the hidden layer comprises self-recurrent neurons. Two DRNN's are utilized in a control system, one as an identifier called diagonal recurrent neuroidentifier (DRNI) and the other as a controller called diagonal recurrent neurocontroller (DRNC). A controlled plant is identified by the DRNI, which then provides the sensitivity information of the plant to the DRNC. A generalized dynamic 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 (DBP) is developed and used to train both DRNC and DRNI. Due to the recurrence, the DRNN can capture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a system. To guarantee convergence and for faster learning, an approach that uses adaptive learning rates is developed by introducing a Lyapunov function. Convergence theorems for the adaptive 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s are developed for both DRNI and DRNC. The proposed DRNN paradigm is applied to numerical problems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included.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deals with the neuro-fuzzy (NF) modelling of a real industrial winding process in which the acquired NF model can be exploited to improve control performance and achieve a robust fault-tolerant system. A new simulator model is proposed for a winding process using non-linear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a recurrent local linear neuro-fuzzy (RLLNF) network trained by local linear model tree (LOLIMOT), which is an incremental tree-based learning algorithm. The proposed NF models are compared with other known intelligent identifiers, namely 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 and 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 Comparison of our proposed non-linear models and associated models obtained through the least square error (LSE) technique (the optimal modelling method for linear systems) confirms that the winding process is a non-linear system.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proposed NF modelling approach.  相似文献   

15.
王怡雯  丛爽 《计算机仿真》2004,21(11):161-165
基于一种动态随机神经网络(DRNN)求解典型NP优化问题TSP的改进算法,在理论上对DRNN与连续的Hopfiled网络(CHNN)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虽然两种网络均以能量函数表达TSP的最优路径,并通过训练反馈网络求得路径解,但由于两者所用激活函数和收敛条件不同,使得DRNN网络能够接受能量函数的小波动,从而跳出局部最小值达到全局最优;此外,DRNN与CHNN相比网络训练对参数变化不敏感,参数设置简单。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对随机坐标十城市使用两种网络对比路径寻优能力,进一步验证理论分析的结论。揭示RNN网络和CHNN网络在求解TSP时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6.
Liu  Tong  Liang  Shan  Xiong  Qingyu  Wang  Kai 《Neural Processing Letters》2019,50(3):2161-2182

This paper proposes a diagonal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DRNN) based identification scheme to handle the complexity and nonlinearity of high-power continuous microwave heating system (HPCMHS). The new DRNN design involves a two-stage training process that couples an efficient forward model selection technique with gradient-based optimization. In the first stage, an impact recurrent network structure is obtained by a fast recursive algorithm in a stepwise forward procedure. To ensure stability, update rules are further developed using Lyapunov stability criterion to tune parameters of reduced size model at the second stage.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tested with an experimental regression problem and a practical HPCMHS identification,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four typical network mod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design demonstrates improved accuracy and model compactness with reduced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over the existing methods.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DV-Hop定位算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灵锴  洪志全 《计算机应用》2011,31(5):1189-1192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位算法中,距离向量-跳段(DV-Hop)是典型的无需测距算法之一,但其定位精度不高。为提高算法的定位精度,通过对DV-Hop算法的理论分析,找出该算法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针对该算法存在的缺陷,新算法巧妙利用无线信号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不变性,用计数器来测量锚节点间的传送时间以及锚节点与未知节点间的传送时间,并利用该时间比例来修正未知节点的估计距离。通过仿真实验表明:新算法减少了定位误差,提高了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8.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节点定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构建粒子群机制的量子神经网络模型优化距离矢量跳跃(DV-HOP)的定位算法(PSO-QNN),根据传统DV-HOP所得到的平均距离和实测节点距离构建量子神经网络模型,并通过粒子群算法对平均距离进行训练,从而得到较优平均值,实现了对DV-HOP算法的优化.算法缩短了传统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时间,并且加快了收敛速度.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DV-HOP算法相比,所提出的PSO-QNN算法能够减少约20%的定位误差,定位精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戴欢  何磊  顾晓峰 《计算机工程》2012,38(24):74-77
为降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所产生的测距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统计不相关矢量集的集中式定位算法。通过坐标变换简化双重中心化矩阵的求解过程,使用统计不相关矢量集构造双重中心化矩阵,从而计算出节点坐标。仿真结果表明,在测距误差比较大的情况下,该算法仍能有效降低测距噪声干扰、提高定位精度,适用于低成本硬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聚合产品分子量分布控制的难题,将神经网络引入对其进行了无需任何系统内部先验知识的黑箱建模。所使用的神经网络是由B样条神经网络和非线性递归神经网络(DRNN)组合而成,并使用误差反传算法对网络进行训练和学习,从而建立了多变量动态系统的分子量分布模型。在模型建立中将控制变量与分布参数的函数关系利用非线性递归神经网络描述,分子量分布函数使用B样条神经网络表示,仿真研究结果证明该方法取得了预期的建模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