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无外部市场条件下中间产品转移价格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系统地讨论了不存在外部市场条件下中间产品最优转移价格的确定方法. 首先在各分厂 成本函数和最终产品需求函数已知条件下, 分别讨论了各分厂产量相同和产量不同情形下中 间产品最优转移价格的确定问题. 接着讨论了各分厂成本函数和最终产品需求函数未知条件 下中间产品转移价格的确定问题. 本文提出的三种确定中间产品转移价格的方法均给出了具 体的计算公式, 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顾客参与价值共创模式逐渐成为商家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利器,在该模式下消费者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为产品或服务的最终形成创造一定的价值。本文构建了顾客参与产品价值共创背景下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刻画顾客参与偏好、顾客参与复杂度、价值共创效应和麻烦效应等关键变量,研究了零售商的定价和服务策略。研究表明,当麻烦效应充分小且价值共创效应足够大时,零售商引入顾客参与价值共创战略能达到零售商和消费者双赢局面;大多数情况下提供上门安装服务是零售商的占优策略;零售商提供服务后能够借助服务定价更有效地区分消费者从而更有效地实施价格歧视,使得消费者受损;大多数情况下零售商服务成本的增加反而对消费者有利。  相似文献   

3.
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基于期权契约的能力协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于产品供应链,物流服务供应链作为能力链,其协调手段只能通过服务能力的调整与优化来实现。在Stackelberg主从博弈下提出一种基于期权契约的协调机制来研究集成商与分包商物流能力的订购与投资决策问题,并对协调机制效果及供应链期望额外利润的分配进行数值检验和结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期权契约可实现物流服务供应链完美协调,并提高双方的期望利润。而且,物流服务供应链实现协调时,期权契约参数--期权价格与期权执行价格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作为契约核心决策要素的期权价格必须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际化的领导力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为客户创造价值、降低成本的领导力 卓越的领导力关键是要懂得如何不断给顾客创造他们真正喜欢的价值。而创造新价值不等于一味增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相反,有时候恰恰需要除去产品的某些已有属性。消费者并不总是需要大而全的产品,小而精、具有明确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可能更受欢迎。  相似文献   

5.
产品服务供应链在向客户制造高质量产品的同时,也提供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服务的嵌入增加了供应链协调的复杂性。考虑产品服务的双重需求,在分析各主体的运作行为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多个制造商和多个销售商的多主体供应链网络;运用变分不等式刻画了制造商层、销售服务集成商层和需求市场的最优运作行为及其达成均衡的条件;最后,通过修正投影算法对数值算例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产品服务供应链网络中的产品与服务均衡流相互影响,其中,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了产品需求;降低产品的售价将有利于服务价格和效益的提升。研究结论进一步印证了在产品服务供应链网络中承载于产品的服务将逐渐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国际物流管理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合理、高效地组织国际间的货物流动,以最小的成本、最优的服务质量保证国际贸易和国际化生产高效、有序的进行,最大限度地在供应链中创造价值,以顾客满意的价格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本文主要举例论述了援外工程项目中国际物流管理的工作环节及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7.
企业经营的创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应该如何竞争?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今天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特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企业唯有重塑竞争新理念,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从而持续健康地发展。不要只管价格,而要创造“价值”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围绕如何满足顾客需求而进行的,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指出的“顾客是价值最大化者”。企业既然是以为顾客服务为宗旨,而顾客对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又是有所选择的,那么,企业就必须为顾客创造出有“比较价值优势”的产品,即对顾客来说是有更多的实际用处、更完备的使用功能和更完善的…  相似文献   

8.
《经理人》2005,(11):106-106
一、需求创造:需求可以通过企业的努力扩大和创造,这就要求企业明确需求的可创造性,发现、创造、提供价值。二、目标诉求: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要与目标市场相适应,找准目标市场的诉求点,制定目标人群能接受的价格和渠道,采用他们普遍欢迎的促销方式和广告媒体。  相似文献   

