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发挥多普勒雷达监测和预警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作用,对2013年8月1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出现的冰雹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雹的回波强度强,达≥60 dBZ,回波顶高≥12 km;回波形态特征上,冰雹常为块状对流型;“V”型缺口、有界弱回波区等都是冰雹的典型特征。为冰雹的临近预报和人工消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张文红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4):124-125,131
利用安阳市2004—2009年的714雷达观测资料和实况资料,运用统计和对比的方法,对安阳市冰雹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源于山西涉县到林州西北部一带生成的对流单体,合并加强后沿涉县与平顺交界南段入侵林州市,强冰雹云移动路径基本为西北—东南方向,基本沿太行山东麓呈西北—东南贯穿林州市,在RHI上依据回波顶高度h与45 dBz回波顶高h45的差距识别冰雹云,当h-h45≤1.5 km时,为强冰雹云,当1.5 km3.0 km,为雷雨云。  相似文献   

3.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和灾情评估资料,对2005—2016年大连地区的23次冰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连地区冰雹天气发生在6月的比例占61%,发生在下午到傍晚时段的比例占65%,落区为北部地区占79%,强冰雹过程占57%;(2)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中,东北冷涡占57%,西风槽占39%;(3)0℃层高度、-20℃层高度、850hPa与500hPa温差、700hPa与500hPa温差、500hPa温度露点差、850hPa温度露点差综合分析能够较好地指示冰雹天气;(4)H40dBZ-H0、H40dBZ-H-20、VIL最大值、DVIL等雷达参量特征值能够作为冰雹识别指标.  相似文献   

4.
分析石河子垦区南山一带2007年7月3日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常规产品和导出产品。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条件下,产生的2个中-γ尺度系统直接导致此次石河子市南山一带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变化、速度场、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的质量分数对这次强对流冰雹天气具有相当好的临近预警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吴忠市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7月3—4日吴忠市一次雷暴大风、局地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过程是在欧亚中高纬度两槽一脊环流背景下,沿西北气流下滑冷空气配合低层切边线共同作用造成的;上冷下暖的环境场、强垂直风切变促使不稳定能量的积累与触发;自动站资料分析的辐合线、气旋性切变,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很好的触发条件。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形态和强度、回波剖面的穹窿结构,径向速度图出现的逆风区和中气旋,高的回波顶高等对冰雹天气预警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许海龙  刘娜  丑士连 《北京农业》2012,(24):135-136
通过对2010、2012年白山红土崖两场冰雹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可通过实时监控冰雹特征资料,对预报员提早做出提醒,有利于冰雹天气预报预警.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场及广州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06年11月18日发生在粤北地区的一次强冰雹过程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强辐散、中低层强辐合引发剧烈的上升运动,不稳定能量大量积累和强的触发机制,再加上有利冰雹生长的温湿环境和地形热力和动力作用,是促使这次冬季冰雹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多普勒雷达三体散射特征有利于判断冰雹的生消;中气旋的出现有利于冰雹长时间维持和冰雹类型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利用长治市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C的基本产品和导出产品,详细分析并归纳了晋城市冰雹雷达回波的识别特征。结果表明,冰雹云回波较高的基本反射率因子值、三体散射、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跃增、中气旋、冰雹指数、垂直剖面产品中雹云的强回波核的结构特征可作为冰雹天气临近预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资料等,对2015年5月10~11日桂林市发生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是高空槽、低层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锋面共同影响的结果。过程前期为暖区降水,锋面在影响桂林时,锋面前絮状云系回波容易造成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较垂直的锋面过境时,在有利地形的作用下,雷达回波很容易看到飑线形成,强对流天气往往发生在飑线中;山脉阻挡雷达回波时会使回波快速加强,从而使强对流天气明显加剧;强对流天气容易发生在锋面后细长狭窄的强度在60 d Bz以上、高度在13 km以上的回波带状中。当风廓线从高层到低层伸展为深厚的干层区域时,天气趋于稳定,强对流天气结束。  相似文献   

10.
辽西地区锋前暖区型冰雹天气过程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00—2012年5—9月辽西地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型讨论,按照地面有无冷空气影响将冰雹类型分为锋后冰雹型、高压后部偏南气流冰雹型和锋前暖区冰雹型,并重点对锋前暖区冰雹型进行中小尺度和雷达资料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低值系统东移南压配合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冷锋的共同影响是此类冰雹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层中低层大范围上冷下暖结构为此类冰雹提供不稳定层结条件;低层辐合配合高空急流轴南侧辐散产生明显上升运动;雷达回波特征分析显示,此类天气过程存在并维持尺度较小的中气旋结构。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多普勒雷达产品对比分析了连云港地区8次典型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强度达到45~55dBz和56~65dBz的冰雹云回波顶高度比强降水云回波顶高出3.7、2.6km;在降雹前30min左右,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最大值都高于65kg/m^2,而其他对流性天气最大值仅达到48kg/m^2;冰雹天气的西南气流层分布浅薄,对流层中部干燥,形成上干下湿的形势,有利于冰雹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强降水天气的VWP显示湿层深厚,对流层中下层大多为西南急流以及东南暖平流,为强降水天气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相似文献   