9.
针对制造企业服务衍生时,制造企业与客户间可能存在的"双重边际效应"问题,以制造企业服务衍生特征刻画为基础,构建了服务衍生供需价值创造模型,比较分析了分散和集中两种决策情形下的价值创造,发现集中决策下供需双方能够创造整体更高的价值,但制造企业存在陷入"服务悖论"的风险,由此,设计了有助于协调供需价值分配的收益共享契约。研究表明,收益共享契约能够缓解制造企业与客户间的"双重边际效应",契约能够激发制造企业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改进服务衍生方案,提升方案的性价比,并由此促进市场需求,实现供需双方的价值共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在这样一个全新的观念基础之上,即营销资源和活动必须与企业所面临的目标顾客相互一致,同时,顾客价值不是由制造商或服务提供者创造的,而是由顾客在其价值创造过程中创造的.企业的资源、流程和能力并不是企业的生产(如产品)、管理(如网站)、财务(如结算)、法律(如顾客申述的处理)及其它活动过程的结果,而应当被视为顾客价值创造过程的投入要素.因此,供应商的作用是通过向顾客提供恰当的资源要素,如产品、服务、信息、服务补救、个性化关怀等来支持顾客价值创造过程,并与顾客资源形成互动,惟此,顾客才会感知到价值被创造出来.要以此方式运营,企业必须将自己看作是服务企业,而且真正地为顾客服务.为强化顾客价值的生成,企业必须将其客户关系中的所有要素"服务化"(Servicizing),无论是与制造或服务相关的,还是管理、财务或者法律等常规活动.这些常规活动通常属于"隐性服务"(HiddenService),它们在价值创造中的潜力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相反,这些要素对顾客价值的生成过程常常起到破坏而不是支撑作用."服务化"意味着要将所有与顾客关系相关的要素,不管它们的类型和特性如何,转化为顾客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投入要素.最后,本文还探讨了在顾客关系管理时代,如何配置企业营销资源及营销规划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客户服务投入是企业吸引新顾客和维持现有顾客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服务投入究竟是否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对于这一问题,业界和学界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本文通过建模的方法研究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固有的市场因素对客户服务投入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竞争的市场均衡结构是两家厂商都投入客户服务。服务投入给企业带来的价值随着产品差异度的提高而提高,随着厂商自身市场份额的增加而增加。即,在产品差异度高的市场,服务投入更容易给企业带来价值。而在集中度高的市场,服务投入更容易给市场份额大的企业带来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消费者情绪效用对耐用品企业延保服务策略有效性的影响,构建双寡头微分博弈模型,研究耐用品企业的延保服务策略对产品均衡价格的影响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劣势耐用品企业延保服务策略的有效性。结论表明:服务投入在不同范围内,产品均衡价格随着服务投入的增加而变化的特征不同;高质量企业的延保最优价格与服务投入成递增关系变化,而低质量企业的延保最优价格随服务投入增加的变化特征还与其故障率、延保期等因素有关。低质量耐用品企业的服务投入满足大于1时,采取增加服务投入缩小与高质量产品的价格差是有效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采取延长质保期、延保期策略缩小价格差才是有效的。最后,利用数值分析法进一步验证了结论的合理性。研究可为耐用品企业有效实施延保服务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了削弱传统零售商在渠道博弈中的强势地位,制造商尝试引入直接在线渠道与传统零售商竞争。针对零售商价格领导权的渠道结构,本文在分析双渠道竞争时考虑了服务在战略决策中的价值,并将消费者区分为高服务偏好的消费者和低服务偏好的消费者。研究表明,仅当产品在线适合度足够高时,在零售商占主导权的渠道中,制造商引入在线渠道的战略效果才能实现,能导致制造商利润的增加,产品在线的适合度越高,利润提高越显著。当产品在线适合度足够高时,制造商引入在线渠道能够激励零售商提高服务质量,而且产品在线的适合度越高,服务质量提高越明显;在线渠道的引入能达到制造商和零售商双赢的效果;制造商利润和零售商利润都会随着高服务偏好消费者比例和服务的边际效用的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两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构成的产品服务供应链,以制造商提供服务为视角,研究了产品服务能力竞争问题。运用Stackelberg动态博弈,分别从制造商Stackelberg、零售商Stackelberg和垂直纳什三种不同权利结构情形,求解了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均衡策略。通过分析服务成本与不同渠道权利结构下均衡结果之间的变化关系,提出能够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特征的产品服务能力竞争策略。结果表明,当价格与服务能力水平都比较低时,RS价格领先型策略能够满足实惠型客户需求;当服务能力水平比较高时,VN服务领先型策略能够满足经济型客户需求;当价格比较高时,MS产品领先型策略能够满足专业型客户需求;当价格与服务能力水平都比较高时,产品服务融合策略能够满足品质型客户需求。最后,结合批发价格、服务能力水平、零售价格与服务成本之间的数值变化关系,分析了产品服务能力竞争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再制造企业出租二手产品并在租赁期间向用户提供配套服务,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努力和用户精心使用产品的努力既会影响到使用期间的服务数量和成本,也会影响到退租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进而影响企业的再制造成本和环境效益。本文研究双方努力程度对于再制造下租赁产品服务系统绩效的影响,引入企业对用户的转移支付作为调节因素,讨论基于服务节约收益共享机制下的最优努力程度与收益函数之间的性质关系。研究表明当回收产品关于再制造企业和产品用户努力程度的边际价值大于其付出努力的边际成本且服务节约转移支付的激励效果有限时,系统可以实现协调并且渠道总收益要优于传统固定服务收费的情形。进一步数量仿真发现:服务需求量和渠道总收益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增加服务量不会减少渠道收益;并且服务节约转移支付与再制造企业的努力程度成反比,与产品用户努力程度成正比。此外在不具有成本优势的条件下,再制造企业付出努力的意愿程度也更高。  相似文献   