12.
以多普勒雷达二次产品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模块化设计,将人工防雹作业决策指挥系统分为6个运行模块:①12~6 h天气预警模块;②6~3 h短时预警模块;③3~0 h作业预警模块;④防雹作业决策模块;⑤作业方案确定模块;⑥实时分析及再作业判别模块。以这些模块作为系统的框架,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对风暴单体进行外推预报,得到该单体的移向和移速;采用SCIT算法识别风暴及预报风暴位置;根据指标模型自动判别雹云类型确定作业方案。通过雷达图像、地理信息系统、雷达二次产品以及人工防雹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等综合技术集成,实现了自动化程度高、科学适用的防雹作业决策指挥系统。  相似文献   

13.
利用河北新乐多普勒雷达的探测资料和气象常规资料,通过对河北省中南部的两次灾害性天气(2005年7月12日和7月31日)对比分析,得出了对流天气(冰雹、大风)发生时有利的多普勒雷达产品的演变特征,“快速减少的垂直积分液态水可以引起风灾”、“逆风区”是造成灾害性天气的最明显和直接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昆明地区夏季冰雹云多普勒雷达定量判别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昆明市探空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对2010—2014年昆明地区19次典型降雹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对冰雹云发展初期的雷达判识指标进行研究,对原有的冰雹云发展阶段雷达判识指标进行更新、细化、完善,总结得出基于雷达资料的人工防雹作业判识新指标,并利用2015年发生的冰雹天气过程检验了指标。结果表明,昆明防雹作业指标为组合反射率回波强度达45dBZ、强回波H_(45dBZ)中心强度跃增≥5dBZ、回波顶高≥8 km、强回波中心顶高﹥6 km。利用强回波H_(45dBZ)中心顶高﹥6 km和强中心强度跃增≥5dBZ能很好地识别冰雹云,但提前预警时间太短,预警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5.
潘志玲  王丹平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2):117-118,12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9年2月20—21日福建省三明市强对流天气过程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雷雨大风和冰雹为主,属于暖区降水,降雹类型为暖平流强迫型。西南急流为此次强对流过程提供水汽、不稳定能量,低层辐合系统对强对流触发和维持有重要指示作用。对流云团回波特征明显,出现钩状回波、“V”型缺口和三体散射长钉。此次风暴单体强质心位于0℃与-20℃高度,利于雹胚发展,但对大冰雹增长不利。  相似文献   

16.
刘静  任川  牛丹  时倩 《农学学报》2018,8(9):44-51
研究旨在通过对辽宁省冰雹高发地区的一次典型强雹暴过程进行中尺度特征分析,寻找致雹物理参量特征及雷达临近预警指标,以期为冰雹短临预报预警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葵花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NCEP/FNL等资料,对发生在辽宁建平地区一次强冰雹天气的天气形势及中尺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此次冰雹过程发生在较强的风切变环境场中,850 hPa与500 hPa风向切变>90°,850 hPa与500 hPa之间的温度差>26℃,大气层结不稳定;冰雹发生在强对流云团发展至成熟阶段初期,在可见光云图上可以看出明显的纹理和暗影,TBB较长时间维持在-50℃以下,冰雹发生后, TBB梯度值迅速减小;强降雹超级单体呈现弓状,除了具有入流边界、回波悬垂等雷达特征外,还具有高悬的反射率因子核心,即>55 dBZ高度伸展到-20℃以上,以及VIL>60kg.m-2,VIL密度>4g.m-3,深厚持久的中气旋维持超级单体内部涡旋等特征。[结论]该研究提供了辽宁省冰雹发生临近时刻的环境参量特征及雷达指标阈值,为确定冰雹短临预报预警技术规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黄兴友  徐海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873-13875
介绍相控阵天气雷达研究进展及其技术特点,并利用相控阵天气雷达和抛物面天线雷达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控阵天气雷达比普通雷达具有更灵活快捷的扫描能力,强度回波的分布和数值比较接近,但相控阵雷达的强回波区略强,回波细节更丰富,是探测中小尺度灾害天气系统的更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18.
刘英杰  曹兴锋  朱义青  王庆华  李炳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67-16870,16877
[目的]研究临沂地区一次冰雹过程的中尺度特征。[方法]综合利用MICAPS常规观测数据、地面加密自动站、MM5模式产品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观测资料,分析了2010年5月30日发生在山东半岛及鲁东南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探讨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物理机制以及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并从中找出一些这类天气发生、发展的规律。[结果]此次强对流天气主要是受冷涡横槽的影响;高空西北气流、低空西南气流以及高空干冷、低层暖湿,加上前倾槽的配置,从而产生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分析表明,此次过程雷达回波属于典型的多单体风暴回波,强回波区位于回波最前沿,对流发展最剧烈时回波强度达65 dBz,回波顶高超过11km,且伴随风暴单体的发展,不断有垂直液态水含量产品大值区跳跃性生消,并存在明显的弱回波区;风暴单体随着降水系统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单体移动方向的右前侧表现出钩状回波特征。分析冰雹天气发生前后不同仰角上径向速度场的演变特征发现,径向速度场在冰雹天气发生前有一些预兆性的变化。用多普勒雷达产品改进MM5模式的初始场,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预报效果,提高短时、临近预报的准确度。[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