16.
We consider a system of two service providers each with a separate queue. Customers choose one queue to join upon arrival and can switch between queues in real time before entering service to maximize their spot utility, which is a function of price and queue length. We characterize the steady‐state distribution for queue lengths, and then investigate a two‐stage game in which the two service providers first simultaneously select service rates and then simultaneously charge price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neither service provider will have both a faster service and a lower price than its competitor. When price plays a less significant role in customers’ service selection relative to queue length or when the two service providers incur comparable costs for building capacities, they will not engage in price competition. When pric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and the capacity costs at the service providers sufficiently differ, they will adopt substitutable competition instruments: the lower cost service provider will build a faster service and the higher cost service provider will charge a lower price. Comparing our results to those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we find that the service providers invest in lower service rates, engage in less intense price competition, and earn higher profits, while customers wait in line longer when they are unable to infer service rates and are naive in service selection than when they can infer service rates to make sophisticated choices. The customers’ jockeying behavior further lowers the service providers’ capacity investment and lengthens the customers’ duration of stay.  相似文献   

17.
The subject of this article is the simultaneous choice of product price and manufacturing capacity if demand is stochastic and service‐level sensitive. In this setting, capacity as well as price have an impact on demand because several aspects of service level depend on capacity. For example, delivery time will be reduced if capacity is increased given a constant demand rate. We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level, capacity, and demand reaction by a stylized application problem from the after‐sales services industry. The reaction of customers to variations in service level and price is represented by a kinked price‐demand‐rate function. We first derive the optimal price‐capacity combination for the resulting decision problem under full information. Subsequently, we focus on a decision maker (DM) who lacks complete knowledge of the demand function. Hence the DM is unable to anticipate the service level and consequently cannot identify the optimal solution. However, the DM will acquir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during the sales process and use it in subsequent revisions of the price‐capacity decision. Thus, this decision making is adaptive and based on experience. In contrast to the literature, which assumes certain repetitive procedures somewhat ad hoc, we develop an adaptive decision process based on case‐based decision theory (CBDT) for the price‐capacity problem. Finally, we show that a CBDT DM in our setting eventually finds the optimal solution, if the DM sets the price based on absorption costs and adequately adjusts the capacity with respect to the observed demand.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一个生鲜电商与一个生鲜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其中生鲜电商负责销售农产品并提供增值服务,而生鲜供应商负责农产品的保鲜配送。考虑保鲜努力与服务水平均会影响生鲜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通过构建集中式与分散式下的生鲜电商供应链决策模型,分析了新鲜度需求弹性、服务需求弹性等因素对最优决策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分散式与集中式决策下的最优决策。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收益共享-双向成本分担"契约,通过合理设计契约参数实现了生鲜电商供应链的完美协调与帕累托改进。最后,进一步深入分析了供应链在协调前后的最优决策变化,并用数值算例进行了考察与验证。研究发现:供应链在协调后必然会提高产品新鲜度与服务水平,但可能会导致更低或更高的生鲜农产品销售价格。当新鲜度需求弹性与服务需求弹性较低时,生鲜电商在协调后会制定相对更低的产品价格,实施"优质低价"策略;而在新鲜度需求弹性或服务需求弹性高于某一水平时,生鲜电商在协调后会制定相对更高的产品价格,实施"优质优价"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